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进士读后感

时间:2024-04-24 17:05: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十万进士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万进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万进士读后感

十万进士读后感1

  近几天拜读了余秋雨老师的作品集受益匪浅,其中对科举制度的描述和见解让我顿时觉得眼界开阔。对科举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一看到科举制度是从探索期——辉煌期——没落期的曲线发展变化。从另一方面看由人性化——理性化——非人性化的发展。至于说打到孔夫子就是打到了科举制度的的说法我很不敢苟同,我认为这其实是冤枉好人了。再次,从古至今圣人无几,芸芸众生都为生存机关算尽,危急时候更是违背道德和良知。

  先是世袭制度。这种方法是我国奴隶社会种采用的办法,后来在封建社会中也局部实行,称为“恩萌”。这当然是不公平的。后来是汉代“察举”制度,即由地方官员随时发现和考察所需人才,然后向政府推荐。但是还不算正规。到了三国时候就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是国家委派专门的选拔官吏“中正官”,把各个推荐人物评价为九个等级。这些可以看成是科举制度的探索期。隋唐年间出现了科举制度,余秋雨老师认为:“科举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我很是赞同。开放以后问题就出现了。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失败是对商人的轻视。不但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几乎所有人涌向科举考试,一时间竞争激烈就可想而知了。又刻意宣传和烘托进士及第的虚荣心和地位。更给人留下了非参加科举不足以的到世人认同的地步。这是科举制度的辉煌期,也为他的没落留下伏笔。

  科举中也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是我认为那不是科举之功劳。科举制度考试内容越来越单一,到最后竟然出现了八股文。到这个时候科举考试意义已经不大了。不尽是一种人才浪费,还造就了很大的人才缺口,国家发展步幅艰难。与列强的交锋让我们彻底的惊醒,看到科举制度已经是垂老之年,作为一个被器重了千年的臣子也在人们的不满声中悄悄离去。

  从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中有允许自荐的规定,其实是很值得后人借鉴和赞扬的。对考生偶尔的.作弊行为惩罚也不是那么严厉。我称这段时间是人性化时期。到后来推荐已经不允许了,但是还不至于说让监考老师关在贡院不让出门,还不至于说阅卷时候不让看考生姓名。于是科举变的理性了。再后来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而且对作弊考生可能是处死,也可能是流放,而且是株连九族。走向了非人性化的道路。

  可是我要说罪不在“科举”,在当时的社会制度黑暗;在于科举制度内容的局限:在与对科举外其它事业的轻视;在于人性中原始本性的丑陋。我在这里只能为科举制度感到悲哀,为孔夫子的大起大落感到无奈。

十万进士读后感2

  科举制度给中国知识分子带来的心里痼疾和人格遗传。

  面对那些很多人不情愿放弃的显然是被放大了的机会,苦熬,承受困厄与屈辱,早已成为一种被充分肯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当有一天及第,那种憋了那么久,终于报仇雪恨般涌出来的强烈翻身感,常常让人们心甘情愿的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然而也是这种感觉,常常让人在及第后丧失了之前那么一个谦恭的自我,而变的嚣张起来。“终于熬出头了”、这句话在中国人身上,往往可能是对自己多年努力的一种评价,也可能是对那些曾经有过于自己的人的挑衅的开始。所有的一切,大致都是来自于,一种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就并不追求自然渐进,而企盼一朝发迹的扭曲的社会心里。

  中国读书人多数是政治和文化之间的骑墙派,两头牵连,都不着边际,难以落地。及第之后便能处置行政,裁断诉讼?调停钱粮,管束赋税?他们或许根本就不具备协调组织能力。然而作为文人和书生呢,大部分的人自从与文化接触开始,便是为了通过科举而做官,素日人生感触往往与落第入仕有关,一旦及第,吟咏又成了一种手段与消遣,以便在官吏间互相唱和,在民众间,加以点缀。在文人与官吏间,皆无以定位,不着边际,无所谓政治品格,也无所谓文化良知,于是在中国,常常也会因为百无一用而变的百无禁忌,虽萎弱却圆通,圆通在没有支点的无所作为中。

  科举的成败关及家庭的全部荣誉,于是因此,家庭伦理的亲情牵累也就必须顾全大局,暂时分割,奉献给那种没有期限的苦读、别离和期待。这本身就是一种与文化相矛盾的了。那些未及第而不敢回家的读书人,可以置年迈的双亲于不顾,可以将新婚的妻子扔于乡间,只怕面子不好看,这样的科举显然开始与正常的人情格格不入,开始可能是出于无奈,但在这种无奈中必然会滋生出矫情与自私。这便是决策者怎么也洞悉不透彻的弊端,一种制度,倘若要以损害多方面的正常人情为代价,那么它就不会长久是一种良性的社会存在。而这种对人性,亲情,面子,荣誉扭曲的`社会存在,消消停停了千余年,甚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当年唐代新及第的不少进士,一高兴就到长安平康里玩乐,却常常发现这些才貌双全,在诗文修养,历史知识,人物评价各方面不比自己差,只是她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面对这些,新科进士多年苦求,一朝得意的全部内容都立即褪色,唯一剩下的优越只不过自己是个男人。长久下去看似,官方,有着规范制度的科举,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开始像是一屋子喝醉酒的人,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醉了,只是那些物品的摇晃与倾斜。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奔着荣誉与面子,乃至于抛妻弃子,而乐此不疲,毕竟少年及第者少。

【十万进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何景《送卫进士推武昌》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有三十万怎么理财09-29

五十万的理财案例分析05-10

十万元的理财方法06-04

十万贯寓言故事06-01

十万个读后感范文04-04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06-27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06-07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