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课堂提问的几点误区——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有感

时间:2017-08-19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与思维的活跃性。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而对于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经学到的知识,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同时和教师更好的互动。但是,在新课程指导下,少数教师还是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走入了误区。

一、提问缺乏目的性

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教师的问题没有经过认真的预设与思考就信手拈来,在课堂中,想问就问,问多问少自己心中都没有一个准数,更加不切合教学重难点,毫无目的性。学生也对教师的问题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提问量过大

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良好互动,很多教师喜欢在课上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地提问,然后就像开火车一样,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用抢答等方式来让学生回答。学生很难有自我思考的空间和反复推敲的机会。反应快一点的学生还可以勉强跟上教师的节拍,反应慢的学生根本来不及去多想就等来了教师的下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我们在公开课上也经常可以看见,貌似课堂中气氛很活跃,教师很有激情,把一个个的问题抛向学生,但是我们透过现象去看一下本质,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呢?其实很多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去提问,因为答案众所皆知,而众多问题中,也鲜有具有较大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提问覆盖面小

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的问题到底有多少学生可以回答呢?有些教师没有想到这一点,只要提出的问题有人可以回答就认为已经被所有学生所接受,在很多课堂中,我们常看见教师的提问只有那么几个人而且是经常那么几个人在回答,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其他学生他们也同样在思考吗?还是已经被老师“抛弃”了。也或者是产生了惰性,认为反正老师的问题总有那么几个优等生会回答的,老师总不会叫到我的,所以甚至都没有用时间去思考。我们在提问的时候要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即使有的学生没有举手,我们也可以让他们来回答,不一定要让准备好的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有一种被参与进来的感觉,即使没办法一下子回答完整,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

四、提问没有难度梯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样难度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或者先把很难的问题抛出来,让大家费解,然后又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难易颠倒,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不利。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反复推敲,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要把握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定问题,利用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