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23 09:02: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热)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1

  有幸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走进?阅读”之走进书店活动,在感受书香氛围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最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分享到了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

  通过读《红楼梦》,知道了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是这本书的主线人物,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郁郁寡欢,终因久病难医,吐血而亡。从此贾宝玉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通过阅读《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懂得了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林黛玉外表给人的感觉是很柔弱,很爱哭,但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和贾宝玉很谈得来,十分要好。但世事就是这样,能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互相倾慕,期待互相温暖,却不能终生陪伴。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当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崇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从书中感受古今、感悟生活,学会珍惜、懂得拥有!

读《红楼梦》有感2

  在这个五一小长假,我读完了红楼梦,思绪万千,不知是为黛玉的红颜薄命而惋惜,为凤姐的心狠手辣深表痛恨,还是为尤三姐的执着而感动……红楼梦主要讲述了宝黛千古绝唱的爱情悲歌,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实在是透彻淋漓,把人物的个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宝玉是一块顽石,在长辈姐妹眼中,是个长不大的孩子。爱玩儿,任性,爱耍小孩子脾气,估计是因为家中的男丁少,被惯出来的吧!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她性格多愁善感,有一篇黛玉葬花让我记忆犹新:黛玉怜悯落花被人踩踏,白白糟蹋,把花儿们埋葬了起来。黛玉的诗句与她的性格正好相反,奔放,潇洒。读书不多的她写诗还真是有一手呢!只可惜最后在宝玉新婚之夜病死于床,与宝玉虽两情相悦,却不能终成眷属。这一切悲剧的主谋就是凤姐了,若比心狠手辣,凤姐居第二,就没人能居第一,机关算尽的她,就是那种典型的女强人,害死尤二姐不说,还破坏了宝黛的美好姻缘。不过,她也有好的一面,她聪明,遇事考虑周全,支起了整个家!宝钗,拥有与宝玉的玉相匹配的金锁,贤惠、美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同辈眼中的'好大姐……红楼梦让我明白了许多,黛玉虽得宝玉倾心,却不懂得争取,任人摆布,最后在宝玉新婚之夜病死了。如果黛玉争取了,为自己争取了机会,结局是否就会不一样呢?我想是!生活也一样,争取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一定是努力争取才能取得。贾家如此之庞大,昌盛的家族,竟这么短短的几日内家破人亡,这是为什么?因为贾家的人不够团结,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果他们团结起来,共同掌握家族的航舵,也许也不会败落、消亡。我们也要团结起来,如果不能团结,何谈班级和家庭。亲人、同学不就都成了陌生的路人了吗?如果人与人之间都有一道透明的墙,一道防人之强,那你的朋友就会与你疏远,你就会无比寂寞。

  在这个红色五一,一团积极争取,团结友爱之火在我心中燃起,争取将给予我机会,团结给予我力量,他们是成功的前提。

读《红楼梦》有感3

  犹记结语:“说到辛酸处,荒唐最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曹雪芹以细腻的笔法,生动描绘了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百态,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更以神话框架诠释了“幻想与现实,青年与暮年,人性与纲常,自由与责任,释道与理儒。”令人为其深邃的效果呈现而折服。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贾宝玉。前些日子,一则“如果让贾宝玉做你的男朋友,乐不乐意”的话题登上新闻热搜,杭州二中四十多位女同学结合自身实际,竟意外给出统一的答案“不可能”。大家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吐槽他是“闺中良友”,是个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家族巩固政治势力的工具,是个抛下怀孕妻子不顾,遁入空门的“渣男”……

  但是重复红楼,我却对贾宝玉有了别样的见解。

  首先,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个有原则的人。他自小在胭脂堆里长大,对家里的姐妹们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是对官场名利嫉恶如仇的一个人。有一回贾雨村来贾府,要见宝玉,老爷打发人来叫,他只得不耐烦的去换衣服,满腹牢骚,湘云在座,听了便说,你也该会会这些人,以便日后进入社会、官场的时候也好做人,宝玉听了这话立刻说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宝玉并反击,我也并无什么雅处,是个大俗人!在儿女情长与自身的志向之间,贾宝玉选择了捍卫自己的内心的纯净。这也是在宝黛之间,他始终钟情于黛玉的一个原因。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其次,我想说说宝玉的文采。当众姐妹在大观园里开社作诗的时候,贾宝玉始终是落得个“无事忙”的称号,但这不能成为对宝玉文学造诣的最终评价。且看宝玉的小厮们的名字:茗烟、锄药、引泉、扫花、挑云、伴鹤。这些名字都是有一定规律的,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则是名词。一个会在佣人名字上费尽心思的富家公子,怎能只是众姐妹诗社的'无事忙呢?况与贾兰等人一起同作诗时,宝玉的作品也时常得到他人的赞赏,可见宝玉的文采非同一般。

  最后,我想谈谈宝黛的爱情。有一回宝玉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携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在这个布满阴暗与约束的大观园里,两个人坚持着自己内心对自由,对美好,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不惜生命的反抗着,这才使得全书有了更加深刻的意喻,让宝黛的爱情有了独特的美感与力量。

  贾宝玉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少年时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识自由活动,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了我。读止,非为茫然,是所未有的心之平静。

读《红楼梦》有感4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书籍攒成了一条珍珠项链。而其中最光彩夺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最能令人陶醉、欣赏的就是《红楼梦》。我利用最近的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红楼梦》这本书围绕着两条线索来写。一条线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另一条是贾宝山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的一个悲惨结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写出了在贾府中小姐、公子每天的生活场景。

  我很喜欢第十七回中描写大观园中的景色。书中描写出美景:佳木茏葱,奇花异草争先恐后地开放。一条清清的'小河,从花木的深处曲曲折折地流过。从上面看,好像白云飘过。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呀,真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又好似“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这大观园中有河、有树、有涧、有山、有湖、有谷,还有林间小径,真宛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啊!

  到第九十六、九十七回,看到王熙凤用“掉包计”让薛宝钗与贾宝玉完婚,我不禁为林黛玉担心起来,到第九十八回,我的心情越来越紧张。林黛玉死后,宝玉特别伤心,从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还出家当了和尚。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和书中的人物遭遇一样,时而快乐,时而悲伤。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读《红楼梦》有感5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的梦境,幻灭了“无故寻仇觅恨”的乌托邦,既留给世人一个难圆的恨,又给了赤子们最好的结局。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青春永恒的梦。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他们都处于转瞬即逝的青春年华,在这样的年龄阶段,可以不用考虑仕途经济,可以一心一意地经营感情世界,但是,这样的时间状态,它又能持续多久?它是如此短暂,以至于成了那遗恨。

  时间,不可能凝固,时间的流逝意味着青春的逝去,他们终将远离这青春年华,成为他们父母的样子。黛玉看到花儿都被风吹落,她要去葬花,葬花的时候,她涕泣涟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也恸倒于山坡之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他想到,黛玉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他人呢?他们也终将归于无可寻觅之时;那时候,宝玉自己又会在哪里?将来,这树,这园,这花,这柳,又不知去了哪里。

  古往今来,美好的事物终将转瞬即逝,时间和生命,是如此的矛盾和悲伤。既然,青春和爱情像春花一般明媚和鲜艳,他就总有凋谢和飘零的时候,是体验它瞬间的绚烂多彩,还是哀叹它的转瞬即逝?是把握短暂的生命热情,还是哀叹没有所谓的永恒?

  红楼一梦,幻灭了赤子清净乌托邦的梦。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心理基础,是他们对“仕途经济”的厌恶,所谓仕途经济,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人”:向外拓展人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们所厌恶的,是那污浊的成人世界,他们所向往的.,是一个乌托邦,既然是“乌托邦”,它就注定是虚幻的,永远不可能有圆满的归宿;但那乌托邦也是真实的,它寄托着我们每个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少年的梦。

  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会成长为油腻中年,然后逐渐衰老,最终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但是,无论怎样,请在这个一切价值被金钱和权利挤得透不过气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个理想的天空。“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然而,红楼一梦,却又恰恰成全了赤子浪漫的梦。红楼曲终,宝黛钗三人的爱情,都最终无果。但试想,如果宝玉和黛玉结合,事情又会怎么样呢?

  宝玉曾经说过,“女孩儿没有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很多不好的毛病来。虽然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仅是鱼眼睛了”。可是另一方面,他听说林妹妹许配给他时,又说,“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

  林黛玉没有嫁的时候,是颗光彩夺目的宝珠,等到出嫁了,会不会也变成一颗死珠子,鱼眼睛?宝玉对于这样的黛玉,会不会厌倦?他们可能会生几个孩子,对子女、对父母、对家族,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假设他们有一个儿子,这孩子也和宝玉当年一样,喜欢女孩子的胭脂,一天到晚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无所事事,不爱看书,没有追求,作为父亲的贾宝玉,他又会不会焦虑?他会不会骂:“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就不会出去做点事情?”

  也许,宝玉会活成贾政,一个无趣的父亲。黛玉,也再也不可能没事儿多愁善感,琐碎的现实生活,终将磨灭他们心中的浪漫。在高鹗整理的红楼梦中,黛玉焚稿吐血而死,让宝玉和黛玉不必直面庸常而缺乏诗意的人生,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幸运而又不幸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已经散佚,不论我们面对怎样的结局,都可以说:“这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正是这红楼梦的残缺,造就了它永恒的美感,造就了每个人心中,赤子之梦的鲜活。

读《红楼梦》有感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书的名言很多,有一句是说书可治愚,“书犹药也,且读可治愚。”

  《红楼梦。》不同于《,三国》《水浒》的情节和人物单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是众多人物活动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型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作品对现代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败,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及制度以及与些个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难以衡量,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夭折了。黛玉死后,他出家了。

  林黛玉出身侯们,父母早逝,他十分高傲,但体弱多病,给人一种病态美,他是宝玉的知己,最后她含泪而死。

  薛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而且“得,工,容”俱全,最后虽然与宝玉成亲,但没能得到幸福。王熙凤口齿伶俐,心机又深,作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最后落个抄家的落场。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一生写了篇著作《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7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早就想好好读一读了。今天妈妈给我带来了一本新书,我一看竟然是“它”,高兴的一蹦三丈高,马上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主题,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变迁。这 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勒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多种人物形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林黛玉了。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很有才华的.人,她写了很多诗,其中我最喜欢《葬花词》了,内容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傲的人,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却因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最后却吐血身亡,落了一个悲剧下场。看到这里,我都要哭了,我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特别憎恨那时候那种传统的封建社会,所以丑恶的封建社会最后必将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读完《红楼梦》,我感慨万分,它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更让我明白要好好珍惜现在,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读《红楼梦》有感8

  微雨,清扫如梦的浮尘;艳阳,稀释淅沥的雨雾;云层,掠过空灵的雁影。一切的一切,都在若梦如烟的幻境中消逝……

  小雨,缠绵地下着,洒过青翠的竹叶,幽幽地竹香透窗而入,只身坐在窗前,膝间摊开一本《红楼梦》静然看着窗外的风,窗外的雨,不由地忆起作者"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苦涩,不由地忆起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哽咽,不由地忆起……

  她,才情无双的小家碧玉,他,痴情善感的大家公子,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上一世,她是一株仙草,他是绛珠仙子,他每日为她浇水,她想来世,以泪报答他的恩情;这一世,她,失去了父母双亲,只能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弱多病的她却在这封建大家族的冷漠之中步步小心,步步谨慎,此刻的我真想向天质问,为何,为何要这般待她,她已经如此悲痛了……

  窗外,无边的细雨,变成了,如注的大雨,或许这是林黛玉委屈、怨恨的泪罢……母亲进了房,替我关上了窗,点亮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柔和地照在了我的脸上,却不知,脸上何时多出了两行的清泪……

  黛玉在听闻他要大婚的消息后,病倒了,从此一病不起,在他大婚的那一天,她咬紧了牙关,狠下心撕碎了这些年来,他和她之间所有的书信,撕不碎的',就用火焚成了灰,一了百了,黛玉啊,你可知道,当你对鹦哥说出,你的身子好歹是干净的,教他把给你给送回去时,我的泪已经滂沱而下,心情不能平复,久久的,久久的……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她的悲痛,他不会懂,风雨过后,不会再有彩虹……

读《红楼梦》有感9

  觅入红楼的辛酸,融进太虚的真假,探破风月宝鉴的无奈,泪感木石前盟的真情。愤慨金玉良缘的诛心,力受曹先生的茫然。似苍穹无怜悯,恶毒地演上两位情钟人的痛苦与绝望,一个家族的甘辛与兴亡。

  书中人物对风月的`沉沦与迷陷,痴情与惘怅,终未了,命还早。风月宝鉴神现,道出多少人悲剧的迷恋,徘徊于情与命的抉择。择命保全万境,只是丢下了最不愿撒手的夙愿与挂怀。择情,故然了解一厢情愿,只是豁了命,即是舍了情。正照风月鉴,一美人即让人神魂颠倒。照反面,一骷髅,恐吓反是镇魂之宝,让己从迷魂圈中逃出,此物无它用,只警世人莫妄动风月之情,否则跌入深渊百般不得一现。看此书亦当从背面看,虽不明全意,倒有三分解了。

  飘飘然乘云步入太虚幻境,却见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等字眼,逐令人缱绻难舍,含英品悟,一丝潸潸的泪挤满了眼眶。木石前盟,乃黛玉与宝玉前世之会,绛珠下界赴约,还泪以报灌溉之恩,本欲为眷属,无奈金玉良缘的强迫使其心绞。看似金玉其外,实则败絮其中,让多情者心夹杂,紊乱。曹先生更是借此叹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活人世许多年”的惭愧。更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社会的痛恨咒骂,以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压迫,更兼必将走向灭亡的趋势。

  太虚幻境融入梦,述尽尘寰多许愁。多情人心述衷情,倾情意女锁阁楼。高浪腾卷一厢愿,为寻此愿踏小舟,木石前盟终不忘,金玉良缘淙淙忧。风月宝鉴怜正照,赔了性命失情柔。何苦生至官宦家,日日琐事眉头皱。潋滟天光凝万物,多番滋味聚心头,宝玉无可补苍天,绛珠多感情万种。封建力催人憔悴,先生欲向天阙走。普及众生捐国力,奈何此路终甚陡。抱恨著此红楼梦,辛酸泪缀眉头皱。

读《红楼梦》有感10

  目光,碾过的世态百相。安静,凝固,繁华背后的家族兴衰犹如尘土,早已在时光流逝中被风沙抹去,了无踪迹,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初读《红楼梦》时我不过是几岁大的黄毛丫头,肚中墨汁浅,很快便被书中深奥的语言搞得头晕脑涨,不打算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华与喧闹似乎就成了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知书达理,贾母的慈祥和蔼,贾政的正直,其他人物的刻薄,自私自利……于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而言,《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明末清初一户富人家的兴衰荣辱史罢了。

  再品《红楼梦》,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这本书于我,不再仅仅是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平凡故事,它开始有了更加深远的寓意,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领悟那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位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贾府,这是当时集财富,权势于一身的大家族,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家族的`一切都是如此风光美好,府中那此黑暗腐朽又有谁知晓。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整日待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捕蝶赏花,多么的快活!多么的风雅!但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礼节限制,看似活人又非活人般生活,宛如一只只牵线木偶,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之下,感情越压抑便积累的越多,一旦爆发便难以遏制住。

  打开时间的百宝箱,回首那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又过不去,初见黛玉,楚楚动人,红唇皓齿,纯真浪漫。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间的缘分,在相见的那一刹那似乎早已注定。在大观园中的,一段情投意合由爱恋由此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怎么也拗不过贾母的一段话。

  大喜之日,佳人却香消玉殒,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又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无尽的苦楚,泪如那断线的珠子般滴落,而宝玉却被蒙在鼓里,为他和黛玉的婚事欢喜不已,两处气氛虽有天地之差,却能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后,那个眼含泪水的女子随着诗稿烧毁一同逝去,知晓了一切的宝玉,悲痛欲绝,一夜成长,不再是那纯真无知的少年郎,看破红尘,不久就随着一僧一道而去,了无踪迹,而宝钗呢?她虽成了贾府少奶奶,却失去了情爱,一辈子孤苦悲寂地守在府中,何其悲凉!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

  贾府中国大家族不仅仅是一家族的没落,更代表着时代没落与社会风气的腐败,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悲伤,而宝黛之间的恋情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冲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书本,放在心上的《红楼梦》,喜忧之间尽是魂牵梦吟,聚散过往皆为沉浮幻境。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文化;它,展现着艺术魅力;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读《红楼梦》有感11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只是一首红楼,读罢口齿沁芳;竟是一曲红楼,看毕其乐无穷。歌尽了帘外海棠,锦屏鸳鸯,也画绝了穷困潦倒,岁月沧桑。铺开人世的画卷,可我却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初读红楼,只是七岁的小不点儿,才读几回,便觉有趣:“青埂峰在哪儿呢?我若去了,会不会捡到补天石?三生石畔真的有绛珠仙草……”之纠结于宝黛钗三人的微妙关系,甚至还着急于黛玉的“柔弱”、“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但大体还是看不懂的,满纸的“贾这贾那,”眼花缭乱的名字,听不懂的弦外之音……却让我隐隐觉得好玩,比什么“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有趣多了。

  一本红楼,几缕芬芳,乐在其中,乐在“稀奇古怪”的词句中。

  又饮红楼,便是十岁的少先队员,是从妈妈在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的评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起了兴致,诸如“甄士隐”实为“真事隐”,“霍启”实为“祸起”等等。还有绛珠草和神瑛侍者便是黛玉与宝玉……一瞬间,我觉得这书其乐无穷又其妙无穷。我反复再度,可她就像解不开的九连环,非得黛玉的柔荑来“点石成金”,可我没有黛玉的'机敏,自是不懂,可总是快乐的,毕竟只有解那解不开的九连环才其乐无穷。

  一曲红楼,几多玄妙,乐在其中,乐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

  再品红楼,已是十三岁的清雅少年,那日,我正热情洋溢地大声朗诵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妈妈却笑我:“这写尽红尘的诗,你竟读得慷慨激昂,服了你了。”我大惑,何为“写尽红尘?”带着问题,我再次被这红楼灌得酩酊大醉。可是“酒入欢肠千杯不醉”我继续“畅饮”,闭关修。终于,在脂砚斋老先生的帮助下稍有起色:“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空。”世间不过是一场空,起起落落,谁盛谁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初心未改,是否问心无愧。于是我带着浑身“酒气”,出关云游,手上一坛坛酒罐子,装满了快乐。

  一梦红楼,几许兴亡,乐在其中,乐在“起落无常的红尘”中。

  红楼一梦梦难终,字含冷香乐满舟。我载舟飘去,载满欢乐,乐在其中,在红楼难以言喻的玄妙中。

  我载舟,继续远游,在一卷红楼中,乐而忘归。

读《红楼梦》有感12

  是夜,雨下得很大,密密的雨帘打下了一地落花。折翼的蝴蝶从空中坠落,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放眼望去,只见一栋红楼立在雨中,这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十分古朴,十分典雅,人人不觉想要靠近。走近红楼,我想这也许就是曹雪芹休息过,且写出《红楼梦》的悼红轩吧!在推开那扇古朴大门的一瞬间,我听见有一个低沉而温和的声音:“欢迎进入悼红轩,我将带你走进她和他的一生。”一道银光闪过,我随之不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远处传来一阵歌声,渐渐的声音越来越清晰,从中还夹杂着少女的哭声。倒底是谁在唱歌呢?我站在山坡上向四周望去,却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我似乎是这儿唯一一个人。当我正在疑惑时,却又听她唱道:“尔今丧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时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声音越发的悲凉凄惨了,我暗想这莫不是哪个女孩儿受了什么委屈而跑到这里来哭的`吧!我正在想着,却又听到山坡下又有哭声传来,不禁暗叹有人太过痴情了。忽然,山坡上闪出一个人来。只见她一袭淡青色长裙,弱不禁风,三千青丝松松的在脑后挽了个发饰,两弯柳眉下是一双泪光点点的水眸。她手倚花锄,生得倾国倾城。我由此猜得她便是林黛玉,那么下面那个便是贾宝玉了吧!见她走来,我唯恐打搅了他们,想走却又舍不得。正在我犹豫中,她已从我身旁走过。我才发现她是看不到我的,正想走过去看看。突然眼前一黑,再次跌入了漩涡中。

  我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旋涡中看尽了贾府的盛衰过程,看到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分分合合、哭笑打闹……

  这是最后一次了吧!我想。这一次,我来到的竟是一个女子的闺房。之间四周摆着一个个书柜,上面堆满了书。而那在青色帐子围着的床上躺着的正是林黛玉,她只穿着一件月牙色的单衣,乌发披在肩上,面色惨白毫无血色。她身旁坐着一个丫鬟,我想那应该是紫鹃。又见床边有一个火炉,我一下子明白了她下一步要做的事,我明白了那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切。但我无法阻止这悲剧的发生,我终不忍再看。我知道,她恨,她恨贾宝玉,恨他的薄情寡义。是啊,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心中早有了爱慕之意。但是如今,她命在旦夕,而他却要在这个时候娶了薛宝钗,他的宝姐姐。她又怎能不恨呢?

  林黛玉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她爱哭,但又有多少泪珠儿可以供她从冬流到夏,从春流到秋呢?纵使她才华横溢,倾国倾城胜过传说中的李夫人,但在这大观园中,在这个封建王朝中她又能如何?她只能悲惋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只能在夜晚与同样寄人篱下的史湘云在岸边吟出“冷月葬诗魂。”

  也是啊,在那个年代不会只有一个贾府,也不会只有一个林黛玉。而那些无奈死去的女子又是怎样的不甘呢?风停了,雨住了,我一个人立在街上,红楼不见了,我不觉想起一首诗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红楼梦》有感13

  是在一个角落里发现它的,在阴暗的角落,透着厚厚的灰尘,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书题,厚厚的一本,抽出,便欣赏起来,曲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笔,把我带入了清朝,带入了大观园……

  惊——黛玉之清秀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坐在窗前,微风阵阵,冒着被老妈发现的危险,我仍是翻开了《红楼梦》。黛玉的身世本就扑朔迷离,再加上貌若天仙的清秀之美,更让我对她的身世表示怀疑。虽然没见到,但仍是能想象出那一副病态美,若西施般的清秀之美。

  奇——宝玉之叛逆

  宝玉,本就是来历不明的人物,身家性命全系在“通灵宝玉”上,如此便可证明,后文宝玉的玉丢失之后,贾府渐渐衰败,黛玉葬花,宝玉被和尚带走的缘由了。而这么一个不平凡的人表现出来的性格,也令人惊奇。宝玉骨子里透的,是对封建统治社会的叛逆,他厌恶官场人心险恶,不满于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而他与黛玉的爱情也是由于他的叛逆。但这种叛逆,也是造成宝、黛二人最后结局的关键……

  “铃……”门铃响了,我赶紧把书放进抽屉里,安分的作业。恩?不对,好像……走出房间一看,是对面那户人家。哎,虚惊一场!于是,又不忙不迭地坐好,拿出《红楼》。

  叹——人世之悲凉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是那么凄婉哀怨,荣、宁两府的盛衰历史也令人扼腕叹息。不知何时,风已斑驳了眼前的字迹。无泪、无怨。黛玉的结局,是她的归宿。她可能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也可能绝望悲哀,却仍无怨无悔。但不论怎样,她最终是落到了这副田地,“一把浊泪怜自身”,“为君消得人憔悴”。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写书必有本,而作者曹雪芹若是一样失去了至爱,当血泪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时,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红楼》讲述的,不只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它告诉我们更多的,是这个社会的人性世态与令作者曹先生寒心的一些社会现象。

  我不自觉的叹出一口气,而这时,妈妈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身后,书被收走。啊,我的《红楼》!

  赞——先生之文笔

  带着书被收走的阴霾,我仍是固执的回想,字里行间,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完全陶醉在曹先生优美的文笔中。如流水涓涓,如骤雨倾盆。先生的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随着宝玉、黛玉一同尝遍人世酸甜。随着先生一起,看荣、宁两府由盛到衰,明知其中的奥秘,却笑答:“天机不可泄露”。而其次,便是先生的机智。人名、地名被先生取得优雅而内含天机。“潇湘馆”,“消香馆”;“贾府”,“假府”……这近千个人名中,无不包含着人物的故事、性格。而这些,便足以让读者拍案叫绝。

  捧读先生的作品,不禁让我浮想联翩:多想像先生一样,腹藏百书,也创作一部巨著。这便是我现在跋涉一座座山要追寻的那个海。

  可以说,是先生许了我这一个“红楼梦”。

  我又把它放回阴暗的角落,因为我已有梦。希望下一个朋友也可以像我一样,对着书,轻轻地说道:“许我一个‘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14

  在曹雪芹栩栩如生的笔下,有了潇洒不羁的贾宝玉,娇嫩柔弱的林黛玉,他们二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从而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身体纤弱的'林黛玉来到荣国府,竟慢慢与顽劣多情的贾宝玉相恋,但由于王熙凤从中作梗,使用了调包计,让误以为娶得是黛玉的贾宝玉,娶了薛宝钗,而体弱多病的林黛玉也因伤心过度,吐血而亡,贾宝玉也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这是一个凄凉而又忧伤的故事,其中原因就是他们将生活想象的太过一帆风顺、太过美好浪漫,从而让他们经不起考验,因为生活不是只有浪漫,它也充满了很多的磨砺,浪漫美好最终也会被消磨得不留一丝痕迹。但就是由于林黛玉将生活想象的太过简单,从而受不了打击,含怨离去。

  但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就是他们还有着一段美丽的回忆,尽管很短暂细小,但却可以深入人心。他们既能相遇,就代表他们是有缘的,但他们依然没能成为这幸福的应运者,反而变成了这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红楼梦》到底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委婉的爱情,任谁都不好改变。即使宝钗再伤痛;袭人再怨恨;金钏再痛楚,可她们终究还是这部戏的匆匆过路人……

读《红楼梦》有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开篇词与结尾词。说来也是可悲,一本红楼梦,尽显人间的心酸。

  红楼梦中真的是一部人间“奇”书。

  说它奇,也非是,说它俗,也不然。这本书把人世间的庸俗与理想世界的奇幻相结合,奇中有俗,俗中有奇。曹老把这两者很完美的给搅和在了一起。却又找不着破绽。

  他究竟是从那个地方入手来把这两者混合的呢?说来很简单:梦。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饮了仙茶“千红一窟”(千红一哭)喝了仙酒“万艳同杯”(万艳同悲)。还听了仙曲《红楼梦》。一曲红楼,暗示了贾府与十二金钗的结局。只有看完全书再返回此章一读,方懂曹老一片苦心。每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人生的结局真的.不是世人所能预料的。

  而梦醒之后,贾宝玉还是那个贾宝玉,那个任性的少年。并没有因为一梦改变自己。此处又从梦中的奇转为现实的俗。

  另外,很多的梦是托梦。秦可卿托梦凤姐要小心“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晴雯托梦贾宝玉说她要死了等等。

  其实,除了写出来的梦,还有一些隐藏着的梦。螃蟹宴、海棠社、桃花社,多么美好的生活!结果到了红楼梦末期,林黛玉枉凝眉,泪尽而逝;薛宝钗终身误,孤身至终。王熙凤聪明误,机关算尽。十二金钗,没有人有好下场。

  人生一世,离开后不终是一无所有吗?人离世后,终究和来到这个世界那时候一样,什么都带不走。一切,纯洁如初。

  虚幻一世,梦醒之时,万物皆空。只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1-06

读红楼梦有感08-12

读红楼梦有感08-04

(优秀)读《红楼梦》有感08-08

读红楼梦有感(精华)08-14

读红楼梦有感[热]08-14

读红楼梦有感热12-17

读《红楼梦》有感[精品]08-20

读《红楼梦》有感15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