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劳技课中唱响—参加“嘉兴市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研讨”后感

时间:2017-05-02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小组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也曾轰轰烈烈地搞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学生的座位进行调整,分为九个小组,大家围成圈的坐,可说实在的效果并不佳,反而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作业东张西望,遇到问题先征询他人的意见,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所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总是一笑视之,没有过多的赞誉。

而彻底改变我看法的是十月份的海宁之行,记得刚接到钱老师安排我去参加“嘉兴市小学劳技课堂教学研讨”的任务时,我的心中是不乐意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没有这门课,我也不用上这门课;其次觉得自己是凑数的(别人都不愿意去嘛)。因此也再三推辞,可钱老师说“不行!”没办法,领导的话总得听吧,所以我也就勉为其难了。

俗话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这次可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全明了。”并对“小组合作”有了新的认识,领略了它的魅力,感受了它的活力。

一、小组合作,帮助弱势者成功。

“劳技课”与我们美术课中的手工制作有着曲艺同工之妙,都是一些动手的“活”。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强弱,动手能力的强的学生,在老师的示范指点下就能顺利地完成作品,可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领会不到其精华,作品也就很难像样地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就可以让先完成的学生帮助未完成的学生,让弱势者也获得成功。

例如在《我爱吃的蔬菜》(三年级)一课中,老师让学生用彩带根据一定的纹路盘粘出胡萝卜、南瓜、葫芦、豆荚等蔬菜的样子,要求“勾画图案→涂上胶水→认真盘粘→美化装饰→快速剪下”。在学生个人制作的过程中,老师来回巡视,并不时地指点一二,当小组里一些学生已经完成时,老师就让他们去帮助那些没完成的同学,使得后来每个学生都拿出了成功的作品,而那些被帮助的学生显得尤为兴奋。

在《缝香袋》(五年级)中,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得就更明显了。我们都知道女孩子的手巧,男孩子的头脑灵活(大体来说),要缝制小巧又精致的香袋,对男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穿针引线,针脚的匀称和细密,打结的技巧等都让他们费力。于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男女生的互帮互助,轻声地指点和示范,手把手地教。终于,在成果展示中,一个个模样可爱的“香袋”应运而生,没有人懊恼,没有人失败,成功属于每一个人。

二、小组合作,使作品趋于完美。

我们经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确实,集体的力量大无比,一个人的智慧敌不过大家的智慧。

在《我爱吃的蔬菜》中,当每个学生都制作好自己喜欢的一个或两个(速度快的学生制作了两个)蔬菜后,老师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来挑选一张事先画好的场景图,要求他们把小组内各自的作品进行设计、组合、粘贴,并在讨论的基础上给作品取名。于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问世了。在交流展示中,我们看到了“丰收了”、“我爱吃的蔬菜多又多”、“蔬菜世界”、“蔬菜乐园”、“放满蔬菜的桌子”、“丰收路”,画面色彩艳丽,蔬菜布局错落有致,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我想假如就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出教室的话,他的收获还是浅层次的,可拿着这件“大作品”出教室的话,收获也就有了提升。这就是集体的智慧,这就是小组合作的魅力。

三、小组合作,架起友谊的桥梁。

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这次的听课中小组合作不仅表现在课内,还延伸到了课外。在《缝香袋》的“品香袋”中,老师先让学生挑选出今天的精品放到“精品收藏屋”里,再在原先的精品(茅盾小学学生制作的香袋)中选取一款自己喜欢的作为交换礼物。当那三个学生喜滋滋地拿着茅盾小学学生制作的精品香袋回到座位上时,同学们迅速地围上来,对香袋“品头论足”起来。我们可以想见当老师把这里的作品带回去的时候,他们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不仅起到了取长补短、互相切磋技艺的作用,而且还能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友谊。小组合作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活力。

当然,小组合作离不开老师的参与,两堂课中都因为有老师灵活地调控和积极地参与,使得课堂秩序井然,目标达成度高,也令我对小组合作学习不得不刮目相看。



【反思与实践】

海宁之行使我茅塞顿开,并不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好,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也许它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步履维艰(主要是我面对的是低段的孩子),但在别的领域可能独领风骚。也许是我运用的时机不够恰当,怎样的学习适合小组合作,怎样的学习需要独立思考,这都需要仔细揣摩。

听课回来后,针对学生修改作文这一问题,我尝试用小组合作学习,发现有一定的成效。原先我要求学生写完初稿后,由我一篇篇地审阅、修改,这样做不仅工作量大,效果也不明显,学生拿到修改稿后往往没有去研究为什么要这么改,而是急于把它抄好完事,而我也没有很多的时间一一指导。于是,我提出和爸爸妈妈一起修改作文,出发点是让家长面对面地指点一下孩子,可结果是有的家长无从下手,一字未改,原文奉上,有的家长却是包办代替,把孩子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成了一篇无可挑剔的好文章。考虑再三,我想到了小组合作,每次写完初稿,就让学生或四人小组或同桌或好友间进行互相地读和改,我也有选择地参与其中,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孩子们改自己的文章是看哪哪好,看别人的文章却是意见多多,有时还能一语惊人呢。我们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让才三年级的学生自己改出好文章来恐怕有难度,此时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绝佳的好方法。

虽然海宁之行是抱着怨言去的,但收获却是很大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不同的学科之间也有着相通的地方,由此及彼,才能使自己的思维不产生定势,甚至还有豁然开朗之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