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2-28 07:18: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

  《呼兰河传》讲述了20世纪初期,发生在一个东北小城—呼兰的故事,主人公萧红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地主家庭,萧红的父亲是教育系统的高官,是祖父陪伴着她长大的。

  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团圆媳妇和祖父还有无数个麻痹不仁的小人物。

  《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因为“笑呵呵”的,因为“两个眼睛骨碌骨碌的转”,因为“坐到那儿坐得笔直”,因为“走起路来,走得风快”——多少有点“人”的模样儿,就被认为“不像个团圆媳妇了”!人们就有权骂她、打她,有权用烙铁烙她,把她放到热水锅里去烫去煮,一直到“伸腿”“完事”!而且这还是“为她着想”,出于一片“善心”。不要以为这里有半点虚伪做作,这一切确确实实充满了善良和真诚。

  然而,这搀杂着善良的残忍,不是更令人发指么?萧红的作品里,甚至像赵太爷、鲁四老爷这样的代表社会邪恶势力的反动人物都不曾出现,有的只是“柳妈”——“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善男信女们。正是这些善男信女和小团圆媳妇们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萧红笔下的悲喜剧。

  以旁观者的视角,我们有理由去批判某个时代的愚昧和黑暗。但若要将严峻的目光施加于大时代下的普通人时,恐怕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了。人都是被时代困在笼中的野兽,普通人的一生也只不过是在被划定的园内徘徊往复。生活是当前的法则下的机械重复,那些如今视之不能理解的行为,最愚昧最无知,可也是最自然的。

  思考?那是哲学家的事,我们哪有时间和精力。《新青年》自由思想的风气还没吹到东北的穷乡僻壤。但我们终究要走出这个牢笼,所以鲁迅是伟大且必不可少的。而在沉重的铁幕下,我们依旧可以选择善良,正如书中的祖父和冯歪嘴,是人性的坚守,也是化开作者冰封回忆的温暖阳光。

  时代在变化,但是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不会变化;寻乐的途径更多样化,但是依旧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驱使着;物质条件丰富了,但你仍需为碎银几两辛苦奔波。

  要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而非被人生捆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走到尽头时,回忆起来却只有像机器人般地工作,一定还有温暖、有爱意、有陪伴,还有时不时在你生命泛起小涟漪的可爱人儿。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小说里人的生活状态描述

  一切都习惯了,一切都照着老样子。他想来想去什么也没有变。什么也没有多,什么也没有少。这两年是怎样生活的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好像他没有活过的一样。他伸出自己的手来,看看也没有什么变化;捏一捏手指的骨节,骨节也是原来的样子,尖锐而突出。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这样广茫茫的人间,让他走到哪方面去呢?是谁让人如此,把人生下来,并不领给他一条路子,就不管他了。

  “人活着就是这么的,有孩子的为孩子忙,有老婆的为老婆忙,反正做一辈子牛马。年轻的时候,谁还不是像一棵小树似的,盼着自己往大了长,好像有多少黄金在前边等着。可是没有几年,体力也消耗完了,头发黑的黑,白的白……”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呼兰河传》的教案优秀09-15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4-2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1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1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