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区域材料的教育价值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案例:上学期我们利用活动室后窗的窗栓创设了一个生活区,用各种毛线挂在窗栓上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或下课时进行编织。刚开始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致,一有空就拿住在玩了,可是过了几天就很少有人去玩了。现在几乎没有人过去了。今天又是区域活动了,我有意对曹金锦说:“金锦,你会编四股辩吗?”金锦说:“我会的”,“那我们来比赛好吗?”“行”!在我的带动下有好几个孩子过来编辫子了,我和金锦都编好了,我让其他几个孩子给我们评一评谁编得好,江洁说姚老师的好,我让她说出理由。她说:“姚老师编得要长,金锦的短”。哦是这样(本来毛线都差不多长短的)。你们知道我编得为什么长呢,找找原因看。孩子们仔细观察后,我问:“看出来了吗?”“没有”。我告诉你们,我编好了以后把辫子拉了一下,这样就变长了,你们试试看 。还有长短的原因呢?你们自己去找找吧。说着我去看其他孩子了。过了一会儿,心怡走过来对我说:“姚老师,我编的比金锦的还短”,“是吗?那是为什么呢?” 心怡说我编得紧,金锦编得比较松,哦原来是这样呀,编得松辫子就显得长,编得紧,辫子就显得短。除了这个原因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接着又有人去编辫子了。孩子们还会有所发现的。

反思:区域活动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新投放的材料,来的幼儿仅摆弄几下就不愿意再碰了,教师随时忙着准备新材料。对此,我们老师显得很是无奈,有些不知所措。经常抱怨幼儿的注意转换太快,操作活动持续的时间短。“编辫子”这一案例,我们探索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深入发掘、利用现有材料的潜在价值,一般讲,教师为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大都经过了精心准备,希望幼儿多玩、充分地玩,以使这一材料尽可能多地被利用。但的确有的时候,按着常规的玩法,幼儿玩了几次后,便对这一材料不再感兴趣了。在这种情形下,频繁地更换材料并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除了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还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如果材料本身没什么问题的话,正确的处理策略有两种:一是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高玩法的难度,或变换引发新的玩法,重新唤起幼儿的注意。二是像案例中我所采取的方法,由材料的玩法引导到对操作结果的探究上。这样,不仅可使幼儿学会掌握材料的一般玩法,而且能深入认识与玩法相关的一些材料特性,使幼儿对有关该材料的知识有更多的体验认识,从而较充分地发掘、利用了现有材料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