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灯》有感

时间:2024-03-24 07:54: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守灯》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守灯》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守灯》有感 篇1

  在人们聚会狂欢的时候,是否有人注意到,为照亮人们都那一盏灯,正一闪一闪,默默守护着每一个人。

  守灯人的故事,让我感受颇深。一个老人,每天都守在堤岸,守着一盏灯。这盏灯发出的光芒是那么渺小,但它发出的暖,却似一束阳光,照耀在黑暗中的每一个人。守灯人也是这么的渺小,卑微到好似烟火里的尘埃,灰容土貌的他看上去就不讨人喜,驼着背的他一举一动都让人怀疑,但是,就这么一个渺小的老人,他有着一颗许多人没有的心,一颗善良又充满了爱的.心。

  明知道死神已在他的门口徘徊,他还想着把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从死神身边拉回来,这时的他,是多么伟大!然而,死神并没有心软,仍是无情地勾去了他的魂魄,一个为村民奉献了一生的人,就这么离开了世界,悄无声息……

  守灯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那盏灯,还引发人的思考:在这太平盛世,人的初心去哪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由慢变成了快,时间也好像加快了,它迫使人们加快脚步,穿梭过灯红酒绿的地带,耳边充斥着嘈杂的声音,心,随之浮躁,渐激渐甚,善良和纯真不复存在。

  多少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号召,人们伸出了援手?多少人又因为心中的怀疑,就加害他人?有多少人在看到悲剧发生在眼前时,不管不顾、置身事外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偏偏生活的节奏那么快,快到人们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想像曾子那样“三省吾身”了,向守灯人那样的人,还有多少呢?

  我觉得,不妨停下脚步,坐在江边,看着翻滚的江水,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思考一下,我为何而做事,我又要做到何种地步?也许,心里那盏灯,会悄然亮起。

  “你死了,你的灯亮着,在茫茫夜海上,我永远看得见你温暖的光芒。”也许,守护灯塔的人死了,但他的精神,留在了那微弱的灯光里,像是一只温暖的眼睛,注视着你向前方走去;在你迷茫时,指明一条道路;在你静思时,提醒你勿忘初衷。

  心存善良和纯真,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坚定自己,努力向前,也许在未来,属于自己的灯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坚信: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守灯》有感 篇2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有如尘埃般渺小,也许他们的生命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精神却令我们难以忘怀。

  赵丽宏的《永远的守灯人》讲述的是一位长相极其丑陋的守灯人经常奇怪地在海边张望,最终舍命救人的故事。人们常说不可以貌取人,可是看到一位极丑陋的人时,往往会心生厌恶之感。然而,这个守灯人并不在意他人对他的看法,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海边张望,时常会遭遇别人异常厌恶的目光,可是他毫不在乎。那么,他在乎什么呢?是声望,亦或是金钱?不!他在乎的是他人的`生命安全。这是一个多么纯洁善良的人啊!可是,没有人知道。直到守灯人去世之后,人们才怅然若失:这世上又少了一个极富爱心的人!

  守灯人死了,但他的精神没有死,他心中的那盏灯永远不会熄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也相信,爱的火炬是不会熄灭的,它的光芒必将温暖更多的人。就算仅仅是为了这么样一份执念,我们也应当将这火炬传递下去。

  此时,我的眼前不由闪过这样的身影,一身橘黄色的衣服,头戴橙色的帽子,拿着灭火器具,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这就是我们最最可敬的消防员叔叔。浓烟挡不住他们前进的道路,烈焰锻造出他们不朽的军魂。面对火海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而他们却坚定地选择了这一伟大的职业,一切都源于他们内心所怀着的人间大爱。

  我又想起了“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迹。当地震来临时,在那所学校那个班级里,一个人,他并不是断然地冲向安全通道逃生,而是赶紧有序地疏散他的学生们。当他想要撤离的时候,发现了几个吓傻了的同学还愣在原地,房屋就快倒塌,他毅然冲向了那几个孩子……当救援人员从废墟中将他们挖出来时,发现他早已经没有了气息,背一直向上弓起。正是他用柔弱的躯干,为他的几个学生撑起了一片生存的空间。那几个学生都还活着,而他,为了守护祖国花朵而无私奉献的谭千秋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看到那一幕时,谁又能不被这份无私的爱所感动呢?

  在这世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也许有的人就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就像那位守灯人一样,他们所共同的,就是都有一盏爱心之灯在心头熠熠闪亮。我坚信,只要有你们的存在,这盏灯必将永不熄灭。

  读《守灯》有感 篇3

  妈妈说:“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是一个有用的人。”我今天之所以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因为我读了坚守荒岛寂寞的航海护灯人这篇文章。

  文章介绍了黄灿明,他是航运繁忙的珠江口有名的“黄岛主”。在黄灿明那里,有一个地方叫做“白灯楼”。这座白灯楼始建于1915年,已经历经了90多年的风风雨雨。由于海水、海风咸度太大,岛上的植被稀,岛上光秃秃的黄土沙石。岛上只有黄灿明夫妻,还有一条狗,就再也没有一个生物了。黄灿明日复一日的守着灯塔,已经有十几年了。守灯员一个星期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着。他说:“灯塔就是我们心中的家。我喜欢这份工作,如果退休还用得到我的话,我还继续干下去。”

  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航海人的平安。他是忠于职守的人,他是一个不怕艰苦,不怕劳累的人,他是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想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啊,有吃,有穿,还有玩。但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有的.同学成天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认真写作业;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脑子总在东想西想,老师提问时答非所问;有的搞卫生时经常偷懒,不干活,在家里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甚至在外面干坏事。如果这样的话,长大后还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

  我们都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从现在起,我们要以“黄岛主”为榜样,努力学习他那种不惧艰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守灯》有感 篇4

  今年暑假,我照往年一样买了一本书,抛开世界,忘记自我,来到书中,与书中主人公进行对话,这本书就是《永远的守灯人》。

  书中写有许多故事,比如说《永远的守灯人》《小偷》《亲婆》《再见了,钢琴》……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叫《亲婆》。这篇文章十分感人,主要写的是作者在乡下亲婆家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亲婆对待孩子特别好,不像别人家只要有人出去,就会大喊:“别把衣服弄脏!”亲婆却说:“小心注意安全!”后来,亲婆搬到城里和作者一起住,作者高兴的不得了。最后,亲婆快死了,作者只来得及见亲婆最后一面,不由伤心欲绝。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奶奶待我们好,待别人也好,经常送些东西给邻居。奶奶有时亲切,有时威严,就像文中的亲婆一样“有错,承认,也算好孩子!”对于像我,爱挑食,像妹妹,爱捡衣服穿,奶奶只要一眼扫过去,我们就不得不服从啦!像有一天晚上,爷爷奶奶看电视,妹妹和我写作业。妹妹写作业的时候有恶习:那就是含笔,奶奶好说歹说,妹妹也不予服从。奶奶甚至用了必杀技:扫一眼,也不行了。于是,奶奶用了终极“扫”:扫一巴掌。妹妹一嘟嘴,总算是和这个坏毛病说拜拜了。

  《永远的守灯人》这本书,内容十分感人,建议一读。如果你遵从了我的建议,那也请端一杯热茶,靠在椅子上,心无杂念地阅读这本书。

  读《守灯》有感 篇5

  今年暑假学校发了一本散文集让我们回家翻阅,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只是我素来是不喜读书的性子,暑假一到,便玩疯了,那书也不知被我丢到哪个旯旮去了。

  再次想起的时候是一个夜晚,不知什么缘故,我失眠了。闭着眼睛却怎么也不见周公,不得已,我起床开灯,无意间想起学校发的那本书,本是随意找找,竟真叫我找到了。

  或许是因为夜晚读书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失眠,又或许是因为作者的文笔太引人入胜,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那位守灯人令我感动,他如一盏灯,在作者乃至我们读者心中闪烁着炫目的光芒,永不熄灭。

  其实我的心里也有一盏灯。

  幼年时,隔壁有一位姐姐,我上小学,她念初中。她成绩很好,其用功程度也令我自叹不如。

  每天清晨,当我还在梦乡时,她便已经起床,大声朗读英语课文,发音绕口的让我想哭;当我还坐在电脑前玩耍时,她已经跑完了800米;当我还在为几页的作业而抱怨多时,她已经闷声不响地做完了几套试卷。

  这位姐姐曾是我的噩梦,每当我犯了什么错时,妈妈总会将她与我比较,而每次都是我完败。

  她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一直不喜欢她,虽然她很优秀。

  让我对她改观,是有一次母亲去考驾照,将我丢在了她家。

  那天,我睡在姐姐的房间,当我躺在床上时,书桌的灯依旧是亮着的。睡意朦胧之间,我问她:“姐姐,你不累吗?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她愣了一下,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张明信片递给我。说道:“累呀,怎么不累。但是如果累一点,我能实现梦想,累也值得了!”

  看我接过明信片,她又说道:“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我一直很想去上海复旦。所以,我必须像一头黄牛,默默踏步前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哪怕黄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她说这话的时候,神色坚定,台灯的灯光倒映在她的`眼里,仿佛漫天的繁星。

  我又看了看明信片一一复旦大学,真的很美。在睡着前,我想,总有一天我也要去复旦大学。

  那位姐姐在我心中点亮一盏灯,这盏灯明亮了很多年。

  夜,渐渐深了。一切都进入梦乡,我合上书,关了灯上床,渐渐有了睡意。

  或许有的人不经意间为别人点亮一盏灯,连他自己也没发觉。灯,明亮了自己也明亮了他人。

  恍惚间,我想起小时候因为跟父母闹别扭,一气之下冲出家门,徘徊到深夜,满以为他们都睡了,却没想到,家里的灯,依旧亮着。那灯晕黄而微弱,却温暖了我许多年……

  灯光,无处不在,只要你肯点亮,只要你肯发现。

  如果我们去点亮一盏灯,虽然不能永远地璀璨,但能照亮那些原本黑暗的地方。

  读《守灯》有感 篇6

  海浪滔天,铺天盖地地卷舒。大海犹如吞噬万物的猛兽,霎时,只剩一片颤抖的空寂……

  几次翻阅《守灯》一文,感触颇深。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守灯人的信念。一直不解何为坚守,直到一句“灯永远不会灭”,我方大彻大悟——唯有坚守,方为生命的意义。

  “你不回来,我就一个人守!”守灯的母亲是坚定的。那种“只要我在,这灯塔就永远不会灭”的意志,就是坚守。

  有一种坚守,世代相传。从守灯的爷爷和父亲到守灯和母亲,时序变迁依旧磨不平三代人镌刻在这座灯塔上的信念。他们将一生奉献于灯塔,海枯石烂,一直不灭的,还有心中的明灯。这亦就是坚守。

  什么是坚守?这是另一个答案——一份坚守岗位的职责。这世界上有千万座灯塔,就有千万个守灯人。坚守同样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

  海南女守灯人吴秋芳,她的父亲曾是琼崖纵队的一名队员,十几年来一直奉献于守灯事业中。在一次意外中他不幸牺牲,年仅十九岁的吴秋芳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接替了父亲的使命,从此踏上艰难的守灯道路。波涛汹涌,浪潮澎湃,她依然踏遍海岸,坚守着这份险峻的任务。

  坚守亦是戍边战士的一身戎装。无论冬冷夏热、酷暑严寒,遥远的边境线上始终挺立着一群俨然不动的身影。他们何尝不想家?但他们更知道——要对得起这一身军装。所以他们选择坚守。坚守就像陈祥榕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壮志豪情。

  当然,坚守不是一句空谈,不同方式的坚守都是独特的奉献。无论是发现镭的`居里夫人,研发青蒿素的屠呦呦,坚持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爷爷;或是栽培桃李的人民教师,日夜奔波的外卖小哥,炎炎烈日下辛勤工作的清洁工。他们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或平凡,或普通,都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与奉献。他们都在闪闪发光,他们点亮了心中的灯,同时也为他人点灯。

  再看守灯和母亲,他们是跨越时代的坚守。母亲身上有老一辈人的执著,她用最诚挚的心,走着最遥远的路,守着最明亮的灯塔。相比母亲,守灯则用他的专业知识,在科技领域上不断创新,研发出的智能灯塔永远不灭,这同样也在坚守。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也许诺:“塔上的灯不会灭,我的心也不会灭!”

  他们两人站在时代的交汇点,共同点亮塔上和心中的灯,点亮漫天璀璨的星河和对未来永恒不变的坚守。

  远处缓缓驶来的船只,汽笛悠扬嘹亮,是在致敬,致敬那一份亘古不灭的坚守……海面无风不起波澜,整片星空都融进深邃的大海,宁静,平和……

  坚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值得,这是“守灯”告诉我的。

  读《守灯》有感 篇7

  盛世之下,总有人为这万家灯火,负重前行。

  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整天与寂寞和嘲讽打交道的守灯人。

  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人们或在一起聊天,或在看大戏。但是这些热闹,注定是与他无缘的。他只能坐在江边,望着满天星光,默默地守护着那座给予村民希望与温暖的灯塔。

  长堤上那一闪一闪的灯光似乎是那么渺小,微弱。但是,它所散发出来的暖,却似一缕阳光,照射在每个人的心中。黑暗中的人们,被这样一束光,照耀着,温暖着,感动着。

  守灯人,也是这样的渺小,卑微到尘埃里。他守着长堤上的灯,陪伴着寂寞与孤独。灰容土貌的他似乎不会让人感到友好,一举一动也是那么的鬼鬼祟祟令人怀疑。

  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甚至是平庸的人,却拥有着不少人所没有的一颗心——充满了爱的心。

  尽管得知死神已经在他的门口徘徊,他却依然想着去拯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猥琐的身影高大起来。他不再是那个渺小的守灯人了,此刻的他是那么的伟大。即使灯塔的.灯光那么微弱,他却依然能够照亮人们的心。

  可谁又能想到,这竟是这位守灯人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束光芒——老人在一个月后,去世了。

  一辈子为村民奉献,默默守护他们的守灯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

  其实守灯人守护的远不止那座给予我们希望与温暖的灯塔。更多的,是那颗初心,那份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还有那份善良与纯真。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人类也随之膨胀。整天充斥在我们眼前的,是灯红酒绿与纸醉金迷的生活,社会开始浮躁,善良与纯真不再。

  我们应当找回那颗初心。

  一盏灯,是很渺小的。但是它的光,却又是不可忽视的。只要拥有一颗初心,你所发出的就是宇宙最耀眼的光芒。一盏灯的温暖,就是这样强大。

  你死了,你的灯亮着,在茫茫夜海上。我永远看得见你温暖的光芒。也许,守护着那盏灯的人早已消失,可人生旅途中他和那盏灯却给予了你温暖,成了你迷茫时指引你方向的一部分,心中不可抹灭的一部分……

  读《守灯》有感 篇8

  以灯塔之光,召善心回航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无私的为人们奉献,在《永远的守灯人》中,一位老者更是将这份关怀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我感佩不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平凡丑陋而又朴实无华的守灯老头——“看灯驼子”。他没有亲人,独自居住在破烂的灯塔上,然而,这位急需他人关爱的老人,却在一位青年人不断地去江边徘徊时,对他施以关怀,害怕他会轻生,而老人自己却被死神拉入怀中。几天之后,这位老人便安静地死在自己的床上。

  看完这个故事,我沉默了。这位老人,他长着一张魔鬼似的脸,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向疑欲自杀的人献出了关怀,把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救回了堤岸。他善良、美好,却敌不过时间的摧残,挡不住生命的流逝。我想,他现在一定处于天堂,因为他的灵魂是那么的美丽而又纯洁。作者说:“老人是一位永远的`守灯人,永远守着一座温暖的灯塔。”事实的确如此,老人守住的不仅是一座灯塔,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忠诚。这种精神,使原本冰冷的灯塔拥有了温暖的光亮,它,带着老人的执念,不断地照亮前行之路,照亮人间。

  可是回望今朝,这个社会是多么的冷暖难辨。老人昏倒路边,却无人扶起;农夫瓜果散落一地,却遭众人哄抢;有人街边受伤,旁人只顾拍照,无心救援……相对于守灯人而言,那些人的内心是何等的冷漠!哪有什么道德可言?

  所幸的是,人间仍有温情在。救助孤寡,扶助病残,在世上时有出现。愿此等善举,如同灯塔之光,能照亮一片天地,召唤善心回航!

  读《守灯》有感 篇9

  今天,我读了优美典雅、饱含真情、充满智慧、陶冶并感动了几代读者的《永远的守灯人》。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赵丽宏在这本书中,启发读者求真求美、向上向善,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收藏品读。

  这本散文集主要写了作者赵丽宏从小到大的故事,是赵丽宏对生活,对童年,对亲情和历史的描绘与思考。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一篇散文——《永远的守灯人》。故事讲的是一位日夜守着灯塔的老人,他长得丑陋:罗圈脚,驼着背,满脸刀痕一般、杂乱无章的皱纹中嵌着一对泪汪汪的小眼睛。正如作者所说,“他仿佛是一个幽灵”。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连笑都像巫婆的老人,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人们或在一起聊天,或在看大戏。但是这些热闹,注定是与这位老人无缘的。他只能坐在江边,望着满天星光,默默地守护着那座给予村民希望与温暖的灯塔。

  长堤上那一闪一闪的灯光似乎是那么渺小,微弱。但是,它所散发出来的暖,却似一缕阳光,照射在每个人的心中。黑暗中的人们,被这样一束光照耀着,温暖着,感动着。

  当死神在他门口徘徊时,他却依然想着去拯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不再是那个渺小的守灯人了,此刻的他是那么的伟大。即使灯塔的灯光那么微弱,他却依然能够照亮人们的心。

  可谁又能想到,老人在一个月后去世了。一辈子为村民奉献,默默守护他们的守灯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我读完这篇散文,对这位老人油然而生起一股敬意。他默默地守护着灯塔,像春蚕那样无私,像黄牛般忠诚和任劳任怨。一盏灯,的确是很渺小的。但是它的光,却又是不可忽视的。其实,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位守灯人,她就是我的妈妈。

  从小我爸爸不在家里,是我妈妈一个人把我拉扯大,每天送我上学、放学,风里来雨里去,十二年来一直如此,真不容易。每当我伤风感冒,妈妈比我还要担心,比我还要难过。

  每年的暑假或寒假来临,妈妈总是带我去远方走走看看。她一直用实际行动让我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今年暑假妈妈就带我到了西安去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那些兵马俑深邃的目光及整体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气势,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气吞山河团结一致的伟大精神。妈妈还带我去领略了黄河壶口瀑布,汹涌的水势如千军万马,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奔腾咆哮,展现出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我极好动,对什么景物又特别好奇,总是东跑西逛。可是,无论我跟向哪个方位,哪个角落,母亲总是跟着我,守望着我,不让我有一丝一毫的闪失,直到我们安全地返回福州。

  我的妈妈守护着我,就像守灯的`老人守望着灯塔,她希望我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她常对我说:“人的一生如果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苟且度日有什么意义呢?”

  是啊,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只要拥有一颗初心,你所发出的微光就是宇宙最耀眼的光芒。一盏灯的温暖,就是这样强大。此刻,我不禁喃喃自语:

  守灯的老人,

  虽然你死了,

  但你守望的灯却一直亮着,

  在茫茫夜海上,

  我永远看得见你温暖的光芒。

  人生旅途中,守灯的老人和他那盏灯,成了我迷茫时指引我前行方向的一部分,心中永远不可抹灭的一部分,启迪我求真求美、向上向善。

  读《守灯》有感 篇10

  总有一些人像灰尘一样小,也许他们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的精神是难忘的。

  赵的《永远的守灯人》讲述了一个极其丑陋的守灯人经常奇怪地看着大海,最后舍命救人的故事。人们常说一个人不能以貌取人,但是当一个人看到一个极其丑陋的人时,他通常会感到厌恶。然而,守门员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着大海,经常会看到别人的眼睛,但他并不在乎。他在乎什么?是声望还是金钱?不要。他关心的是他人的生命安全。这是一个多么纯洁善良的人啊!然而,没有人知道。直到灯的看守人死了,人们才感到失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非常可爱!

  守夜人死了,但他的灵魂没有死。他心中的灯永远不会熄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也相信爱的火炬不会熄灭,它的光芒会温暖更多的人。即使只是为了这种执念,我们也应该坚持下去。

  这时,我忍不住看到眼前这个身影,穿着橘色的衣服,戴着橘色的帽子,拿着消防器材,冲向火场,这是我们最可敬的消防员叔叔。浓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道路,火焰铸就了他们不朽的军事精神。面对这场大火,人们避而不谈,但他们坚定地选择了这一伟大的事业,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心中对人类世界的热爱。

  我想起了“5.12”汶川地震的感人故事。当地震来临时,那所学校的那个班的'一个人没有冲到安全通道去逃跑,而是有秩序地疏散了他的学生。当他想疏散时,他发现几个害怕又傻的同学还站在那里,房子就要倒塌了。他果断地冲向孩子们。当救援人员把他们从废墟中挖出来时,他们发现他已经喘不过气来,背也驼了起来。是他用他虚弱的树干为他的几个学生支撑起了一个生活空间。那些学生还活着,但他,这位无私奉献保护祖国花朵的谭千秋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当看到那一幕,谁能不被这无私的爱感动?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也许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就像守灯人一样,他们所有的共同点就是心中闪耀着爱的光芒。我坚信只要你存在,这盏灯就永远不会熄灭。

  读《守灯》有感 篇11

  “站在长辈的墓前,遥远的往事又回到了眼前,亲近犹如昨天,‘一寸’和‘二寸’之间,此刻便又失去了距离。”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赵丽宏老师的散文集《永远的守燈人》。在这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里,作者不以浅薄的戾气与抱怨,面对人生无常。即便身处世俗功利的海洋,仍然追求高雅的'格调和灵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亲情的质朴描绘。

  偷吃苹果被批评,外婆为作者顶下“罪名”;母亲嘴上说不让作者读书,却经常借书回来;与作者走散后,父亲满城满街四处找寻……赵丽宏先生在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为一位开明大度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开心,赵丽宏先生允许他停止学琴,只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可以说,亲情是世间最质朴又纯粹的情感,因为爱,才有如此自然而然的关心与挂念。

  我每每忆起往昔,最怀念的,就是幼时在外婆家,表哥熟悉的那一声:“走,烤红薯去!”

  我乖乖地跟着表哥,跑到外婆家的菜地,挖上两三个红薯,再到菜地旁的溪水边,找一块空地生火。我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在一旁直勾勾地盯着红薯,想象里面的瓤,在碳火的炙烤下一点一点变成诱人的金黄。等红薯烤好了,表哥看着我眼巴巴的样子,也顾不上烫,拿起最大的那个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剥去外皮,细细品尝这人间美味。

  表哥会一边吃,一边笑着问我:“好吃吗?”

  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我和表哥都忙于自己的学业,再没能聚在外婆家的红薯地外,望着跳动的火苗,咀嚼着香甜的红薯。我因为青春期情绪的波动、成长的烦恼,变得敏感、焦躁,有时会理解不了母亲的唠叨,理解不了父亲的严厉,理解不了兄弟姐妹一句简短的嘱咐中饱含的关切,我开始学会争执、吵闹、赌气。

  在这样多负面情绪的沉积下,唯有阅读,能让我去反思、去探究,去感受生活的真、人性的善、时代的美;去理解世事浮沉、悲欢离合间,有些情感也许会慢慢衰退,有些视野也许会慢慢狭窄,但唯独亲情,永远有着不被砂砾侵蚀的质朴颜色。

  沉静下来,让情绪如潮水般褪去后,我终于能正视自己,去理解那一份份关心和一份份心意。

  读《守灯》有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动。讲述的故事虽非惊天动地,但其中女主人公为儿子付出一切足以让苍天垂泪。这位母亲生下一个患脑瘫的儿子,最初她满怀信心和希望,试图医治好他,然儿直到四岁仍不能行走,语言也存在很大障碍。面对事实,万念俱灰的她领着孩子来到长城想结束不幸的.一生,孩子流着眼泪紧紧地抱着妈妈,好象意识到了一切,母亲被巨大的亲情感动,她决心活下来,想尽一切办法拯救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踏遍能治疗脑瘫的乡间诊所和全国各大医院。十几年来,儿子学什么,她就学什么,为帮助孩子恢复灵敏的知觉,她教孩子学音乐,她一遍遍地按破钢琴的琴键,直到手指肿的按不动。苦心人,天不负,她终于成功了。她的孩子不仅顺利完成小学到高中的学业,而且考上大学,创造了一个奇迹。这就是坚韧的母爱,它如一盏灯,点燃了就永远不会熄灭,照亮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内心的黑暗和前进的道路。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母爱是坚韧的,是伟大的,母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母亲从小把我养大,母亲的恩情比天大比海深,我们无以为报,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读《守灯》有感 篇13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无私地为人们奉献。在《永远的守灯人》,一位老人详尽地解释了这种担忧,这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丑陋、朴实的老灯匠——,他“看着灯驼”。他没有亲戚,独自住在一座破旧的灯塔上。然而,当一个年轻人在河边徘徊时,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却在照顾他。他害怕自己会死,而老人自己却被死亡拉进了他的怀抱。几天后,老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死去。

  读完故事后,我沉默了。这个老人有一张魔鬼般的脸,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关心那些被怀疑自杀的人,并把一个陌生人救回了银行。他善良又美丽,但他无法抗拒时间的摧残和生命的流逝。我想他现在一定在天堂,因为他的灵魂是如此美丽和纯洁。作者说:“老人是一个永恒的灯塔守护者,永远守护着一座温暖的灯塔。”的确,老人不仅是一座灯塔,也是对生命的忠诚。这种精神使原本冰冷的灯塔有温暖的.光,在老人的痴迷下,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照亮世界。

  但是回顾今天,很难说这个社会有多温暖和寒冷。老人瘫倒在路边,但没有人扶他起来。农民们把瓜果撒在地上,但他们都被掠夺了。有些人在街上受伤了,有些人只是拍了照片并表扬了他们,但是他们不想去营救他们…和那些保持着灯光的人相比,那些人的心是多么的冷漠!那里有什么道德?

  幸运的是,世界上还有温暖。帮助寡妇、病人和残疾人在世界上很普遍。愿这些善举像灯塔的光一样照亮世界,召唤一颗善良的心回家!

  读《守灯》有感 篇1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在《永远的守灯人》中有一位这样的人物,他相貌丑陋,就连笑起来也像童话故事里心怀鬼胎的巫婆,但他的内心却是那样的纯洁与善良。当死神在他身边徘徊时,他却全然不顾自己,救下了与他素不相干的一位轻生的年轻人。他,就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守灯人。

  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想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守灯人要去救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呢?待看完之时,我心头顿有所悟。一切,就源于他那颗真善美的心灵。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守灯人。他们都曾各自守着一盏灯,只是有人觉得无聊、乏味而远去,能如同守灯驼子一般日夜谨守这盏灯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

  在这个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大多将真正的自己,将原本心灵中的那份本真遗落在繁华都市的角落,纵其落满尘埃,也不愿去再度拾起。但守灯人却不一样,他虽生活清贫,却保有一份本真,始终做最真是的自己。古人常言:“人之初,性本善。”守灯人正是怀着一颗初心,以“善”待人。

  虽然守灯人离世而去,但是他守的灯依然亮着。那盏灯,不知温暖了多少迷茫、无助的心,不知照亮了多少身处茫茫黑暗之中的人的前行之路。

  其实,每一位辛勤的教师不也正像守灯人一般,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不求回报。他们用春风化雨般的`言语,荡涤学生心灵上的尘埃;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驱走学生们心头的阴霾;用自己的生命之光,指引学生们的航向。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就如守灯人一般,守着那盏永恒的灯。

【读《守灯》有感】相关文章:

读《小桔灯》有感02-23

读《春灯公子》有感02-20

读小桔灯有感03-07

读《小桔灯》有感15篇04-23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05-01

节能灯与led灯的区别06-04

小桔灯读书心得01-05

节能灯与白炽灯的区别04-25

氙气灯与卤素灯的区别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