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欣赏民乐合奏《江南好》。
2.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感受民乐合奏《江南好》优美而又欢快的情绪和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
2.分辨《江南好》的乐曲结构。
3.知识拓展,了解与江南相关的音乐和文化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生:北京、沈阳、成都……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去看一看。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大家,你们对江南有什么了解?
生:在我国的南方、有水乡之称。
师:我们来看地图,人们习惯上把长江以南称为南方,一说到“江南水乡”,又以江、浙一带最为典型,这里江河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就是“一郡丰收,可供数郡使用”,宋代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
二、欣赏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悠扬的笛声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感受乐曲给我们描绘的江南的秀丽景色吧。
1.初听《江南好》。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想说些什么?
生:小桥流水人家、烟雨蒙蒙、小舟摇曳、渔歌阵阵、山清水秀……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江南好》。这首乐曲,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欢乐歌》改编而成。乐曲旋律明快流畅,不仅描写了江南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民的纯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感受。我们再次来欣赏乐曲《江南好》感受江南美景,请同学们思考乐曲分为几部分?
复听音乐。
生:乐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第二部分欢快。
2.分段复听。
师:请同学们感受第一部分音乐,说一说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民族乐器把我们带到了江南?
生1:潺潺的流水、幽静的小巷……
生2:悠扬的笛声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
师:为什么你认为有潺潺的水声、幽静的小巷?
生:乐曲的速度是中速、稍慢。音乐情绪优美(教师进行评价)。
师:欣赏完美丽的江南景色,不同的美景又印入我们的眼帘……
师:下面这一段乐曲又表现了什么?
教师播放乐曲第二部分。学生仔细听第二部分。
生:水中的鱼儿跃出水面、渔民在愉快的撒网捕鱼、人们划着小舟在水中采摘荷花、莲蓬……(速度是快的、情绪是欢快的)
师:这一段音乐是如此的欢快。书上用三种颜色的小船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三段,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三种颜色的`小船出现了几次?我们为它们排排顺序。
学生聆听音乐做练习,教师进行巡视,并且进行指导。
3.完整地欣赏乐曲《江南好》。
师:听完了乐曲,我们已经知道这首乐曲是由民乐合奏的。领奏乐器是竹笛,属于民族吹管乐器(教师出示竹笛,让学生观察竹笛的形制、听辨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由教师或同学吹奏)。
三、知识拓展
师: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已经知道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来赞美江南。同学们能够说一说吗?
1.咏江南(展示诗词两首)。组织学生一起朗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教师分析诗词内容:写出了对江南的美好回忆,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
2.看江南。
(1)小桥、流水、人家(展示江南的风光、民居和风俗)
选择的照片是江南的桥、江南的民居、江南的小巷、江南的河流等,突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场景,从每张照片反映的不同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江南的美。
(2)苏州园林(中穿插VCD,播放苏州园林景色)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是首屈一指的。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寻求反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构成了苏州园林的基调。
3.唱江南(穿插VCD,播放《太湖美》)。
教师播放江南风格的音乐,学生欣赏。
4.舞江南(穿插反映江南特色的舞蹈《莲蓬娃娃》)。
学生模仿几个舞蹈动作。
5.画江南(展示描绘江南的绘画作品)。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其实还有许多我们没有了解到的知识内容,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江南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多地感受江南。(学生随乐曲《江南好》出教室)。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名作,被收录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蕴涵浓浓亲情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会朗读和圈点勾画。《风筝》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就承担着这个责任。
课文叙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件当年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嘘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探究这篇散文的内涵:有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感慨。这正是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理想教材。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鲁迅并不陌生了,他们已经略知鲁迅的有关生平情况,但是他们对鲁迅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是微乎其微的。当然,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学好这篇散文。
【设计理念】
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掌握憔悴、嫌恶、瑟缩、虐杀、宽恕、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启发疏导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师应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预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在杨柳依依,春风送爽,春暖花开时节,当你们看到满天的风筝,会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谈感受)
是啊,当看到风筝与风儿交谈、与云儿嬉戏时,我们会暂时忘掉难堪的往事、忧伤的情怀,可是有一个人,他看到风筝反而会想起伤痛的往事,他是谁呢?
明确:鲁迅(出示其照片并由学生来介绍鲁迅,教师归纳)。好,今天我们就用心来倾听鲁迅给我们讲的《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既能深入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的兴趣,切入课题,又以对比的手法为本文定下情感的基调,同时又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想听鲁迅给我们讲故事吗?(学生:想!)我们还是先做好听懂故事的准备吧!
1、听写字词;
2、同桌校对;
3、大屏幕投影出示,让学生读读说说:憔悴、嫌恶、瑟缩、虐杀、宽恕、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4、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把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
5、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鲁迅看到风筝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你能从结构或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吗?
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我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补过,心头不禁悲哀。(学生谈感受略)
通过这一环节的落实,学生既会写字词、会用字词又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下一课时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听了鲁迅给我们讲了一遍《风筝》的故事,今天再和鲁迅一起去回忆他二十年前悲哀的事吧。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第三、四段。
1、重点品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⑴ 听读第三、四段的录音,要求:用笔划出能让你触摸到作者心跳的、感觉到作者呼吸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
⑵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从读中去领悟我和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及蕴涵的感情。
明确:我对风筝的态度是:嫌恶 撕毁(板书)
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是:痴迷 偷做(板书)
朗读指导:
① 神态朗读法,如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② 换词朗读法,如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⑶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鲁迅不知道小兄弟后来是怎样,但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想!)那就发挥你们的想像吧。(学生畅所欲言)
⑷ 教师导读:我为什么要这样心狠手辣地把风筝在一瞬间撕毁?我又为什么把自己刻画成心狠手辣的形象?
明确: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流露出我对弟弟的爱,又是体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⑸ 教师导读:就因为这个标准我和我的弟弟在矛盾中冲突了,在冲突中却流露出我对弟弟的爱啊!但在成年后的鲁迅看来在种爱的方式是对还是错?
明确:是错的,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⑹ 你们对游戏和玩具又有什么新体验?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⑺ 教师导读:当爱变成了伤害后,鲁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此环节的品读是为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多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且有创意地去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
2、品读小兄弟的回答:
过渡:但堕下去又不至于断绝,那说明我还想去弥补,还想去讨他宽恕,但我的弟弟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有过这样的事吗?
⑴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凭你的经验来谈谈你的看法。
追问:假设小兄弟是真的忘了此事,那你又有什么感想?
⑵ 教师补充:我的看法是小兄弟也许是忘了,因为当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管教非常的严格,像撕毁风筝的事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小兄弟也习惯了,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麻木了,他怎能不忘呢!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感到悲哀,他更是对那个时代感到悲哀,对那个民族感到悲哀,因为还有多少个儿童的天性被虐杀或正在被虐杀,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过渡:是啊,当爱成为一种伤害时,可能是一种悲哀;当这种伤害无法得到弥补的时候,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⑶ 集体朗读课文结尾三段。
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情感丰富,意蕴无穷,是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生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兄弟手足情深的美感。
二、体验与反思
一只美丽的蝴蝶风筝,牵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染?那从鲁迅身上又学到什么呢?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归纳本文构思和主题。
三、布置作业
在你的.家里,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有没有伤害过的亲人,或你误解了你亲人的关爱?试着用一件事写一写。
布置这个作业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得到体验后能反思自己的人生,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语文化的效果。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关键是: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要解读这篇思想深邃的散文,关键点就是抓住本文主题的多元化,所以我就把教学目标的核心确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首先是通过重点品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解读文本的主题──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等。其次是通过多元解读小兄弟的回答:有过这样的事吗?这一句话,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感悟亲情的含义及作品的批判性。所以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情感真挚。
2、教师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富有感染力,有语文味。如一开始我就用优美感人的语言导入新课,学生在美的语言的感染下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共休戚、同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打下了基础。又如在重点品读第三、四段这一环节中教师讲了这样能触动了学生心灵的话:用笔划出能让你触摸到作者心跳的、感觉到作者呼吸的语句,直接就激发了学生品读的欲望,以感情赢得了感情。
3、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就是尊重、关心与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及时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注意捕捉细节,以心灵感受心灵,评价到位多样,这样的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也感受到温馨与亲切,这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做好交流的关键所在。
当然本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如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些鲁迅那个时代有关封建文化的背景材料,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批判性的深刻挖掘等等。也许这种遗憾是美丽的,因为只有遗憾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更何况我们的水平是有限的。也因为遗憾,我们才会去反思,去追求。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我上了一万两千多节课,但没有一节是我自己满意的,更谈不上是示范课。这也许是名家的谦虚,但更是她对艺术追求的真实表达。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只梅花鹿一只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通过一次比赛,他们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目的:
一、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就是认识合作很重要的过程,懂得合作的必要性。
二、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写7个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初读课文,知道金丝猴和梅花鹿摘到果子的过程;在详细解读中深入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并在读文中随文识字,认识新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巩固生字与新词,学会书写。分配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更深入体会合作精神的可贵与必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出示梅花鹿、金丝猴、小猫、公鸡的图片,逐个认识。
2、说说这些动物都会什么?
梅花鹿会(),金丝猴会(),小猫会(),公鸡会()。
3、老师:这些动物的本领可真不小。其中梅花鹿和金丝猴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于是它们就进行了一场比赛。
4、板书课题:比本领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1)把稳重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思考:比本领的最后的结果怎样?
2、按以上要求进行初读,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摘苹果做成的)认生字。
(2)小组接龙读课文,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大家说说比本领最后的结果怎样呢?
三、读中感悟,深入体会。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并画出梅花鹿和金丝猴的想法。
(2)学生汇报:“梅花鹿想……”“金丝猴想……”
2、老师:那真象它们想的那样吗?
(1)同桌共同学习第二段,并讨论讨论:它们摘到果子了吗?为什么摘不到?
(2)学生汇报:“没有。”“梅花鹿虽然跑得快,但是果树太高摘不到。”
“金丝猴虽然会爬树,可它过不了河。”
3、学习第三、四段。
(1)老师范读第三段。
(2)听了大象的话它们怎么想?怎么做呢?请生说说。
(3)学生讨论发言。
(4)读一读,第四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思想。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 它俩一下子明白了。
B 梅花鹿和金丝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2)考:它俩明白了什么?为什么笑了?
(3)学生汇报……
(4)老师小结……
五、课后思考题:
1、什么叫合作?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2、试着写一写自己和同伴合作完成的一件事。
课后反思:
上完这一课,本人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课题时的设计,本人还是较为满意的。我认为学生一开始的学习兴趣真正被调动了。再者,学习生字时,采用摘苹果认生字活动,学生兴致极高。在学习整体课文时,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观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本人隐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过与教带,不够放开。今后还得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优秀教案优质教案语文03-07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4-0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 语文优秀教案06-02
(精选)语文教案08-15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8
(经典)语文教案07-23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