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时间:2022-05-10 17:45:27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一人上学全家忙

  据了解,和刘女士有着同样困惑的家长还真不在少数。槐荫区一位姓郑的家长说道:众所周知,现在孩子作业多,但很少人知道家长的作业负担也很重,因为老师要求孩子的文化课作业要家长参与进来。学了生字,老师会布置作业要孩子抄两遍,最后再让家长听写一遍;老师发现孩子做数学题时容易粗心犯错,就让家长在孩子作业时全程监督,以帮助纠正。最后,所有的作业还要家长检查并签字确认。“孩子作业写到9:00,家长要忙活到10:00,能不累么。”

  郑女士分析道:“现在的家庭作业太多、太机械,如学过生字,很多老师会布置作业让学生将这个生字机械地抄写好多遍,而有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生字,再让他们抄写还有什么意义?”

  对此,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寿欣教授认为:对于一名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就是其分内之事,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是他自己的责任。在这一环节中,就培养了学生“做好分内之事”的责任心。由家长为学生的作业把关、签字,表面上看能督促学生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实质上并不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谁之错

  不少家长将矛头指向了老师。一位叫“小青松”的家长在本报教育论坛上发帖质问:家长交了学费,就是把孩子交给学校和老师,让老师把知识教会给孩子。可现在老师必须得依靠家长来做其中一半的教学工作。幸亏家长是教自己的孩子,不要劳务费,否则学生每年交的学费岂不是还要发给家长这些辅导老师?也幸亏现在的家长多少都有点文化,否则学生依靠学校是甭想学得好。

  她明确表态:家长辅导学生是应该的,关心帮助孩子的学习是天经地义的,家长也是自觉自愿的。但是,这只能是家庭根据各自的条件和能力额外进行的,学校不应该把学校应尽的义务推给家长来承担。

  对家长的观点,老师们表示不能认同,说起作业负担问题,他们也是满腹抱怨。“我们也知道太多作业不利于孩子成长,但你不布置作业能行吗?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只靠课堂上的时间根本不够,必须用课余时间才能消化得了。我们也想没有作业,一下课就轻轻松松,但最后考试成绩不好,吃亏的不还是孩子们吗?家长们能答应吗?既然作业必须有,那家长就得跟上,因为孩子自制力差,而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家长能跟自己孩子互动起来,可以很好地了解孩子。这样既辅导了学生,又起了监督作用,一举两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道。

  要改变简单的教育方式

  李教授分析说:“要改变简单的教育方式,就要从具体的教学方式、作业方式着手,如抄写生字,对部分学生来说,抄写一遍甚至不用抄写就已经记住了,如果再让他们机械地抄写,他们可能就会潦草应付,这样不但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不如不规定抄写遍数,只要求孩子记住即可,家长的负担也会减轻。”

  “我不赞成老师将过多的教学责任推给家长,这样对家长和孩子都不好。”李教授接着说道。如让家长全程参与到孩子的作业过程,看起来既可以与孩子互动又可以监督孩子,是一举两得的事,但实际上效果却未必好。孩子从小到大,在学校由老师管着学,回到家中又由家长管着或陪着学,他们总是处在一种被看管的氛围之中。孩子在学校应付老师,回到家里应付家长,全是被动地学,学得很苦、很累。这样久而久之,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的检查督促,他们将不愿或不知该怎样学习了。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自立能力不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也很差。家长的包办和过多介入,恐怕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自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刘女士和丈夫的生活便发生了巨变:朋友聚会推掉,娱乐活动取消,除去上班,业余时间围着女儿团团转,要给孩子听写生字、检查错题、纠正不好的习惯,最后还要对所有的作业签字确认。“但努力却没有回报,现在发现孩子离开父母的监督,就不会专心做作业了。作为父母,教育辅导孩子是应尽的责任,但这种让父母全程参与孩子作业过程的做法是不是存在问题?”刘女士对此困惑不解。

  读《小学教育心理学》之后个人的见解

  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的课程,参加工作以后,老师继续教育又学习了心理学的课程这学期学校让老师重读心理学的书籍,在教学之余我认真阅读了 《小学教育心理学》,读后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如果我能将教育心理学切实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无疑的,对于教学工作,我想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5如何让学生更快乐的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呢?《小学教育心理学》给了我很多启示:除了用因材施教的手法来塑造孩子之处,我们还得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深入挖掘每个心灵的闪光点,完全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来教育他,感化他,也只有这样做我们的良心才会更坦荡,也只有这样做我们的文化也会更有生机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欣赏、赞美和鼓励便是助孩子飞向成功彼岸的翅膀。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作为老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学生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赏识学生就是让他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微笑,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

  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随时都可能发生。

  小学生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自负心理在小学生身上也比较常见,小学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而变得自负。

  有自负心理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与人交往时,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即使明知自己错误,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别人的观点。做事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关心别人,但却要求别人都能为他服务。对别人的成绩非常嫉妒,对别人的失败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别人获得成功时,会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小学生自负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形成自负的原因:

  1、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又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3、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 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小学生的自负心理,容易导致学生盲目的自信,同时也会造成同学间关系的紧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自负心理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阅读是语文基础训练的重点项目,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对以后的语言组织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呢?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法: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一、可以通过课外读物进行兴趣引导

  从孩子爱看的一些简单童话入手,让他对故事情节发展产生强烈的兴趣,慢慢引导独立阅读,渐渐随着孩子的成长,可以在读物内容上加以拓展,如动物类、历史故事类、名著等,渐渐阅读会成为孩子的一个习惯,也会对阅读越来越有声有色。

  二、鼓励孩子由独立阅读向对外阅读对象的扩展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融入在自己阅读的喜悦和故事里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对象的扩展,如给朋友,亲戚等,这样能够锻炼孩子的胆量,适当给孩子一些正向指导和鼓励,在阅读技巧和阅读场面的把控上会有很到的提高。同时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孩子会更加热爱阅读。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声情并茂的叙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学生对听故事是乐于接受的,家长、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看书,推荐书目,达到激发兴趣,扩大阅读量的目的。

  四、家长可以给孩子做好阅读的榜样

  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会觉得读书很有趣,对书籍充满好奇。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可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互动的读上几段。可以比比谁读的更标准、更有感情。孩子在这样阅读气氛的带动下,自然会多看多练多受益。

  五、通过参加表演、游戏、等活动提高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诗朗诵、阅读比赛、小话剧、阅读性小游戏等活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阅读,这种表演,做游戏等形式的阅读可以在过程中辅以动作、表演、唱歌,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

  六、学校可以建立固定阅读时间,给每个孩子领读的机会

  例如在班里固定时间进行集体阅读练习,让每个孩子轮流进行领读,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阅读的锻炼和机会,有的老师总喜欢对踊跃发言的活跃学生进行提问和练习,这样很让那些胆小不敢阅读的孩子得过且过越发胆小。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阅读,可以把孩子引入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这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双重配合,共同引导。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读书是每个适龄儿童都要面对的事情,这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途径。在小学教育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贪玩等因素,对书本几乎没有什么兴趣,一拿起书就想睡觉,而只要离开书本,做别的事情却又精神满满。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条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习惯。睡眠本来是与看书活动无关的人的本能行为,但由于与无关刺激建立了联系,就形成了相应的条件反射。如人在疲劳动情况下,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当拿起书时,又抵制不住疲劳的侵袭,便想抛书睡觉,但又觉得不学不看不行而勉强坚持,多次反复以后学习与睡觉两种无关的活动就联系起来了,经过不断强化,这种联系逐渐固定下来,以后看书便成了瞌睡的诱发因素,只要拿起书便想睡觉。当然,有些人并不是因疲劳而引起,也可能因对书不感兴趣或对学习反感等形成这种抑制性条件反射。所以,要克服这种毛病,必须消除抑制性条件反射,建立兴奋性条件反射。

  那么,怎样建立这种反射呢?

  兴趣是推动前进的动力。学生只有对看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抑制性条件反射。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良性循环的形成也就是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饭后不要马上看书。人进食后,消化系统的活动量加大,大脑血液流量相对减少,中枢神经主要控制消化系统,而对其它部位处于抑制状态,如果此时看书,不仅效果差,而且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2、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不应马上看书。因为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规律,我们大脑皮层出现兴奋之后,随之就会产生抑制。如果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之后就看书,就很容易与抑制反应建立联系,并产生抑制性条件反射。

  3、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人体机能活动具有一定限度,活动超过限度,大脑皮层就会自动进入抑制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劳困倦时,就不要勉强支持看书,尤其是不要“开夜车”看书,以避免形成不良习惯。

  4、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有些人习惯躺在床上看书,把看书当作催眠,这种习惯最易形成抑制性条件反射。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缓解学生对着书本就想睡觉的状况,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书本的兴趣。此外,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时间段的选择,在合适的时间看书学习比不顾自身状况随时随地学习的效果要好得多。

  如何缓解小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压力丛生。与80后、90后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不同的是,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着很多困扰,心理压力很大。

  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是家庭、学习、交际等方面引起的,家庭带来的压力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家长们深感未来生活的多变,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厚望,也因此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应该及时予以关注,对小学生心理也要有个全面的了解,从中找出缓解孩子心理压力的办法。

  1、认真倾听小学生的心声。要想帮助小学生克服压力,先要了解小学生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儿来的,所以就必须每天都听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只要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2、帮助孩子面对恐惧。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着别人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等而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会受到孤立,于是孩子会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这时候做父母的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一定不能做,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和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3、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父母小时候一定也曾经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么对待的或现在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了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他们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那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就增强了克服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了。

  4、培养孩子的自尊。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们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发表一些意见、建议把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事情交给他自己去做,并且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了比较强的自尊就会拥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

  对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是好事,可以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但过多的心理压力无疑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对小学生来说,小学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的,应该是在快乐中度过的,家长有必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度过小学生活。

【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相关文章: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03-10

如何更好的与孩子相处04-24

如何更好培养孩子的爱心06-01

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更好的教育孩子09-09

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12-06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学习06-04

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08-23

如何教育孩子学习的方法03-22

如何更好的与他人相处06-03

如何更好的储藏绿茶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