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巴雷克舞曲》大班教案

时间:2022-04-22 03:29:23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特巴雷克舞曲》大班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巴雷克舞曲》大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特巴雷克舞曲》大班教案

  一、选材原因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它的内容是根据霍夫曼《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的。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童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很适合让幼儿欣赏。之所以选择这个舞曲,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给孩子播放动画片时,放到了一个胡桃夹子的片段动画片《特巴雷克舞曲》,当时孩子们有的拍着小手打着节奏,有的忍不住想跟着跳舞,让我感受到这段音乐强烈的感染力。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平时的活动中这类型、这种风格的音乐,孩子接触是比较少的。本着让孩子尽可能多的积累音乐素养,我设计了这节活动。

  二、活动前遇到的问题

  《特巴雷克舞曲》是一首节奏很快,比较抽象的乐曲。乐曲主要有4段,结构为ABCA式。乐曲的节奏点清晰、重拍鲜明。但怎样让孩子在欣赏、演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了解乐曲的结构及节奏特点师本节活动的一个重点。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打击乐演奏的经验,做为下学期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该有怎样的提升,我们将其定位为双声部的合作演奏,并将此目标定位为活动中的难点。

  三、活动后思考

  ㈠有效策略

  ⒈情景贯穿

  在了解了《胡桃夹子》的故事后,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欣赏糖果王国人们跳舞的故事情境引导孩子们看舞蹈动作时感受音乐的结构特点;学舞蹈动作时感受不同乐段的节奏特点;帮小老鼠跳双人舞时,初步了解合奏的方法。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探索打击乐活动。

  ⒉课件运用

  开始环节,将不同的舞姿用简笔画的方法记录并做入课件,提示幼儿在不同乐段可以做些什么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逐步出示图片,很好的帮助幼儿熟悉了不同的节奏型。

  此外,课件的运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图谱的提示下,幼儿能够看着图谱,较清楚的演奏出这个活动。

  ⒊自主学习

  其一,是幼儿自主解析动作图谱,在图谱的提示下,幼儿自主尝试学做动作,并在用身体动作跳舞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节奏,使得节奏的掌握有趣且有效。其二,是给予幼儿自由练习的时间,在幼儿解析完节奏谱并为不同乐段配器后,给予幼儿一点时间,供幼儿自己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满足不同能力幼儿锻炼、表现得机会。

  ⒋乐器演奏方法的创新

  本次选择的乐器是铃鼓、串铃和钹,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演奏方法。铃鼓我们尝试在重拍处拍鼓面,弱拍处拨动铃鼓的铃片;串铃棒我们尝试重拍处敲击串铃,弱拍处晃动串铃。这样的演奏方法使得乐器与音乐的情绪、特点更加吻合。

  ⒌指挥提示

  教师对音乐的透彻的分析以及熟悉程度,能够在活动中更好的指导幼儿。在本节活动中在孩子对图谱已经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教师的指挥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家齐奏第一声部时,由于是新的演奏方法,教师尝试用模拟乐器的方法对不同乐段指挥,每个乐句结束前迅速的转头提示下个乐句需要演奏的孩子。而在两声部合作演奏时,教师尝试用两只手同时对两个声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指挥,帮助幼儿更好的进行两声部的合奏。

  ㈡存在问题

  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⒈由于一节活动中融入的内容较多,如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孩子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组织活动中我忽略了一个环节,没有帮助幼儿小结提升,让幼儿更清楚的感受音乐有四段,在接下来活动中讲到不同的段落,孩子们会出现不太明白的情况。

  ⒉最后一段为了表示音乐越来越强、越来越快,图谱中显现出的又密有多,不利于让孩子看清楚图谱。将图谱进行调整,将每个小节用加深背景的方法让孩子能够更清楚的看图谱。

  ⒊活动中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遇到突发情况的能力,出现每个环节都较快较肤浅的过渡过去的情况。对于孩子的一些回答没有深入的听听孩子的想法,主导性较强。可以多让孩子讲讲她们的想法,肯定孩子想法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

  ⒋本节活动中运用的音乐被放慢速度后,有杂音,导致音质变差。可以在孩子已经熟悉音乐旋律、节奏、配器方案后,尝试用原速的音乐进行演奏,更利于幼儿感受歌曲激进、有力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