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2-03-25 05:59: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边城读后感通用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读后感通用15篇

边城读后感1

  祖父一天天的老去,“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一开始,祖父并不知道,茶峒最优秀的两个年轻人都巴着传承做个“摆渡”的,傩送二老甚至不要“碾坊”要“渡船”。这时对于祖父又或是翠翠,都是一个幸运而又悲惨的遭遇。

  爽直的天保大老对祖父自白:“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祖父把那双小眼睛瞅着大老,他正是想要寻找这样的人的。可是大老的直白让祖父又愁又喜,祖父温习着那些出于一个男子口中的真话,实在又愁又喜,他在心里想:“这个人是不是适宜于照料翠翠?当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祖父寻找的是一个能够代替他照顾翠翠的人,古朴的老人自不能擅做决定,他得依着孙女的态度。不久,傩送二老也上门探起了口,像哥哥那样开门见山的说道:“伯伯,你翠翠象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其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翠翠长大了,到了谈婚嫁的时候,傩送不是在暗示吗。

  若要比较分析,天保是不及傩送的。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他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理所应该的要继承起家族的事业,所以他向祖父说的很明白,“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他不是一个细腻的人,大概是继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跟一个稍有家产的白脸黑发的小寡妇结的婚,在天保眼里,家族的'事业是放在第一位的。傩送却不同,他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他前来不只是向祖父表明心意,甚至邀请翠翠到他的家里,为她安置了一个最利于看赛舟的位置。翠翠起初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听人说起:“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翠翠这才明白过来,“心中不免有点乱”。

  车路和马路,都是走向同一个地方,然而并非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管你是怎样的辛苦付出。或许对于决定结果的翠翠来说,不在乎谁走的怎样一条路,在乎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存在于心的人。

边城读后感2

  读到《边城》,一幅清新淳朴的画卷便向我展开。湘西边城的民风令人倍感温暖,雨季到来,人们的财物受损,总有一些勇敢的人热心帮助,在那群暖洋洋的人流中,我最难忘的是老船夫和顺顺。

  老船夫,一个普普通通的船夫,然而他极有自尊,面对别人对他微薄的一些报酬,他不收,甚至因此同一个卖纸皮的人起了争执,可那几个铜钱是他应得的呀!无奈,他是那么固执,偶尔收下一些,他就会用这些铜板备下凉茶、药物,尽自己所能为渡人提供方便。他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船夫。他也是位细腻的祖父,对自己那宝贝孙女翠翠,恨不得将他那颗热忱的心捧出来,孙女到了年纪,他心里默默筹划着,但他懂孙女,懂翠翠那颗羞涩而期待的心,“翠翠,大鱼咬你,大鱼咬你”,他不明说,就是点到为止,他让孙女自己去选择。为了孙女,他去找顺顺,去找天保,去找傩送。天保死后,却因此饱受顺顺父子的怀疑与冷眼,他没有多说过一句话,照样渡着他的船,照样爱着他的'孙女。老船夫进城买东西,商家总会给他提供特别的优惠,尽管他从不想去占这样的便宜;老船夫去世后,当地的人们共同为他准备后事,群众的一举一动足以衬出他的品格,我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老船夫的样子:两鬓苍苍,十指粗糙,一双有些浑浊的眼,却闪着善意的光芒。

  “顺顺”这两个字给人很亲切的感觉,似乎只有孩子才会叫这样的名字,顺从而可爱。顺顺明事理,正直,不贪财,作为船总,他没架子。“顺顺”这名字起的真好,他没有忘记周围还有许多生活困难的人,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大方相助。他有钱,有足够的钱让他两个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没有,他用生活来训练他们的人格,让他们甘苦与人共。天保和傩送因此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夸。显然,吃点苦要比娇生惯养好得多,来自生活的磨练能让人更快的成长。磨练,是一颗颗稻谷,你要乘早将它收割,晒干,再去糠……最终,蒸成醇香的米饭,让你精神倍爽;惯养,是顶级大厨为你捧上的蛋糕,有着异常诱人的外表,渴望一时之快将它食用,它带来的,却只有那卡路里和慵懒的坏脾气。

  湘西,弥漫着自然与健康的美丽土地,《边城》为它奏响了一曲含着淡淡哀伤的田园牧歌。

边城读后感3

  轻轻翻开书页,“溪边有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着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15年,迎来了她对爱情的抉择,大老二老都喜欢翠翠,可大老的殒命却弄得物是人非: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之后的一场暴风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安详。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可悲剧就是这样,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涟漪,她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可她依然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了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能说的秘密。古朴的青瓦,飞转上扬的阁角,檐下有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作者用清新隽永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祖父清贫的生活,然而却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然与乡人的和谐,单纯的生活,自然的民风,善良的本性……或许是秀美的景色,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丝丝忧伤的情怀。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清澈蜿蜒的河水,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黄昏中的群岚,融化了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一座沉默质朴的城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在诉说着翠翠的命运。让人发自内心的对翠翠表示同情。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坎坷辛苦,却永远也会不了头。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勇敢的面对,总能遇见胜利的曙光,或许能在逆境中发现人生的真谛。就如霍金在病痛中学习,海伦凯勒在黑暗中生存,邰丽华在无声的世界里舞蹈!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得在江畔一人地独自地痴痴盼想。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那个人也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边城读后感4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

  然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相融、优美和谐时,却无法不体味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阳染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不见,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解,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大老,二老还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而他们却是那样的美好。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而这般对乡情世态的叙写,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边城读后感5

  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边城;远离尘嚣与世绝,平静祥和如仙境;山环水绕景如画,白塔屹立人如兰;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读了《边城》这本书,脑海便有了翠翠这个缩影;看了《边城》这部电影,脑中就有了翠翠这个人影;重温《边城》这个故事,心中就想到了爱情,回顾《边城》这一情节,眼前便看到了亲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双不谙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脸庞;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无疾而终,感天动地的爱情。

  我也忘不了爷爷那一双饱含沧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爷爷那一张皱褶慢慢,历经风霜的面孔;忘不了爷爷那颗疼爱孙女,关怀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爷爷那一种豁达开朗,海阔天空的释然。

  翠翠是那么的天真,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清纯;她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动人,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勤俭,那么的质朴;她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倔强,那么的真挚,那么的纯情,那么的真情。失去了双亲的她令人怜惜,没有亲人疼爱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为伴的她让人伤心,爱上傩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爱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爷爷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朴实,那般的勤劳那般的勤恳,那般的忠实,那般的憨厚。他独自承担起了照顾翠翠的责任,一直在为翠翠的将来着想,为翠翠的未来铺路,他一直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一直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可是老天爷对他实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儿子儿媳,只留下一个苦命的孩子要照顾;他一心为自己的孙女着想,却让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乐观讨生活,却不幸患病,死于非命;他一直爽朗豁达,但却带着不舍,带着遗憾,带着无奈,带着辛酸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结局,实在叫人心痛,实在叫人难受。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留给了我们悲痛,也留给了我们深思,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看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启迪。

边城读后感6

  最早接触到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记》,当时是20xx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阳的雀林国学堂中。每天清晨,一边在操场上踱步,一边读这本书。回想起那时的生活,真的好不惬意,当时我在的位置,距离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这是我心之梦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开这本书时,满脑子都是这句“《边城》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又想出来。”这也是我对《边城》的第一印象。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经常思考这句话,这句话到底对吗?城内的人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为什么想进来呢?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其一是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城外的人,书中刻画的人物则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想进去自然是真的,因为边城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城,这里的人悠闲自在的.活着,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内的人是否想出来,我不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城内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论。

  第二个角度就是单纯从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内因为一条河分隔,一边是翠翠,另一边是天保和傩送,因为对爱情的追求,城内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因为只是“想”,还没有得到和实现,这也与小说最后不圆满的结局相对应。

  《边城》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带给我最美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小说最后留下的无尽遐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书中的文字,进入书中,扮演我们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过他的经历,并且继续向前走,这给了我们每个人当作者的机会,从这个意义来看,《边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是一幅未创作完的诗,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写下去。

  后来虽多次去过湖南,但因时间原因总不得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游览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机会。

边城读后感7

  离开了,不再回来。

  等待,一切都是等待。

  初春,万物生机勃勃地叫唤着,一个冬天积蓄的离愁都在此刻一泻难手,几个年载已悄然过去,几个寒秋的荒凉,几个宁夏的思念,可一切却仍旧如此。等待的都没有回来,思念的,总会更受伤害。

  翠翠仍旧没日没夜的帮忙渡河的人们拉着渡船,但她的心,已然飞到了远方,去寻找安慰,最后的渡船,没有该来的人陪伴,三千江水暖亦寒。即使如此,她还是选择了等待,盼望着期待的身影悄然而至,手中捧着虎儿草,带着熟悉的微笑,想者未央的对山,那动人的歌声中传递的`浓浓温情。

  或许是天公不做美,整个苍穹乌云密布,从早上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渡客,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便哗哗下起了倾盆大雨,河上后浪推着前浪,推得渡船左右摆动着,就连那绳索也颤抖着,翠翠倚在窗边看得正入神,忽而发现,绳索似乎要断了,因为日久失修,历经风霜的绳索已无法再经受这般强烈的打击了,开始一根又一根的断掉,翠翠心中一惊,哑然失声,又因那是祖父的心血,便奋不顾身地跑出户外,紧紧地抓住即将断开的绳索,并不断的呼喊,可这时又怎么会有人呢,冰冷的雨滴无情地敲打着她单薄的身子,她不禁颤抖着,但心念到祖父,便又抓得更紧了,小小的手掌上都已一片殷红了,可是这风浪无情,岂是她这么一个弱女子所能阻挡得了的呢,冰霜中,只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她推入湍急的河中,耳边风的呼啸声渐渐变弱,视线也渐渐模糊,黑暗中,她似乎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量,给予了她睁开双眼的勇气。

  她睁开双眸,看到了以为是梦中才能看到的景象。

  那个等待了多年的人,那个思念了多年的人,现在,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说:“你还好么。”她再也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来,多年来所停留在内心的泪滴,一齐涌出了眼眶。

  原来,她随着河流冲到了下游的城镇,而他,一直都在这个城镇,当他又在遥望故乡时,他看到了她,毫不犹豫,救起了她。

  之后,她找到了停靠在河岸边的那只渡船,他们结了婚,在这个镇子上又做起了摆渡这一业来。

  她说:“是这渡船让我遇上了你。”

  他说:“是你让这渡船找到了我。”

  我说:“是缘分,命中已定。”

边城读后感8

  天高云淡,白塔下,渡口边,一对兄弟,一个女孩,一段说不清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边城》。优美的景色,善良,纯真的人们,故事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究竟是谁的错?其实,并没有什么“为什么”,悲剧的结束,也并不是谁的错。

  天保和傩送,两个人同时喜欢上了翠翠,按规矩要不两个人真刀真枪的大干一场,决出个谁胜谁负,胜的去追求翠翠,而负的退出;要不两个人晚上一起到翠翠家的对面唱山歌,翠翠回唱的那个人赢。两个亲兄弟不可能真刀真枪打一仗,所以只能选择后者。但不得不说遗憾的是天保唱歌不行,也就放弃了,而傩送唱歌时翠翠却因为睡着了,只把那歌声当成了一个美好的梦。

  天保为了忘却翠翠成全傩送而随船出商,却因船出事而溺死河中;翠翠经过爷爷点拨后知道了傩送对自己的爱,却因女孩的羞涩不敢表达;傩送给翠翠唱了一晚的歌,却因翠翠没有给他回唱再加上哥哥天保的死让他不知怎样面对翠翠,所以也远行了;爷爷为了翠翠以后的幸福忙前忙后,却因整个事情变成这样又加上岁数大了,最终在暴雨将停的清晨离开了人世。

  最后,只有翠翠和她的黄狗,守着渡船,等着傩送的归来。想来想去,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谁的错。老话有一句叫“这都是命。”是啊,翠翠的爱情变成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命呢?她的爱情中,没有尔虞我诈,没有一点阴暗的`东西,但结局却是这样,能说什么呢?认命吧,顺其自然就好。其实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当傩送和翠翠的爱情经过时间的考验,两人再次相遇时,应是人间最幸福的事了吧。而如果因为时间的推移,感情淡了,没了,又是什么坏事呢?这段感情的结束,不也是另一段感情的开始么。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许多却仍没有发生动摇,很不错;如果随着种种事情,感情散了,互相觉得不适合了,分开,也挺好。

  还记得《非诚勿扰Ⅱ》中芒果和李香山离婚典礼上的贺词:散买卖不散交情。两个人分开后,之间就又是另一种感情,有什么不好的。

  其实,感情,没有什么是与非,没有什么对与错。其实,感情,真的顺其自然就好。

边城读后感9

  首次接触《边城》,是听完的。夜里打开手机,演播室里安静温柔的声音缓缓流入耳朵。心中的边城总带着一抹蓝,浮现在遥远的地方,江水流过,慢慢地洗却人们的悲欢离合。而在世事之后,江水继续流逝如同逝去的时光和没有结局的边城。黄磊有首歌叫《等等等等》,讲述的就是边城的故事。“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等到最后都忘了承诺”。

  虽然是一个很简短的爱情故事,但是文中一个爱字都没有出现,因为爱已经融在了字里行间。翠翠听到二老的歌声后说的话“跟着歌声摘虎耳草”,一次次羞涩的低头和脸红,都是少女心中对爱情的美好幻想,晶莹剔透不掺杂泥土和石块,没有所谓的门当户对,二老爱上了翠翠宁愿放弃碾坊而去守渡船,不需考虑家庭与出身,一切都简简单单,爱或不爱,一句话便明了。

  一直不太理解翠翠的含蓄懵懂,正式因为这样才造成了最后的悲剧,没有家世门第的束缚,也没有风云变幻的动荡,翠翠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在碧溪岨守着渡船,等着心上人的回归。我起初十分不懂她的心理,直到看到一部电影中所说“原来喜欢一个人是没有勇气说出来的”,我便理解了翠翠,不再惋惜她的隐忍和羞涩,而是喜欢她真实的纯真、含蓄。

  黄永玉曾以傩送与翠翠的初见情景作为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最是那回眸不生娇羞。这样最简单的画面在人心上已是五彩缤纷。此后的这便在翠翠心中扎了根。端午节变成了翠翠最爱的节日。那简单的端午,便是日后回忆起来都是甜的。

  更爱的是沈老的文字,淡雅柔静又如同江水中的浪花,轻轻地拍着岸边的石墙,慢慢地浸润,磨去浮躁,进入这样一个世界之中,平淡如水确自有芬芳,慢慢引入一个安详之地,渐渐沉没。

  最后引入沈老的话作为结束:“我一辈子走过许多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确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边城读后感10

  何处?有着温柔的河流,静静流淌,运着一艘悠久的渡船?何处?有着满目的翠竹,飒飒作响,伴着阵阵清凉的山风?何处?有着一座笔直的白塔,立于河边,顶着一片蔚蓝的天空?先前,我不曾寻之,也未曾知晓。直至《边城》一书,将一座乡土的湘西小镇,展现于我眼前。

  这部小说,所叙述的是湘西小镇里一对祖孙住在河边的白塔下,以渡船为生,相依为命。后来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与翠翠展开追求。最后,大儿子天保溺水而亡,二儿子傩送离乡出走;祖父因劳累而去世,剩下的,只有翠翠和她的黄狗。

  这段故事,虽并不长,但却在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淳朴民风。一座白塔,一条小溪,一条渡船,翠翠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没有汽车,没有高楼,亦无名利,有的只是错落的吊脚楼,茵茵的青苔,热情的相助。这,是湘西。这,构就了淳朴的翠翠,一只天然纯真的小兽。这只小兽不断成长,变得成熟、烂漫。

  直至遇到傩送,天保溺水,傩送离乡,爷爷在雷鸣中去世。翠翠与自己的黄狗相依于塔下,翠翠哭过,难受过,亦悲痛过。但这只小兽并没有因此而怨天怨地,又或一蹶不振,也无迁怨他人。而是揣着一份悲伤,经受着种种打击,一如既往地守在白塔下,静静等待着傩送——那个“或许永远不回来,或许明天回来”的人。可,明明这只小兽可以接受船总顺顺的邀请,随他过更好的生活;明明这只小兽可以另寻他人,不再久久等候那个归期迷茫的人;明明这只小兽可以听从顺顺的话,放下渡船,离开白塔。但是,她等着,守着,不曾离开。对她来说,好的生活不如守在爷爷身边,另寻他人不如苦苦等待。这只小兽,就是如此,被坚强和淳朴滋养着。

  合上书页,再看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功利。我可否再见如湘西小镇那般的淳朴民情?可否再见如翠翠那般的坚强乐观?可否再见如茶峒城民那般朴素的心灵来往?可否再见人们将心中那座边城上的尘灰擦拭如新?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拭尽尘灰,那里,淳朴满溢,坚强永存……

边城读后感11

  《边城》这部小说是沈从文先生写的,初读之下,会觉得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在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淳朴的白发老船夫,一个穿着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条忠心的黄狗,没有喧嚣,没有张扬,生活简单而宁静,在我们看来或许有些枯燥乏味,但对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仍然把这日子过得滋味十足。

  本该一直这么悠然度日,但却在一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走上了爱情这条“路”……那次盛会上翠翠与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不期而遇,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傩送的兄长也喜欢上了翠翠。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傩送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剧还未停止……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却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虽然两兄弟的父亲在老船夫去世后解开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应只要傩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儿媳。于是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还记得原句是这样的“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要有多悲哀才会如此……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边城读后感12

  初读《边城》是很疑惑,没看懂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有何现实的教育意义,只觉的文章很美,大量的描写文字营造了一个很浪漫的气氛。那么,为何这部小说在中国现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可以从作者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上入手。

  浪漫,恬淡是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在陈从文的笔下,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地位等级,没有剥削压迫。他在《边城》中所描绘的,都是人间最美的事物:美丽的景色,凝重的亲情,纯洁的爱情,并把这三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如此纯自然的景色,正是那些与世无争人的生存境界,恬静,幽适。进入故事中看,作者所需塑造人物形象都是最纯朴,最干净,最纯本性的。清澈单纯的翠翠,朴素热情的老艄公,豪放豁达的天保,秀拔出群的傩送。他们都不沾染任何杂质。天保和傩送都爱翠翠。他们采用唱歌的形式。这是多么质朴。那歌声中带有的是多么简单纯朴的爱。而翠翠这个形象,也不是现实派小说中那种敢爱敢恨的妇女形象,她只有纯朴女孩子的本源,她只知道自己要为爱守候,那么纯朴的等着傩送回来,而什么亲情与之的选择,什么难以取舍,她都难以定夺。而傩送的不归又增加了令人惋惜的悲剧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浪漫的因素。

  所以,在本文中,作者在极力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这也是沈从文一贯的写作风格。这篇文章写作与三十年代,茶峒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环境。它不像鲁迅,批判现实。在沈从文的'笔下没有政治,只有人性的善良,美丽的景色,淳朴的风气,一切都沉浸在美好之中。现在,人们在追求本源的文字,越来越喜欢回归本性的文章,因此,沈从文的文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边城》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边城读后感13

  《边城》讲的是一个古朴美丽的世界里的人与事,这篇文章围绕着翠翠与大老、二老间的爱情,展开了一个美中带有哀愁的故事。这里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几乎都是纯朴善良、可敬可爱的。我想这便是作者心中的乌托邦吧,但,对于梦,它是美的,对于现实,他是残酷的。

  边城如同世外桃源,这里不同于金钱至上,追名逐利、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这里的社会该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谁又能逃离命运的捉弄呢?

  《边城》应该更适合社会上的人读,因为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将心中的天平向物质方面倾斜,有的已忘却了曾经学生时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这本书更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内心。这本书轻轻地告诉人们:淡化金钱,注重感情,珍惜爱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护淳朴之心,不包藏祸心......倘若人人向往“边城”,那这个世界会离美好和谐更进一步。

  我并不很了解社会,但在道听途说中便猜想,社会是绝对比不上学校的,社会上的人充斥了经济上的纠纷,利益的争夺,这很刺激,也容易让人心碎。“不要到了社会才说这个世界怎么是这样”这是我母亲告诫我说的,她说“你应该了解社会及其走向”。她是过来人,总是讲些让我听后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吗?我没见过诸如偷窃、凶杀、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这个世界就差不多同边城一样,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几乎都只是不凑巧罢了。

  但我常听我母亲说,现在的人可不同于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么可怕,我也恐惧我会走向社会。我想,与沈从文截然相反的人该是莫言了吧。一个是理想的',一个是现实的。在读《边城》之前,我刚读完莫言的《红树林》,这是两个极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动我的不是《边城》,而是《红树林》,因为里面描写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现实。一个让我谨记过去的淳朴,一个则让我有认识社会、防范灾祸之心。他们的伟岸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红尘,并爱上红尘......

  最后以莫言的一句话来告诫自己:只有正视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与丑恶,才能彰显光明与美好,才能使人们透过现实中的黑暗云雾看到理想的光芒。

边城读后感14

  天空中透着柔和的白光,仿佛是阳光经过一层白云的过滤后,呈现出来夏初的柔和感,涤荡心灵的一种纯净。在那个祥和宁静的小城镇内有着纯净的阳光,并不像那些即便装饰得美奂美轮却见不到真阳光的城市。

  守着渡船的老人,对着世界还很懵懂的小女孩,拉着过河的人往返着这条平静透着些淡绿的河面。

  老人第一次带着翠翠进城里看端午节赛船,入夜时分,被老人忘记在河边的翠翠初次邂逅那人叫喜欢的感情。站在河边等待着自己爷爷来接翠翠回家,会被河里大鱼吃掉的天真无邪,孩童般赌气,少女清脆的嗓音。

  渡船上迎来一位嫁入别家的姑娘,那份懵懂的爱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翠翠的心中,喜庆的唢呐,走远的红色花轿,请爷爷唱着《娘送女》,这时的翠翠也已长大了,不会再怕河边大鲤鱼吃了去,对嫁人有着憧憬的翠翠开始不愿意嫁给大老,她喜欢二老,那个从河里逮着鸭子,要送她回家被拒绝的人,那个告诉她会被大鲤鱼吃了去的男子。

  爷爷在岁月的腐蚀下日渐苍老,大老意外中离去,徒留的二老想娶翠翠,拉一辈子的船而放弃自己的磨房,帮着爷爷拉船的翠翠在什么都不曾知晓的情况下与自己的爱情失之交臂。

  翠翠拉着渡船,听着山那边传来的歌声,纯朴的边城小镇还残余着封建思想的荼毒。这个世界,这个小镇,无论情节多么荒谬,多么有趣;无论几多悲苦,几多欢欣。在懵懵懂懂的年少时节,有份爱清晰深刻的`存在着。

  爷爷在震耳的雷声,磅礴的大雨中离开了翠翠,离开了人世,带着翠翠还没有着落的爱情沉睡在冰冷的土地里,荒诞的人世里只剩下了翠翠一人和那条渡船。

  小小的渡船里坐着失去爱情的翠翠,她会守着这只渡船走过余生,眺望着山与天交际的地方,想念着远走的二老,等待着二老回来,送给自己一束虎耳草。

  故事的结局空灵得让人不愿往后再去联想,时间是否能治愈一切,它会让人更加深刻的记得有一份爱,让很多悲喜都变得淡薄,却让原来相爱的人,狠狠的错过。

边城读后感15

  翠翠是自然天光下长大的小姑娘,渡船人的外孙女,当年母亲随父亲殉情而死,爷爷一人把她带大。长到13,4岁遇到了二老傩送,青春期懵懂的感情自然萌发。同时大佬也见过翠翠了,喜欢上了翠翠。大佬托人向老人提亲,老人没有同意,提出了车路马路一说。也就是让大佬按照当地风俗到对岸的山上唱对歌,或者由父母提亲。同时兄弟二人互知心意,大佬自知没有二老的好歌声,自己随船下水,在一个滩头出事死去了。二老和他的父亲顺顺自然有些埋怨渡船人,二老也在这时候随船押运去了。一个暴风雨的夜里,白塔倒了,爷爷死了。翠翠挂念的人不知明天回来,还是永远不回来了。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百度百科上介绍的`比这里多多了,志于学习的人早就有了解了。这里说下沈从文确实是最早有人提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同时说下当时也有人提名鲁迅,被鲁迅拒绝了。

  二,读后感

  小说有节选到高中课本,节选的内容是前面部分,美好的部分。写的是翠翠和二老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是十分美好的。可是看完整本书,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高中时读到这篇时就想着将来以后一定要读到整本小说,后来一放再放,直到现在才真的读完,真是立下的雄心和脚下的实践,相隔千万里远啊。

  故事发生在湖南西边,也就叫湘西的地方,和别的地方叫做鲁南,皖北,豫西等等地方称谓一样。是一个三省交界的地方,重庆,贵州和湖南。是湖南进入重庆然后进入四川一条通道,边城边城嘛,自然是到了边的城,最后的城。

  当地的风土通过小说可以了解,都是透着一种倔强,一种讲真理,或者说一种拧。或者自尊与倔强。可是自尊的内面是自卑啊,得知船总顺顺要接受磨坊而不是渡船时,爷爷内心是备受打击的。过于自尊也就过于脆弱,刚强易折,柔和长存。爷爷是这个样子,大佬是这个样子,二老也是这个样子,船总顺顺年轻时想必也是这个样子。从翠翠母亲父亲殉情这件事就注定了这方水土的人这个样子,白塔倒了也是这件事的象征。现在的人似乎有些失去了这种精神。我们现在习惯于为了生活为了理想,放弃了爱情放弃了什么。大话西游就是这样。

  以后有机会要到边城这个地方去看看。

  三,下一本预告,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有节选到初中课本。

【边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边城》教案02-22

《边城》教案09-11

边城读后感06-17

《边城》读后感06-07

《边城》读后感02-09

《边城》的读后感03-12

边城的读后感11-10

《边城》 读后感10-29

边城的读后感06-23

《边城》读后感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