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时间:2022-03-21 16:29:31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1

  绪论

  1、教师:(名解)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

  从狭义上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2、现代教师职业大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是着重于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质量,然后致力追求师资的专业水平。(填空)现代教师职业经历了满足数量、提高质量和追求专业化三个阶段。——这个知识点容易出题。

  3、(简答)教师职业的特点?(06年曾考过)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4、(填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在资料中出现的小知识点都是重点,每个题都有出题的可能,数量不多很好记忆,以后就不再加标住!)

  5、教师专业化包含双重意思:(1)即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2)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性到准专业性的职业进步的过程。

  6、(填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7、(名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8、试论述新型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首先要努力形成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本质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二)其次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1)其基本层面是,具有比较宽广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

  (2)在此基础上的第二层面是,1—2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3)第三层面是,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三)再次要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

  (1)其一是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2)其二是组织管理能力。

  (3)其三是教育研究的能力。

  (四)最后要炼就必要的专业智慧。

  (理解内容)专业智慧表现为在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感受、判断、处理随时出现的新状态、新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解决冲突的机智;根据实际对象、情境和问题,迅速作出教育决策,改变、调节教育行为的能力;(这一部分只理解就可以了)

  9、教师的权利(简答)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10、两种师资职前培养模式———定向型(前苏联)

  开放型(美国)

  第一章教育

  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状态的教育、古代形态的教育、现代形态的教育和当代形态的教育四个阶段。

  3、自从古代社会以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填空)

  4、简述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类考题重点背诵)

  (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学者保罗。朗格朗堪称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肇始者。(可出填空)

  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毋宁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它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理解。从纵的方面讲,教育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讲,教育要同时满足人各个层面的学习要求。

  (2)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是一种必需。

  值得指出的是,全民教育更多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力于继续教育。

  (填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

  用概括的语言说,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又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平等。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基础。

  (4)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的整合化是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5、(理解性内容)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

  6、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理解性内容)教育功能即“教育干什么”,实际上包含三个层面的意义:“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和“教育实际干了什么”。

  7、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而个体发展功能又可分为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备注:这一章的简答和论述都很重要,是考试的重点,特点是简答题,比如说教育对政治的作用,连续两年考过,值得重视。几乎每一年都会从这一章出一个简答题,要重视。

  1、(填空)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

  1、简述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或者政治影响教育的主要表现?

  (1)政治影响着教育目的。

  (2)政治影响着教育制度。

  (3)政治影响着受教育权。

  (4)政治也影响着教育的内部问题。

  2、简述教育对政治的功能?或者教育的政治作用是什么?

  (1)教育在实现社会政治目标中的作用。

  (2)教育在发展社会政治关系中的作用。

  (3)教育在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4)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3、相对以往,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这种新的背景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也呈现崭新动向,即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关系。

  4、教育平等的表现?或者教育平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或者教育平等的内容是什么?

  (1)就学权利平等;

  (2)教育条件平等;

  (3)教育过程平等;

  (4)教育结果平等。

  论述:试论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答题方法: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2、教育对政治的功能;

  3、“相对以往……”这段话(总结性语言)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实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4)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或者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什么?

  (1)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

  (3)教育对于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

  论述:试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题方法: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3、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填空)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

  (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

  (3)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

  (4)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

  2、简述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教育具有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融会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发展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论述:试论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题方法: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简述人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渐变过程)

  (1)人的发展是整体的持续发展。

  (2)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2、三因素说———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与教育三方面的影响。

  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3、二层次三因素说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可能性因素: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 现实性因素:活动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遗传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 环境———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一切外部条件。

  遗传———遗传是指人类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的生理特点。

  5、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

  (2)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3)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个体的发长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1)一方面体现在学校教育应该引导个体的发展方向,即帮助个体对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和选择,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2)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2)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3)再次,学校教育应精心设计各种有益活动促进个体的发展。

  (4)最后,学校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6、(名解)学生观: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7、两种不同的学生观———教师中心论(德国)赫尔巴特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中心论(美国)杜威 抹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8、如何正确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2)从学生本身情况来看,他们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可以说明学生是处于教育过程的客体地位。

  学生处于教育对象的客体地位是由教育双方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出于某个因素,是教育过程中规律性的反映。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同样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始终是教育过程的积极的参与者,学生的这种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的发展主要是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9、全面、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10、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属性(填空)如果是三个字的话是———(1)全面性(2)民主性

  (3)教育性

  如果是四个字的话是———(1)尊师爱生(2)教学相长(3)民主平等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名解):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分类

  按照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卢梭;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代表人物为涂尔干。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不仅是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也是对现代人的根本诠释。

  7、(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个人。

  论述———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

  我门通常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相应的亦将“全面发展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

  (一)四育各有其基本内涵。

  (1)德育是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智、体、美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表现出来的,各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上的差异但不可偏背。

  8、教育方针(名解):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指针,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包括三部分的内容———教育的性质或任务;教育目的;实现目的的途径。

  1995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简述对当代中国教育方针的理解?(曾考过)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10、学制(名解):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又称学校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

  11、(填空)学制是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教育方针的制度化保证。

  12、现代学制类型———双轨型 二战前的德、法、英;

  单轨型 美国;

  中间型学制“Y”型学制;二战前的日本;苏联;中国。

  13、(曾考过、重点考题)1912、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行“壬子。 丑”学制,对清末学制略有损益。

  1904年,“壬 。 ”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一改以往学习日本,而改学的美国。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名解):(狭义)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广义)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育教学因素的总和。

  2、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3、(名解)隐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性经验。

  4、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1)学科课程论

  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

  2、 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 心理起源说

  4、 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 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 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

  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4、 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 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

  忏悔

  6、 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 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教会学校)

  2、 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教育的世俗化

  4、 教育的法制化

  5、 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

  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 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 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 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 :《论语》( 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

  教育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提出问答法(产婆术,也就是启发式)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柏拉图:《理想国》西方教育史上得里程碑。

  考点九: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时期

  1、 培根:英国,首次将教育学纳为科学知识体系。

  2、洛克:英国《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资产阶级人人平等)。

  3、家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从“泛智教育” (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人),论述班级制度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4、卢梭:法国,代表作《爱弥尔》,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培养“自然人”被称为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4、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 赫尔巴特:德国(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传统教育学派(学生始终保持被动的状态),提出三中心(教材、课堂、教师),出版《普通心理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十:繁荣时期:

  1、 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拉伊

  2、 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杜威: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在教育本质上,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在教育目的上,提出“从做中学”。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对新中国影响很大)、中国杨贤江。

  4、 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

  5、 马卡连柯:《教育诗》,擅长教育问题学生。

  6、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原则。

  7、 蔡元培:中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考点一:教育与社会因素关系(简答)

  1、 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教育;教育促进生产力

  (日本二战后“教育兴国”行得通且成功,因为讲的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2、 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教育权);教育的政治功能(反作用) (“教育校园”行不通,因为教育虽对政治有反作用力,但没有决定作用)

  3、 文化:文化影响教育;教育的文化功能

  4、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教育促进科学技术

  (职业科学家,大学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教学,一是科研)

  5、 人口:人口影响教育;教育的人口功能

  (容易造成复式教育,一个班放多个年级)

  考点二:教育优先发展(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考点三:素质教育

  1、 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2、 内涵:1、倡导开创精神,鼓励学生思考、提问。

  2、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案例分析:在黑板上画一个圈:1、大学认为是0,应试教育思维定势;2、小学多种答案,个性加创新

  2、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能减少教育的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民主内涵(分析):1、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民主化;3、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点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对教育的制约的原因(1、教育要适应特点2、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不断提高身心发展的水平。)

  1、 顺序性(不陵节而施)2、阶段性(循序渐进)3、不均衡性(及时施教、抓关键期)4、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努力)

  考点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人因素有:

  1、遗传:是物质前提、对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高尔顿、霍尔

  (例: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龙生龙·····打地洞)

  2、环境:夸大环境对人的作用;爱尔维修、华生

  (给我一两个儿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 学校:主导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考点三: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因观

  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性善、仁义理智是天生具有的);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霍尔、高尔顿

  2、外铄论: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美国的华生、我国的荀子(性恶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考点一:教育目的概念

  1、狭义: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功能

  考点二:教育目的层次(类型)1、教育目标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考点三: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1、生活本位论:1、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教育者怎样生活(杜威);教育要未来生活作准备(英国的斯宾塞)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带豆,世界第一所正规幼儿园)、裴斯泰罗齐(瑞士,把一生奉献了贫苦孤儿的教育,实干家)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4、文化本位论:利特、斯普朗格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考点五:全面发展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五育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3、五育同时又相互依存、渗透、促进。

  考点六: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区别:范围不同、侧重点不同

  考点七: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适应时代要求,培养现代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精神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一:教育制度概念

  1、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考点二:现代学制的发展

  1、西方:双轨制(英国 二战后逐渐消亡)、单轨制(美国)、中间型或分枝型(苏联)

  2、我国学制的发展:

  1、壬寅学制: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抄袭日本,未实施。

  2、癸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抄日本

  3、壬子癸丑: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和规定男女同校

  2、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实施最长、影响最大

  考点三:当代(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简答)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6、终身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考点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考点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示范2、特殊复杂3、独特创造4、显效长期性

  考点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考点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3

  1. 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2. 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 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问题的著作是凯洛夫的《教育学》,而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学著作。 外铄论

  1.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性恶论);美国的华生(行为心理学家);英国的洛克(白板说)。

  2. 强调外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般都强调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

  1.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性善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的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的格赛尔(成熟机制)

  3. 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各教育家、心理学家代表作及其思想

  1.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率)

  2.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3.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

  4. 柏拉图:《理想国》一书涵着欧洲心理学史上最早的分类雏形:知、情、意三分法。

  5.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6. 苏格拉底:助产术

  7. 维多里诺:儿童的身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气氛中会得到和谐的发展,创办快乐之家。

  8. 舒尔茨:人力资本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9. 布鲁纳:“任何科目都能够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提出“掌握学习教育法”;

  10. 杜威: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11. 洛克:代表作《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造成的。”主张外铄论。

  12. 泰勒:课程评价中目标评价的提出者,别成为“教育评价之父”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最早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13. 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4. 加里宁:“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15. 皮亚杰:道德认知模式

  16.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1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教师、学生、班级、课堂

  1. 评价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是:热爱学生,严谨治学。

  2.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属于教师团结协作基本原则的是:同行相尊,取长补短,主动交往。

  4.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

  4.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继续教育。

  5.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6.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备课。

  7. 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是班集体,关键是要看:是否有良好的班风。

  8. 研究教育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的规律。

  9. 组织教学:为了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通常在上课开始时,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10. 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

  文化的核心,它的四种基本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11. 直观教具分为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12. 教学史上出现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13.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14. 班级管理分为: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平行管理(集体和个人相互影响)和目标管理(小组目标,个人目标与班级总体目标相一致)。

  15.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教育评价的类型

  1. 从评价的功能来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从评价的严格程度: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3.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课程

  1. 课程从广义上来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目标及 其进程的总和。

  2.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 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织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和操作性。

  5. 从课程任务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6.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7. 课程设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它的三个层次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我国的课程计划应当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教学策略

  1.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操作性和灵活性。

  2.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策略。

  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或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

  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媒体为中以的策略。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目标、任务出发,综合展开的教学策略。

  3. 实质教育论:重视课程和教材,代表人物为:赫尔巴特,洛克

  形式教育论:重视实践,代表人物:杜威

  德育

  1. 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道德教育: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 德育原则包括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 德模式包括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体谅模式和社会模仿模式。

  体谅模式 :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这一理论反映的德育模式是体谅模式。

  4. 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教育方针

  1.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从具体国情出发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政策和总方向。

  2. “十三大” 第一次在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3.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首次将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

  教学大纲

  1.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是指郭家玮教育确定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成的目标。

  2.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

  3.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4. 教育目标:教师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的“指标体系”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可操作性及灵活性。

  个人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或最佳期

  4. 个体差异性:

  5. 互补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青少年表现的阶段性特征。

【超全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相关文章:

公司理财重点知识08-02

全科医生实习总结01-07

全陪导游工作总结05-26

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总结06-07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01-12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总结02-12

教育学的实习总结05-10

教育学实习总结03-06

医院重点专科的工作总结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