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

时间:2024-03-11 14:23:01 诗琳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1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秦帝国读后感(通用16篇)

  大秦帝国读后感 1

  至上周末,由孙皓晖撰写的十一册大型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经过我一段时间的精心阅读,总算是读完了。这部历史小说篇幅很长,写的也很“专业”,读起来有一种不愿松手的感觉,很好!

  通读这部书,对我来说增长了很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点概括性的了解,当然要想更深入、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还需要再精心的研读,同时还要读更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史书才行。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还能重新阅读这部历史小说。通过第一遍的通读,我想谈谈我对“大秦帝国”这段历史的一些感触。

  本部书是从秦国和赵国的一场惨烈的战争开始的,在这场战争中秦孝公的父亲也就是很有才能的秦献公战死,随之秦孝公继位。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孝公可堪称是一代绝世英才,他继位后针对秦国当时的情况,随时都有被河东六国瓜分的危险,为了强大自己,首先就颁布了“求贤令”,继而才有了商鞅入秦,由于秦孝公的英明和伟大,商鞅从“徙木立信”,进行翻天覆地的国内大改革,从而确立了“法家”在秦国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使得秦国的日益强盛,国政清明,国民拥戴,人才辈出,国土面积也逐步增大。自秦孝公开始,经过一百多年,七代国王的艰苦奋斗,最终在嬴政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确实是功业卓著、伟业长存。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七代君王中可以说有才干的主要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们四个了,其他的三个都是短命或者是没有多大的建树,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大建树在任期间又短,所以才造就了秦帝国的建立,所以秦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这几代君王也是能创建伟业的君王,是一代代“伟人”。

  秦帝国的历史也有一些让人唏嘘的事情发生:有建立了法治国家根基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有坚持三年,最终取得“长平大战”胜利,拥有战功赫赫的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也有为稳定朝夕不保的秦国,而立下举世功业的功臣吕不韦只因在政见上与国王不同而被嬴政所杀。等等这些让人扼腕的事情发生,有种“谢磨杀驴”的感觉。但最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太监赵高和丞相李斯这两个人了。赵高一生是最忠于秦始皇的一个人,在陪伴秦始皇的一生中,他帮助秦始皇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一个无以复加的大“忠臣”,可为什么在秦始皇死了之后,却变成了一个似乎是对秦始皇“刻骨仇恨”的一个人?先是杀了皇长子扶苏,继而是以一种变态的手法杀死了所有的皇子和公主,之后又是承担秦国脊梁的文武干臣,把一个“脑残”的最小的一个皇子胡亥扶上了皇位,最终这个秦二世也被赵高杀了。在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还大肆兴建阿房宫,搜刮民财,搞得刚建立的秦帝国民不聊生,最终是逼着“人民”揭竿起义,一举灭亡了这个赢世家族多少代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帝王国”!其人性是何等的残暴和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就是丞相李斯了。在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可以说李斯是一个享有“丰功伟绩”的一个大人物,他为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无可比拟的功劳,于蒙恬等守边大将也是终生的同盟者和最好的朋友,可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却能模仿嬴政的笔迹,下诏杀害这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们,简直是不可思议,正是因为他的“私心”和性格上的缺点,最终被赵高不单是灭了“三族”,还以最残忍的五种刑罚杀死了他。这么一个功盖千秋的伟大人物,最终竟然能做出这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亡了大秦帝国,也以最羞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是最有应得。

  总体来说秦朝的历史是一部奋斗的历史,秦朝因为有了“焚书坑儒”,就被后来的儒家宣传为秦朝是一个暴君统治的政权,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是对历史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加以改正。自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很大的,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摈弃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规矩、修建“高速公路”、整治河流等等等等,其中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这是谁也抹不去的成绩。

  秦朝的成功有一大经验可以记取,那就是“变法图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只有不断的、彻底的改革,才能实现“富民强国”。秦朝失败的一大教训就是“用人不察”!由于秦始皇没有在用人上仔细盘旋,没有深入地考察“人心所向”,轻视了“接班人”的培养,最终被小人篡夺权利,导致整个多少代君王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可以说是“前功尽弃”,可惜可惜也!

  看懂历史,服务当前,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他可以正身修行。帮助我们看懂社会,看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适应社会。同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应该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中获得一些什么,理解和体会一些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吗?

  大秦帝国读后感 2

  六部十一册的《大秦帝国》,用了四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史诗般的叙事方式,再现秦帝国的建立过程,再现乱世中出现的各个鲜活的人物,通读完成,掩卷沉思,感慨最多的是为什么是秦统一了六国,而又是为什么秦生的灿烂,消失的迅速而悲情。始皇帝后,二世而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朝统一六国的功绩,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诸侯制推行郡县制都是伟大的壮举,开创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千古一帝”的称号,秦始皇足能担起,那又是为什么战国七雄中是秦来完成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呢?

  本书从战国初期,六国谋秦开始,这个阶段的秦国,充分体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无奈,其余六国都看不起秦,说他是蛮荒之地,野蛮不开化,落后贫穷活该挨打。他们曾多次会盟共同攻秦,继而瓜分秦国。秦原为狄戎部,因救周王驾有功而分封,多年来因为弱小,因为落后,被魏国、赵国、齐国等强国死死封在函谷关外。此时的秦王是刚过弱冠之年即位不久的秦孝公。

  面对六国分秦的夹击,年轻的秦孝公视为国难国耻,断指书写“国耻”二字。那么落后要挨打,怎么面对六国迎面而来的棍棒夹击呢。历史给了他机遇,让他成为秦国开始强大起来的希望。果然他也不负众望,面对一片乱摊子开始了韬光养晦,奋起富强国家之路。这时商鞅的出现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对于商鞅本人,历史上也是多种观点评说。对于当时的秦国,商鞅看似不近人情的暴政,(把灰倒在路上就要割鼻子,以后乱扔垃圾得摸摸鼻子在不在,吓人呐!)更能够让秦人具凝聚力。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实行连坐,(有背历史课文的感觉了),连坐制度,株连九族成为封建社会常用的手段。从孝公起至惠文王至孝昭王(电视剧中芈月的儿子,其实那个电视剧百分之八十在瞎编)都是勤勉的帝王,文武双全不说,都能够和百姓一起吃苦,熟悉民生民情,毫无帝王的架子。那么同时期的其他战国呢,王都在享乐,权臣都在争斗,自己把自己国力消弱了。这个时候的秦,上下一心,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变得国富民强,再加上天才辈出,张仪,白起,魏冉,包括宣太后,秦从荒蛮弱小强大起来。

  六国突然发现他们最看不起的秦成为了虎狼之秦,这个时候,又开始联合起来攻打。这就出现了历史上又名的合纵,连横。在我看来合纵的.失败是必然的,小时候看到苏秦挂六国相印这一段,觉得苏秦太牛了,天才啊。实际上这六国的相印异常沉重,因为他的连横屡遭失败,而这失败是必然的。俗话说的好,合伙的买卖不好干,何况六个国家一起攻秦,怎会一心,由于种种原因,多次的合纵连连失败,只有一次平原君的小胜。等六国还在看不起这个落后的国家时,崛起的秦国又让他们觉得危险的,群起而攻之。真是落后要挨打,强大了也要挨打。

  就这样秦王国一直处于其他六国的群起而攻之中。经过多年的连横合纵,秦国也一度陷入了低迷期,这是嬴政的父亲和祖父时期,这俩人实力是最弱的。而秦到了嬴政手里时,秦出现了空前强大的场面。吕不韦,李斯,王翦,王贲,蒙恬,蒙毅......一连串闪亮的名字推动了大秦向着帝国迈进。细读历史,对这个人人谈之色变的残暴秦始皇,又有了全新认识,他勤奋远超常人,且知人善任,内强国力,外拓疆土。而其他六国在干什么——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华夏诸国大一统已经成为了趋势,而秦注定成为这个统一大业的推动者。废除诸侯,推动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开始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实际意义的大一统。而焚书坑儒的行为,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学说为始皇帝所不喜,于是有了坑杀儒生和焚毁儒家经典的行为,孰是孰非早已消逝在滚滚红尘中。

  悲剧的是,秦帝国没有延续辉煌,始皇帝多年来勤于治国,对身后事没有做出相应的安排,因为没有立皇后而导致嫡庶不分未早立太子,而使胡亥上位有了可乘之机。而丞相李斯的一时错念,赵高小人得势,使得灿烂的帝国轰然倒塌。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功臣俱被迫害,嬴氏皇族无论公子、公主俱遭受酷刑惨死,赵高应为小人得志第一人,所犯罪行罄竹难书,导致当时的华夏大地哀鸿遍野,血流成河。不知道与其共谋害复苏和蒙恬夺权的李斯丞相,遭受五刑灭三族腰斩而死的那一刻,内心是怎样的悲苦。读到这里真是庆幸没有生在那个人如蝼蚁的年代啊!大秦帝国人才辈出,后期出现的项羽除了残暴,战斗力和秦国大将绝不在一个段位。

  《大秦帝国》甄别大量的历史记载,将秦从弱小到强盛到吞并六国,到轰然倒塌的全过程进行的进行了梳理,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喜爱历史的读者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 3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百家争鸣,达到了中国文化颠峰,奠定了当今的文化基础。

  周而复始,到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国家的法制、税赋、田地、官制、文化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统一度量衡这些因素中看到秦国的影子。这也是一种推翻与重塑?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现在的社会结构。

  从逢泽会盟六国谋秦,到秦国经历变法而变得强大。

  一、依势而生,大势所趋。

  当时秦国必须要变,一边是戎狄,一边是强大的魏国,楚国是虎视眈眈,只有谋求变,才可以站得一席之地,不知是否可以称知为地利,因为凡事都有两面。而这个变,就是变法图强,如卫鞅所说各国变法不彻底,不管是李悝还是吴起,一是不敢碰触旧贵族的利益,没有全面变法,不够深彻;二是法令不稳,变法的成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坚守方能成功。正如是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在坍塌的地方踢上一脚,就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以我的浅薄之见,卫鞅也是如此之人,而他的变法之所以可以顺利进行,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秦孝公的鼎力之持,为他排除所有的障碍,即使赢虔和赢驷受到处罚时也是教公力排众议,坚持将变法进行到底,此乃人和。而当时的秦国,因为连年争战,民不聊生,唯有变一条路,去摧毁原来的结构,来重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卫鞅适时出现,担任起了这个角色。在这里本想阐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共同推进了秦国变法的产生,不知道是否有些牵强。此时也意识到文字是具有穿透力的,那些可以把自己思想与感知表达出来的的,令人佩服。

  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秦国人之所以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坚韧,勇望无前精神的存在。不管是在国仇家难时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样的文化结构,更有利于构建于一种有利于社会前行的新秩序。

  三、变法具有稳定的基石,可以持续

  赢驷即使想除去卫鞅,但他对变法的拥护没有变。而对于政治权术来说,虽然我不懂,但也看得出来,他需要有所见树,利用贵族搬倒卫鞅,又利用民愤与卫鞅之死来搬倒世族,以达到坚持变法之路。

  不懂历史,不敢加以妄论。但作者历经将近20年的著作让人不能释手,让历史也变得有趣起来。

  在引言中,着重强调了秦国当时的政治文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对接下各朝代的封建统制奠定了基础;超越礼治与人治,实现了全面的法治社会;经济文明方面实现了全面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而今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实现;建立了没有奴隶制而以平民为主的新兴的生产方式,这样看来比集体主义大锅饭更胜一筹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相比,秦国也是走在前端的。

  自五商时代到夏商周三代上古王朝,中国前三千年的脚步就是不断从分治走向融合统一的过程。而秦国的统一文明,是顺应中华民话的历史趋势。秦文明,是建立在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大变革与思想大爆炸上,“大争之世”的社会思想,璀璨的思想光芒照亮了“天下向一”的历史道路。历史的每一步没有白走,值得今日的我们去反思—觉醒—觉悟—学习。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历史精神的根基,在春秋、战国、秦帝国这三大时代。

  那个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其实这些确实是书中的话,但是这些话,让我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就是再COPY一遍也不为过。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吧)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对这段深为赞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原生文明,原生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深刻的反思,看清利弊,学会总结,这也是现在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目的之一。这也算是拿着孙先生这么深刻的主题把我自己的小主题加进去,莫见笑。在黑色裂变中,不管是围魏救赵,还是马陵之战,孙膑的神经妙算,对庞涓的性格与心理洞察如明镜般,其实这也是庞涓把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步兵与骑兵混合作战,箭弩滚石齐上阵的时代,地形地势显得尤为重要,但谋略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借用今天那位兄台的话,围魏救赵这场战争,是将战争的空间拓展到动态之中,智慧与谋略占据主导地位,似在空中俯瞰战场,每一个角落细节都不曾遗漏,就是在今日也仍有深远的意义。

  在马陵战役中,孙膑可以把战场的地形地势的每一个细节考虑进去,以各种假象诱使庞涓中计,而所兵不厌诈在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而历史值得我们终生去借鉴。

  上有孙膑庞涓,下有苏秦张仪,为什么鬼谷子的弟子总是处于对立面?因为他的徒弟来自不同阶层。

  不管是孔子的儒家,还是墨子的墨家,而以商靹为代表的法家,老子的道家,百家齐放,各有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沧海一粟,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扯的有些远,言归正传,继续开始读国命纵横,且看秦惠文王如何启用新人坚持变法,当然也希望自我反思觉悟中体会历史与古人的智慧。

  大秦帝国读后感 4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所以秦国君主对于王位的继承人更多的是强调其才能,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做法,有好有不好。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终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斩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

  但是如果从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我却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做法的,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顺利或者养尊处优,那么对于他个人或者所在的群体里却是致命的。身为一国之君,如果能从小吃过苦,理解别人的难处,那么他在制定相关律法的时候比较能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不畏艰难敢于去突破既有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庄襄王嬴异人、秦始皇嬴政都是有在王家之外的民间历练比较长时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浮华之气较少,大都比较务实质朴,本性待人。能纳人言,使得一群又一群的天下英才聚拢在秦国,为秦国的一统梦想,注入生命力。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所有国家中变法最为深彻的,所以只要继承者是中人之资以上,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就真的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所以法治应该高于人治。

  我在这部小说里还注意到人在老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犯糊涂的,并且比较不能听进良言。小说里出现了很多霸主暮政产生的悲剧,如果人能过在精力旺盛的时候,把该安排的事情安排,并且不贪恋权位,把功业留给后来者,自己居于参谋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这部书也让我一睹了先秦诸子的风采,实在是太佩服他们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需要我们后世去挖掘。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每个学派都在追求天下大道,为安天下给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不一定适合那个时代,但是却为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学派孟子大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儒家思想大而不当,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烈的借鉴意义的,所谓天下者,无他也,唯民心也。

  墨子的“兼爱”理念阐述了众生平等的观点,人生而为人,不能因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就被不同地对待着,而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才在努力地追寻着平等、公平。“兼爱”这样的理念在今日也还是没有过时的。

  杨朱的理念拥有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曾为天下显学,但是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历史重视强调大、集体,但是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集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我们不是一些空洞的符号,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个人的重视,并不代表着不爱国家,我们国家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在自己的重要性,当权者能够去尊重每个人,那么很多当权者对普通老百姓的迫害就会少一些,老百姓也会积极向上。

  荀子大师是我们的前辈,转而教育英才,在兰陵县开办私学培养出来很多左右天下的大才,其他最有名的就是韩非子和李斯了。荀子大师认为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引导,给于孩子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而且他也是像孔子一样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才具,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了,只能写点自己的感受。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 5

  战乱年代,数不尽英雄人物,道不尽世间沧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之辉煌,远非只言片语所能形容,只是通过历史,自我觉悟与成长。

  苏秦与张仪仲伯之间,时也势也。

  苏秦六国合纵,成就张仪六国连横六国合纵出于天下大乱之时,因时而生;合纵出于大争之时,因势而生。苏秦天下为公,想给六国争取一个变法强国的机会也时间,使天下群雄同等大争,只可惜独木难支,难以挽回六国之颓废之势。纵使苏秦像如同卫鞅一般极公无二心,但世间再无秦孝公,终是枉然。

  纵观天下大势,苏秦看到了天下大趋势,如同今天的我们也要看清中国发展的趋势,这样才会在其他方面有正确的判断。而苏秦的二次出山,也是建立在此条件与基础之上。

  张仪同样虚怀若谷,有雄韬伟略经纬之才。

  在张仪如此出山,便是小胜苏秦一筹。先谋魏,虽没有被聘用,但一骂孟子成名。再次入齐,说服齐威王进行第三次变法,同时入越楚解齐国之威,请出田忌,大败越国,但同时因为轻言军事,楚国房陵之失算在田忌与张仪头上。张仪此次败北,回去为母守孝三年,但依旧不忘关注天下大势。在苏秦出山时,提出六国合纵,结盟抗秦时,他也审时度势,谋定思虑,给自己做了合适的定位-入秦破纵。

  苏秦六国合纵-跑遍六国,泅度至齐,费尽唇舍,诉尽利弊,终于促成六国合纵。然魏王,齐王,燕王,赵王相继去世,为六国合纵带来重重危机。秦国试图在楚国撕开一个口子,苏秦力促六国连军,惜溃败。楚秦大战,终成死敌,合纵瓦解。终于争得齐国变法机会,好景不长,被人刺杀,终结有过落败,有过辉煌的一生。

  正如张仪所说:“秦国实力不足,秦国也很害怕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否则,张仪的连横如何成了秦国国策?说到底,方今天下都在扩展实力,都需要扩展实力,也都需要时日。谁抓住了机会,扩展得快,谁便占了先机。谁坐失良机不扩展,谁便自取灭亡!”一语道出苏秦在合纵中为六国争取机会,可惜无人看到其本质。

  先来看下苏秦与张仪的.原生态家庭背景。苏秦,殷商之后,父辈在公孙痤府上受辱,誓要改变门庭,期待儿子们可以挤身士大夫贵族世家。苏父言语不多,但关键时候总会给苏秦有见地的意见与指引。典型的一是“祖国为根,理根为先”。二是“创业有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成也。”三是父亲珍藏了《阴符经》,更有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的注文,是一部开启权力大智慧的棒喝之书。能够拥有这样的父辈,何其幸运。

  而在此过程中,苏秦反思了为什么自己说秦失败的原因,一个是后之不及,一个是先之太过。因为当时的秦国有东出争霸之心,却没有对应的实力,所以最初的方案是定不会被秦采纳的。根据第一次的失败而悟出“机在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因此他在等机会,等待一个山东六国大乱大争之时。

  同时张仪也在反思两个人失败的原因。苏秦的第次失败在于“策不应时”,与苏秦的自我判断一致;自己的第一次失败在于“轻言坏策”,这一点在此后再一次被验证了。两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反思自己失败之原因-觉悟。

  张仪,祖上隶农出身,因从军立功升之将军,张家跻身为新兴贵族。因父亲卷入政治漩涡致死,母亲有远见,忍辱负重,为其觅佳师,最终被鬼谷子相中。在张仪低迷之时,母亲给予激励让其振作。家中有变故时,没有告知张仪,只让其放手闯荡自己的天地。

  再说司马错之家室背景:

  1.出身兵家,祖上为齐国的田氏部族。

  2.先祖田穰苴是名将,并著有兵法《司马穰苴兵法》,也是春秋战国的第一部兵法,比《孙子兵法》早了数十年。

  3.司马错从少年时就浸淫于先祖兵法,心无旁骛,思考用兵之路从来与人不同。他谋兵思路受先祖兵法影响,最大特别是不“就兵论兵“,而是”据势论兵。“所以他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寻求用兵出路,对兵事之外的整体形势尤为关注。吃透国力,自然有清醒的判断,但又如何让兵事上有作为?他是就势论事,就秦国的条件来制定可行的方案。这一点,倒是与《天幕红尘》里的条件论不谋而合。

  4.考虑问题的思维异于常人-总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清醒冷静,深谙再宏大巧妙的谋兵方略,如果没有细枝末节的精确算计,同样会招致惨败,所以他同时又勘察详细的数据,以制定扎实可行的方案。

  5.深谋思略,考虑全局,这点与苏秦有异曲同工之处。以上是在读书时感觉的司马错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原生家庭依旧是分不开的。其实每次读一本优秀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很多共鸣。这次的关注点更多在看到了其成长背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书中优秀的人物太多,樗里疾的逆向思维,屈子之爱国情怀,战国四公子……举不胜举,只是管中窥豹,略微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已。

  “纵横策士,度势为本。”苏秦做到此,才有六国合纵。张仪紧跟其上,因为苏秦占据六国之相时,他只有在秦国实行六国连横,才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以上几句皆出于鬼谷子。

  大秦帝国读后感 6

  读到前两本,已感受益匪浅。前两本主要讲秦国如何由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而成为强国的故事。治国治企,原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阅读与思考,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来关于经营管理的点滴总结,也通过阅读此书得以串联起来。

  最深的体会有三点,在此分享,也盼请朋友们给予指正:

  一、企业再弱小,如果负责人立志图强、信念坚定,也能做强做大

  秦国传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内忧外困、贫弱不堪,甚至有灭国之危。但秦孝公断指立碑、誓志图强,大胆重用当世英才商鞅,通过20年变法,创造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奇迹。秦国统一霸业,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企业,刚起步时都很弱小。华为公司当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换机的贸易公司,通过20年卓越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中国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当初也只是个国营小厂,设备、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张瑞敏的领导下,通过推行品牌战略、采取科学管理、重用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家电品牌。

  所以,企业实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聘请优秀人才,锐于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必可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江门地区整体创业氛围、人文环境和人才素质确实不佳,但也诞生了像维达、大长江、天地壹号、嘉宝莉、李锦记、无限极这些非常成功的企业。我想,这和几位企业家立志做强做大的理想抱负与顽强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也可以兴企。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主对这一点的意识已经有了,但行动上还很不够,用人的理念还没更新,用人的胸怀也没打开。

  企业负责人在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后,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物色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尽情发挥。正如维达董事长李朝阳先生所说:“所有的东西根源还是人,我事业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维达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在印刷行业赫赫有名的鹤山雅图仕集团董事长冯广源先生也说到:“一个企业发展大了之后,人才问题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还说:“雅图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为本、以质为根、以策为上、以果为宗’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最为核心,并且说到做到”。

  成功的企业都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最为成功之处,莫过于引进和重用了优秀的人才。联想集团近几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终逆境突围,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们优秀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中国家电连锁领军企业苏宁电器,是一个视人才为生命的企业。为吸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他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总经理梯队”、“采购经理梯队”、“1200工程”、“店长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从20xx年开始的“1200工程”,据悉,该工程为苏宁电器培养了60位集团高管,其中7人成为副总监。有20%的部门负责人均出自该人才培养工程。

  有的企业为什么做起来很吃力、总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发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环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最根本的还是舍得与人才分享财富。这一点,几千年前的《易经》就有精辟阐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古今法则,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机制是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秦国何以由弱变强,关键在于变法。商鞅用3个月时间走遍秦国的穷山恶水、历经常人难得想象的艰辛,找出了秦国贫弱的根源,以大量实地考察为基础,先后制订了九大变法措施。与秦孝公君臣一心,通过20年苦心经营,使秦国从最弱小的战国逐渐发展为国强民富、兵精粮足的第一强国。

  与此同时,原本最为强大的魏国,由于国君不思进取、国家法制松驰,加上用人不当,就慢慢衰败下来。此强彼弱,秦国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由此可见,科学的经营理念、卓越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早在1996年,华为公司就开始起草后来在中国企业界非常著名的《华为基本法》,这显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远见。许多管理专家认为,《华为基本法》对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企业刚创建的时候,主要靠创业团队的能力与信念生存。当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就要开始明确经营理念、建设管理制度了。理念决定方向,制订决定执行。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能使企业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暗礁”。

  综上所述。一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首先,企业创始团队的能力、志向与胸怀决定了企业能否创业成功,及未来发展基因是否优良。其次,在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后,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能否制订出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易行难,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点与方向,总会少走些弯路。

  大秦帝国读后感 7

  “变法”一定都是好的吗?“守旧”一定都是坏的吗?“变法”后国家一定会变得富强吗?“不变法”国家必然贫穷落后吗?若细细一想,还真未必。对比中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有其巨大历史进步意义,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并未走向富强。不仅未走向富强,反而比“大清”还不如:国家四分五裂,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入侵有增无简单,中国反而更加积贫积弱,差点就亡国灭种了。就像人做了一次大手术,可能手术之后,人的身体比做手术之前更加虚弱。另外一个反例就是沙特阿拉伯,至今仍然是最落后的封建帝制,沙特却很富裕。

  商鞅变法会不会把秦国变得还不如以前“那一套”?事实证明没有。

  首先,一方面秦国通过计谋,充分利用其内部矛盾,瓦解了其他几大诸侯国攻打秦国的联盟;另一方面其他诸侯国国君腐化堕落,玩物丧志,奢靡享乐,骄傲自满,重用奸佞,却远“能臣干将”(当然这也跟秦国的离间计有一定关联)。这两方面给秦国创造了二十多年的较为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

  其次,面商鞅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先进的政治体制,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也是符合秦国国情的,获得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拥护:1.商鞅变法废除了农奴制,使得广大奴隶变成了拥有土地的农民,其为了维护其土地和自由民身份,又积极参军报国努力生产,挣得爵位;2.奖励“耕战”,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制度,“无功不授爵”,贵族的后代若无“功”,则不自动继承前辈的爵位,而普通民众可以通过战功或积极生产劳动而获得爵位;3.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政令上行下效,没有“小王国”,即使是贵族封也无军权治权,仅仅保留了部分税收分成的权力,“大脑真正控制了全身”;4.基本税率并未提高,国家增收,靠的是扩大生产力,并非苛捐杂税,藏富于民众,使得农民也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农民提高生产力;5“开阡陌”和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全国可耕种土地面积,将蛋糕做大......

  再次,商鞅变法基本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立法科学且符合国情易于执行,一旦立法则有法必依,依法必严;反对“滥情”、“滥礼”,就是法律未规定的“情”和“礼”,执法者却根据日常“情”、“礼”去“多赏”则要受刑;反对“畏赏畏罚”,即若可以奖赏,但执法者却不予奖赏,执法者要受刑,反之若可以惩罚,但执法者缺不予惩罚,执法者受刑;还有法律行文通俗易懂,方便施行,要使得普通文化水平低的民众也能清楚的了解国家法律规定,在地方专门设置“释法”职位官吏,专门负责向普通民众宣传解释法规定,若宣传不力或解释错误,则“释法”官吏也受刑;施行“连坐保甲”制度,一人犯法若不揭发则全体受罚,使得民众相互监督,避免了包庇,使得人人“畏”法,反而不犯法。“依法治国”避免了人治和滥情、滥礼,而其中的“重赏重罚”在战时又极大的团结民众,激发其生产力。

  另外还有几点也很重要:

  1.秦国的“老秦人”拥有共赴国难的凝聚力。“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老秦族本也属于中原农耕文明。一般来说农耕文明以步兵为主,其单兵战斗力是不如以骑兵为主的游牧部落。但秦人在长期与当时的狄夷部落作战下,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发展出了强劲的骑兵部队。不仅仅赶走了狄夷骑兵向内地蚕食,还稳稳的将狄夷阻挡在“西北”边界,保卫了中原文明。正是秦人与狄夷作战有功,保卫当时京畿,避免中原地区遭受蛮夷入侵,当时天子封秦部落为诸侯之一。秦人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下,形成了能征善战,坚忍不拔,吃苦耐闹的民族特性,且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朽木不可雕”,而秦人是一个“可塑之材”,具备了优秀的民族特性,暂时的落后和贫困只需一个“制度契机”,会将其优秀的`民族特性转化为无尽的生产力。

  2.国君励精图治。

  3.商鞅的个人才能。

  4.国君与变法派的长期团结一心,未受旧贵族势力的挑拨干扰,使得变法能够长期执行下去,未半途而废。即使商鞅车裂,新任国君上任,也继续推行商鞅变法内容,获得变法派的支持;且又借旧贵族“逼死”商鞅,清除了旧贵族的势力,扫除了进一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阻力。同时借六国上书请杀“商鞅”,获得了对其他诸侯国宣战的口实,这是后话......

  从此秦国从“国富兵强”走向了“统一天下”的征途。

  大秦帝国读后感 8

  《大秦帝国》的作者是孙皓晖,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创作了《大秦帝国》。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吗?是秦国。

  《大秦帝国》讲的是在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经过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国面临亡国之祸,齐、楚、燕、韩、赵和魏六国商量一齐出兵,瓜分秦国。秦孝公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青年士子卫鞅入秦和秦孝公开始了二十年的大变法。从此,秦国崇尚法治、统一政令。秦孝公积劳成疾病逝后,卫鞅之前因为变法得罪了旧贵族,如今没了靠山,旧贵族和六国都要求杀卫鞅以谢天下。此时的秦国刚刚崛起,根基不稳。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卫鞅交出政权兵权,坦然入狱,被旧贵族车裂身亡。

  我觉得卫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在当了秦国的丞相后,他变法强国,把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遇事冷静沉着,大公无私,睿智富有内涵。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他牺牲了自己,他为秦国做了数也数不清的贡献,我非常敬佩他。

  读这部书,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卫鞅遇事冷静果断,我应该学习。秦孝公嬴渠梁一心为国,我应该热爱集体。我还知道了只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大秦帝国读后感 9

  《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这本书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因为落后被魏国连年进攻,丢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国列强环伺而面临亡国之祸。21岁的秦孝公临危受命继任国君,任用卫国人士卫鞅实行变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国变法震惊天下。经过几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终扫平六国而一统天下。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写秦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那是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时代,因为弱小、因为落后就会被分割掠夺。燕国内乱作为邻邦的齐国出兵平定内乱,内乱平定后齐国趁机掠夺统治燕国,苏秦因为得到燕文公赏识,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替燕国复仇而从事反间活动,在齐国任客卿耗时16年终于使齐国国力衰败,被燕国大将乐毅打败几乎亡国,苏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间的使命,最后被齐王处以车裂。

  小说最让我感动的是,卫鞅在魏国因为身份低微一直做中庶子没被重用,又辗转来到齐国,结果齐王傲慢对其根本不屑,后秦孝公发招贤榜,榜文深刻诉说自秦穆公以来国力如何衰退,希望天下士子共同治秦,共享秦国,秦公的胸怀气魄吸引了卫鞅,卫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遍秦国,在后来的20多年里,秦国在卫鞅带领下依法治国使得秦法深入人心,旧制度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有功必赏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有罪必法办,国家也因此不再穷不再弱,走上了强大之路。因为变法伤害到秦国贵族利益,在秦孝公死后不久卫鞅被秦国贵族杀害。

  大秦帝国读后感 10

  终于看完孙皓晖老师所著的《大秦帝国》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秦帝国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于陕西三原的孙皓晖,从文明史的高度,来肯定秦帝国价值。作品扉页的题记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00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对于如今美帝对我国的打压,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作者孙皓晖老师,一个老秦人的后代,用16年时间,以雄健的笔力,将老秦人的辉煌,老秦人的无奈,老秦人的奋斗,写进了这部500多万字的《大秦帝国》之中,值得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 11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

  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

  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

  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 12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国读后感 13

  重庆,巴蜀也;巴蜀,秦风也。战国时期,群雄比起,争先恐后。秦,崛起于西南群山,与中原各国称霸。然秦仍后起之辈,亦胜于齐、楚、燕、赵、韩、魏之国,何也?商鞅变法也。

  商鞅变法,旨在以中原之礼仪约束其人,强法明法正法,使人皆有耕种之田,上应付之税。当此之时,素被中国各国所压制的秦国正处于“交接棒”时,可谓是内忧外患。明君秦孝公拜商鞅为相,以霹雳手段,即保留了秦人骨子里骁勇善战,扭成一根绳一起杀敌的精神,也扭转了秦国积贫积弱,地主、商人、官人互相勾结的.局面,使秦国取长补短,终成一代之霸国。

  然秦以区区之地,何以数日立法行法,舍旧拓新,兴六世而亡诸侯以致天下为君,何也?下得民心,上合君意,所以行之通,成效日益显著也。载舟覆舟,国以民为本也。新法一行,社会安定,国富民强兵壮,男耕女织,有条不絮,民所拥而法之通也。另一方面,秦国新君秦孝公年少有为,有鸿鹄之志,立志与六国比权量力,发奋图强。军民一心,天灾人祸,权臣地主亦不敢干涉也。

  然则日长月久,新法之弊端暴露无遗。孝公之时,百姓顽固、官场黑白倒置,故需用严法而制之。始皇之时,天下久经战乱,急需修养,以严法而制,则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山东豪佼逐并起而亡秦族也。

  以史为鉴,知一代之兴衰。法需对症下药,不可固执已见,亦窃不可一成不变也!

  大秦帝国读后感 14

  读这本书纯属有些偶然,因为大部分是听的,听到精彩处,也会停下来写写感想和评论。用了差不多130多个小时,将近8个月。对历史比较喜欢的人,相信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轮廓是有印象的。这本书作者是用对秦国的爱写出来的,因为听读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出作者的偏见。这书有个缺憾就是描述每代秦王的男女情感有结构性的重复或点到即止而不深入(其实不写也罢),多的是政治杀伐中的果断与决绝。

  此书对历史的重要事件,重要的历史决策,重要的人物及哲学典籍有详细的描述(如荀子,韩非子)。这里也能看出作者的思考及对历史进程的不解疑问。

  真是感慨秦及六国开拓者的.奋发图强和没落者的昏聩荒淫。纵观至今的朝代更替无一不是如此。当然也有如李斯赵高因一己之私而病天下的。

  当然了,历史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如秦昭襄王时长平之战后,对白起的反复。如燕攻齐,变成了化齐(就剩一个孤城,以老燕王和乐毅的才智,用得着浪费这么个精力吗?)。还有这韩魏两个只识宝玉美女,不知栋梁之才(一叶障目啊!)。更有这吴楚好斗,多有宝剑(竟然让王贲来去自如)。还有这齐国,在复国之后数十年竟然没有建立起一支像样的武备。这赵国真的是被自己人活活地拖后腿给拖死的。估计当时的六国之人也想不到秦能灭六国而一统吧。

  如果以学习的目的读此书,个人建议不如直接去读史,或点评版的,或战国策。

  大秦帝国读后感 15

  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

  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大秦帝国读后感 16

  初认此书以为纯属史记,慢慢品来越发觉得像小说,拾起便不能放下。孝公年方二十便肩挑重担,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发奋图强,觅一扭转乾坤之大才——卫鞅。明君强臣,历二十年变法,励精图治,将西垂弱秦打造为强国!少时只知商鞅变法,不成想鞅君如此大才!极心无二虑,世间少有!才华智慧旷古罕见!感叹孝公二十便有如此气度、雄才大略、千古明君。回首当今二十郎当后生,多数玩物丧志,不堪大用,虽已二十,然似嗷嗷待哺之婴童!岂是时也势也所能叹!呜呼哀哉!纠纠老奏,共赴国难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星象家、老子、鬼谷子,百家争鸣,尸佼人之初性本恶与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辩论,放到今天也不知可否!

  书中孝公、玄奇,卫鞅、白雪、荧玉,之爱情忠贞烈女天地合乃敢于君绝何等情操!!有此眷侣能不肺腑夫复何求!看到孝公四十刚过,殚精竭虑,于世长辞,吾胸憋闷,心泪具崩,痛哉,奏公千古高风,天妒英才!!

  苦菜烈酒,民风敦厚。苦菜,没成想战国时就有,且烹食方法留传至今,时下家乡苦菜确为一道佳肴!还有咥饭的咥字,至今也时挂嘴边!这就是文化、文明!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明君强臣,扭转乾坤,吞吐八荒。何其壮哉!!

  看看今天,东瀛岛国,整日雌黄!蛋丸韩棒,宁做美帝走狗,布萨于我国门!恶哉!!国人要自醒啊,团结励志,全民皆兵,大出天下!!

【大秦帝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秦帝国读后感05-23

大秦帝国读后感01-21

《大秦帝国》读后感03-11

《大秦帝国》读书心得01-05

(合集)《大秦帝国》读后感02-18

大秦帝国读后感(13篇)03-10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29篇)06-07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33篇)06-02

大秦帝国读后感13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