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时间:2022-06-02 08:34:08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指导专家

有关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邬飞香(曾担任幼儿园教师和早教中心负责人,目前专业从事早教研究)

  知名早教专家邬飞香表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各种功能的建立,都存在一个最敏感的时期,早教界称之为“关键期”。处在“关键期”中的各种能力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感官敏感期都集中在0岁-6岁。

  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作,但幼儿能容易地学会母语,这是因为幼儿先天的语言敏感力。

  建议:1.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尽量使用标准的语言。跟孩子说话时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晰。布置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2.发现孩子有语言障碍时及时寻找原因,找出对策。必要时可带孩子到医院检测,或寻求专家的帮助。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建议:1.为孩子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家里的物品摆放有序。在孩子使用完物件后引导孩子每次使用后放回原处。如果家里有儿童房的尽量引导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

  2.帮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习惯在指定的时间里做某事,不要随便更改孩子的作息及饮食时间等。如每天下午去散步、睡前讲故事等。

  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建议:1.当孩子什么都要啃一啃,摸一摸或看一看时,家长可以在家里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如唇欲期的孩子要吃东西时,把家里的小玩具清洗及消毒后允许孩子去尝,并告诉他(她)这是什么,用什么材质做的等等。

  2 .对于孩子的一些探索要求,只要不具危险性,家长都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让孩子学会会五官去探索世界。有时也可以配合孩子玩一些训练孩子五官的小游戏。

  对事物感兴趣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

  建议:1.孩子常常会捡起地上的头发丝或是一些细小的物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学会认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物体。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归类,如将有用的物件放归原处,没用的物件扔进垃圾桶等。

  2.家长细心地观察孩子,当发现孩子对细小事物感兴趣时,可以引导孩子进一步地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奥秘。家长可以抓住孩子学习的契机培养孩子巨细无遗、宗理密微的习性。

  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

  建议:1.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2.提供安全的练习环境,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如爬行敏感期的孩子在刚学会爬的时候喜欢四处爬,这时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爬行环境,鼓励孩子去勇敢尝试,大胆探索。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交结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

  建议:1.家长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如见到人主动打招呼,别人帮助时要道谢等。

  2.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孩子同入各种公共场所及社交活动时,注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作用,让孩子有样可学。

  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

  建议:1.首先父母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家里藏书较多。父母常常在阅读书报,常常与孩子一起阅读小书,给孩子讲故事等。

  2.适时提供孩子感兴趣的读物,让孩子时刻享受阅读的兴趣。

  孩子抱着东西睡觉更有安全感

  在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睡觉时都喜欢抱着软软的东西睡觉,比如小枕头、毛巾、毛茸茸的玩具等。没有这些东西,孩子往往很难睡着,他们总得抱着一样东西才会觉得踏实,而不会管这样东西是否有多漂亮或者好玩。

  对婴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没有比睡在妈妈身边更舒服、更有安全感了,小孩子都喜欢在妈妈身边睡,他们对妈妈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妈妈又不可能都陪着他们,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还会有意让孩子独睡。没有了妈妈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会觉得没有依靠,而抱着一样东西睡觉会让他们有依靠的感觉,所以能安心睡觉。

  一般来说,孩子从6个月时,就出现了依恋。但是,当母亲经常离开孩子,漫不经心地抚养,使孩子缺乏母爱时;当孩子因病住院,与母亲分离时;当孩子的生活中,频频地调换照看者时;或因恐惧,生活环境枯燥,缺乏游戏、玩具及正常的人际交往等时,都会妨碍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于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将依恋转移至物品上,与某一物品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当孤独、焦虑和恐惧时,孩子就会紧紧抓住这些物品,试图以此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正常的孩子拿着东西才能睡觉的原因。

  孩子的这种习惯说到底是安全感的缺乏,而抱着东西睡觉让能他们产生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作用。当孩子逐渐长大,随着孩子心理的成长,这种习惯会逐步的改变,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也要注意对孩子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温暖。

  早入学会不会影响脑发育

  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早点入学接受系统教育,但又怕用坏了孩子的脑子。经过科学分析说明,早期入学,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从脑子的发育来看,新生儿脑的重量约为成人的25%,出生后1年,脑子的重量达成人的50%,两岁占70%,6岁时达成成人的90%,可见在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十分迅速。

  再从智力来看,研究表明:4岁以内是人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智力获50%,4-8岁又达80%,8-17岁达100%。所以5-6岁的儿童早期入学,进行系统知识训练,可以促进孩子智力更健康地发展,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证明,6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刻,错过这一时机,智力发展将难以弥补。

  通过说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说话的语速来了解孩子心理

  语速最直接的意思就是说话时的速度、快慢,其是最能反映心理状态的一种因素。父母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从他们说话的语速有没有变化中看出来。

  有些孩子说话速度很快,能言善辩,有些则说话速度很慢,不急不躁,这些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孩子性格的一种反映,因为一般说话快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比较直爽、活泼,而平时说话慢的孩子则性格较为内向,慢条斯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改变了说话的速度,出现相反情况时,父母就要小心警惕,孩子必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仔细观察,以尽早地帮助孩子。

  我们这里仅从父母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来说,当孩子的语速从平常明显缓慢时,有可能表示孩子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和表达观点有不满,以至于他们提不起积极参与的兴趣,只能是用放慢说话速度来消极对待。

  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言谈速度比平常快时,一般会有三种可能性: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点很有兴趣,所以引起脑部兴奋,连带语速提高;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短处或孩子犯的错误,孩子想用快速的言语带过这个话题;孩子就某一事件希望得到父母夸奖。

  心理专家称,当孩子的内心中有不安或恐慌情绪时,他们说话的语速都会变快,因为这样可以借着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饰和排解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情绪,从而可以躲避父母的怀疑及询问。

  所以,作为有心的父母,如果当你们发现孩子的语速与不同,甚至是相反时,一定要格外地关注孩子,因为他们心里肯定有事,或许会需要父母的劝解和帮助。

  通过说话的音调来了解孩子心理

  孩子说话时音调的高低变化也是其心理发生变化的明显表现。人在激动的时候,说话音调特别高,心跳加快,神经紧绷,甚至面红耳赤,无法调节心跳和呼吸,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有什么需求没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从小声的哼哼变成大声地哭闹,这是所有父母都知道的例子,也是反映孩子音调变化的最好事例,这是他们从央求到大哭的过程,对应的心理就是从平和到急躁。

  当孩子在做错事被识破后,狡辩的声音必定会升高,他们单纯地认为用“大嗓门”压过别人说话的声音就是胜利,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才会采取大吼大叫、反抗激辩的方式来企图掩饰过失。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作用,父母可能在教育中对孩子的方式是喋喋不休或大喊大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父母就要考虑换一种教育方式了。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孩子时还是要降低声调,孩子反而会更听话。

  1、低音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感温和一些,也可使孩子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运用高音调。

  3、低音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光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急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一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早期教育

  低沉平衡的声调代表理性,用这样的语调说话,容易让人接受。父母如果懂得适时压低声调,可以使孩子很快接受劝戒,而且历久不忘。身为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一味用高压手段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只会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并不能对孩子有任何助益。

  通过说话的节奏来了解孩子心理

  在孩子的言谈方式中,除了语速和音调之外,语言本身的节奏也是重要的因素。

  如果孩子说话时充满自信,谈话的节奏为句与句之间比较紧凑,滔滔不绝;当孩子缺乏自信时,讲话的节奏则慢慢吞吞,伴有结巴。当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时,他们一般会用不肯定的语气进行谈话,很容易形成模棱两可的意思。采用这种谈话方式的孩子,通常不敢承担责任,常用语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都听您的”、“都行”等,这需要家长的注意,引导孩子多进行自主锻炼,放手让孩子独立。

  通过孩子听别人说话的方式了解其心理

  我们大人之间在进行谈话时,可以通过对方听自己讲话的方式来了解其心理,对孩子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如果你是细心的父母,就可以在谈话中观察孩子的反应,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并根据孩子的微妙回应来获取其心理的信息。

  据相关学家研究显示,当孩子对父母的谈论话题感兴趣时,他们会表现出认真听父母讲述的状态,一般常见的姿势有坐姿前倾,视线正视;而如果孩子对于谈话话题有表现不满和厌烦之意,他们就会眼珠乱动,视线发散,身体倾斜,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孩子说话和肢体语言来判断自己说的话孩子是否愿意听、是否听进去了,再做调整。

  在孩子聆听父母说话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状态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认真程度,是“凝视”、“点头”、“提问”。

  第一,紧盯父母的眼睛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沟通状态。孩子心智通常比较单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非常认真的听父母讲。父母只要发现孩子在讲话过程中眼睛始终紧自己,那就可以继续向下说,因为这就代表孩子对你说的话正在认真地听着,此时的沟通效果很好,可以起到父母期望中的目的。父母可能还会发现,孩子的眨眼频率都非常低,这表示,孩子已经完全投入到父母的话语中。

  第二,在谈话的过程中,孩子大多数的点头行为表示他们正在安静地倾听父母的讲话,心态是很严肃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双方就某一重大问题沟通时。但是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有些“鬼精灵”的孩子会表面做点头状,但实际上在想其他的问题,这就要父母依据孩子的性格和眼神来加以判断。

  最后,完美的听话态度是,孩子能参与到谈话中来,并且时不时地提问,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说明,孩子真正在用心听的同时,也在思考。只有思考了,才会提出问题。父母对于孩子的提问首先需要给予鼓励,然后要仔细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参与心积极性。

  作为一个有心、用心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多观察孩子的表情神态,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小秘密,可以轻松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妈妈,我需要安全感

  一、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认得心理免疫系统,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

  我们看到身边人格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从容、自信、乐观也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充满戒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寻求外在的认同,因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投入地发展自身能力。

  二、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机

  在0-3岁的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问题,并对未来影响深远的是——是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特别是宝宝1岁半之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额重要时期。

  三、如何建立安全感

  1.1岁半之前提供充满爱心的、敏感的细心的照顾

  出生的前3个月,白天只要孩子醒着,就进行交流,告诉他所发生的一切。如果妈妈想让孩子有心理安全感,一定要做到“一哭就抱”。因为哭泣是孩子唯一的交流途径,他哭时,置之不理,阻碍了孩子和父母的交流,让他感到无助。

  2.陪伴但不干预孩子的活动

  1岁半以后,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较强烈。这时,父母为宝宝提供安全感,但不要过度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不需要时,大人就在旁边干点自己的事儿。

  3.纵容孩子的“破坏”行为

  不要利用恐吓的手段,阻止孩子的“破坏”行为。比如孩子要去拿石头,就吓唬孩子说“不许碰,拿了肚子疼”。这些在婴幼儿时期形成的恐惧,往往会跟随孩子一生。

  4.请不要说这些破坏安全感的话

  不要对宝宝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认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不要讽刺孩子,动辄斥责孩子,请用欣赏、鼓励支持的话语代替批评、责备、惩罚,不要要挟宝宝,无论从身体还是情感。

  5.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请一定不要当着他的面和你的伴侣吵闹,请不要问他,如果我跟爸爸离婚了,你想跟谁过?对他来说最大的安全感就是家庭的和谐,父母的恩爱,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6.远离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另一方面使其产生重大丧失感和被抛弃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

  7.诚实面对孩子,信守承诺

  当妈妈有事外出,千万不能偷偷溜走,而是要如实告知孩子外出原因,以及何时归来。不用说几小时,因为孩子听不懂,但可以以孩子的生活节律为标准,比如,告诉孩子“妈妈在你吃晚饭的时候/洗漱准备睡觉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回来。”而且一定要信守诺言,言出必行。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也有着自己的心理特点,通过下面的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幼儿有哪些心理特点。

  案例一: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请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

  1.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

  2.病因:

  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

  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

  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

  三、癫痫。

  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的: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孩子能力培养的关键期】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09-27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07-26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3-24

如何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09-06

怎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09-22

怎么培养孩子语言能力10-29

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妙招08-09

孩子的沟通能力怎样培养10-28

如何培养孩子交往能力03-13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