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一致 培养孩子良好的秩序感 (中班)

时间:2017-06-24 专题幼教 我要投稿
午睡一个小时后,几乎所以的孩子都进入了梦乡,妍妍、婷婷等几只“小猪”的鼾声此起彼伏,就像一首温馨的协奏曲……转身,见文文又弓着身子半蹲在床上:“文文,要不要小便?”“已经尿尿了。”掀开被子一看,整个枕头都湿透了、裤子湿了、两只袜子也湿透了……他是蹲在枕头上尿的,而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

尽管已经是中班的孩子,可是不论在集体活动还是日常活动中,文文总是游离在活动之外,不能真正参与进来:上课时自顾自地起身小便、喝水;午睡时常常难以入睡;午餐时把饭粒菜叶挑得整张桌子都是;画画时把油画棒记号笔涂在桌子上、地上;做操时满场奔跑……当这许许多多的问题,发生在同一个孩子身上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班级常规教育的缺失?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孩子的妈妈认为在幼儿园,老师通常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她对孩子说:“只要你口渴了,就要自己去喝水,不管是在上课的时候或在游戏的时候都可以的”“有尿了,就要自己去尿”……尽管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不同于在家中,他必须学习遵守在集体活动中的秩序与规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然而家长对此却不以为然,一度以为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或欠缺。中班每天有1-2个集体活动,每个活动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在每个活动的间隙我们都会提醒孩子入厕或者喝水,在平时的游戏活动时间是不限制小便和喝水的。作为一个中班的孩子,是否应该遵守这些简单的常规呢?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班都有30名以上的孩子,试想如果每个孩子都在集体活动中喝一次水或上一次厕所,那么集体活动如何正常开展?孩子在“喝水”、“小便”的时候,错失的是学习的机会,不但如此,还会给班级其他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群体中,入园初期,孩子们便会逐步建立良好的秩序感,他们通过老师的提示、同伴的行为等途径,了解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等等。当孩子与孩子间,孩子与老师间的关系变得简单、友善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长和探索未知世界中。

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他们对于错误的认识往往是从成人的反应中得到的。无疑,家庭与幼儿园不同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使他产生了认识混乱,家长错误的观念扰乱了孩子秩序感的形成,这是孩子在几乎所有活动中我行我素的关键原因。所以,纠正孩子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从家长观念的改变入手。在日常的沟通中家长对老师的反馈存在诸多疑虑,甚至找孩子、阿姨、老师……反复求证。对于这样的家长,或许应该从最简单的观察记录入手,随机拍摄孩子活动、午睡等时候的视频,让家长从中发现并正视孩子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老师形成起码的理解与信任,而后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与我们老师沟通,家园达成一致,促进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形成。使孩子真正融入班级的集体生活中,真正融入社会中。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