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方法

时间:2022-08-21 09:35:33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方法

  我们从这个事例中更能感受到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至关重要。小编带来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方法

  当今世界物竞天择,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地发生着改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幼儿是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个体,幼儿发展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并开始以整合的观念审视幼儿教育,致力于通过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将各个学科领域内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机联系,发挥它们的整合功能,从而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发展。

  何谓整合呢?整合,也称为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种整体。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有机的联系是联系的最高层次,有机联系的建立是良好的、系统的整体形成的关键。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个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基于这一认识,笔者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就如何渗透整合性问题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我园的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对如何实施整合性,开始都觉得很棘手,但经过一年的探索与研究,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现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介绍如下:

  一、科学教育目标的整合

  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反映科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强调兴趣、情感、态度、能力等各方面的目标。但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在幼儿智育中的独特功能,没有将科学教育作为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途径来认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处于相对独立的状况,活动计划中只注重有关认知这个单方面的目标,忽视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目标,降低了科学教育的价值。作为教师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科学教育中认识、情感、审美等因素,充分考虑科学教育智育功能以外的德育、美育、个性养成等功能。例如“鸟”生成课程,目标上除了对认识鸟的身体的各个部分,习性,爱护和珍惜动物,初步的环保意识等,还整合了艺术领域的目标,感受鸟外形的美,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音乐、作品)表现出来。又如“蚂蚁”生成课程,也贯穿了互助、合作、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等社会性的目标。

  二、科学教育内容的整合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体现在内容的整合上。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我们打破了以学科、以领域呈现课程内容的做法,根据幼儿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关系和特点,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为源泉,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为学习对象,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将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在“蚂蚁”主题中,贯穿了各学科和各领域内容:有音乐活动内容《蚂蚁向前走》的歌曲;数学活动内容《蚂蚁的分类》:可以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画上并剪下不同大小的蚂蚁,幼儿可用来进行数数的活动,根据颜色、大小进行不同的分类;艺术和手工内容《蚂蚁图案》:用手印蚂蚁身体,再画上六条腿和触角;用装鸡蛋的盒子做蚂蚁:把装鸡蛋的盒子分成三部分,让幼儿涂上喜欢的颜色——黑色、褐色、红色、灰色,等颜色干了用塑料丝加上腿和触角……整个科学活动有机的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等领域的内容。又如小班亲子活动《鸡的一家》:整个活动用游戏来将每个环节连接起来,同时有机的整合了艺术、社会、健康等领域的内容,并让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参与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由此可见,上述这些活动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总之,对幼儿教育而言,尽可能地加强教育的整合性,这是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需要的。

  三、科学教育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经验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整合。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寻找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师应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式及手段,使之灵活多样,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富于变化。

  例如教学“我喜欢的水果”时

  首先,运用谈话法: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几个小朋友把手伸进去,摸一摸,告诉大家到底是什么礼物。(幼儿回答以后,就拿出礼物,集体回答他摸得对还是错。)

  2、逐一将幼儿摸到的礼物放在桌子上。

  其次,运用观察法:

  1、你喜欢这里的哪个礼物?它长得怎么样?什么颜色的?

  2、你觉得它像什么?再次,运用比较法:在知道这些都是水果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幼儿比较水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第四,运用游戏法分类:你们都认识这么多的水果,水果宝宝很高兴,它想跟你们玩摆家家的游戏。请小朋友动脑筋想想,把这里的水果根据什么不同分别摆在两个地方。第五,进行健康教育:

  你们喜欢吃水果吗?为什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吃水果有什么好?吃梨可以使我们的喉咙变滋润,桔子里面有很多维生素C,苹果可以补充水分;水果有营养,身体长得更健康。第六、进行数学教育: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水果后面的圆形标志,然后要求回答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有几个小圆点,自己拿的水果是几个小圆点的,就上几号车厢,教师当司机,开到规定的地点后送水果给小班的小朋友,活动就可以结束了。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采用的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形式及手段,而是各种方法、形式及手段的综合运用。幼儿获得的不是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发展,而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四、科学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与教育内容的整合紧密相关的。教育资源中蕴涵了多种教育内容,对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丰富幼儿教育的方法、形式及手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育”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有一些家长在接送孩子时,会向教师问:“今天孩子学了些什么?表现怎么样?回家后应该再如何学习?”这样的家长在孩子回家后,能够将教师白天进行的教育内容继续让孩子进行练习,孩子白天表现好,家长给予表扬,孩子表现稍差,家长则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所学知识掌握的巩固程度大大提高,其学习知识的潜力就被不断

  发掘出来了。反之,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不闻不问,时间一长,孩子的学习知识的潜力就不能被完全发掘出来,势必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例如在“蚂蚁活动”教学中,通过给家长的信,让家长知道,孩子在一周内学到了一系列“小小的奇观”,了解了蚂蚁身体的各部分、蚂蚁的类型、蚂蚁的食物、蚁穴等,但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孩子在家尝试一些有关蚂蚁的活动:

  1、在图书馆查阅有关蚂蚁的书籍;

  2、带着孩子在家附近找找蚂蚁,然后观察它们的大小和颜色是否相同,并让他们说出它们的家在哪里以及知道它们吃什么等等。又如小班亲子活动《鸡的一家》:让家长进入课堂,幼儿和家长共同投入探究的气氛,也会使他们感受到一种从没体验过的愉快合作。活动之后,家长们都表示通过这次家长参加的亲子活动,更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习的情况,拉近了与孩子地距离,更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因此,幼儿园、家庭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科学试验法

  1.内涵科学实验室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通过操纵变量来观测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的方法。它能够排除干扰因素,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

  2.种类

  (1)儿童操作实验

  儿童操作时间是指儿童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全过程的实验,实验的性质比较简单,常带有游戏性。

  (2)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是指教师操作试验的全过程,儿童观察实验的过程、现象、变化和结果的一种形式。主要用于难度大,较为复杂的实验。

  (四)科学游戏

  学前儿童的科学游戏是借助于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石、砂、土、竹、木、树叶、贝壳等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儿童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要求,促进儿童的发展,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方法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活动自5月20日启动,一直持续到6月20日结束,今年活动的主题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幼儿园、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尊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对幼小衔接的不科学认识导致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切实做好幼小衔接,迫切需要科学的认知和行动。

  幼儿教育不可“小学化”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发展的自然过渡和延伸。做好幼小衔接,是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连续性,实现基础教育整体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从国家层面强调幼小科学衔接,在全国进行宣传和推广,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认知误区和行动误区的纠偏,比如长期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对幼儿学习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等等。其中,最大的误区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小朋友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一处“口袋”公园玩耍。

  江苏省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孩子们在海安市实验小学体验校园生活。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为不尊重3~6岁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对幼儿进行过度的早期智力开发、过早的优势智能定向、过量的单一兴趣培养、过重的学科知识学习,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使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小学化”之所以产生,并且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源自应试教育压力下延给家长带来的心理恐慌。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对儿童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成人世界的竞争或者价值观过早地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对未来竞争的恐惧,但为此而急于求成是科学的吗?虽然有研究表明,孩子为入学所作的准备对适应学校生活及后期的学业成就有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应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识字、算数、背古诗。

  3~6岁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认字相比,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由于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如果想为入学作准备,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而不是只让幼儿多识字、多写字。

  同样,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任务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这要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以及充足的实物操作机会,让他们在点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实物加减等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量关系、符号等抽象概念。如让3岁幼儿认识1和许多,初步感受集合的概念,就可以充分利用收拾餐具的环节,让孩子通过观察产生直观感受——当小朋友们将小碗一个一个放到盆里后,盆里就有了许多的小碗;而水果盆里本来有许多水果,每个孩子取走一个水果,盆里的水果就变得越来越少。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而不是要求孩子会算多难的加减法,会背多少数字。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只把“小学化”理解为教育内容上的超前是肤浅的,实践中一些教育内容并未出现“小学化”倾向,但其教育形式却表现为高度控制,以一种机械、刻板、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这其实是更深层次的“小学化”表现,更需要高度警惕。所以,避免“小学化”,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是机械、生硬地理解和执行“去小学化”要求,而是要把握住深层次的理念,即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幼儿应该怎么有效学习

  在认清幼儿教育不可以“小学化”之后,我们还要明确: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幼儿学习的特点究竟是什么样的,怎样才算是幼儿的有效学习?如果幼儿教育不只是认字、数数、背古诗,那又应该是什么呢?

  具体来讲,幼儿的学习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在无意注意伴随下的随机、碎片化学习;是以多种感官为渠道的感知、体验式学习;是以动作伴随的操作式学习;是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是在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化学习;等等。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所持经验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幼儿的学习要充分感知,要在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习。对幼儿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他们的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充分释放,他们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能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

  下面这个例子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一位家长在微信交流群里介绍了她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她的儿子非常喜欢玩积木搭拼玩具,并且说要“买好多块”。于是她问儿子:“好多是多少?”孩子说:“100块。”于是她就问儿子:“你能数到100吗?”孩子当时还不能。妈妈就趁势说:“一个选择是今天可以数到几就买几块,另一个选择是今天先练习数数,明天再来买。”孩子犹豫了半天说:“那就明天吧。”随后,她递给孩子一个标记着从1到100所有整数、以厘米为单位的纸质尺子说:“你自己看吧。”这位妈妈说,在孩子缺乏动机的时候,让孩子数到100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但是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动机,想要买100块积木的时候,他学习的欲望就特别强,就会自己去学习如何从1数到100。我们从这个事例中更能感受到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至关重要。

  事实上,当今世界学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点也正在从“学了什么”向“怎么学”转变。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小科学衔接,幼儿园就要与家长、社会合作,共同为幼儿创设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成人给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顺应其天性,引导其发展,让幼儿在游戏、探索、发现、体验的快乐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什么才叫为孩子打下好基础

  当前,世界处于以知识经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巨大浪潮中,以知识技能灌输、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越来越呈现出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无法支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弊端。世界教育改革开始出现新的走向,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标准体系将逐步被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的核心素养教育体系所取代,让儿童在当下过“有意义的生活”,作好“面向未来的准备”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这一潮流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品质比获得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

  小学低年级教师通过多年观察发现,那些学习中在抗干扰能力、专注能力和坚持性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学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他们有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提问,善于观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愿意探究。相反,那些注意力涣散、倾听能力较弱、情绪低落、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在这些孩子中,不乏被提前灌输了大量小学知识的孩子,以致出现厌学情绪。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中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孩子每天得到多样刺激的机会,父母积极参与儿童游戏和活动,能够对孩子未来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有较大影响。

  这些发现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直观地告诉我们什么才叫为孩子打下好基础——与知识储备相比,学习品质的养成更重要。为此,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都要聚焦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引导家长科学认识学习的关键问题,从学习品质入手,做好幼小衔接。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包含了决定学习质量的关键要素,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学习品质既包括兴趣、动机、坚持性与抗挫折能力、独立性、专注、计划性、时间洞察力等特质要素,也包括精细加工、深度理解、反思、批判、创造、想象等具体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品质既包括个体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行为等特征,也包括他们在社会学习中与他人合作、沟通、讨论的特征。学习品质的内涵强调的不是儿童能够学到的具体知识或具体经验,而是如何学。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更是兴趣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和方法与策略的掌握,“怎么学”才是儿童学习能力发展与提高的实质。

  帮助幼儿形成对其终身有益的良好学习品质,需要家长的理念与幼儿园的理念一致。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是开展有关学习品质的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认识、了解学习品质的内涵和对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引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家庭观察,看看哪些行为表现属于学习品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然后再展开讨论,看看其中消极的学习品质反映了哪些问题,积极的学习品质源于哪些经验。三是通过半日观摩,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体验幼儿的游戏,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记录体现幼儿学习品质的行为表现,然后再与教师展开集中讨论,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品质。四是邀请小学、中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互动,引导家长用终身学习的眼光看待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五是通过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充分研讨,梳理有效经验,帮助家长在创设环境,支持孩子主动学习、观察发现、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管理情绪等方面获得可操作的有效支持策略等。

  总之,在尊重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幼儿学习品质结构要素发展框架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课程框架,将幼儿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常见情境相结合,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潜力,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有益尝试,是落实“双减”政策,以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为切入点,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创新。

【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方法】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的整合方法03-14

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哪些09-09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07-20

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12-27

幼儿园管理的有效方法03-08

教育孩子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02-10

有效教学的方法03-10

有效的戒酒方法10-27

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