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

时间:2022-10-18 16:27:03 松涛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蛙》读后感(精选2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蛙》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蛙》读后感(精选25篇)

  《蛙》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想要国王的蛙群》的故事。说的'是在池塘里有一群青蛙,它们谁也不服谁,整天“呱呱呱”地吵个不停。这种日子过烦了,它们一齐向神祈祷——让神给它们找个国王。神帮它们找了两次国王,可它们都不满意,一次说国王不严肃,一次说国王术严肃了。当青蛙们第三次向神祈求时,神生气了,不再给它们找国王。

  啊,青蛙们这么挑三拣四,要是它们不改正这个缺点,永远也找不到国王的。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挑三拣四,不然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就像我的邻居小红一样,她也有这种坏习惯。有一次,她和妈妈到商店去买鞋,这双说太大,那双说太小,再试一双刚刚好,可她又说要红色的。她妈妈拿来一双红色的,原认为这回她肯定满意,谁知她眉头一皱,嘴巴一噘,说:“鞋面上的图案太难看了!”她妈妈一气之下不给她买了。这就是挑三拣四的结果。

  《蛙》读后感 篇2

  我在妈妈给我买的《满分作文》里看见了《“买”蛙》这篇作文。这篇作文写了小作者用自己准备买文具盒的钱去买了几只青蛙的故事。

  故事讲,“呱.呱.呱”,一阵青蛙叫声把他吸引过去。他看见路边有好几个卖青蛙的'摊,青蛙被人们抢购着。这些捉害虫的小生灵马上成为人们的美餐。看到这些,他想冲上去与卖青蛙的人评理。而他并没有上去评理,他知道是没有用的。他想:“我有五元钱的零用钱,对,买五元钱的青蛙。”于是他提着篮子,来到青蛙摊,拿出他仅有的五元钱,说:“买五元钱的青蛙。”卖蛙人准备杀青蛙,他说:“不用你杀。”他把青蛙放在篮子里,提着走了。把它们放在了小溪边。

  小作者保护动物,肯于牺牲自己的零用钱,是非常感人的。

  他的这种保护小动物的思想品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蛙》读后感 篇3

  带着钦佩之情,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小说的名字叫《蛙》,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娃娃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

  每个人都是自然人,都有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姑姑”也不愿去做这样一件与本性相悖的事。

  《蛙》读后感 篇4

  莫言《蛙》是这个月读完的第一本书,因为我原本选的第一本书看了很多天也没看完,我顺便看莫言。

  但其实这本书也不好读,背景是中国近六十年的农村生育史,开篇就物资匮乏到啃煤的画面我着实无法想象。作者写得很生动,一个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合上书本,我都还记得,用了半辈子在追逐爱情的王肝,侏儒妹妹王胆,雷厉风行还有些胡搅蛮缠的王脚,令人暗淡垂泪的陈眉,是个冰清玉洁却被命运戏弄的女人……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蝌蚪的姑姑。对党忠心耿耿又伤痕累累的姑姑,她的父亲是白求恩的学生,她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刻就是自带光环。从打破老娘婆传统的年轻女孩,到接生了成千上万的孩子的送子娘娘,再到计划生育里手段雷霆的代表人物。村民们从敬爱到恨之入骨,也不过就一瞬间。他们打她骂她的时候从未记着家里孩子还是人家接生的呢。

  当时我就在想,人性是丑陋的吧。因为丑陋才会在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便变得忘恩负义,粗鄙不堪。这人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可消极终究不是我的风格啊,琢磨着反过来一看,嘿!因为人性是丑陋的,所以我们在遇到善良的时候,得觉得这是弥足珍贵的礼物,这是光,这是彩虹,这是难得可贵的东西。

  《蛙》读后感 篇5

  10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留在心底的震撼去迟迟不能消退。

  《蛙》,一部简短而直面现实的小说。读罢该书,就像走过了国人的心灵长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寻了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历程。

  该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实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价,费尽心机,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宁可血流成河,也坚决不会让超生一个。在她强大的攻势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许,我们会禁不住的厌恶计划生育政策,对“姑姑”也会产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并没有就此停笔,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姑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我”的超生却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读完这部书,留下的不只是对心灵的震撼,还有是对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始终是国人内心的伤痛,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像“姑姑”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而现实往往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很多。

  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力。

  《蛙》读后感 篇6

  今天终于看完了的《蛙》,感觉很平淡,像一个人在唠唠叨叨的讲述自己人生的往事。一个能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写出的作品就像是刚入门的新手似的,毫无欣赏性。

  一,故事很平淡,叙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还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写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难道这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有时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几处细节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狮子”为要孩子假装大肚子

  四,文中对“蛙”及“婴儿”的描写确实有些“魔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怀疑莫言是否受过什么刺激,而“蛙”则是他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写成的。

  五,文中以文学后辈“蝌蚪”对“杉谷义人”所写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确实有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嫌。

  总之,这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的破书。

  后记;只看过莫言的这一部作品,或许评价有偏颇,待看过其更多作品后再对莫言评论吧。但《蛙》确实写得太平淡,包括文字。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读后感 篇7

  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蛙》读后感 篇8

  自己想读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涩和畅销书时髦我却等待降温两个原因,一直耽搁了。十天前,到县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借到了书,花了一周读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讲解美国文学,我列举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时我给大学同学发出感叹,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话题不了了之。关于诺奖文学梦,我在中学时代特别关注。据说鲁迅有获奖的资格,他放弃了,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没有官方的资料。小学老师焦贺春说路遥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两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xx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一时掀起诺奖热。我看了莫言领奖的直播,记住了一句话。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的确,看莫言的书,语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农村气息,故事让人震撼。

  《蛙》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形象。对于特定历史时刻的低层人,引发读者共鸣!姑姑这个角色特别给力,她晚年忏悔自己的罪恶,她也没有孩子,一辈子给人接生,结果自己膝下无子,一个讽刺性的结局!

  《蛙》读后感 篇9

  莫言这本书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放在二十年前,这的确是个社会敏感问题,但现在已经算不上了。

  我是经历过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纪九十代,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广大农村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计划生育的'标标语到处刷“计划生育,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这种类似的标语被我们小孩当歌唱,意思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只跟你讲道理三分钟,讲不通,就像龙卷风袭击,把家里洗劫一空。当时院子里就有一户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诉我说是这栋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为哥哥违反计划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秃秃的红砖房,真的是说到做到呀!另外听说跟计划生育相关的事,在农村叫做躲计划生育,哪家要是因违反计划生育怀孕了,时时刻刻就提心吊胆计划生育人员上门,计划生育的人都是晚上进家门,抓到孕妇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怀孕几个月,听说一个远方姑姑在家躲计划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两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来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写的这些计划生育的情节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蛙》读后感 篇10

  窗外又是漫天的雪花,如此阴沉的天气,很适合用一本好书和一堆零食来打发时光。

  最近,莫言这个名字在整个中国真是铺天盖地,出于“附庸风雅”,我买了本他的获奖作品《蛙》,用了一天时间拜读完毕。

  对于这样一部作家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我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对作家似乎有点不够尊重,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确定的是,我被小说感动了,几次落泪,对于姑姑年轻时的执着和年迈时的`忏悔我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对于王仁美、王胆等人的死深感痛心和遗憾……。

  这部作品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每一个身处当时的人,都会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

  《蛙》读后感 篇11

  有幸拜读了诺贝尔得主莫言的小说《蛙》。内心有所感触,它是以第一人称通过书信方的来讲述姑姑一一一个农村接生员的一生经历反映了解放后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入的剖析了部分吃公家饭的人面对一胎的种种无 奈!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小说的构思很合理,思路很清析,一篇短短的小说竟能把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环境在他的聊聊数语中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文中的'人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读者一看就能懂得各人的什么性格,这都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表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出来的。还有作者竟能把大家都深思过而不好说出的东西说出来了。这是我更加佩服他的原因,文学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的,他真的做得很好,在我以前看过的一些小说中好像很难找到这么深入的反映社会的作品!

  说实在的,这几年我常想在这物流横飞的时代, 中国的文坛已然杂草丛生了。莫言的得奖让我无地自容,让我对文学有信心,更加迫切地想读他的作品。

  《蛙》读后感 篇12

  读完这部小说感觉与别的小说不同,很是独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题是:表现中国农村妇产科医生的贡献和忧伤,同时勾画计划生育时代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就这个题材而言,够独特的了。计划生育,有点敏感。小说却写得非常尖锐,并深入人性。小说能够出版,说明社会的进步。不回避这个问题的两难,反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鲜明,她作为杰出的妇产科医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杀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强悍、刚烈的她,内心却柔弱、纠结。她既骄傲又惶恐。无儿无女终其一生。这样的人物以往文学未曾出现。

  围绕着生育问题,小说中有不少“死去活来”的故事,够大胆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的,够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为蛙太像妇女和婴儿,她醉酒夜归在郊外梦幻被蛙围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书中有很多幻觉的和荒诞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特别,四封信和一个话剧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叙述体。那个话剧,如作者自己所说,是无法排演的,完全是为了用魔幻的形式为主要人物安排归宿。

  语言老道纯熟,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样的功力,让他代表中国作家首获诺奖实至名归。

  《蛙》读后感 篇13

  无意间收到公司团委赠送的《蛙》,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蛙》描述的是姑姑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作斗争。结果使得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

  《蛙》读后感 篇14

  关于莫言,及莫言的作品,除了知道有个红高粱之外,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莫言其人,更不知莫言竟然还是潍坊的同乡。所以说起来自己也算孤陋寡闻。自从得知有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后,才疏懒的上百度搜索里输入了“莫言”。大体知道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写了红高粱,蛙等著作。听说蛙是莫言代表作,所以就攀龙附凤的买来,找饭后茶余的时间认真的读了起来。

  我比较感叹莫言的勇气。在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竟然写出这么勇敢的文章,让我自惭不如。我曾经怀疑,莫言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是不是在国外。中国有那么多“姑姑”式的计生干部们。中国有那么多“王胆”式的被强制流产,或者被断送性命的育龄妇女们。中国有那么多被计生干部在破旧乡村卫生室里,一针结束生命的还没有来得及出生的“蛙”们。不管是“蛙”,还是“娃”,都在凄惨的“哇哇”的叫声中结束了生命。

  这使我想起了,曾经,我姐姐的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经7个多月。被计生干部在一个简陋不堪的房子里,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姐姐说好像还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姐姐还说,那孩子还长的很好看。我的嫂子,四个月的孩子,尚在腹中。据陪在一边的我的另一个姐姐说,她看到了那个孩子还是一个男孩,小鸡鸡都已长成了。也是被打了一针,就没有了生命。

  那是一个思想禁闭的年代。腹中的孩子,妇女的生命在计生干部的眼里,只是晋升的梯子。

  我佩服莫言,是因为他比我勇敢。我也曾经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拿着育龄妇女捞金的计生干部表示过谴责。为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办事而跟他们理论。他们也曾威胁,要在户籍部门把我列入“黑名单”。把一个育龄的并没有超生的`妇女列入黑名单,取消我的户籍。这仅仅是因为我没有按时去体检。后来,不愿多事儿,就算了。知道当前的政府部门,公权力高居于**和民权力之上。所以就不了了之。他们爱怎么怎么吧。只是威胁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但是莫言不这样,莫言似是而非的语言,已经模糊而尖锐的,用极具民族风格的语言,把这个不满表达出来。利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为挡箭牌,把当期那些腹中的娃娃们,和孱弱的产妇们的命运,哇哇的诉说出来。

  所以说,莫言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并承认真实的人性。敢于公开的对那些泯灭人性的所为的公权力说“不”。我曾经一度为莫言担心,担心他会被某些人报复。但是现在看来,担心已经没有必要。因为莫言是智慧的,他懂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还懂的,只要我不明确的说出来,其他的任你猜。这叫证据,叫不留任何证据。所以他的语言模糊而尖锐。听老人们说,这叫会说话。

  听说,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新的执政要领,其中一条就是政府不能高于**。这应该算是注重民生,伸张人性的举措吧。

  但愿,这一主张不会因为陈旧的老底而仅仅流于形式。

  《蛙》读后感 篇15

  趁着春节前的一段闲暇时间,我加快了之前已经被自己搁置了很久的阅读计划。前两天又购置了一批新书,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比如有:社科经济类的,也有算学逻辑类的……这两大类都涉及到了谋生的手段。还有文学类的及语言类的,这两类都是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方面,闲暇时权当换脑子的消遣了。也就是因为文学类的书籍,尤其是现代文学,之前的我关注比较少,所以很少品味。最近热衷于矛盾文学奖系列,发现其中几本以前听说过名字的基本上都开始翻阅了。每一部书都会为你打开一扇大门,让你穿越到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带你去见识一下那躲在不知道哪个历史角落里的一群人,一些事儿。无论涉及到多宽广的时间轴,无论涉及到多辽阔的地理跨度,总会有那么十几个人,有那么几件牵绕你的事儿,让你跟着一起担心,一起哭,一起笑。这也许就是这些作家,这些文学巨匠所拥有的魔力吧?

  这回打开的传送门是通往前几十年那山东高密地区,一个具有北方农村味儿十足的地方。我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因为与上一本我读到《穆斯林的葬礼》相比,这本书完全没有给我带来那种沉浸式的代入感,可能是因为环境和年代感差距有些远。不过说远也不过就是几十年间的事情,有许多事情要不就是父辈经历过的,有一些事情可能我辈之人也多少在小的时候听说过一些。说到这里,请允许我扯几句题外话。

  有的作者(包括之前的自己)总喜欢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找寻那些最隐秘的角落,一个好的时代背景,一群英雄人物,或是闪烁在历史长河中的,或是淹没在浩瀚繁星中的,扒一扒某段秘史秘事,又或是换个角度去解毒一番固有认知,从而博得一些关注。不过在读过这些作品后,我猛然意识到我错了,“大错特错”了!任何不投入感情的写作都是耍流氓,都是码字的奴隶。这个和你创作的题材无关,即使是虚幻的,是虚无的,是缥缈的。作者也是在投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视野。所谓“人有多大,书有多大”既是这个意思。

  《蛙》读后感 篇16

  说回《蛙》这个故事。这恐怕是最新鲜的一篇读后感了。因为写到现在也不过离我读完蛙也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运用了一些速读的技巧,这不是我刻意学过,而是因为以前阅读过大量的作品,慢慢练就的。我知道这多少有些亵渎了这部作品,不过好在这篇作品的语言描述朴实,故事结构比较直接。这么说吧,也许更专业的点评作家会用上这样的描述:“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富有张力”;但我想说的是:一眼就看出是山东人写的,实在!有的人听了我的这个结论也许会和我讨论刻板印象的问题,不过这种讨论不在这次的文章中进行展开。

  作者使用了书信体和话剧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精彩而又充满了矛盾的故事。这种半实半虚的方式很容易让人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为了不剧透,大部分情节还是请观者自己去赏鉴吧。那是一段在特殊时代下的`特殊经历。恐怕没有在那个角色下得人真的没有过多的发言权。我总在设想如果我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得一员,也许我内心也有反叛的状态,但可能不会真的付诸行动。与其故事中的张拳,王胆一家相较,内心中多少还有些羡慕。

  故事主线围绕着一个灵魂人物“姑姑”展开。不知道这个是取材与现实还是多少受了《射雕》的影响。总之我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遇到这个名字就会有往射雕跑偏的节奏。一个乡村接生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数的新生命,也制止了无数新生命的到来。我个人一直对两种人有着某明奇妙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那种拘于礼数的尊重,而是一种特别原始的尊重。自从我懂得了“死亡”这个概念的时候,恐怕这种尊重就被恐惧埋藏进了内心深处。生命的起点以及生命的终点,都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每当这种时刻出现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会在我们的身边,我不是说家人,朋友。而是那些从事着这一特殊工作的人物。对于我们来说,一辈子恐怕也经历不了的几次事件,或欢喜,或悲伤。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在不过日常的一天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伟大就孕育在平凡之中。

  《蛙》读后感 篇17

  作者在他的故事里多多少少也有这个意思,但这样一双迎来的圣洁之手也是后来那个特殊时期下的一双肮脏之手,侵泡在了污浊腥臭的血肉下。这个故事中的矛盾对立的确把读者也带入到了一种纠结对立的情感中,无法自拔。我甚至绞尽脑汁也无计可施,不仅仅是姑姑,故事中的人物。看到文章的最后,我也不能确定,那双手究竟是圣洁的还是肮脏的?最后只能权且安慰一下姑姑,也算是给自己一个答案吧。

  人物在后续的话剧中相继演出了自己命运的结果,大多数都已疯癫,那些纯白与黑暗相融合的人物,也变成了灰色,感觉伴随着那个遥远的小村落,整个天空,大地,房舍,阡陌都灰暗了。只有姑姑那奇怪结构的三口之家,还在奋力的给这灰色添加着浓墨,希望以黑色的结局收尾。

  请各位读者原谅我现在的不知所云,这也正是这篇读后感的真实感受。故事的开始,我很清晰的知道他在说什么;故事中我也很明白他要告诉我们什么;可是看完整个故事之后,哪怕就是十几分钟前,我已经完全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了;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刚才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所以才有了现在的不知所云。还好有个秦河和郝大手。

  现在真的`想好好感谢一下故事中的这两个民间艺术家。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我都不知道这篇读书笔记如何收尾。他们给我更多的启示是专注,疯魔。他们内心所持有的热忱,只有内心燃着火的人才能明白。如果你也恰巧读过这故事,恰巧也惊鸿一瞥过这两个人物,那你有没有对他们在故事里的状态有共情呢?你心中是否还燃着那团火呢?

  今天只能写到这里了,笔记突然戛然而止,意犹未尽。因为有个小天使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轻轻的呼唤着我。我承认这是世间最美妙的声音,但它也的确中断了我的所有思绪,让我放下一切奔向她。谁让“娃”(谐音梗)这么可爱呢?

  《蛙》读后感 篇18

  没有读过,因为莫言的书太火了书店没有货。

  听朋友说《蛙》是莫言讲述他姑姑从早年的接生婆开始的'一段故事,开始是见证生命的奇迹,那时鼓励多生孩子的时代,她们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一样。后来时代变迁来到了计划生育人人有则的环境中,她的姑姑又开始疯狂的为人们进行打胎,其中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一直到最后到了人到暮年时候,回想起当年干得那些事~开始为那些在她手中折损了生命的胎儿们供奉灵位......

  这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本书应对了西方对东方人权立场的又一次深入了解,本书选题正对西方人的口味所以才能获奖。

  《蛙》读后感 篇19

  暑假里本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本书《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有三点:

  第一、语言平实有趣,个人语言口味浓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个人特色。比如:“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这里把双胞胎说成一卵双胎,虽然不是很雅致,但听起来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一听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实性强,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赖可击,描绘起来是那么地贴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畅。比如“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第二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穷苦,孩子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连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实的描绘下就显得很真实,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关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小说里面没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个人看法,未能领引读者向更高更宽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声,但没有在更高更深远地去看待计划生育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莫言的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计划生育好坏参半那样,显得平淡奇。

  《蛙》读后感 篇20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蛙》读后感 篇21

  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把《蛙》读完,实在地觉得是部引人入胜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狮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跃然纸上,个个角色或浓妆或淡抹几乎都诠释地恰到好处。小说到最后,也讽刺地写出了社会的畸形。在中国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脉相承的。计划生育稍稍地阻挠了这一脚步,但是只要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源源不断。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比照现实,周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从小讲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故事的开始就新颖逗趣地写到“命名”。名字在每个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乡这个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诙谐的形势存在,好像我们小时候随口给别人起的外号。

  故事从一开始的阴暗到后来的荒诞,只是从蝌蚪与小狮子的来回高密乡就完成了,又通过堂吉诃德来串烧,虽然我觉得衔接有点困难,尤其是蝌蚪性格的'变化让人惊讶,作为一名军人,怎么会被一小破孩追跑,而这人早前还能用军人的身份劝架?总之,最后我觉得是愈往荒诞发展,可通读下来,也能与现实接轨,不得不说现实与荒诞也许只隔一线。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通篇的荒诞奇幻,真真假假,演绎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总之,这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小说,值得一看。

  《蛙》读后感 篇22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xx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蛙》延续了莫言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蛙》读后感 篇23

  “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怜姑姑夹在中间忍受着冰火的煎熬。姑姑拥有着高贵的出身,精湛的医术,人称送子娘娘,挽救了无数妇婴的性命,可她又杀死了多少未出世的婴儿。姑姑一直崇尚着“生是党的人,是党的鬼”的信念,所以她为了政府发行的计划生育的政策,可以冷酷无情。她为了控制人口,不惜上房揭瓦,大义灭亲。我一直以为姑姑并没有对那些未出世的孩子而感到愧疚过,但姑姑,最终却嫁给了一个泥塑艺人,制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娃娃。这些娃娃是来减轻自己感到罪恶的灵魂,可是姑姑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她追求着人生至善的理想,忘我地投入到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中去。

  “蛙”与“娃”同音。莫言不仅仅是想通过《蛙》来反应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更想表达的是对生命和繁殖的崇敬和膜拜。

  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晒太阳的老人,也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生命与我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渴望有太多的正能量的东西在我生命力徘徊,但没有一个人可以拥有这么多优秀品质。《蛙》这篇小说带给我一些方向。《蛙》里真正有描写到蛙的只有姑姑在晚上经过洼地时,水塘里成千上万只蛙在呱呱地叫。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那天晚上的蛙叫声里,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受了无数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发出控诉。然后那些青蛙就全部扑在姑姑身上,把她的'衣裳皮肤都划破了。这里面又夸张的成分,但却更真切地表达了姑姑对自己扼杀的孩子的愧疚,悔恨,对那些鲜活生命的渴望,但姑姑终究是有悖于自己对生命的渴望的,因为时代不同,姑姑必须遵守党的指令。而我们却可以去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应当去爱护他人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都应活出自己的价值,莫言写《蛙》是为了告诉大家生命的珍贵。

  物种相传,代代延续,生命正是由此进化而来。

  《蛙》读后感 篇24

  最近有幸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篇长篇小说《蛙》,该小说属于莫言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获得过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姑姑”这个人物形象的确是十分鲜明,现代人已经无法理解当年那种偏执的狂热。圣母和撒旦两种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种诱因下极端地释放。手术高超迎接无数生命的.妇科医生、狂热冷酷扼杀无数生命的计生干部,这两个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许莫言想通过“姑姑”这个形象和计划生育这个背景来反映人类灵魂中的善和恶的共存。在那个极端的时代,人类的恶就这样被激发出来,做出许多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实,而且在做的时候还理所当然振振有词。

  从字面上来讲,莫言在反思计划生育政策,从深地来看是在反思人性。本书主要反映了作者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国家已经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标志着计划生育阶段性的改变,这也赋予了本书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蛙》读后感 篇25

  莫言这本书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放在二十年前,这的确是个社会敏感问题,但现在已经算不上了。

  我是经历过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纪九十代,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广大农村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计划生育的标标语到处刷“计划生育,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这种类似的标语被我们小孩当歌唱,意思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只跟你讲道理三分钟,讲不通,就像龙卷风袭击,把家里洗劫一空。当时院子里就有一户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诉我说是这栋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为哥哥违反计划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秃秃的红砖房,真的是说到做到呀!另外听说跟计划生育相关的事,在农村叫做躲计划生育,哪家要是因违反计划生育怀孕了,时时刻刻就提心吊胆计划生育人员上门,计划生育的'人都是晚上进家门,抓到孕妇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怀孕几个月,听说一个远方姑姑在家躲计划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两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来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写的这些计划生育的情节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蛙》读后感】相关文章:

蛙的读后感05-31

《蛙》读后感07-14

读《蛙》有感04-21

林蛙油的功效与吃法征文11-04

关于莫言的蛙读后感03-25

幼儿园艺术教案蛙声十里12-07

《蛙》观后感04-18

瓢读后感英文读后感优秀飘读后感英文03-28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