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

时间:2022-04-28 18:05:37 教育 我要投稿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

  导语: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穿越社会上所谓的学校教育的要求,去探究当一个孩子经历了学校教育、社会的选择后,他如何还能成为一个有着完整的自我,内心充满了幸福的感受,对身边的人事物保持独到的见解、友善的态度、及时而有力的支持的人,这才是教育真正要做到的。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

  (一)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入园难”问题。

  其一,突出公益普惠,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积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继续把大力发展公办园作为提供普惠性资源的基本途径;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参照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生均财政补贴。小区配套园,一律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必须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对公办性质园,着力加大扶持力度,激发活力,参照公办园财政投入和教师管理政策,出台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部门办园、集体办园等具体政策,充分盘活公办性质园。

  其二,确立分区域发展思路,城乡实行不同的办园体制。在农村,以公办园为主体。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作为分园纳入乡镇中心园统一管理。在城市,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在加大力度建设一批公办园同时,尽快研究理顺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的办园体制,纳入公办园管理。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投入与运行保障机制,解决“入园贵”问题。

  其一,突破观念,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将普惠性作为投入的根本原则,在继续加大对公办园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其二,尽早研究建立涵盖公办园、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机制。1)提高公办园保障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办园条件标准和教育需要,制订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农村公办园办园成本80%以上由公共财政承担;2)对公办性质园实行与教办园同样的财政投入标准; 3)建立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机制,以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补贴等多种财政奖补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其三,建立分区域、分层级的学前教育各级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在城市地区,建立起政府保基准、社会与家庭共同分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在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建立政府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和家庭适当分担成本的`投入与保障机制。对财政不足的地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

  (三)完善教师政策特别是编制和待遇政策,加快建设具有较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首先,补齐短板,新增教师编制着重向乡镇倾斜。 实施农村幼儿园“特岗计划”,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为乡镇中心园配备专门编制,用于支持区域内教研指导、质量监管和巡回支教等工作。

  第二,完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岗同酬。

  第三,健全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培训制度。根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完善学前师资培养规划,扩大学前师范生招生规模;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并扩大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完善园长、教师、保育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全员轮训制度。

  (四)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其一,明确并加强省级政府对省域内学前教育的统筹领导责任,推动本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县级政府对县域内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的主体责任,保障辖区内学前教育规范与健康发展。

  其二,切实实现管理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的双上移。即,行政管理的重心从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统筹管理的重心进一步提升到省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的重心则以中央支持下的地方政府为主,并且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有区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区,财政保障的主体重心应该越高。

  其三,理顺并调整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同时注意发挥地市和乡镇的职能。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将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及其落实、规划与实施、财政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领导的重要内容。完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的公示与运用制度,把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当地政府工作及其成效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表彰教育成绩突出地区的重要依据。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

  一、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题时,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岁时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此时,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其实孩子有点“不听话”并非坏事,往往这种孩子兴趣广泛,有独立见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心理发展也较健康。而一个一切听从大人安排的特别听话的孩子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样是有问题的孩子。

  二、正确冷静地对待幼儿的任性行为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

  (1)转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孩子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变形金刚,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家长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

  (2)预先提示

  在家长已掌握自己孩子任性行为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

  (3)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家长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

  (4)激将法

  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孩子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家长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像白雪公主的吗?我看白雪公主就比你干净。”

  (5)适当惩罚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家长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

  一、学前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强化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

  《规划纲要》发布前,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阶段,存在较为严重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问题根源是政府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最近五年,以各地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布的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文件的数量和政策导向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一些地方还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政府职责考核、现代化建设指标、民生工程体系、新农村建设考核等相应的政府职责指标体系之中,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这说明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上真正履职了,不再缺位了。

  ——稳步推进了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扩大普惠性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幼儿园监管等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也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制度安排和改革方向。体制机制改革呈现了启动于中央,发端于基层,来源于问题,落实在实践,造福于事业的良好局面。有了新的体制和机制,学前教育才会有稳定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才会有持续的发展。

  五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迈开了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坚定步伐,很多在旧体制下“不可能”的情况,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变成了可能,如,“国十条”明确提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要做到“五有”:预算有科目、投入有比例、增量有倾斜、拨款有标准、资助有制度,实现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的重大突破,近几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大幅增加。

  ——唤醒了全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实施《规划纲要》以来,国家出台了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产生了广泛和重大的社会影响。各级政府的各项政策得到了落实,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幼儿园的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和提高,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些都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对发展学前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教育部连续五年组织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发了科学育儿网、制作了“回归快乐童年”电视专家访谈节目,组织了一系列主题征文、实践案例征集等活动,能紧扣现实,关注需要,生动形象,效果良好。有效地向全社会宣传了学前教育的价值,宣传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学前教育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稳定和提升了教师队伍

  经过五年的努力,教师的地位、待遇等有了一定的改善,专业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事实证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不只有利于当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树立幼儿园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吸收更多优秀青年从事学前教育,给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了学前教育质量

  在落实《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各地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宣传和落实。努力让《指南》精神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并走进千家万户。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多次的学前教育征文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DV评选活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活动等情况看,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有了较明显的改变,幼儿园教育活动日益丰富多样,“小学化”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质量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幼儿健康发展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

  二、着力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近几年,学前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期待和愿望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必须抓住机遇,研究解决深层次问题,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立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级教育的普及必须由立法的保障,这也是世界各国普及学前教育的主要经验。因此,要从法律上确认学前教育对人生发展、对家庭及对国家民族的价值,确保学前教育的地位,确保政府的投入,确保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真正使学前教育走出洼地,稳步前行。

  第二,尽快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总体上看,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几年,各地建立了大量幼儿园,但在运行保障方面的欠账还比较多,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要想保证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普惠,让老百姓有园上,上得起,关键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否则普惠性是实现不了的。

  第三,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职业荣誉感。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待遇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近些年,在一些地方,教师的职业素养比较差,科学保教还不到位,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必须解决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包括编制、工资、社保、职称评定等。要让老师对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加强师德教育是重要的,但是政府也必须要给老师应有的待遇,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吸引力,让幼儿教师有职业荣誉感。

【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相关文章:

如何看待中式教育04-30

如何看待暴力教育孩子09-23

如何看待婴儿早期教育的作用04-30

父母要如何看待孩子双语教育04-30

各位家长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03-11

我如何看待二胎教育随笔05-30

俞敏洪如何看待家庭教育04-30

如何看待婴幼儿早期教育04-30

如何看待孩子肥胖05-12

如何看待孩子犯错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