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读后感

时间:2023-09-08 08:09: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蒹葭读后感8篇(热)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蒹葭读后感8篇(热)

蒹葭读后感1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那潺潺的溪水旁。那时东方刚刚破晓,清晨的雾气呵,把那一丛丛的芦苇笼罩在了一片诗情画意之中。夜游的蛐蛐还未离去,歌着那似乎永远也唱不完的曲儿。偶尔飞过一两只鸟儿,那明朗的叫声,让我的心,也随着溪水荡漾了起来。

  三千年的`时光荏苒,竟如白驹过隙一般短暂,三千年的红尘翻滚,三千年的世事无常,而这里的景致,竟丝毫未改。我带着三千年前你赠予我的折扇,漫步在水之湄,看着这风光旖旎,看着这岚烟缥缈。我低声讴吟,回味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凄美。远处那连绵的青山,犹如羲之那刚劲有力的波磔一般,伫立在这雾气霏微的天空下。水、雾、山、岸,何处才有你的影子呢?

  三千年前的你,盛装綝縭,袅袅婷婷地朝我走来。在清晨的雾霭中婆娑起舞,曼声歌唱。嫳屑随着微风轻轻飘动,你就那样翩然而至了。我深情款款地瞩望,看你开花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心情,仿佛你腰间的琅玕一般清澈、无羁。可你,却始终不肯让我走近。当天色晗晗,雾气将散之时,你却蓦然一笑,随着雾气,消失在了我的事业当中。如流星,似浮沤……

  三千年了,我苦苦寻觅。你发际间的芳泽还萦绕在我的鼻尖,你眼神里暌离的伤感依旧在我眼前浮现。不相信你我就这样失之眉睫,跨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我前来寻你;漫步了三千年的悠长岁月,我前来寻你;飞过了三千年的浩瀚星河,我前来寻你。

  如今,场景依旧却不见当日姽婳的你。少了你,天空,也显得岑寂……

蒹葭读后感2

  这本书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写得很好,这次又读起来,或许是因为这些年看过的东西多了,反而不如第一次的感觉来的真切。这是一个晦涩的故事,三代人关系,两代人的情仇。乔执与乔苡旌两代人都是被领养,也因此透露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而孩子,总归成了牺牲品。或许偏执,或许残暴,爱恨交加。不管日后他们怎么样的富有,怎么样的光鲜,内心总会被察觉出那么一点缺失。我想正因如此,更渴望爱,也更惧怕爱。

  我羡慕那些有天赋的人,尤其羡慕能够找到自己天赋并加以利用的人。悲切在,羡慕嫉妒,而我拥有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

  现实生活之中我们会去发现我们愿意发现的东西,所以有时客观的真相,会因为我们自己的盲目被忽略掉。当自己发现被欺骗、被利用,那种愤怒,又如白灼的灯光刺入眼底,让你只能关注它,忘却周遭。我们就这样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被情感所打扰。

  看完整本书,我在自己的备忘录上以乔苡旌的身份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世界或真或假的和我们游戏着,我们参与其中又想跳出其中,如此往返在真实与虚伪之间。内心百感交集的混杂着爱与被爱的渴望,我以为战胜了你偏离你设定的轨道没有让你得逞,自己就是赢家,却不成想,我要在你生前和死后都以自残般的形式挣扎余生。我想后人总会延续前人的生命,那种骨子里不曾被更迭的东西,这是怕忘记,曾经那颗不安的灵魂。

蒹葭读后感3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文人的诗歌固然在艺术技巧与格律上更为工整和雅致,但是期间毕竟少了几分纯真,多了点个人的自怜。实际上,真正的大众很少自怜,他们总忍即反,很少做无谓的思考,也敢于行动。在中国,能够真正的成就实事的总是农民,他们空谈和,要求的是要么接受要么。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对现实也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接触的那些普通的工人和农人,都很少抱怨,绝对不会肠断。

  有时候,看多了复杂的东西,人们就向往单纯。

蒹葭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蒹葭》这一首诗,这一首诗讲的内容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路阻且长,朔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一首诗翻译过来便是,蒹葭十分繁茂,水露在蒹葭上结一片霜,一个美人,好像在水的另一边,沿着河流往上,遇到很多困难险阻,沿着河流往上走,美人好像在水中央。说一个人要不停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理想,不忘初心,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希望和喜欢的事物,我们便会去不停的追求这一个美好的事物。就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从而踏上征程。但是我们所喜欢所希望的事物往往不是在我们的面前,而是在很远的地方,就像诗中写的一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作者所希望的美好事物,好像在水的另外一边。我们要去追求这样的一个美好的事物,就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与困难,就像诗中“溯洄从之,路阻且长”在我们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美好的事物的`时候,只要我们克服困难,便很有可能成功,即使到了最后没有成功心中有美好的东西的境界也是很好的,让人高兴的。

  我们要不停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不放弃。像革命先辈一样,坚韧不拔,英勇前进,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像我们在生活中做事的时候,如果我们放弃了,不敢面对困难,忘记初心,一会做这一会做那,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不怕困难,才可以做好一件事,半途而废只有造成唯一的结果—失败。

  读了《蒹葭》这一首诗之后,再想想之前先辈们所留下来的经验,我知道了要做好一件事,要不忘初心,坚持下去并勇于面对困难,我们才可以把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

蒹葭读后感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题记

  江上迷雾朦胧,岸边芦苇心神荡漾,在微醺中又不免生出点点愁绪。有一人划着小舟,向着道路险阻的上游前行,梦中伊人的倩影近在咫尺,可恍惚间却在前方消失不见。

  “去哪儿了?”那人疑惑着,四下张望,殊不知自己在不觉中停下了手中的桨。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又被冲到下游,但庆幸的是,他在水中绿洲上再次看见了那朦胧的背影。可美丽的烟火,只有一瞬,他的意中人再次消失在朦胧江雾中

  如此反复,永不停歇,就像是场永无止境的追寻,可欲而不可得。

  不知为何,每次读起《蒹葭》,总会有一丝淡淡的感伤萦绕在我心头。那人明明与“伊人”只有一线之隔,但似乎总与她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迄今仍无法跨越。求而不得的悲苦,在字里行间中隐隐可寻。

  但人生不正如此吗?

  不是所有人都含着金钥匙出生,求风得风,求雨得雨,甚至不用求就都有人送到身旁。大多数人都是划着属于自己的小舟,在时间长河中逆行。

  长河虽长,仍有尽头。你若随波逐流,小舟很快便会到达终点,最终留给你的仅是路上走马观花的风景;但一叶逆行的小舟,却可以助你追寻自己心中那求之不得的“伊人”你的人间理想。

  她一身素衣,乌发垂落在腰间。

  她执一柄素伞,背对着你站在水中绿洲上。

  她虽然看似飘忽不定,但她其实一直就在长河之源,雪山之巅。

  甚至,她就是你自己。

  面对这场限定的游戏,面对自己的人间理想,那人曾兴奋过,曾迷惘过,曾失落过,曾怒吼过,但却从未懈怠过。

  溯,逆流而上,逆水而行。

  这终是一场孤独的自我救赎。

  但是

  “我会用一生去追寻你。”

蒹葭读后感6

  诗心如水,道不尽的相思离愁,语不完的哀怨彷徨;诗音如画,说不尽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诗思如烟,散不尽的伊人姑娘,凄清惆怅。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缭绕。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经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独的沙洲,河岸对面缥缈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即使不惧艰难险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寻,亦是了无结果,反而让内心的惆怅更增几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与宇宙比起来过于短促的一生,却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交织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叹息和将满腔思绪化作小小的一首诗。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上有增无减的凄凉,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飘过的姑娘,一偶遇而无再续。即使再次寻找,走尽雨巷,她的芬芳,也已消失在雨的哀曲中,反而让寒漠,凄清和惆怅涌上心头。“此情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与生命中的那个她相遇的一瞬间,不懂得珍惜,最后空留一腔遗憾。在曾经的地方,悲伤过往,回忆成为永恒,谱写成诗。

  人生在世,总有心中那一份属于自己的忧思。阅尽人情世故,才能将忧思的美好谱写成诗,铸就一颗如水的诗心。让那一份忧思永存,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诗心不灭,思念永存。

蒹葭读后感7

  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习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想起顾先生文章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蒹葭读后感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诗全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极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蒹葭读后感相关:

【蒹葭读后感】相关文章:

蒹葭的教案03-07

《诗经·蒹葭》教案03-17

《蒹葭》教案(精选11篇)05-16

实用的《蒹葭》教案3篇02-27

《蒹葭》教案(通用17篇)02-28

蒹葭读后感01-24

蒹葭读后感02-23

《蒹葭》读后感04-28

怎么写蒹葭教学反思(通用10篇)03-22

读《蒹葭》有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