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也需要知识创新教育

时间:2022-04-26 15:09:35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也需要知识创新教育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老师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有责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也需要知识创新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校每位老师上个月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或父母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纸盒里放6个相同的乒乓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盒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分别列出,发现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可以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行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教师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发现了许多解题方法。可见,培养学生从各种角度去研究问题,会进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三.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

  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出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让学生存方个充分表现的机会。

  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了“比和比例”后,受老师引入新课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

  四、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习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观察每组是否都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一定的辅导,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而难以解决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课堂教学将发生很大变化,学生会变得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创设实际情境——教师与学生做“开车”游戏,教师做开车动作,教师后面(也就是车上)有3个学生。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个同学(3个)。教师报站名,停车,又上来了3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又上来几个同学(3个)。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6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2个学生,教师问现在汽车上有几个同学(4个)。这时抽象出算式3+3-2=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通过设计实际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理解算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鼓励学生大胆幻想

  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七、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

  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由此可见,拥有丰富的信息,并且善于组合它们是创造者产生新思想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狭隘的“单科”思想,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从而产生新念头,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新组合,激发其新思想的诞生。

【数学也需要知识创新教育】相关文章:

宝宝也需要尊严05-08

家园沟通需要技巧也需要坦诚06-02

老人也需要皮肤保养05-02

再好的记忆力也需要训练05-08

浅谈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04-13

中国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教育03-07

论知识管理框架的知识创新与人的认知因素05-02

2017高考数学最需要掌握哪几个知识点?04-30

企业知识需要进行安全管理05-04

技术创新管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