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3-09-17 10:48: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如果说世界上有两种职业最为重要,那我一定会选择教师和医生。因为医生能够维护机体的健康,拯救人类的生命,使人生存;而教师,在心灵的花园里播撒希望的种子,塑造人的灵魂,使生命更有价值。

  暑假期间,读了学校推荐的《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一书,感触颇多。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做一个合格教师的不易。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比其他职业具备更高的道德品质,具有终其一生不断学习的热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以及积极灵活的外交技巧等等。

  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底线是善良,然后是博大的胸怀,悲悯和慈爱。只有如此,才能让下列品质水到渠成。

  1、尊重职业,恪尽职守。

  书中这样写到:“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人师表的责任,一份以教师的理想、智慧、激情和魅力影响学生一生的责任。”责任驱使教师去思考,去奋斗,勤奋耕耘,责任心促使教师热忱、自觉地投入工作,他们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于细微处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于是,有了那么多敬业的老师每天找后进生谈心,有了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的感动。

  2、关爱和信任,让教育充满希望。

  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用慈悲的心去感动,用悲悯的心去教化。让绝望的家长因为教育而充满希望,而不是让家长更加绝望。

  每个班级都有很多学生,每个个体,对老师来说,他是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折掉一个两个,似乎无关大局。可这每一个个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则是百分之百,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寄予着一个家庭的厚望。所以,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富贵或贫贱、不因聪明或愚笨、不因乖巧或顽皮,一视同仁。

  身兼家长和老师的双重角色,我们更理解每一个家长择校、选择老师的迫切的心情。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我希望孩子的老师在哪些方面能给予我帮助,那么我就在哪些方面帮助家长;我因哪些事情而心生绝望,那么我就会在这些地方让家长重新燃起希望。推己及人,让教育更具有人性色彩。

  3、为人师表,用人格影响学生。

  因为善良、因为宽容、因为爱,所以我们更具有责任心,更具有包容性、更具有耐心,更懂得尊重。所以,也就具有更高的人格魅力。

  关于人格魅力,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人格影响力是人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影响力,它蕴涵着难以估量的强大力量,犹如无声的命令,润物的春雨和拨开云雾的灯塔。”教育学生是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在起作用,产生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而教师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让自己的人格充满魅力,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不愿将不堪展现在一个高尚的教师面前。

  其次,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捕捉最能触动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个事件、一次对话、一个行动甚至是一个表情,需要经常擦亮一双慧眼,细心观察,把握准确,以便创造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记得在蓝缨的时候,学生都住校,要在校十天,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又是第一次离开家门住校的学生,因此很多人都会想家。在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他们在学校一连住了21天,于是开始散漫,懈怠,班级里弥漫的动荡和不安。恰逢9月下旬班级里有3个学生过生日,于是,我把握这个时机,精心策划了一个增强集体凝聚力的活动方案。在班会课上,我串通一位老师,把这三名过生日的学生请出教师,然后拿出三张贺卡,让班级的每个学生写上祝贺的话,并签名,然后在这三个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刻,我们打开灯,大家一起唱生日快乐。然后许心愿,切蛋糕,等等,当时三个过生日的学生眼泪汪汪,他们感受到的是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和友爱,全班学生也都很感动,他们发现自己很重要,自己对同学的一句短短的祝词,竟然能让平淡的关系变得脉脉温情,这个班级也因此而温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班级成为最稳定、最团结、最温暖的集体。

  所谓把握教育契机,并不神秘。“本是平常一段歌”,关键是如何让这首平常的歌唱得动人心弦。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在教育工作中应该致力于寻找这种最佳的教育契机,把它逐渐变成自发自觉行为。当教育学生的“契机”未到,要善于等待;当“契机”来临,要立即抓住;当“契机”已过,应善于迂回并创设新的契机。

  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和我们在同一时间、用同一媒介更新知识,接受新消息,甚至比教师的速度更快。因此,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学生和家长对老师不断更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升级,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通往合格教师的道路上,我们上下求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本人1999年参加工作,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了xx年。真正开始有意义的读书还是从xx年学校申报市级科研课题开始。从那时候以后,我便对读书有了自己的体悟,从中汲取营养。像学校征订的各种杂志:《辽宁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学政史地》、《班主任》、《现代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等;本地刊物像《清原教育研究》、《抚顺教育》等;自己订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再有就是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本学科的和通识性的。

  xx年1月,我从一位朋友手中借到了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个假期,没读多少,把建议的前20条勉强读完了。结合每条建议写下了2万余字的读书笔记。

  春季开学,根据学校调整,我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德育主任。可以说xx年的上半年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我花了大量精力去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只写下了一些德育手记和案例,但总感觉时间紧张。读书少了很多。10月份以后,我终于不再为自己没有时间而开托。坚持每天清晨3点起来阅读、思考和写作。我要尽快完成我的读书计划。到今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阅读已读完近一半。在这里节选我的一部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起共同成长。

  作为班主任,感觉最头疼的就是后进生的转化和教育工作。我建议您读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我把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分享。对于智力问题造成的后进生,我看不是补课所能解决的!我认为补课是“有钱人的游戏”和“造就有钱人的游戏”。苏老认为“补课”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眼下的“补课”无外乎两种:一是特长生,各种特长班;二是知识性,以升学为目的,通过补课,提升应试本领,拿到高层象牙塔的入场券。于是“阔佬们”开始为孩子们打造理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开始了疯狂的有钱人的竞技活动。以知识性为主的补课,好在是认识到了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被那些“被造就的有钱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他们在课堂上轻描淡写,为课后的“补课”埋下伏笔。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后进生一旦被唤醒,他们是很有可能变成“后劲生”的。他们的潜力一旦被开发出来,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用良知去唤醒可爱的学生吧!

  苏老关于做好后进生工作的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做赘述。就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句话:读书有三种结果‘一是为你戴上近视镜;二是为你戴上望远镜;三是为你戴上显微镜’。

  接下来,我谈谈对第八条建议“关于获取知识”的理解。首先一定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思考活动。就是我们先人说的“学贵有疑”。用我的话来理解就是备课时,多给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给学生的留白处,恰恰是教师精确备课所产生的。

  如何让学生产生疑问?“苏老”的建议主要是从“讲”与“不讲”谈起的。那就是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该细讲时就细讲啊,准确把握我的课堂啊!啊哈伊儿、伊儿哟喂,该不讲时就不讲啊,不把学生放一旁啊!”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替代学生思考和疑问,而是帮助他们做好思考和疑问的短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多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用知识获取知识!

  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始终是每位教育人的永恒追求。建议大家看看第十一条“思考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这里我还是谈谈课堂教学效率吧。新课改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追求。一时间出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0+35”等模式;循环大课堂等等;以探究有效教学模式为主的有效课堂、或是探究以高效教学模式为主的高效课堂的文章屡见各种杂志、报刊。究其实质无外乎本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做出的有益尝试。

  有效也罢、高效也罢,要我看,就是在时间上下功夫。只要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大,就是有效的、甚至是效率高的。就像“苏老”所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当我们的课堂45分钟发挥了最大的效益,这种补偿不是补多长时间的课所能换来的!让有偿补课能走多远走多远吧!

  最近几年,经常感叹: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以前苏联的教育为蓝本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出模仿的阴影,甚至是模仿的也不像呢!之所以这么说,通过《给教师的建议》的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就有了清晰的答案。按照“苏老”的建议,他认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教得是那么失败。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你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我注意到这点后,对班里的同学分析了一下,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除了背很熟的课文和段落之外,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包括课外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看课外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看来阅读真的很重要,以后要多布置一些阅读的作业,给同学们讲讲故事,去报刊杂志多投投稿等,以此来引导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这里每一个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领域中的偶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今天我继续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仔细学习了其中的四、五、六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位教育大师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这主要源自他热爱阅读、用心发现、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善于总结,也因此成就了他是这样一个知识渊博、想法超群、教法独特、手段新颖的世界著名教育家。

  下面我还是从三方面谈谈今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把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这就像盖一座楼房,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不管怎么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因为楼房始终处于由根基不牢而随时倒塌的威胁之下。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教师不管教哪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必须了解其他年级的本学科教学大纲,注意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衔接、贯通。还需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知晓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再了解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明白要使学生以后能顺利地学习,那么在自己任教的年级学生应当知道些什么。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读写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2500个字会写,它们是知识、读写能力的“骨架”。如果学生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教师充分利用2500字的词汇表,按日分配,每天只占学生几分钟熟记、思考,把好学生基本读写关。

  二、“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个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教物理学科教了6年,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推荐学生阅读有趣、有吸引力的书籍。在教电流定则时,他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特别高涨,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学生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不得不说,这位大教育家知识素养极高、教材研究十分透彻,如果自己不热爱学习,潜心钻研,何来渊博的知识,又怎么能给学生推荐那么丰富、有趣的书籍呢?

  三、对“学困生”的工作。

  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应该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认同的。有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出几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是司空见惯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他建议给每一个“学困生”挑选一些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书籍和文章,让这些学生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教过名叫费佳的学生5年,这是一个对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一窍不通的学生。他首先亲自给这孩子精心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而是要求动脑筋思考。后来他还给费佳搜集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这孩子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后来又给费佳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200本)。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让我震撼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学困生补过课。平时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忙于补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我才明白我们补课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是治标不治本。而真正应该让学困生阅读和思考。学生的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学习,我发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后我一定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文化、业务素养,做一个教育有心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的困惑。由于经验的缺乏,使我在开展教育工作中经常碰壁。前不久,我阅读了学校发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调解开了我心中很多的困惑。对于我这个个新教师来说,犹如是我在前进道路中的指明灯,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个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最担心出乱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以及怎么样应付后进生的问题。由于班级差异比较大,所以在课堂上如何针对不同班级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大问题。同时,如何应对后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我所教学科是生物,在学生眼中是门“次科”,所以在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重视的情况下,后进生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两个困惑一直都缠绕着,使我在教学中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当我读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觉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终于找到了方向。

  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在第一个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和第六个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两个建议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我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而且要因材施教,让孩子在最初的小成功中满足他的虚荣心自豪感,从而培养他的兴趣。

  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几倍;但绝大部分“后进生”都是由于好动,无心向学,课堂非常不认真所造成。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学生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采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我们每个人都是喜欢被肯定,更何况是未成年的中学生。例如,在一次的公开课的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平时课堂好动的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因为学生生活在班级群体当中,环境的感染力是最大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使后进生在环境中获得进步呢。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在第十六个建议——学科教学中地学生积极活动地内容和第六十四个建议——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地脑力劳动中,使我明白如何更好地控制好每一个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当课堂教学只以教师为主体,许多学生似乎在下面认真听讲,不停的做笔记,似乎课堂效果不错。但当教师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可是,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其实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对新内容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他们只能先听,先抄。在讲课之初,我们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内容时,他们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当它的目的十分明确,也就是说,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时候,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且更应该吸取别人宝贵的经验。让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总结出一套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不可能一种方法用到老。我们在善于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更应该阅读和借鉴其它老师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堂课效率高。教无定法,让我们在总结和借鉴中不断提升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站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也十年有余了,总是觉得忙忙碌碌,人也有些烦躁。不知怎的,最近几年,我慢慢觉得会自我调整,一有空静下来就喜欢思考些问题,不免也爱钻牛角尖。近日正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这本书的阅读可是给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有好几个一直想不通的问题都在这里找到了些许答案。

  在里面讲到几句话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尽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 “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这让我想到记得这样一句话: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下要质量。

  我们常说的“向40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努力减少课堂上的无效劳动,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并不尽如人意。而在大搞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老师更曾一度的陷入困惑。出现不少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质量甚至有下滑倾向。

  就数学教学而言,我个人认为数学课上重视思维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安排要重视思维训练,能体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做得不好到好的学习过程。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教是为了达到最终用不着教,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拿到新教材,就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去学习。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老师们都关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这几点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一同来看看吧。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

  二,课堂上创造各机机会让学生探究和思考。

  三,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这不利于学生思考。

  四,让学生运用知识,经常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五,个别布置作业,让学生各尽所能。

  六,不让任何学生做一切缺乏动脑的劳动。

  七,让学生生深刻理解教材。

  八,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至于如何提高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不管怎样,我们要记住:学生易于接受的、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每位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将为提高自己的水平、转变自己的态度而努力!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赞美的神奇最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学也是一种精神;懂得了因材施教的重要……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这100条建议,利用它来细致深化自己的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琐碎,尤其在市里中学当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们的工作时间太长了,真的是“两头不见太阳”。早晨到校时太阳还没有出来,下午太阳下山了,她们还没有回家。其次是他们的身体状况。每次放假后第一天上班,他们都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可是用不了两周,个个都被学生折磨的面色蜡黄。一年到头,很少能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笑模样。很多女班主任的脸上由于长期焦虑、生气、操心费神而布满黄褐斑。还有现在的家长也是很难缠,动不动就打12345热线反映情况,弄得老师、学校都很被动·······凡此种种,都让我对班主任这个职位望而生畏。他们除了评优树先的时候能有几个人得奖让人觉得有点成就感以外,真的让人觉得毫无幸福感可言。可是当我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反而有了一种强烈的想当班主任的冲动。它让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实是一个施展个人才能,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如果方法得当,它不仅不会带来痛苦,反而能带给我们一种幸福感与成就感,会成为教育事业快乐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这种经历的缺失会是一种终身的遗憾。于是读完书的这些日子里,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我当班主任时培养学生的各种举措。

  我会在教室里建一个读书角,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们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级里一样都统一把书“密封”在讲台旁的书柜里,一个学期都没人借阅。当然,这相比于农村中学来说,有书柜也算是一大进步了。学生只有拥有自己的图书馆,班级里有藏书,才能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

  每天早晚会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十分钟不长,但是如果能够每天坚持,坚持三年,我想这早晚的阅读量也会是惊人的。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里都会有3到4次机会在早晨读之前或放学前给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阅读故事。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与自我表现力、朗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会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找故事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阅读量很大的活动。

  真正的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关注个体差异。就如班里有一个学生A,因常年学习习惯不好、挨班主任批评渐成习惯,养成了对谁的话都“油盐不进”的状态,对每位老师的“软硬兼施”都有足够的免疫力,现在已经发展到上课就睡觉,连课本都不带了。有一段时间,面对自暴自弃的他,我也是无计可施,采取了大多数教师的态度,对其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不安中。之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育者的错误行为,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我看他听不进去课,就给他找了与历史课有关的课外书。我没有强迫他学习、听课,二是告诉他自己对他的关心,并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宝贵的年龄阶段一无所获,我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渴望他成才,让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关爱。有的时候,金玉良言说多了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所以我就说这么多不再继续了。既然不愿意听课,那就多鼓励他看看课外书。我相信只要他看书,看的书越多,对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背景了解的越多,他就会对历史越感兴趣,上课也就越有利于引起他的兴趣,有利于他记住该记住的知识点。而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与自尊。遗憾的是,我只是他的历史老师。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对他各科进行规划,帮他重拾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进而由学困生转化为优秀生。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情怀。现在的学生太缺乏劳动了,他们除了睡觉就是上学,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他们完全没有时间与机会参与劳动,家长也缺乏这种意识并认为这是浪费他们的学习时间。其实适度的劳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毅力与情怀。老祖宗那句“劳逸结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误砍柴功!如果学生们都经历了良好的劳动磨炼,就一定不会出现那节课上“不愿意成为周恩来那样的人”的事情。学生们认为像他那样工作会被早早的累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他们整天坐在钢筋混泥土铸就的小房子里痛苦的学习,缺乏热爱祖国、敬仰伟人的情怀。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会利用家委会去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还会用苏所采取的友谊日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个世界,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样的活动可以说是意义深远。

  当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为普通教师要提高的也还有很多。比如丰富并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火热的语言赞美祖国的英雄儿女,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在讲到英雄人物的时候,除了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外,还可以买《杨靖宇》等书籍放到教室里,这样就可以广为传阅,并激发学生去买书、读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灯。苏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错。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但教师买书并穿越也将起到一定的弥补这种缺憾的作用。

  除了给教师的启迪,这本书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以及为了幼儿能够顺利入学所作的准备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浅。由于时间关系,明天再写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老师的建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提到100 条教育理论,认同的观点颇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想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套用大师的话:这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这样会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 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 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死人。“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

  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苏赫姆林斯基说:”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改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

  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刊杂志、电视、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其参与去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砺碰撞,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 长效“ ,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故而眼前所耗费的时间经历应该说是值得的。

  最后,以包容情谊,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积极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自如的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都是一大进步。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进步,因而对错误不是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化的幼芽是学生学会思考的重要开端。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4-0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2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2-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16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7-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09-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16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