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幼儿教育方法

时间:2022-03-31 05:17:4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长幼儿教育方法

  导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教育孩子应身体力行。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说是说做是做,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的父母是难以教育好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时,要不段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学习有关教育知识,参加培训,了解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家长幼儿教育方法

  家长幼儿教育方法

  感受孩子的需求,抓住家庭教育时机

  目前我国有4亿多户家庭,这一庞大的家长群体在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无不把子女教育列为家庭的头等大事。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开始琢磨让孩子上什么学,安排孩子学什么,以爱为名的教育期待、教育理念日渐扩散成一种社会的惯性思维,并把这种家长群体的集体焦虑延续至下一代。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周鹏程对于家庭教育,曾提出建立父母学校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的土壤是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正所谓“环境育人”。家庭教育专业化迫在眉睫,对应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提出父母1.0、父母2.0的的概念,让父母的成长跟得上孩子的发展。

  适时引导,找准家庭教育方式

  “养不教,父之过”、“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当我们回顾关于家庭教育的俗语时,不难看出,中国家长虽然对于自身的权威地位和角色定位从未有过怀疑,但在教育孩子时找不到科学的方法,只能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这些老话,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用传统甚至极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中国的大多数父母缺乏自我成长的意识,“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曾经引发社会讨论,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父母之爱何以成为了伤害?家长力如果起了反作用,将会产生过犹不及的反效果。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对于家庭教育的看法是,任何的美好教育目标,绝对不能用错误的手段达成。当下很多教育伪概念,就是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合理化。比如说哭声免疫法,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教育伪概念会带给孩子很大伤害,父母的爱给再多也不会形成溺爱,反而那些以爱为假象的控制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

  过犹不及,掌握家庭教育的力度

  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用心尽力,但更需要学习和智慧。给孩子正确的陪伴,避免过犹不及的现象,是许多家长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生活与工作的重压,给孩子的陪伴时间较少,出于补偿心理,家长可能对孩子有求必应,不仅导致正常的成长教育缺位,隔代教育、溺爱等方式,不利于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控制家庭教育中独立的空间和适当的边界,才能带来好的效果,并收到来自孩子的正面回应。拿青春期的孩子作为例子,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强、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浅水留不住大鱼,笼里养不出雄鹰,适时的放手,掌握好爱的力度,也是一种提高家长力的表现。

  彼此坦诚,寻找家庭教育的空间

  “听话”的孩子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优秀样本,“别人家的孩子”常常是自家孩子要学习的榜样,但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指出中国家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病态共生的亲子关系,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孩子太听话,孩子就被杀死了;若孩子不听话,父母就想死。”

  家庭带来的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有一些孩子会通过反思父母的行为,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让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延续到自己下一代,但能够脱离原生家庭影响的人往往是少数。对于亲子关系的“良性共生”,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发明了“不含敌意的坚决”一词,父母如何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也包括孩子想与父母共生的动力,父母要坚决地拒绝孩子,但并无敌意。

  家长与孩子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去事无巨细的管束孩子,并不代表不爱孩子;孩子不会事事听父母之命,也不代表不乖。有的放矢,才能找到家庭教育的独立空间,与孩子彼此坦诚,做真实的父母。

  没有天生的好父母,只有学出来的好家长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家庭教育以抚养和教育为主,它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有三条:第一是价值观;第二是行为模式;第三是情感。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学校和社会,家长力的提高,也会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促进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对于家庭教育的描述,也对应了家长力的概念。家庭教育一种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长者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一种是广义的家庭教育,指渗透在全部家庭生活当中的、来自家庭的人和物对儿女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更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家长力,不单是家长告诉孩子怎么办,更多是孩子跟父母相处,跟社会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教育。这也与家长力的提出相呼应,从不同的维度,提高自身能力,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对于家长力的提高,政府、社会、及家长自身,也都提出了迫切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要求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

  家长幼儿教育方法

  狼性法则

  狼性法则是教育孩子的四大法则中最难以实施的法则。因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很难忍心严厉地责备孩子。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它们喜欢亲身研究和体验,不害怕危险,即使对于艰难困苦的生存条件,它们也能发现食物从而坚强地生存下来。

  而对于孩子,父母也应从小引导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让孩子独立地观察和体验生活,通过狼性法则教育出来的孩子具有更加独立的人格,在未来的人生道路能做自己的主人,勇于克服各种困难。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是教育孩子四大法则中的第二大法则。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看谁能够先让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猛烈地吹拂着行人,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地扫过,人们就因为热而将衣服脱了。

  所谓南风效应,它告诉父母们宽容强于惩戒。如果父母总是以狠狠批评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还不如采用更加柔和的方式,去体谅孩子的缺点,并以客观、理智、科学的角度来处理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 “温柔的爱”比“暴力的爱”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河海法则

  教育孩子的四大法则中的另一个法则就是河海法则。鱼缸养的鱼没有水池养的.大,在水池中养殖的鱼则没有河江中的鱼大,而最大的鲸鱼只能生活在大海里。河海法则告诉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只给孩子一个小小的空间,无论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来安排,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会失去自我开拓的能力,孩子的成长也就定型了。

  罗森塔尔效应

  最后一个教育孩子的法则是罗森塔尔效应。在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喜欢上了自己做成的一个少女雕像,国王的爱将爱神阿弗狄罗芯感动,爱神为雕像注入了生命。由于国外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就诞生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家长们,每个“笨孩子”原先就犹如那个没有生命的雕塑,但是他们的潜能却是无限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相信并期望、珍惜孩子,让孩子从爱中找到“生命”,获得奇迹。

  家长幼儿教育方法

  1,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家教往往存在“两极分化”。要么爱得死去活来,要么严得不近人情。过份爱孩子的家长常常替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不能学着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为别人的帮助理所当然。有的父母则以“爱”为理由,对孩子过份严厉,经常骂孩子,甚至打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听话,但渐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于向上、百折不挠的劲头,失去敢于说真话的愿望。理想的家教应该“爱有方,严有度”,父母要对孩子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与孩子分享快乐时光,多给孩子发展的空间,相信孩子一定是最好的。

  2,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中国家长对待孩子,常有一种“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帮着孩子做。从小帮着孩子穿衣服,从小让孩子跟大人睡,孩子上学,帮着检查文具书本,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长大了找工作、结婚,家长都要大包大揽。在这种包办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试试看的心理被抹杀,变得懒惰、依赖、怕苦怕累、没有主见、不负责任。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关键的选择,要让孩子自己去选,以便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Howard Gadner提出的人的多元智力理论等到人们普遍认可,这种理论认为,人至少独立存在着7种以上的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这些智力在不同人身上,错综复杂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应该多种多样。不要过早地对孩子下结论,教育孩子一定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予以挖掘发扬,最终就能做到每一个孩子都成功。

  4,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大多数家长总认为“孩子犯错不好”,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错误和成功一样不可避免,一样有意义。孩子犯错误的过程,就是孩子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成长的过程。孩子因为害怕犯错,什么也不敢尝试,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成长,那才是最大的失败。错误也是一种美丽,也是一种成功。孩子有了错,家长一定要平静对待,当它是一件好事,当它是孩子进步、成长的机会,切勿大惊小怪、横加指责,更不能因害怕孩子犯错,而不给孩子尝试与实践的机会。

  5,学会夸奖孩子。

  大家现在都知道赏识教育,但夸孩子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夸奖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如果夸得不准,孩子就会产生疑问,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夸错了,孩子就会把错的当成对的,产生坏作用。其次,夸奖要真实,只有真心、真情地夸,孩子才能积极回应。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孩子往往会感到是在骗他。家长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给予发自内心的夸奖,会使孩子受到真心和亲情的感染,树立“今后我要做得更好”的决心和信心。三要夸奖及时,否则事过境迁,没有了当时的氛围,夸奖作用也会降低。夸奖的形式很多:除真诚的语言外,还有赞赏的目光和微笑,亲切的拥抱,轻轻的抚摸,等等。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和举止,经常夸他的优点和进步,让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信任和鼓励。

  6,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我们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7,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我们的家长朋友常常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维护孩子的自尊。比如,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没有机会去做事,自尊和自信就无从建立,做人的根本就不能确立。我们应经常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行为予以鼓励。我们在批评孩子的错误之前,首先要表扬他好的方面,这样维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错了,仍要表扬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然后再解释他为什么错了,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维护和自信心的培养。很多批评可以变成对孩子提出问题,其效果也会比批评更有效。

  8,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教育孩子的时机有很多,如安排孩子做家务,到邻居家借东西,让他们自己买日用品,等等,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孩子就能健康成长。教育契机很多,关键在于“把握”。孩子的生日、儿童节、新学期开始等是很好的契机,可以借此鼓励孩子闯过难关,迈上一个新台阶。孩子犯错、考试后、参加活动前等,也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好好地利用这些契机教育孩子,会取得平时难以取得的效果。

  9,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谁也不能靠着一点知识和本事,到处通吃、一辈子通吃,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收获一生的幸福和成功。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必须让孩子具备一种永不满足、不断奋进的能力。父母可以通过点点滴滴引导孩子正确地、理智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分析,认识自己有哪些长处,哪些劣势,进而发挥长处,克服不足,不断战胜自己。孩子有了一些成绩,就肯定他们,并提出新的目标,激励他们不断进取。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不断自我超越。

  10,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

  当我们看到植物“开花”了,很自然地就要想到“结果”。其实,从开花到结果是需要很多步骤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教育孩子,要懂得:责任心比虚荣心更重要!诚实和勤奋是最终成功的基石。

  11,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是什么原因使得很多现在的孩子丧失了最根本的感恩之心呢?答案:都是父母惹的祸。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苦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的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也才会用感激之心看待父母,并随时准备回报父母。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相当多的家庭支付孩子学习生活的费用,已无须通过艰苦奋斗甚至挣扎才能获得,孩子常常感不到父母的艰辛。沟通的缺失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相当多的孩子不了解父母工作中的辛苦、父母所承受的压力。而父母为了让子女集中精力学习,也不愿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压力和艰难。相当多的父母会这样教育孩子:你好好读书,家里的事情不要你操心;你把书读好了,就是对我们的最好报答。父母给孩子从小就确立了“读好书”就是最好报答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当他真的长大,到了应该懂事时,他依旧有如此价值观,尽管进了大学,他也依旧会提出各样要求,并希望父母能无条件的满足。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和艰难,要经常引导他们从小就及时对父母作力所能及的回报。“惯子如杀子”,你把好东西都给孩子吃,还是每次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吃?你能让孩子明白孩子每天生存的保障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吗?我们不但要感恩亲人,还要感恩社会。

  12.学会与学校、老师沟通,合作比抱怨好。

  许多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关心得就少了,只是偶尔通过孩子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和孩子的情况。由于是间接了解,难免有些片面或不客观。以至于和孩子,和学校,和老师之间发生一些误解,再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解决,最后适得其反。抱怨孩子,抱怨学校、老师,都不可取。当我们真诚地和老师用心沟通,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孩子、理解学校,给孩子做好榜样,尊重老师,和老师密切联系。懂教育的家长一定会承担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我们不可以把教育孩子这样的头等大事100%交给学校。

  13.身体力行,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孩子模仿。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也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甚至危害社会的人。这些都是“薰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