毕业生求职如何防诈骗

时间:2022-04-03 17:55:03 职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毕业生求职如何防诈骗

  大学生求职经验甚少,找工作时如何防诈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验分享,一起来看一下吧。

毕业生求职如何防诈骗

 

  一、信:

  尽可能参加本校和兄弟院校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和校外的售票招聘会,因为这些招聘会上的单位其合法资格基本上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相对比较真实可靠。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经过学校层层把关,招聘会组织慎密、安全、规范、高效,可以值得毕业生的信任。

  二、签:

  双方达成协议后首先一定要和公司签订规范的就业协议书。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双方确定就业方向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它应当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是主体合法原则;二是平等协商原则。在此,特别提醒毕业生注意,在签就业协议书时,一定要认真谨慎,因为就业协议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所以一定要仔细斟酌后再签,切不可草率。 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后,就要签定规范的劳动合同,用法律的形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毕业生要把握合同的基础条款,明确双方的各项约定,看清劳动合同的附加条款,当面签字盖章,把劳动合同做得滴水不漏。

  三、查:

  毕业生应聘之前,要事先通过上网搜集单位资料查看应聘单位是否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注册时间是否有效,或致电招聘单位人事部门打听其招聘计划,要注意单位的相关信息是否详尽是否可靠,特别是通讯地址,联系电话是否虚设,来判断这场招聘以及该单位是否有“诈”。

  四、核:

  应聘过后,毕业生可以结合面试中的情况通过网络查询,询问师长、亲友等方式进行核实,也可带着自己面试中的疑惑去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确定招聘单位以及其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防: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招聘陷阱要小心提防。尽量不要只身一人去异地参加面试,特别是女生,可以约几个同学一起前往,临走前,务必把自己的去向告诉老师和同学,以防万一。不要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重要的个人信息,以免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比如电话面试时,对方如询问你的身份证号码,则要提高警惕,一定不能告诉对方,对方可能会骗取你的身份证号码干坏事;也不要轻信对方对单位的描述,你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向老师、同学、朋友咨询等多种方式核实单位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毕业生求职慎防十大骗局

  第一,高职骗局。某服装公司给某学校发来招聘通知,招聘营销助理若干名。于是不少毕业生前去报名,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还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有时甚至安排干一些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专家指出,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

  第二,招聘会骗局。此类招聘会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因此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定要注意,参加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此类招聘会往往是免费的。

  第三,中介骗局。这类中介往往是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专家提醒,学生在找中介求职时一定要弄清该中介是否合法。

  第四,培训费骗局。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有的毕业生为争取能留在公司工作,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 300元培训费。当毕业生对此进行质疑时,公司却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为此,专家提醒,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第五,电话骗局。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传呼或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

  第六,试用骗局。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

  第七,合同骗局。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必要时咨询学校和老师的意见。

  第八,承诺骗局。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第九,地点骗局。很多大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偏远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第十,皮包公司骗局。有的毕业生没有向某公司投送过简历,却被通知去面试。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让人惊讶的是,当他用 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电话、地址注册了 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后经向工商部门了解得知,该公司已不存在。在此,专家提醒求职的毕业生们,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毕业生求职如何防诈骗】相关文章:

防诈骗心得10-27

防诈骗的心得10-27

防诈骗口号08-09

防电信诈骗口号12-31

防诈骗活动总结02-01

电信防诈骗心得10-27

防电信诈骗教案11-06

安全教案:《防诈骗》11-06

防诈骗安全教案11-06

防网络诈骗心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