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开放的奇葩

作者:茶之丽言时间:2017-08-16
《和孩子一起跳舞》——书名就能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肃然起敬。多么和谐、融洽的氛围,没有了年龄的界限,没有了身份的障碍,没有了教与学的束缚,这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和孩子做朋友的一种状态吗?

初读童心篇里的几封信之后,心里不免被触动了,书中描绘的情景也在眼前变得清晰。每天放学时都会扮演小动物和妈妈走出校门的乔嘉;兴致勃勃通过触摸做配对游戏的瑞秋;身陷残疾脸上却总是带着阳光一样灿烂微笑的盖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3封信。信中的瑞秋是一个盲童,但是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却是出类拔萃的,她身上的闪光点让她并不自闭,依然和同伴快乐地成长。在我们的周围虽然并没有这类幼儿,但是也存在着某方面薄弱的孩子。其实每个人都不是最完美的,总是有比别人强的一方面,相反也有比别人弱的一方面,孩子也是,他们都具有不同能力,我们应该把心放宽一点,把眼光放远一点,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都拥有值得骄傲的理由。

另外在《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多给孩子们一些自己的空间》。故事描述了一个叫爱文的孩子,个性非常倔强,而且非常敏感,在家常常因为不听妈妈的话而惹麻烦,也凭空给妈妈添了许多的麻烦。来到吴放老师班上后,刚开始表现得很倔强,不肯接受挂名字牌,当时吴放老师面对他的倔强并没有马上否定他,而是给他一些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接受。第一天,爱文不肯挂,吴放老师就说明天吧;第二天,他还是不肯挂,于是吴老师又说再明天吧;第三天,吴老师问爱文:“你想把名字牌挂在胸前还是后面,要不挂后面吧?”此时的爱文认真地想了想,接受了,还高兴地去玩了,就这样吴放老师渐渐地用她的方法使爱文学会了遵守常规。

@_@我是分割线@_@

通过这些小故事,吴放老师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孩子是不是听话,关键在于我们成人怎么去看他,三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从对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有了独立的看法,他们要争取自己的“自主权”和对周围环境的“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如果此时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听成人的话而无视他们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虽然经过努力培养出来对家长对老师百依百顺的“好孩子”来,可是孩子们却丧失了自我。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努力理解孩子,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增加一些灵活性,在一些无碍大局的事情上向孩子让一步,给孩子一些空间,孩子们会很快乐,老师也会感到轻松,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眼里“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一朵开放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