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时间:2017-02-11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圆柱上下有的是一样粗的,可有的是不一样的。”“我也早就发现了,我的就不一样粗。”学生拿着易拉罐兴奋地比试着,为自己的发现很是得意。这发生在我的第一堂公开课上,我上的是第三册的数学,《认识图形》,在找圆柱上下都是一样粗时,学生们都纷纷有了怀疑,于是量的量,滚的滚,出现了开头的情景。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学生手中的学具——圆柱形的易拉罐,大家都知道易拉罐的上下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经过了一些加工美化,在课堂的观察活动中孩子们都观察的特别仔细,于是有了疑问。我课前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不过,却每想到学生反映这么强烈,我把学生想得太简单了,认为这只是小问题,学生自然会随着老师的思路忽略掉这些小美化,说出“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不想,学生却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在学习中不肯放过一点疑问。直到老师再三强调解释圆柱形物体与圆柱体是不同的,前者往往经过美化加工。他们这才肯罢休。
课后,我不由地想:现在的学生可不好教,因为他们都想表现自己,都不肯拍拍脑袋,跟着老师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他们更多的是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看法,他们再也不满足于老师为他们指出的路。同样这堂课上,在验证圆柱上下一样粗时,学生在常用的几种方法之外,偏偏又创造性的想出其他的方法,“老师,我把圆柱放在地上滚,发现一样粗的会笔直地向前,如果粗细不一样,那就会转弯。”可能孩子们说得不够精确,但是确实有道理,也是他们在仔细观察后的自己的发现;有的小朋友在验证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小是直接把这个面印在橡皮泥上,简单又直观,这是孩子们的发明;有孩子在描述上下不一样粗时,他不讲下面粗了,却说下面胖了,多可爱的语言。
这时候,孩子们已真正融入了我们的课堂中,成了课堂的主人。虽然对教师来说,这堂课出现了“圆柱上下不一样粗”的尴尬场面,可是面对如此多孩子蹦出来的金点子和奇思妙想,也不由由衷地笑了。我觉得这堂课的目标已经达到,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在也不是简单的拍拍脑袋装进老师给他们的东西了。
这给我们做教师的又带来了新的信息,我们的孩子都是鲜活、个性的生命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才能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得更多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