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如何引导学生实验观察

时间:2017-07-28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小学自然课是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在自然教学中重视观察与实验,不仅是学好自然课的需要,而且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其它各门科学知识做心理准备。那么在自然课上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牛津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腐烂》单元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土壤,帮助学生认识土壤里有除了有黏土和砂,还有空气、水,以及动植物的残骸、动植物和微生物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为后面的一节课《土壤里的物质循环》做好铺垫。本节课,观察是重要的手段,必要时要借助实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的各种成分,同时学习观察的方法,也是重要的。三轮课下来,我的感悟颇深,现在整理我一路走来的想法和收获,与大家共勉。
   第一次授课:也许很常见,偏偏视而不见(缺乏引导)
   教学情景描述: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土壤标本(里面有土壤的基本成分和土壤里各种小动物),提供放大镜,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为了方便交流,观察同时并记录。
   作业单:
   观察土壤,将你的发现写在或画在下面表格里
   非生命的物质 有生命的
  
  
   你曾经在土壤里还见到过什么?写在或画在下面的表格里:
  
  
   喜欢小动物是小孩子的天性,我准备的土壤标本里的小动物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课堂学生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老师,蚯蚓!”,“老师,鼠妇!”,“老师,蜈蚣!”,“老师,蚂蚁!”……学生很兴奋,我提醒学生把看到的记录下来。在巡视时,我一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除了小动物,土壤里还有什么?可是学生好像没听到似得,他们的记录单里,记的满满的全是小动物的名称,有的还把看到的小动物画了出来。
   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讲的全是自己小组发现的土壤里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我再怎么提示,土壤里除了小动物,还有其他什么成分?他们最多再说一些小植物和土壤里的种子,“土壤里有什么”一课俨然成了研究“土壤里有什么小动物”?对于最常见的黏土和砂,学生偏偏视而不见!至于水分和空气,学生根本没有提及,都是我讲给学生的。这一块,显然由于我的引导缺失,导致学生只是认识到了土壤里的有哪些小动物,而土壤里的基本成分:黏土、砂、空气和水以及腐殖质,都没有理解,虽然有我后面的讲解,但是,探究的味道一点都没有了。
   课后,张老师和我做了交流,认为这一节课,内容安排的太多,因为后面我还安排了人类对土壤的影响阅读学习。建议我把这个内容放到后续的课时里,而这一节课,就主要让学生探究土壤的成分。观察时应该借助多种方法,必要时要借助实验的方法,让土壤里的成分清楚的显示在学生的眼前。
   我自己也做了反思,觉得学生观察土壤的成分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观察方法太单一,只是用眼睛看,如果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嗅、摸、看等,再加上实验的方法,应该就不是这样的效果了。
   第二次授课:学生有认识,但是很混乱(引导不够)
   教学情景描述:
   第一次观察:提供1号土壤标本(操场角落采集,为土壤的基本成分,没有动植物),组织学生两人一小组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记录单1)。提醒学生用手抓取一些土壤,捏一捏,什么感觉?嗅一嗅,什么味道?取适量土壤标本投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土壤落入水中时,有什么冒出?充分搅拌,静置。
   记录单1:
   1、仔细观察标本袋的内表面,你看到了( ),说明土壤里有( )。
   2、打开标本袋,取一些土壤,放入有水的烧杯里,水中有( )冒出,说明土壤里有( )。
   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烧杯里的土壤,让它和水充分混合,静置,等待土壤分层。(1)、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是( );(2)、用铁丝挑一些分层后的土壤上层物质,用手感觉一下,有( )的感觉,这是( );(3)、再挑一些下层物质,用手感觉一下,比较( ),这是( )。
   第二次观察:在等待烧杯中的土壤分层时,出示2号土壤(学校围墙附近的土壤,里面有较多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小植物),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观察2号土壤标本,将看到的小动物或小植物记录在下面表格里。
   记录单2
   等待土壤分层是时,观察2号土壤标本,可以用放大镜,看看土壤里还有什么?将你们的发现记录在下面表格里(用文字描述或画出来)
  
  
  
   课堂交流时,先交流土壤里的动植物,学生对这个内容很感兴趣,所以观察的很仔细,交流的很充分。土壤混合液静置后,观察土壤的分层结果,虽然有十几分钟的等待,分层效果还是不明显,学生没有很清楚的看到上层漂浮物、黏土、砂这三层的明显分层,是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全分离,学生通过看、用手摸,初步感觉到了分层后的黏土和砂,但不是很清晰,所以在交流的时候显得有些混乱。
   课后,徐老师帮助我分析了这节课,通过两次观察,分层观察土壤,这样很好,但是组织的有些乱,第一次观察中,由于要等待土壤的分层,第一次观察没结束,穿插了第二次观察,第二次观察结束后,又回过头来来继续第一次观察,这样学生思维转换时有时差,效果不好,有些观察结果可能会忘记。还有,记录单的设计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效观察,可是我设计的记录单有些繁琐,文字太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吃力,不利于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光是阅读都浪费了很多时间,记录的东西太多,很多学生疲于记录,所以观察不彻底,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显得有些混乱。徐老师说,之所以两次观察穿插,是因为土壤混合液的分层需要时间,索性就在上课前一晚上帮学生准备好分层实验,等学生做了分层试验后,在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分好层的土壤标本,这样效果又好,时间的安排也合理。
   我自己也做了反思,第一次观察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活动的设计,记录单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可是没想到分层实验不够,没有做演示实验的准备,引导学生学生进一步观察;记录单设计太复杂,课后我注意翻阅了学生的记录单,很多学生并没有记录,记录单并没有帮助到他们,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观察,记录单需要重新简化,努力为学生有效观察土壤服务。
   第三次授课:先观察后实验,终于清晰可见(有效引导)
   教学情景描述:
   第一次观察:课前组织部分学生采集1号土壤标本(学校围墙附近的土壤,里面有较多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小植物),分小组(四人一小组)观察1号土壤标本,看看土壤里有什么。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过程中的发现。
   记录单
   观察1号土壤标本,将你们的发现记录在下面表格里(用文字描述或画出来)
  
   植物类 动物类 其它
  
   第二次观察:提供2号土壤标本(操场角落采集,为土壤的基本成分,没有动植物),观察土壤:(两人一小组),注意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并思考。
   1、 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 用手拿一块土壤,捏一捏,有没有湿的感觉?用餐巾纸包住它,捏一捏,看到了什么?
   3、 观察土壤结构,有很多缝隙,缝隙里面藏着什么?
   学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投入土壤,看看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 学生实验:土壤在水里的分层实验,看看土壤在水里分成了几层?分析土壤里还有什么?由于等待完全分层需要时间,教师提供前一天分层明显的标本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这次授课,比前两次效果都要好。通过层次分明的两次观察,第一次观察,借助肉眼和放大镜,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到了土壤里有很多小动物,土壤为小动物和一些植物提供生存空间,是动植物的家。第二次观察,通过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官,同时结合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一杯水,让土壤分层,让一些原本看不到的物质显现出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土壤中的黏土、砂和腐殖质这些基本的物质,还有空气、水分,有些孩子还嗅到了土壤有一股霉烂的气味。学生不但清晰的了解了土壤的组成,还知道了观察土壤的方法。
   这次课,有幸得到区里同学科的老师的点评,他们指出,通过这次课,看到学生通过这节课,收获不小,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了解了土壤,而且还知道了一些观察土壤的方法。同时也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第一次观察,学生分组观察1号土壤,学生兴趣高涨,观察的很仔细,发现了土壤里藏着的很多小动物,学生小组观察时,互相交流,学习很主动;但是,第二次观察,学生分组观察2号土壤,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过多,虽然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土壤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也知道了一些实验的方法,但是,由于老师介入过多,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不够,学生探究的气氛不浓,有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在这一块,如果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如何做这个实验,这样可能会更好。老师们宝贵的意见,给我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实验课的教师引导,确实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
   在自然实验课上,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引导的度,如何把握?我觉的要从一下几点去思考或努力去做到:1、活动的设计思路,要清晰可行要,能帮助学生对课的内容的理解; 2、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不要提出无效的问题,干扰学生思考;3、实验观察记录单的设计,要简单明了,要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影响实验观察的效果;4、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追问也很重要,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总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实验观察课应该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而不是僵化的、死板的,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努力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