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周国平论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7-01-14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周国平论教育》一书汇集了他很多年来发表或者演讲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数十篇随笔。哲学是研究世界和人生重大而根本问题的一门学问,而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作者是从一名哲学家而非教育家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所以给我们带来了对当前教育的深刻反思与精辟见解。细读此书,让人得到如下启示。
一是对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我们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什么?周国平认为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创造良好的基础。大家都认为,素质教育是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学生在德智体美德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呢,能否用最精炼的语言来概括,从而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始终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周国平认为,“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我们学校每天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课程,开展了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天天有进步、月月有提高。虽然我们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而多样的,但是最终都要落实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上来,那就是促进上述德智体美核心目标的达成。
二是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更真切的把握。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以学定教”,这一些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在周国平看来,生本教育如何体现呢。他说:“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常说,学生的发展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生本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一定要服从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少教而多学,在课外不教而自学,这才是良好的教学境界。周国平认为,“人人都有慧根,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保护和发展它,不让它枯萎罢了”。学生的成长都有他自己内部的规律,我们只能遵循规律并顺应他的发展,而不是改变他或者“塑造”他。
在生本教育中,学生智力品质的培养受到老师们的广泛关注。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是推动他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发展人的智力品质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人的智力品质中,最重要的品质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我们课程目标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周国平认为,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而从好奇心这一点来看教育,在教育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第一要保护的和鼓励的东西。另外,他认为,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上来看,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周国平的眼里,好的教育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衡量生本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志,在没有老师和家长作为学习指导者的前提下,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并从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生本教育最大的成功。
三是对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读与写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他的语文素养就高。再进一步讲,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根本保障就是多读和读写。虽然在阅读和写作中,学生读写的兴趣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兴趣和方法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决定读写能力高低的就是读写的数量。
周国平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会鼓励学生写日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语文老师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并能逐步养成多读好书和多写日记的习惯,那么,这就是语文教师最大的成功了。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周国平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我要让学生知道,上我的语文课,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我觉得他的话一语中的,学生在阅读和作文中,能否读出或写出自己真实感受和独到见解,确实是衡量一个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老师们比较关注遣词造句的规范、谋篇布局的合理以及立意选材的适切,比较容易忽视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对学生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的倡导与鼓励。这样容易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人一面,过于追求标准与规则而失去学生的个性,这里的个性包括学生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体验和独创的精神。说到底,语文是一种工具,它是人与人之间开展交流沟通和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而工具是为人服务的,语文要为表达人的思想、开启人的智慧、发展人的个性服务。
四是对人格教育的灵魂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人格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其中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与品质。人活在世上最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这些重大问题就不仅是我们教育关注的问题,更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周国平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人最需要的是爱。他说,“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由此他进一步推断,“如果我们想到与我们一起暂时居住在这颗星球上的任何人,包括我们的亲人,都是宇宙中的孤儿,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大的悲悯,由此而生出一种博大的爱心。”在他看来,人格教育的灵魂就是培养人的爱心,甚至是博爱之心。有此可见,人格教育就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更是一种生命灵魂的教育。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一个人满足了爱的需要以后,他会有更高的自我追求,就是满足自我成就的需要,去争取最大的成功,这是一个人最高的需要层次。但在周国平看来,“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不应该把成功作为首选。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他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在优秀与成功的关系上,他认为并不对立,他强调,“在根本的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
在周国平眼里,成功并不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或者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广泛赞誉。他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每天都在成功,他觉得,“只要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这就是一种成功。概括地说,人格教育的灵魂是什么?就是爱的教育,是在爱的教育基础上追求精神和品格的完善,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
《周国平论教育》一书给人诸多启迪。它站在哲学角度看教育,把教育看得更加透彻,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有一种豁然的醒悟。一种好的教育应该是“道”和“技”的完美融合。这里的“道”就是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发现,并由此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这里的“技”就是在“道”的引领下开展的有效教育实践,包括有效教育的方法、策略、步骤、原则等等。此书一定会给老师们带来很多的启迪,它能带领老师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怎样开展,人最需要怎样的教育等根本性问题,由此能够卓有成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与专业成长,让自己有勇气和实力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