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

时间:2023-12-20 13:44:53 职场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15篇

中国古代礼仪1

  我国传统服装在历代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

  原始时代的服装形式,虽有个别考古资料的发现,但由于材料太少,还不能对该时期的服饰作详细的说明。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沈括说:“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传统冠服制在在汉代的确立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服色以白、蓝、赭为主。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袍身用钮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我国传统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中国古代礼仪2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中国古代礼仪3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人管是何时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革命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中国古代礼仪4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

  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

  教学重难点

  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

  教学过程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块)。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四、餐桌上的仪态

  1.何时入席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2.自行取菜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3.酒桌上的礼仪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中国古代礼仪5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文化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制度。

  仪式来自饮食。中国古代对大米和蔬菜的食用规格有严格的规定。比如王公贵胄讲究“牛要排,羊要粟,象要直,狗要梁,鹅要直麦,鱼要涨,凡君子要自由吃”。而穷人的日常膳食以豆饭和霍汤为主。“百姓吃的一般是豆饭和霍汤”。有二十多种菜肴。“凡王食,食六百,食六畜,饮六净,耻用一百二十品,简用八物,酱用一百二十瓮”。这告诉我们,国王的饮食应该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

  《礼记·礼记》说,“有许多礼是最有价值的。天子二十六豆,十六王,十二王,八博士,六博士。”而民间的饮食仪式则是“乡村饮酒之礼,六十人三豆,七十人四豆,八十人五豆,九十人六豆,所以明代要养老”。农村喝酒是村民们及时聚在一起喝酒的礼物。在这个庆典上,长辈是最受尊敬的。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安排和宾主的座次。

  从周代开始,贵族阶层设宴待客时,特别注重餐具、菜肴的装饰规矩。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邵毅》等史料。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桌上。食物要这样摆放:左边是带骨头的熟肉和主食(米饭),右边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里面放酱和芝士调料,外面烧烤,右边蒸洋葱;干肉铺的菜,左边弯,右边直。如果你做鱼,用鱼尾面对客人;如果是鱼干,用鱼头面对客人;冬天鱼肚朝向客人右侧,夏天鱼脊朝向客人右侧。

  为什么一定要关注这些东西?本来这是为了敬客人,敬长辈,吃方便。这些装修订单以家里长辈座位为准;举行宴会时,应以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为准。宴会开始前,要进行吃饭的礼仪,客人要说一些互相鼓励和祝福的话。然后进行祭食的仪式来报答祖先,表示不忘根。

  再次,古人喝酒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在传统礼仪中,有特殊的宴会礼仪。酒不仅是仪式的需要,在宴席中也起着音乐的作用。所以有“礼以酒制”、“娱以酒助”、“娱以酒制”等说法。《尚书·酒牯》有如下规定:“只为祭祀而饮”(祭祀时只能饮酒)、“无驿酒”(不常饮酒,平时少饮以省食,有病时才饮)、“群饮”(禁止聚众饮酒)、“不纵酒”(禁止过量饮酒)周朝对此有更详细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饮酒边聊天,是“礼”,脱鞋席地饮酒是“宴”;能喝的.人,不能喝的人不喝,这叫“沤”;大家一起喝酒是为了“沉”。如果出不去,那就叫“沉”。君子可以礼,可以宴,可以唰,但不能重,不能唰。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仪,后两种则是饮酒时要严禁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的,喝酒自然也有很多礼仪规范。在宴会上,在敬献食物的仪式之后,接着是饮酒的仪式。主人向客人敬酒,叫“贤”;客人回敬主人叫他“朱”;主人先自己喝,再劝客人喝,这叫“打赏”。喝酒的时候要抿,不能喝,不能喝醉,不然会出丑,甚至被打死。

  最后,筷子礼仪也是古代饮食礼仪的主要内容。

  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古代,有许多使用筷子的方式。客人不允许用筷子过河,也就是说,他们宁愿不吃餐桌对面的菜。

  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子夹菜可以表现出尊重和热情,但当主人总是用自己的筷子夹菜时,虽然热情有余,但也会让一些客人无法接受。“傅园的盛宴很好吃,总统的筷子也很好吃。”讲的是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在宴会上的尴尬。虽然“怪不得礼多”,但这种不卫生的“礼”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古人使用筷子有很多禁忌,包括:“仙人指路”(指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持筷,而食指则伸出的方法)、“平举无声”(指将筷子的一端含在口中,用嘴来回衔着,时不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等用筷子在桌上的菜里来回巡视,知道往哪里放)、范筷子挖坟(指为了寻找猎物,手里拿着筷子在菜里不停地挖,就像盗墓挖墓一样)、泪留珠(指用筷子夹菜到自己的菜里时,手不利索,汤流到别的菜里。上述关于筷子礼仪的禁忌大多保留并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礼仪6

  1、皇家祭祀

  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3、宫廷政治礼仪——朝会礼仪

  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宋代朝仪按照官职大小以及职位高低明确规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等。

  4、宫廷生活礼仪

  主要针对群体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嫔、选侍…三宫六院。下面以清朝宫廷礼仪为例来说明。

  皇后的冠服有礼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礼服,平常穿吉服。礼服,朝冠顶饰分三层,绣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朝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朝裙有叠褶,朝褂子形状类似坎肩。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是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中国古代礼仪7

  中国古代号称礼仪之邦,古人因此时时处处都有讲究礼仪的规范。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大圣先师孔子的眼里,“礼”可以匡正民风、教化百姓,是立国安邦的大事情。

  《左传》亦云:“礼之可以为国久矣,与天地养。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因此古人处处以礼为先,有的人就连夫妻行房事也要讲礼数。

  清以湉《冷庐杂识·真赏难逢》云:“世俗以夫妇之事为敦伦。”清袁枚《子不语·敦伦》记载:“李刚主讲正心诚意之学,有日记一部,将所行事,必据实书之。每与其妻交媾,必楷书‘某月某日,与老妻敦伦一次’。”其中所讲的敦伦就是房事。

  古代夫妻子敦伦时,男子必须征得女子的同意。明冯梦龙《古今谭慨·迂腐部·敬妻》记载:“唐薛昌绪与妻会,必有礼容,先命女仆通语再三,然后秉烛造室,高谈雅论,茶果而退。或欲就宿,必请曰:‘昌绪以继嗣事重,辄欲卜一嘉会。’候报可,方入,礼亦如之。”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腐流部·行房》载:“一秀才新娶,夜分就寝,问于新妇曰:‘吾欲云雨,不知娘子尊意允否?’新人曰:‘官人从心所欲。’士曰:‘既蒙俯允,请娘子展股开肱,学生无礼又无礼矣。’”即使是自己的妻子,也绝不霸王硬上弓。夫妻礼仪有加,可使双方更容易赏心悦目,身心愉快。

  据有的.史料记载,有人敦伦前还要预先向妻子道歉,请求原谅:“昔有某教官五十续弦,……教官顶戴袍褂入房,移双烛于床前,将新娘扶坐床上,举手扞其裤,分其两腿,高举之,详视其私,点头赞叹,于是退三步,恭对长揖者三,祝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某老矣,今日不负蘀突夫人,而施及下体。”

  那个教官和薛昌绪想和妻子行房,都不约而同地以“继嗣”大业为借口,其实并不奇怪,《礼记》对婚姻的解释就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有些人总是把他们的故事当笑话来讲,说他们是假道学,虚伪。但我认为,在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封建时代,能这样对待妻子,也着实不易,值得今天的有些丈夫学习,尤其是那些把妻子简单当成生育工具的丈夫更应该学习这些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8

  《礼记·礼器》记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尊敬的是长者。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人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对菜肴的摆放也有规则。早在《礼记》中就有关于宴会食序的记载,先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与现在大致相同。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菜肴放在主位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饭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近些。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宴会有献宾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到宾客席前请饮,称为“献”;次由宾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饮,称为“酬”,这样合称“一献之礼”。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陈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礼》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兽,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嘐羹,毋刺齿,毋歡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歡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如果和别人一起同器食饭,手上不能有汗泽。不要用手撮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食器中。不要猛饮汤汁像流水发出声响。咀嚼时不要让口中发出难听声音,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陈不好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中,不要把咬过的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热饭使其变冷。吃黍饭不要陈用筷子,但也不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也不要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肉醢汁。如果有客人在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酱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时不能并在一起吃。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碟子交给旁边伺候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中国古代礼仪9

  男女双方在合八字时所写的“庚贴”是有一定格式的,大体如下:

  男某某 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

  女某某 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时瑞生

  “庚贴”所书“八字”,须为偶数。倘出现奇数,则须增减一个不很要紧的字而凑成偶数。“八字”收到后,男女双方要先将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内家宅平安,则可请先生“批看八字”了。在批“八字”之时,除看年庚八字外,还须参照双方属相及阴阳五行等。这其中各项之间是绝对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项相克则婚姻之事只好作罢。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则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来了。当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征”有“成”的意思。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

  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古代按《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后世富足者金银玉玩、鸟兽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纳征的`物品。帝王娶皇后纳征则须另加玉圭及束帛。诚然,一般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办不起许多金银作为纳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确规定“聘财无多少之限”。古代民间“过大礼(纳征)”一般情况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金一铜)一对、豚肉、喜酒、羊、喜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红蜡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耳饰一对、姜花、礼饼各若干。男方要择定吉日,鼓乐吹奏,将庚贴用红绸系好,连同礼单将礼品送到女家。媒妁则引导男方家长亲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对来的客人盛情款待。女家接受聘礼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中国古代礼仪10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的影响,其内容深远博大,浩渺无涯。古代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但长期以来,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交融并存的状态,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弃其糟粕,与时偕行,科学利用。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修身立业之基。从现代管理学中延伸出来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规范,也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礼仪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修课,在公共关系、对外交往、商务活动、职场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的礼仪文化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礼仪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礼仪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素质。通过礼仪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礼仪文化也是企业形象资产最好的容器。员工通过公司立身处世,成就个人价值。公司通过员工服务用户和社会,成就社会价值。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在职场上的表现与行为都是企业形象的缩影,社会往往透过员工行为对企业进行评价。因此,建设并不断完善企业的礼仪文化,从而使公司员工了解现代企业活动中的基本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员工自身的素质,也同时折射出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境界。加强礼仪文化建设力度,可以内修企业素质,外树企业形象,是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礼者,敬人也,企业的礼就是企业的人文。礼仪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涉外企业,随着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的逐渐扩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交流亦逐步增多,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还必须掌握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就要求企业自身的礼仪文化要有一定的内涵和高度。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一位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学习和讲究礼仪。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且也有助于维护自己乃至所在企业的良好形象。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在古代,礼仪主要分为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其中政治礼仪主要包括祭祀礼、君王的觐见礼、军礼,生活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飨燕饮食礼,宾礼及傩仪。现代礼仪根据适用范围分为政务、商务、服务、社交、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中其他文化系统相比,礼仪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和变动性。其中相互交错,多元并存。

  针对性强、卓有实效的文化建设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技巧的外在表现。除日常的大众礼仪外,不同的企业所属产业不同,对礼仪的要求侧重亦有所不同。

  在古代礼是六艺的构成部分,是“士”修身的基础,也是儒家弟子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首当其冲,礼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在古代,无论是朝廷之上还是民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依礼而行,不得逾越半步。在古代礼仪上超过标准的用礼称之为逾制,逾制会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的,严重的还会犯"僭越"之罪,如果触及君王的权威,还会带来杀生之祸。所以,在古代依礼而行,循规蹈矩是非常重要的。

  “五礼”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最重要的五个方面的礼仪系统。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军礼。

  从周至清,五礼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约定俗成。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礼的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管理万千子民。后来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逐渐引入汉人的礼仪系统来管理百姓。礼的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起到了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即使是民国时期,政府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可见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生存于中国大地上的现代企业,不可能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而独立生存,中华千年文化的孕育,发展,礼的观念早已深深的根植在民众心中,并成为日常行为基本准则。周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现代企业,也要融合传统礼仪的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常态下的合乎规范的企业新礼仪,并形成自己独有和特色的企业礼仪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基本礼仪的了解,来进一步思考现代企业管理中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吉礼

  吉礼:五礼之冠,是指祭祀有关的典礼。主要指对天神,地祗和人鬼宗庙(祖先)的祭祀典礼。封禅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在现代犹如法律和最高道德的要求,在企业中,是基于符合国家法律的企业管理基本制度的表现,是企业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是企业的使命和宗旨。

  凶礼

  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如: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

  在现代企业中可以演变为企业中的具体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具体事件的处理办法和作业流 程,并通过流程的管理来应对企业中可 能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而通过礼仪(流程)规范企业行为.

  宾礼

  宾礼:邦国间的外交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朝拜,会见,会盟。

  企业内部和对外的基本礼仪规范,如上下级沟通的礼仪,跨部门沟通和协作的流程,执行指令和回馈的机制。企业和外部发生业务的商务礼仪规范。

  嘉礼

  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和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

  企业特定的庆祝活动,用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增强影响力。企业中职员的着装,安全防护,身份识别,待人接物语言表达的礼仪规范。岗位培训和表彰的方式。

  军礼

  军礼: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军武之礼。如: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

  依照企业组织架构做出的人员考核和组织任免,同时依照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并依照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做出的考评。

  在现代企业中,建立规范的组织建构,明确组织分工,具体的岗位职责说明都是企业礼仪的基础,没有做好相应的组织准备,企业礼仪就会陷入随意性的泥淖,在企业发展和日常的工作中就会失去条理和逻辑性,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产生大量的工作纠纷,进而浪费企业的资源,同时不断扭曲工作流程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导致徒劳无功的失败。

  所以,在现代企业中制定合乎实际的员工行为规范,沟通流程,作业流程,并通过不断的宣导和纠正,努力使企业行为不断的规范,直到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具有企业特色适用的礼仪文化。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随意的偏离企业既定的礼仪规范,以保持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这样企业就形成有章可循的氛围。不因人治而疏乱,不因人情而扰规。所有员工都依照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工作,驱力于一处,企业的使命和精神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中国古代礼仪11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

  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中国古代礼仪12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尚礼”,礼在中国古代成为一种社会约束力量,这种礼仪制度在古代官僚中尤为严格。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君臣礼仪的“君尊臣卑”倾向也不断被强化,至清代,这种皇权专制得到最极致的体现。古代君臣的礼仪核心是:“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到了清朝,历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延续,又融人满族君臣之礼的旧俗,进一步发展为奏事之臣的全部列跪。这时的君臣礼仪已是一种加强专制君权的手段。

  清朝君臣称谓礼仪

  清朝的君臣称谓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官僚地位的日益低下。在先秦时期,国君为表示对一些大臣的尊敬,往往称字而不称名。至清朝建立后,君臣之间的尊卑体现愈加明显。从清代皇帝的“上谕”、对臣下奏折的“朱批”所保留的称谓看,清帝对臣下或直呼其名,或以“尔”“汝”称之,对宰辅大学士等也是如此。与此同时,臣下的自称也越来越谦卑,达到极致。在清代,不管是军机大臣、大学士等高官显宦,还是亲王、郡王等皇室贵胄,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称奴才。

  清代君臣拜会礼仪

  清代君臣会面要行跪拜礼,而“三跪九叩”就是跪拜礼的“礼中之礼”了。如果是在太和殿等正式场合,或皇上登基,大婚等重要仪式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如果皇上在上书房召见大臣,这时候皇上也不穿龙袍,大臣给皇上请个安就可以了。

  清朝官员拜会皇帝跪拜礼

  满清定制除了要对天子要行三跪九叩之礼外,朝贡之国觐见之时亦须尊此礼。“三跪九叩”大礼的规范是这样的:双手按左膝,屈右膝跪地,左膝随之屈躬俯首,离地一寸左右,双手据地稍停,然後挺身目视受拜者胸部,手仍拊髀为一叩。行此礼必须注意,满族人最忌的是不按礼式行礼,不依形式贸然伏地一叩首,会被认为这种磕头是家中丧父出门报丧的“报丧头”。

  清代官轿等级礼仪

  清代规定皇帝出行一般要乘16人抬的大轿,郡王亲王可乘8人抬的大轿。京官一二品也只能乘4人抬的中轿外官总督、巡抚舆夫8人轿,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4人轿,杂职乘马。

  官轿也体现了君臣的尊卑

  另按清代官典制度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出行方可坐绿呢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而一般百姓是不能乘坐轿子的。

中国古代礼仪13

  1、春节: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天上的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7、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8、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9、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零点时,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12、生辰八字: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14、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中国古代礼仪14

  古人日常礼仪

  使用筷子的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完毕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是,就有前面的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许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种忌讳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者用餐过程当中,如果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它叫做“三长两短”。它的意思就代表着“死亡”。因为,在中国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棺材以后,在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就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和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这样一共就是五块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由于当时的风俗习惯,就说那“三长两短”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令别人不能接受的,这个词语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当时的北京人眼里就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的时候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着别人,当时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多数都有指责和责骂的意思。由于当时的风俗,这样一来,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这是在指责别人,这和骂人是一样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许的。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种情况也描述的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而且不时地发出咝咝的响声。在古代,这种行为被当作是一种不好的表现。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再加上又发出一些声音,更是令人生气、讨厌。所以,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做法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严之类的,同样是不允许。

  4.击盏敲盅 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出现这种行为会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饭的。因为,在过去只有要饭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饭盆,敲打发出的声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过路人的注意并且给它施舍。这种做法也被看作是特别不好的事情,其他人会不能忍受这样表现的。

  5.执箸巡城指的是手里拿着筷子,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道在从哪里下筷子为好。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还目中无人,令人非常反感。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扒拉,寻找猎物,就像盗贼盗墓刨坟的一样。这种表现和“迷箸巡城”特征有点类似,都属于缺乏教养和修养道德的做法,也令人非常的厌恶。

  7.泪箸遗珠 这就是所谓的用筷子往自己的盘子里夹菜的时候,手里不干净利索,将菜汤流落到其它的菜里或者桌子上。出现这种的人会被认为是严重失礼,没有修养,同样也是不能出现的。

  8.颠倒乾坤 用餐的时候把筷子颠倒的使用了,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也就是所说的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颠倒了,这也是用筷子要忌讳的。

  9.定海神针 指的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只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也是不允许的,这是情况会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种羞辱。假如在吃饭时出现了了这种举动,就等于在当时的欧洲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切记不能出现的。

  10.当众上香 就是有些人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的时候,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就插在饭中,然后递给对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被别人认为是对他的不尊敬,因为在北京的传统思想中,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就等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的意思,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要忌讳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在人么的生活中,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是在用餐的时候将筷子很随便的`交叉放在桌子上,这是不礼貌的。在当时中国的北京人眼里,在饭桌上打叉子,就是对同一个桌子其他人的全部否定,这种情况和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模一样的,也不能被别人接受的。除对他人的不尊敬,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在过去吃官司的时候画供才打叉子,这也就是无形中在否定自己。

  12.落地惊神 “落地惊神”就是所谓的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失礼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北京,当时的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都长眠在地下,不应该受到打扰和骚扰的,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长眠的祖先,这是对祖先的不孝,所以,这也是要机会的。但是也有破法,假如筷子落地了,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依照自己所在的方向,在地上画个十字。画十字的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这样画十字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的,然后再捡起筷子,在这同时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中国古代礼仪15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中国古代礼仪】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礼仪10-27

中国古代礼仪:朝聘06-07

中国古代生活礼仪06-10

中国古代礼仪分类06-01

中国古代婚礼礼仪06-11

中国古代礼仪知识12-20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10-10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精选24篇)09-26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12篇06-01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12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