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牛津版自然三年级第二学期《土壤》主题设计

时间:2017-08-01 小学教师 我要投稿
一、主题内容分析: 《土壤》是牛津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腐烂》单元中的一个小主题,是在学生学习了腐烂现象及腐烂原因和堆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土壤里的物质循环。
   纵观课标,涉及土壤的内容低年级和高年级都有:
  
   内容与要求
   1-2年级 3-5年级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球表层主要由石块、沙和粘土组成
   2. 认识一些常见的岩石,知道岩石块具有不同的体积和形状。
   3. 了解沙和粘土的特点。 1. 知道覆盖在地球上的坚固部分称为岩石。
   2. 初步了解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三大类: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3. 了解小岩石来源于大岩石的风化和破碎
   4. 初步了解沙和粘土的形成过程
   5. 知道土壤来源于风化的岩石和动植物的残留物。
   过程与方法 4. 比较沙和粘土的特征。
   6. 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7.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分类。 8. 观察、描述土壤标本中的各种成分。
   9. 调查本地区土壤的成分,了解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较不同土壤种植植物的变化
   10. 调查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知道许多事物都会发生变化。
   6. 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11. 认识控制或较少水土流失的对生命的重要性。
   12.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的兴趣。
   活动建议  收集各种岩石,按一定标准(如颜色、光泽、透明度等)对岩石分类
    实验比较沙和粘土的不同性质。  比较不同土壤种植植物的异同,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
    收集我国有关水土流失的资料,尝试分析原因。
    模拟实验探究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根据《腐烂》单元的内容和课标要求,《土壤》这个小主题我共安排了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土壤里有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成分,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自己观察结果与同伴交流,得出正确结果,从而构建对土壤的科学认知,达到课标中所制定的使学生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里有黏土、沙、和腐殖质等这些最基本的物质,还有空气、水分等物质,小动物和植物把土壤做为自己的家。
   第二课时:观察土壤里的物质变化(长周期观察)
   本阶段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了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观察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第三课时:土壤里的物质循环(结合长周期观察)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各种成分在不断的变化着:动植物死亡后的尸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腐烂、分解后,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些物质又成为下一轮植物生长需要的的养料。土壤里的物质,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
   二、学情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系统学习,对自然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土壤一课,学生在两年级时了解过土壤里的动植物,而且土壤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那么,土壤里的肥料从何而来,死后的植物发生了怎么的变化,蚯蚓这些小动物对土壤有什么影响,通过这节课以及亲历持一个多月的观察,学生应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为学生理解土壤里的物质循环做了一定的铺垫。
   三、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土壤里的物质循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各种成分在不断的变化着:动植物死亡后的尸体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腐烂、分解后,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这些物质又成为下一轮植物生长需要的的养料。土壤里的物质,就这样周而复始的变化着。
   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进行了土壤里物质变化的长周期观察,亲眼目睹了植物的枯枝落叶和一些瓜果蔬菜在土壤里的变化过程,蚯蚓生长在土壤里,对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一定的影响等,为学生理解土壤里的物质循环做了一定的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长周期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腐烂,会分解,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2、通过课前调查和阅读学习,认识到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可以把腐烂的有机物吞食,在自己体内分解,排出的粪便,是土壤的一部分。
   3、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设计实验,亲自栽培植物,验证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视频(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
   问: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活动一、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结合长周期观察)
   活动目的:
   通过交流长周期观察结果,认识到动植物的遗体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分解,进入土壤,变为土壤的一部分,成为植物生长的养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请小朋友介绍长周期观察的实验槽里都放了些什么。
   2、引导学生课堂再次观察。
  
   3、这些东西不在了?这么长的时间,中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提供苹果和西红柿腐烂过程中图片,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观察排序。
  
   5、播放72天水果蔬菜腐烂的视频。
   问:72天后,有些蔬菜还在的,实验槽里有些枯叶也在的,如果把它们埋在土壤里,再过半年、一年、两年,又会有什么变化?
   6、这些瓜果蔬菜最终都会消失,它们去哪里了?
   7、播放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视频。
   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
   1、小朋友介绍实验槽里放的材料。
  
   2、课堂再次观察,寻找哪些东西不在了?(小组观察,记录,交流)
   3、学生思考交流。
  
  
   4、小组讨论,并对苹果和西红柿腐烂的过程排序。(实物投影展示)
   5、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也会消失,不见了。
  
   6、思考,回答。
  
   7、观看视频。 通过交流前期对土壤里的一些物质的变化观察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试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
  
  
   活动二:蚯蚓对土壤的影响
   活动目的:
   1、通过课前调查和阅读学习,认识到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可以把腐烂的有机物吞食,在自己体内分解,排出的粪便,是植物生长的养料,
   2、认识到动植物和土壤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 课前让小朋友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1)询问父母;
   (2)阅读老师提供的《蚯蚓的日记》和有关蚯蚓的资料。 1、说一说: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1、通过课前的查访,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蚯蚓对土壤的作用。
   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后续长周期观察)
   活动目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有蚯蚓的作用的土壤,其肥力较好,适合植物生长。
   1、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板书设计:
   土壤里的物质循环
   动物 分解
   死亡 土壤的一部分植物
   植物 (养料)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