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案例:编球网

作者: 施慧君时间:2017-09-28
让环境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操作。(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随着不同主题的开展,我们的活动室环境、活动材料也一直在不断地更换,用于暗示和推动主题的深入和发展。

兴趣的产生

今天,当我正在忙着布置墙上的足球网时,被几个去洗手的孩子发现了。鲜红的足球网(绳子的颜色)一下子把他们吸引过来。

“老师,你用绳子做什么?”淘淘问。 还没等我回答,龙龙就接着说:“这是球门,踢足球用的。”男孩子就是不一样。“对呀,根宝基地也有的,但我们的比他漂亮。”(小孩子的特点,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老师,你本领真大。”……手中不停忙着的我,一直做着忠实的听众,听着他们赞叹的话语,我连忙转过头来笑着说:“其实,你们也能行的,下次你们也可以试试。”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在一旁看得更仔细了,眼睛一眨也不眨。(孩子们的兴趣产生了)

初次尝试

主题区域里的柜子后面,低矮的墙面上,窗口旁挂满了用来编网的绳子。几个愿意学的孩子就选好了他们的预约地点,在我的稍加点拨下开始尝试起来。孩子们的第一次作品,真可谓“琳琅满目”。有的孩子用两根绳子从上而下打满了结,有的把相隔好几根的两根绳子并在一起,还有的找对了绳子,但是结出的网格子有大又有小,已经很不错了。

讲评活动时,我让孩子们互相点评,说说好在哪里,需要努力的是什么?为了让孩子们分清哪一根是最近的绳子,我用了彩色笔在纸上画了一张网,因为颜色不同,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看来,材料的提供应循序渐进,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当孩子们看到不同大小的网格时,又说开了:“格子太大,球会钻出去的。”“一样大,才好看。”孩子们只顾着评价别人的作品,并没有去寻找原因。于是我又追问:“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呢?”

@_@我是分割线@_@

这个问题可把他们难住了,一时间没有了声音。

“有的结打在太下面了”扬扬想了想说。

“绳子没拉直,弯了。”

我接话道:“这样吧,明天想编网的小朋友,请你去找找原因,再想个好办法,好吗?”

我们自己想办法

第二天的区角活动又开始了,最先进入活动室的几个孩子来到了双色间隔的绳子前(为了便于孩子识别,事先已更换),开始“工作起来”。只见龙龙拿住两根不同颜色的绳子打起了结,一个好了,二个好了,咦?怎么又是一个大一个小?他看了看,比了比,拆了重来,终于把两个结打得差不多高低,就这样不时地和旁边的比一比,不一会儿,第一排好了,他还用手在打结的位置划了一下,点头笑了。接着第二排,是不是一样了呢?用手比了,手动了一下,又不对了,怎么办?突然,他发现了玩具橱上一块掉落的积木,拿来一比正好,就这样,上下两排大小也一样了,他高兴地拍起手来。在他一旁的莹莹见了,似乎也明白了,找来了冰棍棒比了起来……太长了,怎么办?她掰了一下,没断,只见她走到美工区内借来了一支彩色笔,比了比,在小棒上画了一下,这下也可以了,抬头见我看着她,连忙举起手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已有经验的迁移)

就这样孩子们的好办法越来越多了,完成的网也越来越“像样”了。大部分孩子已掌握了操作技能。材料投放已两个星期多了,进入“工作”的孩子也渐渐稀少了。根据正常情况,这些材料将被撤换掉。这天,在隔壁运动区玩踢球的骐骐抱着球过来“老师,球网能借给我们吗?”我一起帮他拿到了训练区挂在了墙上。活动中,他们发现球是踢进了,可是又从墙上弹了出来,觉得非常扫兴。孩子们对进球非常重视,来不得一点马虎。

@_@我是分割线@_@

“球网放在哪儿合适呢?”

“绑在椅子上吧 。”

“不行,太矮了。”

孩子们为了不太合适的球网,争执不已。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在活动区内又增加了一些辅助材料,满足了孩子做足球门、球袋等需求。因为自己完成的作品可以直接用来玩,孩子们的兴趣甭提有多高了。兴趣是活动的动力,孩子们在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在操作中,他们还有了新的发现:

“球袋要把第一根和最后一根也打在一起,这样才能围起来。”

“最底下还要扎在一起的。”

“球门顶上的绳子要长长的。”

“旁边底部的绳子最短。”……

分析:通过这一主题区域中‘编网’材料的提供,我深深地体会到,深入挖掘、利用好区域材料的潜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一来,教师可以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频繁地更换材料,增加工作量,而且也可以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区域活动中,我们可以由材料的玩法引导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探究上,使幼儿对有关材料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和体验。还有是像案例中,我们采取的办法,通过提高玩法的难度或变换新的玩法,重新唤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当然,这是建立在孩子兴趣基础上的,以孩子生成为源泉的。此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和把握切入点,及时提供相关材料满足孩子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探索兴趣,积累相关的经验。当然,这一案例中我抓住的时机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关键是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因为,孩子的生成是无处不在的,这就需要我们如何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推动孩子与主题的深入、发展。

实验幼儿园 施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