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光明于低头的一瞬》有感

时间:2024-02-20 17:20: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光明于低头的一瞬》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光明于低头的一瞬》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雨总会在那么一刻展现它的灿烂,美景总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出现;光明于低头的一瞬,永恒于时间的缝隙。

  ——题记

  朴实无华,真挚细腻,我想是对这本书与它的作者迟子建最好的形容词。迟子建将这本散文集分为四辑,记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笔绘出身边稀松平常抑或鲜为人知的景色,用细致的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感,介绍自己喜爱的诗书音乐……她用富有女性特色的视角,将平淡生活中哪怕如柴米油盐般寻常的事铺开在一幅幅淡雅的画卷上。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村的孩子大约没有没看过露天电影的。”不同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几十年前的新中国还是那么稚嫩的时候,一场露天电影便能引来一个镇子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即使是炎热难耐、蚊虫肆虐的夏天,也总有一些人会抛开环境,围着一个大圈看电影。又或许吸引人们的不止是电影,还有那一件件奇人异事。迟子建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性格活泼,经常在爷爷面前开玩笑,那天去看电影,却远远看见爷爷提着板凳气冲冲地往回走。以为是电影演完了,一问,才知是因为那天放的电影是外国电影,从革命年代走来的爷爷自然抵触蓝眼睛、高鼻梁的洋人,以至于没看清电影的名字,将《宁死不屈》错记成《死了不屈》,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那时镇上还有位叫青云的漂亮姑娘,是村里有关电影信息的“情报员”,还有两位爱慕她的青年。可惜后来得尿毒症走了。多年后的某一天,当迟子建与朋友再回镇上路过那两棵悬挂着银幕的大树时,总会停下脚步仔细观望。树还在,那块上演了多少动人故事的白布也还在。也许现在故事仍在演绎,只是当年的那群人早已风云四散,各自飘零不知去了哪里罢了。

  一滴水可以活多久?涉世未深的我们还不懂得,但迟子建用简短的故事阐释了她的见解:一滴露珠诞生在清晨的草叶上,在那里,它遇见了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女孩望着水滴里自己的影子,惊奇地说,她有三只眼睛,两只在脸上,还有一只在草叶上。露珠滑落渗进泥土,从此她便对土地满怀敬意。吃这滴水滋润过的稻米长大,这滴水牢牢刻在女孩的心里。她坚信着自己生命的一切都与这颗小得不能再小的露珠息息相关,虔诚而又愚笨。多年后的弥留之际,她满脑子想的还是那滴水。当她用尽最后力气合上眼时,一滴水滑落她的脸庞,再次渗透在她辛劳一生的土地上。她走了,那滴水依旧活着。它会在某天清晨的草叶上再次遇见一个孩子,将她纯真清澈的眼眸映入自己身体,像每一次遇见一样,陪伴她走过短暂的一生。这滴水的寿命很短,短得只能陪伴一个人短短几十年便匆匆告别;这滴水的寿命却也很长,长得参与了无数人的一生,永远存活在时间里。

  不同于红色文学的慷慨激昂,这本书有的只不过是寻常的生活琐事与迟子建的所感所想;这本书也许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平淡的生活本就是一部属于普通人的电影。当你读倦了大义凛然的革命故事或是高深奥妙的科幻作品时,何不静下心来,走进父辈的世界看一看那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品一品普通人心底最朴实真挚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