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时间:2023-11-21 11:31: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昆虫记》读后感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昆虫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昆虫记》读后感3篇

《昆虫记》读后感1

  《昆虫记》是由法国的散文学家、昆虫学家法布尔所作。在1910年,晚年的法布尔曾因此书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对于这本世界名著,我想不需要用过多的笔墨介绍,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理解的。每一个人对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尽相同的感受,那么,我就来浅谈一下对《昆虫记》的整体感受。《昆虫记》既是一部关于昆虫的科普书籍,又是一部描写昆虫的文学巨著,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邂逅,完美的结合。此书,乍一看名称,可能会觉得很难理解,然而,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此书虽然是科普图书,具有一定的理性学术的知识,但其语言并不是像一些小学生们所想象的那般晦涩难懂。而是,本书的作者—法布尔,运用了文学的写作方法和文学理解,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犹如法布尔在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趣至极。我认为,这也正是此书能够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的原因吧!并在文学领域上也泛起了层层的涟漪,深远地影响着文学领域,这也和《昆虫记》的写作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吧!

  说实话,这本书的每一个科学故事都是如此的生动形象,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只来挑选一个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来与大家分享。在分享之前,我想问一个问题,那就是,哪一个讲解动物的电视节目对我们而言,印象是最深刻的呢?我想,这可能就当属《动物世界》了吧!而法布尔为我们带来了用文字讲解的昆虫世界,用心演绎的科普知识。他用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形象的世界,每一个昆虫都好似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对每一个昆虫的细腻描写,其中包括昆虫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等等方面,都通过一页一页的布满文字的纸展现出来,阅读过后,真的是受益匪浅。但这又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得清的,这种理解,也是一个过程。就本书而言,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之一就是开篇的蝉和蚂蚁。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的固定思维大概都是一样的.,蚂蚁被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描绘成一种坚强的、勇敢的、无畏的大英雄的形象,给蚂蚁进行了神乎其神的美化。但自从,阅读《昆虫记》之后,你的认识和思想就会发生显著的改观。因为,这些并不是真实的蚂蚁,法布尔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真实的蚂蚁和真实的蝉。蚂蚁的光鲜艳丽的背后又藏匿着怎样的肮脏呢?蚂蚁其实并不具有如此高尚可贵的精神,而是贪婪成性的、卑鄙奸诈的昆虫世界里的强盗。为什么这么说呢?强盗绝不是子虚乌有,在盛夏的酷暑里,蚂蚁为了寻找水源,背弃了昆虫世界的仁义道德,把偷已经升级为抢,明目张胆的掠夺,肆意妄为的放纵。到处乘虚而入,被抢夺次数最多的对象就是蝉,抢夺蝉的水源,并把蝉将死的身体进行分割,占领其领土、洞穴,我想问,这是不是强盗的行径,这和强盗又有何异?这是不是一种无耻,是不是一种极端的无耻呢?昆虫世界的这个现象值得我们人类去思考和反思。关照人类社会,今天是网络高度发展的时代,有多少被网络美化的明星大腕,又有多少被喷黑的英雄,所以,我们作为人类世界的个体,我们不要过度的虚伪,不要过度的去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必须担当道义,不能违背了仁,不要做蚂蚁,要做真实的坚守者!

  当然了,要说明的是,以上是20岁的我,一个简单的感悟和思考,曾经上小学的我,绝对不知道这些,只是一页一页地看,并没有理解到今天的程度,也没有挖掘到今天这般深刻的地步。我想,这与心智的成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是一种理解,都是一种成长和享受。除此之外,我还特别佩服法布尔的这种坚守,这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倡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法布尔利用空余时间,对各种昆虫进行细致入微,严谨认真的观察,他对自己理想的热爱和追寻,这些真的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昆虫记》读后感2

  自古以来,科学就被人们贴上了探索奥秘的标签,因为它与生存、进化、平衡、和谐都息息相关。我们有一笔关于科学的宝贵财富,即需要讲究实证的科学方法、求真创新的科学态度,更需要具有以科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为核心的科学精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个伟人都是靠时间、精力才打拼出自己的事业。等了十年才能磨出一剑,法布尔他用了十五年的光阴对各种昆虫进行了精细持久的观察,为昆虫知识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被雨果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他的《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他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他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述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蝉,是夏日枝头的主角,它总是高声歌唱着,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它的欢乐、它的激情。我们却无法料想: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这才是蝉真实的生活。每当我们听到蝉的鸣叫时,总是会很厌烦,设若在睡梦中被其吵醒,通常少不了会痛骂几句,以解心头的气愤。可有谁明白,这样响亮的歌声不过是在歌颂它获得自由、享受阳光的快乐。

  最可悲的是,有的人连自己的快乐都不知晓,更别谈懂得蝉的快乐了。要说起来,快乐其实很简单,由心而生,由心而想。它并不需要秘诀,如果真要找一个,那也就是拥有一颗向往快乐的心了。

  “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这是法布尔对于蝉的命运所作的感叹。幸福的来临总是经历许多的磨难,在幸福的道路上,最缺不得的就是等待。有很多的人就是因为等不及,半途而废,才会与幸福失之交臂,最后换来的只能是眼泪的陪伴。又有很多的人在得到幸福后,却不知道要去珍惜,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幸福从自己身边溜走,等到他们想要去挽回的时候,时间无情的对他们说了一声:“NO!”他们后悔,他们伤心,幸福对他们来说是短暂的。有些时候面对命运的安排,要如蝉一样,学会妥协,学会适应,学会珍惜,让人生的谢幕充满唯美的感觉。

  科学就是这样,拉近了我们与大自然的距离,让我们走进了蝉的.世界。科学不再是只穿着带有神秘色彩的外衣,它更添一份生活的气息。法布尔用一双神奇而又善于发现的眼睛,带领我们进入蝉的领域。他能够捕捉被我们寻常人所忽视的东西,他的视野是开阔的。

  法布尔的成功归结于他的好奇心和一双爱发现的眼睛,若没有这些指引,可能就不会有《昆虫记·蝉》的存在。任何一个科学爱好者、探寻者,都需具备以上两点,除此之外,还需要的是坚持。

  科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个人对科学的热爱,探索发现是我们前进的航向。科学绝不仅仅只停留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中,它更驻足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有太多的人都喜欢安于现状,不愿改变什么,所以去探索身边之物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我们今日的科技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科学。科学是一颗散发迷人光芒的璀璨之星,它将照耀整个人类、整个地球。

  人们的所作所为都在影响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未来,未来的世界里将充满科学的脚印,科学将会成为主宰。我们要接受未来交给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沿着法布尔给我们留下的足迹奋勇前行。

  我爱科学,因为我爱大自然,我想拥抱自然,我有那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我期望自己能够走入其中,哪怕只是一次徘徊,一次欣赏也行,我并不期待自己能够写出一部巨著,只求圆了这个梦。

  在《昆虫记·蝉》中,我读懂了许多超出书本的内容,更了解到科学的巨大魅力,此时的我正被深深地吸引着。

《昆虫记》读后感3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在晚年法布尔出版了《昆虫记》最后几卷,使他不但在法国赢得众多读者,即使在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昆虫记》作者的大名也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文学接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仪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大诗人已经瞑目长逝了。

  《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昆虫记》是一部自然科学的巨著。为了写好这部书,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倾注了近60年的心血。他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记录了许多昆虫的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他所记叙的昆虫中既有异常珍奇的品种,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一般昆虫。法布尔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昆虫的生存史再现,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全部用文学性的语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文学作品。

【《昆虫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的读后感05-11

《昆虫记》读后感04-19

昆虫记读后感06-07

《》昆虫记》读后感03-11

《昆虫记》读后感02-03

昆虫记读后感02-07

《昆虫记》的读后感03-14

《昆虫记》读后感06-13

昆虫记读后感06-15

《昆虫记》读后感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