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5 10:34:22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共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共6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活动分四个环节展开,首先以“高人和矮人”的趣味游戏来带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及注意力。第二以与同伴比高矮的方式,初步让孩子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第三在同伴比较的基础上增加物体,引导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从中采用道具布帘为了增强幼儿对物体的兴趣及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及观察能力。第四环节以练习巩固为主,利用习题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高矮的排列。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高和低”这两个词很熟悉,可他们对“矮”这个词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借助活动让孩子知道矮就是低的意思。本活动以游戏为主体,引导孩子了解高矮之间的排序,适合中班年龄的孩子。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难点一是引导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二是利用习题引导幼儿进一步区别高矮,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

  2.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排排队》。红色、蓝色水彩笔各一。自制1~5的数字卡片一套。长条形布帘(宽约3米,高90厘米)。

  2.经验准备:对1~5的数字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游戏“高人和矮人”。

  1.教师念一个简短的故事《高朋友和矮朋友》,引导幼儿的兴趣。

  2.教师说“高人”,幼儿做踮脚走的动作。

  3.教师说“矮人”,幼儿做下蹲走的动作。

  (二)与同伴比高矮。

  1.请大家比较A、B两位幼儿的高矮,并用语言正确表述:A比B高,B比A矮。

  2.再增加1位幼儿,请大家比较3位幼儿的高矮,引导幼儿发现:A比B高,又比C矮。

  3.再增加2位幼儿,请大家比较5位幼儿的高矮。引导幼儿用“每次选出最高的”或“选出最高和最矮”的方法进行排列。

  4.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5位幼儿排队,分别标上1~5的数字卡片。

  (三)高矮大变身。

  1.下面我要变个魔术,把最矮的`小朋友变成最高的,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数到“三”再睁开。

  2.请两名幼儿拉好长条形布帘,5位幼儿站在布帘后面,布帘要遮住幼儿的脚和身体,只露出头部。

  3.老师走到布帘后面,示意最矮的幼儿站在椅子上。现在谁最高?谁最矮?4.××真的比其他小朋友高吗?是用什么办法变高的?

  5.引导幼儿寻找周围可以让自己变高的材料,尝试让5位幼儿中的一位变高,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四)高矮排排队。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排排队》。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在每组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东西,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圈出来,并按照左边的示意图在括号里用1~5个圆点表示从矮到高的顺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需要帮助的幼儿,如引导幼儿注意看左边的示意图。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操作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电池有“+”“-”两极。

  2、了解电池的种类和用途,感知电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危害。

  3、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电动玩具、电池、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幼儿自由玩电动玩具发现其中奥秘。

  1、引入:和孩子一起玩没装电池的电动玩具。

  t:小朋友带了一些玩具来,你们想玩吗?接下来每人就选一个玩具玩一玩,看看你的玩具能不能动起来。

  2、猜想预测。

  t:玩具都累了,我们让它们休息下,请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回到你们的座位上。

  t:你们的玩具都动起来了吗?有声音吗?为什么呀?

  t:哦,原来是里面没有电池,那小朋友见过电池吗?电池长什么样啊?(幼儿进行交流,说说电池的样子)

  t:那我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节电池,看看电池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个样子。(幼儿进行观察)

  (投影讲解)

  t:电池有两个头。这两个头有什么不一样吗?(幼儿交流)总结:有一个小头突出的,电池上有一个“+”号的那头叫正极,平平的那边,有一个“—”号的叫负极。

  t:那现在我们手里有电池了,我们可以让玩具动起来了吗?那请你们自己来装装看吧。

  3、幼儿分组实验。

  4、幼儿交流、讨论,集体小结。

  t:你们的玩具都动起来了吗?我请成功的小朋友上来说说你是怎么装的?(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并排装的,还有一种是叠起来装的',叠起来的要先看弹簧在哪一头?在用电池的负极对准弹簧的那头放下去。)

  5.幼儿第二次实验。

  t:好了,那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按照这个方法再试一次,成功的小朋友和旁边成功的小朋友交换再试一试。

  二、幻灯游戏,认识不同种类的电池。

  t:我们让玩具休息一下,放回到篮子里。刚才我们小朋友都认识了电池,也会装电池了,现在有一位电池博士要考考你们,猜猜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也要使用电池?

  三、观看幻灯。

  t:哇,原来有这么多种类的电池,它们有这么大的本领,那它是不是一直都有电呢?会一直让我们的玩具动起来呢?那没电的电池该怎么办呢?它会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呢?(出示被电池破坏的图片)很多人会乱扔废旧的电池,你们知道吗,一节电池可以让一大片土地很多年都长不出青草。(出示沙漠化背景)小朋友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可以放进专门的电池垃圾桶进行回收)

  四、引导幼儿收集家里的废旧电池。

  t:那下课以后我们也在班级放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以后小朋友家里有废旧的电池可以带来放在这个箱子里进行回收,做一个环保的好孩子。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名称:有趣的剪刀

  活动目标:

  1、 观察比较生活中常见的剪刀,了解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并乐于大胆表达。

  2、 理解剪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剪刀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剪刀、图片、PPT课件等

  2. 幼儿经验准备:搜集、了解各种各样的剪刀

  活动过程:

  一、猜测导入

  1、出示摸宝袋

  今天我带来了一个神秘的袋子,猜猜袋子里可能是什么?

  (宝藏金币、礼物)

  2、出现图片局部

  现在看看,猜猜会是什么?

  (剪刀、我们的美工剪刀)

  3、剪刀的用途

  你用剪刀做过什么事情?

  (可以用剪刀剪纸、做好看的苹果)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要用到剪刀,剪刀帮我们做了许多事情,它的`本领真大!

  二、认识生活中的剪刀

  1、园林剪刀

  (出示图片)你们看见过这种剪刀吗?

  (没有看见过、不知道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比我们用的剪刀要大、手柄要长好很多、剪刀的嘴巴也很大)

  猜猜它是剪什么的?

  (剪一些很硬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用?现在知道它是剪什么的?

  (修剪花草、)

  :有了它,花草树木的造型就更漂亮、更丰富多样了,我们城市的也变得更美丽了。

  2、出示管子剪刀:

  (出示管子剪刀)这种剪刀看到过吗?

  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的嘴巴有个圆圆的缺口)

  你知道它是剪什么的?

  (可能是剪一些圆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做什么的?

  :它是一把管子剪刀,有了它,圆圆的管子剪起来也变得非常容易。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剪刀,这些剪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很大的方便,(教案:)但在使用剪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我们小朋友,因为剪刀是一种很锋利的工具。

  3、出示理发剪刀

  这是什么剪刀,你们在哪里看见过?

  (好像在剪头发的时候看见过这种样子的剪刀)

  他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嘴巴是细细长长的,而且他还有像牙齿的一排在嘴巴的一边)

  为什么会有一排小牙齿呢,就好像小木梳一样,为什么会有一排梳子呢?

  (可能是要梳梳头发)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头发更好地被打理,剪得会更整齐。

  谁会要用这样的剪刀呢?

  (理发师)

  三、交流讨论

  你们还知道哪些特别的剪刀吗?他们长得什么样子?有什么用呢?

  (我知道我们用的手工剪刀,是圆圆的头,周围都是塑料的)

  (还有医生用的剪刀,在手术的时候才会用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 对各种材料能否溶解感兴趣,乐意通过探索来验证猜想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筷子。

  2、白糖、盐、果珍、味精、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

  3、标有“×、√、?”的牌子。

  活动重难点:乐意去猜想各种材料能否溶解并通过实验区验证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引发兴趣

  1、教师出示果珍,这是什么?我们怎么把它变成平时喝的果珍?请一位幼儿演示。

  2、发生了什么事情?(果珍不见了,融化在了水里)

  二、第一次探索,知道有些材料可以溶化有些不能

  1、今天,我给你们每位都准备了一杯水,我们就用这杯水来做游戏吧。

  2、认识提供的操作材料:白糖、果珍和红豆。你觉得这些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吗?

  3、幼儿探索:请你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样,动手试一试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4、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它溶化了吗?

  5、教师小结:原来不是每一种东西放进水里都可以溶化的`。

  三、第二次探索,在猜想、验证中提升经验

  1、出示更多的材料:盐、味精、大豆、绿豆、小石子和沙子。,引导幼儿认识。

  2、猜一猜哪些东西是可以溶化的,哪些是不能的?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将材料分为三类:可溶化、不可溶化和不确定的。

  3、验证猜想: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每位组员选择一样材料来进行实验并组内交流。

  4、集体交流:你们的实验结果和刚才实验前的猜测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调整牌子。

  四、活动延伸

  1、你们喜欢这个游戏吗?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别的材料来试一试。

  2、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是幼儿学习科学所要经历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喜欢科学活动!我特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淀粉遇到碘后会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实验中操作的浓厚兴趣。

  2、让幼儿学会简单的记录,并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一封信、一把刷子。

  2、学具:馒头、洋芋、黄瓜、萝卜、洋葱,记录表,水彩笔;碘酒,棉签、毛巾若干。

  活动重难点

  探究淀粉遇到碘后会变色的现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刚才,老师收到一封信,让我们一起拆开看看?咦,好奇怪呀,这可真是一封神奇的信,内容哪里去了呢 ?(幼儿猜一猜)

  2、出示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涂上去,你们就能看到信的内容了?(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

  3、大家想不想搞清楚这里面的秘密呢?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二、探究淀粉遇到碘后会变色的现象

  1、观察碘酒,把发现告诉老师!

  2、知道碘酒有什么作用吗?

  3、碘酒可以消毒,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护士阿姨来一次消毒比赛吧!看谁做得最快,又能把工具摆放整齐。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就只消毒平常最常用的两根指头尖。(幼儿模仿老师给指头消毒)

  4、老师想来个比赛,用刚才消毒过的两根手指头捡出5粒白米饭,放到白纸上。

  5、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想想这是为什么?

  6、教师小结。

  三、拓展寻找碰到碘酒会变色的食物。

  1、在生活中除了米饭,还有很多食物,是不是每种食物都含有淀粉呢?老师还准备了五种食物:馒头、黄瓜、洋芋、萝卜、洋葱,下面我们要实验这些食物碰到碘酒会不会发生变化,如果食物的.颜色发生变化,变成紫色,就说明这种食物的身上藏有淀粉,请记录员在记录卡对应的图画下面打“√”,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认真、最细心!

  2、分组用棉签醮一点碘酒直接碰在食物上,要仔细观察。特别要注意:操作时,请小朋友不要食用各种食物。

  3、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分组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5、教师小结,给以评价。

  活动延伸

  小朋友运用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回家后约爸爸妈妈继续寻找淀粉的踪迹,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对作品教学价值的分析:

  叶子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活动是他们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并能激发幼儿对科学课的兴趣,挖掘想象力,活跃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这节课主要以感知不同树叶的特点为主,并进行分类,借以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想象、大胆表现的能力。

  对幼儿经验能力的分析:

  幼儿对树叶并不陌生,中班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能够善于观察,还能产生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因此,注重他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很重要的。活动中以树叶的特征为主线,激发孩子的兴趣,符合了中班孩子喜欢表现自己,能说出自己想法的特点。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分析:

  让孩子主动参与观察,积极探索,通过体验过程,交流经验,尝试用多种办法来解决问题,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充分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树叶的基本特征,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

  2、学习按物体特征给树叶分类。

  3、喜欢在大自然中观察树叶。

  重点

  难点

  1、感知事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按特征进行分类。

  设计理念: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孩子们看到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听到他们饶有兴致的在讨论着与树叶的相关的各个问题。看着他们热烈的'讨论着,突然想起了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儿童的健康,我们必须让幼儿接触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为了儿童的精神生命,也必须让儿童的心灵与自然界的包罗万象接触。是的,大自然让孩子陶醉,让孩子充满好奇,这是个多好的素材啊!让孩子自由探索,寻求所要的答案。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孩子领略自然的过程发现大自然中的植物美。为此,我们围绕着对树叶的探究活动,设计了“树叶的秘密”这一活动。

  设计思路: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初步学习自由探索——在自由探索中寻求答案——通过就留,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活动,扩展幼儿已有经验的积累。

  师:你们看在老师的篓子里有些什么?

  预设:

  幼儿:树叶。

  师:大家都认识它,那你知道树叶有哪些秘密吗?

  预设:

  幼儿甲:秋天来了树叶就从树上落下来了。

  幼儿乙:有的树叶是红颜色的,有的是黄颜色的。

  幼儿丙:有的树叶大,有的树叶小

  二、幼儿探索、发现叶子的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运用视觉、触觉、嗅觉探索树叶的基本特征。学习用“我发现了xxxx”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那些秘密之外,小树叶还有一些其他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小小科学家,找一找树叶的秘密好吗?

  1、幼儿自由结伴去观察、探索、发现。

  2、交流发现。(引导幼儿用:我发现了xxxxxx进行交流。)

  师:你在叶子身上发现了什么秘密?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预设:

  幼儿甲:我发现了树叶的边有刺。

  幼儿乙:我发现了树叶的是软软的。

  幼儿丙:我发现了树叶的样子像把伞。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感知叶子的特征。

  三、给叶子分分类。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找到树叶与树叶之间的相同点,根据他们的相同点进行分类。

  1、按特征进行分类。

  每个叶子都有自己的秘密,它们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现在叶子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分类,你们觉得怎么分它们才不会打架呢?

  (分类标准要强调,要以叶子的个特征、相同点为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

  幼儿甲:我的树叶是大的,那就把大的分在一起。

  幼儿乙:我的树叶边是刺刺的,有刺刺边的树叶分在一起。

  2、幼儿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时,教师指导。

  3、检查分类情况。先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是怎么分的,再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分法。

  四、结束活动。

  小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了解了树叶的许多秘密,这些秘密也是你们学来的本领哦,要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告诉你的朋友,爸爸妈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东西它们也有秘密,只要用你的好办法认真观察,你一定能发现很多秘密,学到很多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7-0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8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3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27

中班科学教案07-20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1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