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对孩子游戏的影响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新年刚过,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班里来了许多新朋友,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娃娃家,娃娃家里有窗帘,有床,有桌子,有晾衣架和一些餐具,孩子们看到了可高兴啦,都要到娃娃家里去玩。

再看教室是一个教室为大型开放空间,有三块大区域:(1)开架式自选材料区(玩具吧);(2)装扮游戏区(娃娃家);(3)结构游戏区(搭高楼),各区域之间没有较明显的分隔。所以在娃娃家的旁边就是一个活动性较高的结构游戏区,没有明显的区隔很容易相互干扰。

现象一:佳佳在娃娃家里摆弄着餐具,并准备给娃娃喂饭,平平在结构区里搭了把枪,然后突然跑出来趴在地上大叫几声,佳佳扔下手里的娃娃学着他的样子也大叫一声,以至于好几个孩子都学着这样做。

现象二:成成从区域活动开始便象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他不时地在教室里游荡着,没有到任何一个区域里安静地呆上一分钟。

现象三:蕾蕾坐在教室的中间,手里拿着小汽车,她时而低下头去,时而四处张望,站起身走动两下又回到小椅子上,对老师的建议并不予理睬。

分析:

这样的区隔显然对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因此大型的活动区分隔成小型区域:(1)阅读区(2)可爱的动物(3)娃娃家(分隔成两个家)(4)搭高楼(5)开开我的小汽车(6)小医院。每个区域之间用玩具柜组合分隔成小块,并用硬纸板做成栅栏将区域隔断,使进入区域有一个过度的界限,相互间互不干扰。

在这样的区分后,发觉孩子都能在自己空间里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孩子在分隔的私密空间有了小范围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蕾蕾性格内向,她虽然在小椅子上安静地坐着,但他的四处张望和起身坐下都表现了她的烦躁不安,当老师的建议对她毫无意义时,分隔的小型区域使成成和蕾蕾找到了自己的私密空间。而将活动室分隔为2~3个儿童的小活动区,幼儿则会安静交往、完成学习任务,降低了孩子的粗野行为;原有的分隔是将活动室分成每组有5~9个儿童的几大区域,孩子在这样的区域中活动会有较多的肌肉活动,会产生较多的噪声和吵闹行为,这样的分隔容易产生噪音,引起兴奋,而在封闭的小型区域里,儿童有机会独处、自省和退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