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时间:2022-05-08 01:19:40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 知道泡泡糖吃完后应该放到哪里,增强环保意识。

  2. 创造性的表现玩泡泡糖的有趣动作,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3. 学会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大胆表演律动。

  4. 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5. 培养幼儿清楚表述和大胆表演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够大胆合拍地表演律动动作。

  难点:引导幼儿夸张地、创造性地表演玩泡泡糖的动作。

  活动准备:

  律动音乐、猫咪头饰、小老鼠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创设游戏化情境,幼儿跟随音乐做热身律动。

  二.展开:

  1.教师讲述《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

  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音乐情节中得故事,使幼儿对音乐内容有所感知与了解。

  故事内容:

  有一只小老鼠,在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悄悄地溜出去玩。它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到了草地上,小老鼠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粘糊糊的东西。它不知道这是泡泡糖,于是赶紧用手去拽,呀!泡泡糖又黏到了手上,它用另一只手去拽,又黏到了另一只手上,拽来拽去,泡泡糖像根绳子一样把小老鼠捆了起来。这时,一只猫冲了过来,小老鼠像个球似的滚回了家去了。

  2.引导幼儿探索表现小老鼠的动作

  (1)师:小老鼠跑出去玩,它是怎么跑的呀?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在座位上做动作。

  (2)提问:小老鼠跑到草地上玩,它踩到了什么?

  泡泡糖小朋友都吃过,泡泡糖是很粘的,它要是粘在了身上,可是不容易弄下来的,小老鼠踩到泡泡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4. 幼儿自主探索泡泡糖黏在身上的动作

  教师及时指导,引导幼儿夸张的把动作表现出来。

  5. 请一名幼儿与教师合作表演泡泡糖粘到身体不同部位后拽泡泡糖。

  师:老师手上也粘到了一个泡泡糖,谁想来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6. 幼儿分组练习动作。

  幼儿之间合作做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规范动作并引导幼儿夸张的表现出来。

  7.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音乐

  师:现在请小朋友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就是告诉我们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请你们在座位上按故事情节把它表现出来吧。

  8. 跟随音乐,师幼共同表演音乐游戏

  (1) 第一遍:幼儿与教师一同听音乐做动作。教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的节拍,并把拽泡泡糖然后又弹回来的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

  (2) 第二遍:教师提醒幼儿在游戏中注意,泡泡糖弹回来时可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如:胳膊上、腿上、脚上、脸上。

  (3) 第三遍:教师一边放音乐,一边讲故事,并加上猫咪冲出来的情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猫咪出现后,教师带领幼儿连忙跑回家。

  活动总结:

  1、“小老鼠为什么会在草地上踩到泡泡糖?”(环保教育)

  2、“吃完泡泡糖以后,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活动结束:

  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小老鼠可被这乱丢泡泡糖的人给害惨了,那我们吃完了泡泡糖应该放到哪里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教师运用夸张的动作来演示泡泡糖的粘性,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游戏的内容,以及更好的掌握了音乐。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了提问技巧,有效地引导幼儿理解动作,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掌握每个动作。孩子们在诙谐幽默的乐曲声中嬉戏、理解、融入音乐情景,玩的不亦乐乎,特别是对泡泡糖的粘性有很丰富的表现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活动中我特别注意要关注全体,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内向、不爱表现的幼儿给于积极的引导、互动、带动效果好。

  温馨提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基本形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方式。

  设计意图: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虽然小老鼠在生活中是人人喊打的动物,但动物王国中的小老鼠却机灵好玩常常引人发笑,深得孩子和成人喜爱。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另外,泡泡糖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糖果之一,对于它的特性——很黏、和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有一定得了解,所以本活动设计以生活迁移的方式让活动更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的创编表现更自然、丰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小百科:泡泡糖既好吃,又可以吹泡泡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泡泡糖发明于1928年,上世纪90年代最有名的泡泡糖是大大泡泡糖。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1、初步学习合拍的做小老鼠、拉泡泡糖的动作。2、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帮助自己更合拍的表演。3、知道泡泡糖会给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环境。活动准备:磁带。

  活动过程:1、(师)有一种小动物,走路走得很快,还会吱吱叫得,它是谁?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有一天,有一只小老鼠跑到草地上去玩,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教师有节奏的念四遍,一边念一边用手在腿上做动作)

  (1)小老鼠在什么时候往两边看的?在哪两个字看的?我们一起来一边念一边学,好吗?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 2 ) 我们一起用小手跟着音乐来学小老鼠走路,好吗?

  (3)刚才我们用手做游戏,现在要用小脚玩游戏,好吗?

  (4)我们现在来听磁带来做,音乐快了一些,你们有没有信心做好呢?

  2、(师)小老鼠在草地上玩呀玩呀,它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泡泡糖,于是它吃呀吃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听磁带)幼儿想想猜猜。泡泡糖爆炸了,会粘在哪儿?那怎么样才能拿下来呢?

  (1)我的手上就有一个泡泡糖,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我拉泡泡糖。

  (2)谁的手上有泡泡糖,我来帮他拉。

  (3)拉的时候是什么表情?(用劲、手抖、咬牙、身体歪)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4)听到什么音乐要拉泡泡糖,什么音乐要合起来呢?

  (5)你们听最后的音乐,是谁来啦?(猫)

  3、(师)想不想学学小老鼠到草地上玩泡泡糖呢?那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游戏。(完整游戏一次)

  (1)泡泡糖还会粘在哪儿?那我们在玩一次,好吗?(第二次游戏)

  (2)泡泡糖还会粘在哪儿?你们做得和我不一样,好吗?有信心吗?需要我帮忙吗?(第三次游戏)

  4、(师)泡泡糖拿下来容易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对不对?你们说,吃过的泡泡糖扔在哪儿?为什么?(把它包包好,带出去扔掉)

  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感觉孩子们对这个音乐活动非常感兴趣,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着,并且“小老鼠”这个形象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尽情的表演着。特别是活动中“拉泡泡糖”的动作为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想象空间,有的粘在头发上,有的粘在鼻子上,有的粘在身上、脚上等,这样就使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增强了,也使游戏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在活动中,我也考虑到孩子们在整个游戏中避免模仿老师的动作,而抑制住孩子们的创造力,于是我就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玩游戏时注意了“退位”及我退在后面,让孩子们自己听音乐来做动作,这样孩子们的创造性就发挥了出来,活动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表演不同的动作。应该说,这个音乐A段和B段比较明显,孩子们都能跟着音乐玩游戏。在“合拍的`做小老鼠”的动作时,因为小朋友先用手做,再到用小脚做,然后过渡到跟着磁带做,念的歌词也由慢到快,音乐也由漫到快,所以孩子们掌握得较好。而在做“拉泡泡糖”的动作时,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把握不够,缺少倾听理解的过程,因此在做动作时还不能和音乐合拍。我想:在拍手做拉泡泡糖的动作时,教师可以把这段的音乐清唱出来,带着孩子们做动作,然后再跟音乐做,效果会更好一些的。

小老鼠和泡泡糖中班音乐活动教案3

  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热爱动物,模仿能力越来强,平时也喜欢模仿小动物;他们对音乐节奏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小老鼠和泡泡糖》是活泼欢快的AB两段乐曲,节奏感强;小老鼠风趣、诙谐的动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活动中通过,鼓励幼儿夸张、形象地表现出小老鼠跑、看、拽等各种动作,并通过模仿老鼠偷走、拽泡泡糖、被猫吓倒等有趣的'内容,让幼儿感受音乐游戏的无限乐趣。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欢快活泼的节奏和旋律。

  2.尝试大胆、夸张地表现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和拽泡泡糖的动作。

  3.愿意与同伴一起进行音乐游戏,初步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生活中了解泡泡糖有粘性的特点;复习童谣《小老鼠上灯台》

  2.《小老鼠和泡泡糖》音乐

  活动建议

  1.手指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导入,引导幼儿回忆小老鼠的动作。提问:小老鼠的走路(吃东西)时什么样子的?

  2.欣赏音乐《小老鼠和泡泡糖》,尝试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内容。

  (1)完整欣赏,幼儿自由表演。(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分段欣赏,并引导幼儿说出两段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故事情节。

  A段音乐表现小老鼠从洞里跑出来的情景;B段音乐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的情景。

  (3)引导幼儿分段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幼儿按节奏表现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的情景,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时表情尽可能夸张一些,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幼儿感受乐曲中的音乐形象。

  4.游戏“小老鼠和泡泡糖”。

  (1)提示幼儿按节奏,夸张地表现小老鼠走路、左右张望、拽泡泡糖的音乐形象。

  (2)老师或一名幼儿扮演“大花猫”,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在放松和愉悦中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