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

时间:2017-08-23 特色课程 我要投稿
读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就像在与多年的朋友、大姐交谈,吴老师以谦和而亲切的态度、朴实而生动的笔触、切实而有效的观点,以书信的形式,以讲故事的口吻和我们聊起幼儿园里的孩子、教师、课程、教学……。如《我们班的小兔奇月游》里谈的是“怎样发挥好自然角的教育作用”;又如《根据儿童的好奇心选择教学主题》讲的是“课程设置和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课程”的问题;再如《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还有《学会重新认识孩子们》,作者用发现乌鸦优点的有趣例子告诉我们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孩子和发现孩子优点的重要性。这些问题非常的典型,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同时也结合了吴老师多年在中美两国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说教不枯燥,既是对教育理论的具体解读,也是对自己实践的理论诠释。

阅读这50封信,随时都能感受到吴老师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的博大爱心和敏锐的专业眼光。这样一位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阅读这50封信,每一封都是那么吸引我,欲罢不能……

当读到第11封——《创造性的培养应成为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时,里面谈到的艺术活动中技能与创新的问题一下子让我想起了我们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剪纸教学。原来美国老师也同样的困惑:“教授美术技能技巧和培养创造力孰先孰后?两者关系如何处理?”,真是教育无国界啊。当然,现在我们的美术教学已经不再像吴老师说的那样会手把手地教,我们也不再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但是这个问题还是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剪纸活动《大嘴巴》中幼儿创作大嘴巴的问题;剪纸活动《中国馆》中幼儿对中国馆特征的解读与多方法表现的问题;剪纸活动《放烟花》中幼儿表现烟花的多样性问题。

来看看吴老师的观点:“技能技巧的培养要寻找合适的教育时机,而创造性的培养,则应当是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针对这一问题,她提出:1)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不使创作成为无米之炊;

@_@我是分割线@_@

2)要用好综合课程,以整合的教育理念关注和激发孩子的创造性;3)要鼓励幼儿的自由表达,不以统一标准评价孩子的创作结果;4)教师的指导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她还告诫我们:1)教师的过多干预会让孩子失去创作的兴趣;2)多以建设性的评论来讲评,让孩子对自己的创作更有信心。

可见,这两者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时机、方法运用得当,两者的教育价值就会最大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思考:1)“把握好培养技能的时机”。美术创作是需要一定的技能,因为任何创作和创新都得建立在一定的技能上。这个技能可以是孩子不断探索实践获得的,也可以是老师手把手教习得的。随着我们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懂得了“放手”,懂得了“推行”。如果我们在孩子自主探索前能够作正确有效的引导,之后加以梳理、交流和提升,孩子们的探索就会顺利很多,有了一定的技能基础,他们的创作也会更有信心。2)“把握好培养创造性的方法”。我们知道要鼓励幼儿的创新,我们更应该懂得为他们的创新夯实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他们才会表现得更好。例如在《中国馆》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欣赏了解“中国馆“这个环节,将剪纸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重点(外形)、难点(镂空、阶梯)提出来分析,引导幼儿探索交流(甚至演示),从而提升出各种解决方案,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创作后,也要善于发现幼儿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闪光点,利用讲评环节引导他们做更深入的交流和思考,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互动提升经验,丰富经验,并以此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

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我们并不需要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毕加索,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个孩子学会象毕加索一样创作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