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组织游戏,调动幼儿热情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 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游戏因而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维果茨基提出,幼儿游戏的发展指的是幼儿的“实际发展”与“潜在发展”之间的关系。幼儿需要一种特殊的帮助或支持来达到“潜在发展”的层次,这中特殊的帮助或支持来自老师创设的情景和环境的支持。但在对本班幼儿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游戏的开展有时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

一、游戏目标的硬性设立,扼杀了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童年时代生动有趣的游戏往往使人终生难忘,没有太多的目标要求,但当游戏设立了目标后,并作为手段来运用后,游戏的性质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游戏的自发性也会慢慢的丧失。例如:在一次搭积木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快乐的游戏,有的搭成了枪、有的搭成了小岛……在搭完后幼儿自发的组织起了警察游戏,由于是在室内活动,也由于我目标的设立是让幼儿发挥想象搭积木,于是我阻止他们玩这个游戏,接下来我发现有的幼儿开始在拆了,边拆边嘟嚷着:不能玩游戏还搭来干什么呀,不好玩。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游戏已经丢失了独立性、自主立性。幼儿自发游戏的地位也发生了扭曲。如果一个孩子在游戏时,时时想着如何做才是对的,才不被老师批评,才算听指挥,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还有乐趣可言吗?

二、幼儿游戏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自然物及废旧材料不能充分利用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是促进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子化、电动化玩具泛滥,明显降低了幼儿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_@我是分割线@_@

小时侯我们玩捏泥的游戏,都是自己亲自找来各种的粘土,把粘土和成泥来玩各种游戏。现在我们有为幼儿提供的橡皮泥,虽然卫生、方便,却隔离了幼儿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再其次我们当幼儿拿来了废旧材料老师也会为他们做好了玩的玩具。有时还硬性要求幼儿尽量少动少摸,不许幼儿弄坏,拆开,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

游戏的发展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只有组织和指导好幼儿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改变以上局面和状况,关键在于端正教育者的游戏观,正确认识幼儿游戏的特点,创造适宜的条件开展好各种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尝试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是“以大带小”的混龄共同游戏方式

混龄共同游戏是指让不同年龄段幼儿共同开展的游戏活动。从游戏组织的方式上看,我们在幼儿园的多功能厅集中了一系列游戏材料,供全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玩耍。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游戏资源,扩大游戏活动空间。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大带小”增进了同伴之间、特别是不同年龄段幼儿分享与交流、沟通与欣赏的机会。幼儿虽然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但是他们从处于同一环境中、同一年龄段的伙伴那儿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从与他们不在同一环境、但有关联的人那儿则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活动中虽然大孩子不像老师和父母那样考虑得面面俱到,但他们的行动、经验经常得到小孩子的积极响应,可以培养大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是“以点带面”的各班特色游戏方式

我园组织各班特色活动是在一般性游戏活动区的基础上,依据本班幼儿发展特点而精心创设活动区,如我班的“自制棋类”游戏活动区——环保类的植树棋、垃圾回收站棋、交通类的交通规则棋与飞行棋、知识类的拼图棋等;还有“自然材料”游戏活动区——自然材料收集站、粘贴画等;又有“环保”系列游戏活动区——图书剪贴、废纸回收站、纸浆加工、手工制作等等。

@_@我是分割线@_@

三是“以外带内”的回归自然游戏方式

回归自然游戏是指幼儿在特定的环境、材料刺激下,自然发生的情境游戏活动。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们是城镇幼儿园具有良好的游戏条件。环境真实自然,小河、树林、田埂、小山坡等都是开展游戏的好地方;各种花草、种子、外壳、泥沙、石子等活动材料随手可得;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挖掘自然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弥补游戏材料的不足,创造出丰富的游戏环境与条件。

四、“以旧带新”的民间传统游戏方式

民间传统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材料简单,就地可取,灵活性、自由度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开展了运动性游戏,如:跳方格、跳绳、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捉迷藏等;情节性游戏:“我是木头人”“老狼,几点了”“丢手绢” “老鹰捉小鸡”等。这些游戏因其具有强烈的兴趣性、竞争性和无限的再造性而深受幼儿喜爱。传统游戏的开展不仅可以健体、益智,但也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加强对传统游戏活动的收集整理、开发和改造,如增加游戏的难度,变换游戏的情节,改编游戏中的歌谣等,并与其他游戏活动形式紧密结合,如此才会产生更佳的活动效果。

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