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2-09-16 08:39: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看过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然后就看书啦。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爱她,因为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虽然她有时所作所为让人不理解,我欣赏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有着快乐也很辛苦。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当她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欢欣赏她。

  可惜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因为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如果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流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这种美丽。虽然流言蜚语践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夺取了她的生命,却没有任何力量改变了安娜内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着自己,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没有错,喜欢她的个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个天使,只是那个环境那个时代不允许。现实是残酷的,真诚的人们却活的很辛苦。无奈,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压抑着自己过活,披着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们很无可奈何的。我们的真被残酷现实压抑着。安娜只是我们的崇拜者,她的悲剧说明了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遵循它的原则去生活,否则安娜的悲剧照样会重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在阅读小说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经营自己的爱情。

  安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贵的、优雅的,像女神一般。但越往下读,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性。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叛逆的、无畏的,在爱情与理智道德面前,爱情占了上风,尽管在我看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可她虽爱弗龙斯基,却又碍于伦理、亲情等等,不愿与丈夫离婚,还要尽一切努力保持弗龙斯基对她的“新鲜感”。这种爱是感性的,面对弗龙斯基的疯狂追求,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甘愿为这幸福拼尽全力。她一厢情愿的认为爱情必然是双方奋不顾身,全心全意,所以才无法接受弗龙斯基的社交应酬;相反,弗龙斯基却不愿因安娜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这样,两个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安娜一次次地竭斯底里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安娜即便认识到自己在这段爱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后,仍沉迷于想象的“理想的`爱情中”,最终决然地撇下了一切,选择永远离开。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之间的爱情。列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在列文身上我感觉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选择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被拒绝后默默承受、慢慢调整,仍旧一如继往地深爱基蒂;在他们即将结婚前夕,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基蒂,里面记载着他的初恋和他已经不是处男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有欺瞒,应该坦荡;当他不喜欢客人向基蒂献殷勤而嫉妒时,也是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这样,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将客人赶走。这样的列文很可爱。

  我认为列文比安娜幸福,列文并没有将爱情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与基蒂的爱情更是相互欣赏与理解;安娜将爱情当作她的唯一追求,爱情破灭了,她也被摧毁,最终只留下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纵观安娜的婚姻,可以说她经历了两段完全不同的婚姻:封建包办的名副其实的婚姻,还有因爱情结合的有实无名的婚姻。她在婚姻中的勇于探索、勇于反叛,是值得我们分析思考的。

  封建包办的婚姻,安娜可以说是在不理解爱情的情况下,被家长包办,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不仅虚伪、僵化、生命意识匮乏,还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的工作持续到睡觉前。他只和生活的映像打交道,妻子是他思维中的妻子,她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附庸。他不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不考虑安娜的情感需要。当安娜和他之外的男人交谈的火热,他并不在意。可他发觉大家都在意时,他就觉得不正常了。他对妻子缺少关心,对真实的生活一味避让,在安娜看来:“他不是一个男子,是木偶!是一架机器”。

  安娜这个感情真挚的人,遇到了处处以虚伪为生活准则的丈夫。她试着去好好地爱自己的丈夫,可一次次遭遇失败之后,特别是当她把自己细腻的情感全部转移到儿子身上后,他把对丈夫的感情封闭了起来。她不和丈夫交流自己的喜好,不再在乎他是否关心自己的喜怒哀乐,她身上仿佛披了一件戳不破的铠甲,里边包裹着她的希望被尊重、被爱的情感,还有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安娜学会了用理智拜托苦恼。于是,他们的家庭就沿着符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轨道“正常”的运行着。她和丈夫之间没有争吵,只有和谐。而这种靠虚伪建立的和谐,缺少情感依托。

  这两个性格上完全对立的人,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放弃了他们的感情纽带,丈夫没有考虑过妻子的情感、思想、愿望,妻子也不能领会丈夫的`痛苦,他们的交集已变成空心。这样的婚姻只能是岌岌可危。他们的婚姻生活中最终出现了第三者。在他们的婚姻处于存亡危机时,我们看到靠虚伪建构起来的婚姻是经不起推敲的。安娜在感受到追求者给她带来的快乐时,他开始用审视的眼光看这个与她朝夕相处了八年的伴侣:他的样子是可笑的,他的性格是卑劣的,他简直就是虚伪的代名词。当妻子告诉他,有男子向她求爱,他告诉妻子,他相信妻子懂得分寸,这属于正常的事。

  当他意识到妻子出轨时,他害怕妻子的坦诚。他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那是妻子的良心问题,他的宽宏大量就是在拯救妻子。他在婚姻中的不作为,他无视妻子情感的存在,他的漠然,最终让安娜彻底失望了。他不懂爱,只是冠冕堂皇。安娜感觉他是与自己的婚姻不相关的人,是外人。面对他的虚伪,安娜愤怒了,她想撕破这一切,她讨厌虚伪,厌恶谎言。当弗伦斯基的爱情帮他烧,她甘愿冒犯法律和传统习惯。她对旧婚姻的背叛、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从本质上说,是对整个俄国贵族社会的背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从社区图书室借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又购买电子版方便出差阅读,每一章结都看了两遍。惊叹作品的细腻与伟大,值得反复咀嚼。

  “妻子老了,可你还精力旺盛。你只要看上一眼,就会觉得再也无法爱你的妻子。不管你怎样尊敬她,一旦遇到可爱的人儿,你就完了,完了。"这段对安娜哥哥婚姻描述堪称经典。安娜哥哥出轨家庭教师,被妻子发现,家里鸡犬不鸣,五六个娃离不开妻子照顾,他只好困囿于家庭,一次又一次请求妻子原谅,尽管他已经不爱她,但为了家,为了孩子,必须装出爱妻子模样。这是不幸家庭其中一种。陶丽,安娜嫂子。对她而言,何尝公平?毕生精力贡献给家庭,却遭来丈夫背叛,更难以接受的是他喜欢的是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家庭教师。自尊心碎了一地,却无法逃离,深思熟虚之后,还是选择原谅。但一切与之前不同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愿意再爱他,为了孩子面子只能如此。

  记得看川端康成自传时,有个极深印象。小时候,川端康成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患眼疾看不见,常年闭门不出异常孤独。而他很贪玩,每晚都玩得很晚才回家。每天晚归都很内疚,发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第二天傍晚,他又偷偷溜出去玩。回来又内疚又发誓,明天还是依旧。这和男人出轨心里如出一辙,并非十恶不赦,人性使然。

  我问身边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轨,能原谅他吗?好几个朋友都异口同声,坚称绝对离婚。但事实上,当她们另一半有风吹草动时,尽管她们不甘心,内心各种纠结,但还是选择原谅。这就是现实生活。从人性角度而言,一辈子只爱一人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感需要多种多样,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所有感情需要。现代社会又处处充满诱惑,只要你还有魅力,就不愁没人欣赏。你是愿意守着一颗无趣的灵魂,还是与他人竞争颜值百里挑一,灵魂独一无二的.人?这是两难选择。人生是条流动的河,需要不同支流加入,又分别流向不同河道,这条河才具有生命,否则,死水一潭,生命凝固,枉然来世一遭。这是对生命亵渎。

  当然,男女得公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男权思想,要摒弃。婚姻是一项社会制度,以家庭为单位,社会治理需要。它违反人性有很多弊端,但它也有诸多好处,彼此关爱,彼此取暖,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利于资源整合孩子教育。钱钟书说,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来。其实,进出无分别,幸与不幸在于自身修练。经营婚姻需要智慧,每个人都要宽容,温柔以待人性中那点瑕疵。放过他人放过自己,方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激情和活力,热心又善良。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见倾心。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曾经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边像祥林嫂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边像个放荡的女人样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切都抓在手中,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可以享尽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样置放在自己身边,却不愿意给自己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恶自己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夜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直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那种典型的教徒式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形成强烈对比。不过也是,个女人,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当美本身就是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毁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怀疑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后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无所有。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书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提醒了当代女性应该具备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秀品格,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爱情放在高于切的位置,要理性处理自己的感情,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为了爱情就寻死觅活的实属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9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07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9-08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7-30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7-01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03-26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05-01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12-15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