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优秀教案

时间:2023-01-12 16:24:00 教案 我要投稿

政治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优秀教案

政治优秀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浙教版《思想政治》第一册第二课《正视自我开拓进取》的第一框内容。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对待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本框的学习是第二课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学好这一框对于帮助学生正视自我,从而正确树立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自我”有三个层次:(1)阐述正确认识自我的涵义;(2)说明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3)了解和学习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表演、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的过程体验,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中发展自我。

  3、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表演、分析,懂得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及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进入初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有新鲜感,他们希望认识自己、他人和新的集体。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在小学的教学中几乎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对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崭新的,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这种好奇心与认识欲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自己熟悉的角色的扮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些基本方法,理解正确认识自我的涵义与重要性,通过学生介绍自己的优点、特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消除部分同学身上的自卑心理,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和更好地认识自我,在此基础上增强自尊自信,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

  三、教学理念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的观点、社会期待和普遍价值的存在,学会与他人交往,体味他人的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自我,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角色扮演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参与性极强、富有乐趣的活动。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体验角色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理解角色并以合适的语言、动作把它表达出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还需要与其他扮演者配合共同完成演出任务。这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发展人际交往智能。所以,本框内容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扮演记者、教师、家长、学生等这些熟悉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引发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学习正确认识自我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识自我的涵义和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小明认为自己文学功底深厚,常在别人面前吹嘘卖弄。一次他看到电视台举办文学知识大赛,他马上报了名,想这下可以在电视上露脸了,并在同学面前夸下海口:一定要拿个大奖。比赛开始了,有10分、20、30分题可供选择。小明非常自信地选择了30分题,题目一出来,小明傻眼了,第一关就被淘汰出局。这下小明可是羞得无地自容。

  师:同学们,小明为什么会羞得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小明太自信了。”“不,是太自负了”“他不自量力”……

  “告诉我们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胜。”“做人要有真才实学。”“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同学们,你们认为失败了的小明会怎样呢?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地思考续说小明的故事。

  师: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续说中归纳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增强自尊自信,才能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才会取得成功;相反,如果自视过高,就会自以为是,变得很盲目;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这样就会不思进取,永远一事无成。

  师:小明到底怎样了,下面先请看同学们的表演,然后思考:短剧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自我的方法?

  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学生表演短剧:记者收到一封感谢信,带着这封信到学校采访。

  记者(学生甲扮演):你好,我是处州晚报的记者,请问初一(2)班的班主任在吗?

  教师(学生乙扮演):我就是,有什么事?

  记者:我们收到了白云社区的感谢信,你们班的小明和小刚利用暑假为社区做好事,我想了解更多的情况,并写一篇报导。

  师(学生扮演):小明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且爱帮助人,关心集体。小刚同学体育方面很不错,是个好苗子,学习成绩中等,集体荣誉感强,但上课不是特别认真,脑子倒是挺灵光的。你可以找几个学生了解一下。

  记者:同学们,你们好,我想请你们谈谈小明和小刚平时表现怎么样(包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

  学生1:他们俩是可是一对铁哥们,,小明学习成绩好,小刚呢体育好,会帮助人。

  学生2:他俩是邻居,每天一块上学,小明帮小刚辅导。他们可讲义气啦,小刚上中学后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这多亏了小明的帮助,他小学经常给老师留下补课呢,这次小刚考了优秀。

  学生3:小明成绩好,又肯帮助同学,在家也经常会帮他妈妈做家务,他的邻居都竖大拇指说他是个好孩子。

  学生4:小刚在学校表现还不错,可在家里,他妈妈经常数落他,说他这个不如小明,那个不如小明,我都同情他了,小刚有时会和他妈妈顶嘴。

  学生5:小刚上课不认真,有时会乱写乱画。他有小明这么好的哥们,真是他八辈子,不,是十辈子修来的福气。

  记者:下面请两位同学自我介绍一下。

  小明:“我没有同学们说的那么好,我自从在电视上比赛失败后进行深刻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太孤陋寡闻了,而且自以为是,就决心踏踏实实的学习,认认真真地做人”

  小刚:“我很惭愧,我觉得自己比较粗心、上课不是很用心,成绩不理想,可我比较关心集体,热爱班级,对同学热心。不过,我有点叛逆,如果谁老说我,我就会很反感,会对着干。

  记者:谢谢各位同学,再见。

  师生互动,引发思考:

  师:表演看完了,请问小品中这两位同学是怎么认识自己的?

  生甲:是与同学比较。

  生乙:是通过妈妈、老师等的态度认识自我的。

  师:这两种都是认识自我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讨论:运用这两种方法认识自我时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1)与同伴比较要客观、实事求是,还要公平合理,比如,小刚成绩比下明稍差,那是基础不一样,小刚已经开始努力,也有了很大进步。(2)通过他人的态度认识自我时要注意:对别人的态度要具体分析,正确对待。别人的态度不一定都是客观的、正确的,要看大多数人的意见或态度。

  师:与同伴比较时,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比较的双方的大部分条件应该是平等的或相似的。除了上面的方法外,从短剧中还可以看出其他方法吗?

  生:还可以比较自己的过去与现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与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来认识自我,象小刚的学习成绩比过去进步了,小明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了。

  师:这又是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方法。也希望小刚、小明能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进步。再想一想还有其他认识自我的'方法吗?

  生:我还可以把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与他们相比,找出差距,向他们学习。

  师:与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比较,这也是认识自我的方法,这些人物可以是历史上的或当代的,也可以是书本上的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请问我们与他们要比什么呢?

  生:与他们比较时,不是与他们的成就、名声、地位比,而是与他们的努力奋斗相比较,找出差距,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与方法。

  师:我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自我,如气质类型自测。这是认识自我的辅助方法。

  生生互动,体验交流:

  师:我们学习了五种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给自己自画像,展现自己的优点、特长(可以说、画,演等),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教师巡视了解,挑出最具特色的在全班交流(可以挑选学生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知识提升,回归教材:

  师:我们学习了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正确认识自我?

  生:就是指一个人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师:正确认识自我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2)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对祖国的贡献。

  教师寄语,歌曲激励:

  师小结:正确认识自我,才能使自己看清前进的方向,才能在集体的大海中乘风破浪。因此,我们都要学会认识自我。我们还要认识到正确认识自我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从不太正确到比较正确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课后请同学们以“寻找我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介绍自己的特点、优点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论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既能教人应付生活,又能教人主动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享受生命的光辉,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来扮演他们熟悉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向同学展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他们之间相互了解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让他们交流、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选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不能贯穿整堂课的始终,仅仅是为了体现这一模式而设计了这么一个情节。

政治优秀教案2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理解,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中三年级下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生教材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新分配的班级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情况比较陌生,本学期在熟悉学生的重点上应特别予以倾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详细情况,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延续,主要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一、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二、依法治国;三、承担社会责任。

  2、本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下册教材,共有三单元,六课内容,分别研究热爱科技、崇尚科学;走创新之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六个主题。

  3、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二、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大纲要求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创新与科技发展。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 法。

  3、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难点:

  1、搭起创新的桥梁。

  2、宪法是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3、公平、正义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3、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增强公平意识,勇于承担自已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2、增强区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参加各种迷信活动。

  3、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4、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已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政治优秀教案3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二是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课堂探究:

  (1)黄筌为什么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2)如果让你改动这幅画,你会怎样做?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2)不改。因为整体与部分又是辩证统一的。

  (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的。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相互依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特别是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还是相互作用的,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课堂探究: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探究提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手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人这个整体,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了。

  课堂练习: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C

  解析:作为包含关系选择题,D项说法有误,应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了三者的关系。B项强调了三者的统一,但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项.

  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内容来看,其方法论应包括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有两点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做法是从整沐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二是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点方法论要求主要是强调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反对分裂主义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思想。

  课堂练习:城市建筑不协滴,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B.要注重量的积累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两种"城市病"主要是由于规划建筑者缺乏整体考虑,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从而导致此"病''的发生,故A、B、D项不选,C项符合要求。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和要素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个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和系统各有其不同特点。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别性、局部性。要素总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部分,或者是一个个别因素、个体。

  第二,多样性、差别性。一个系统中诸多要素有着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第三,不可分割性。要作为系统构成的单元,相对于该系统来说,它是不可分割的。第四,不确定性。与整体的结构相比,要素相对不稳定。

  系统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整体性。系统是在要素及其相关性中产生的整体,因而它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要素并使各个要素从属于自身的整体。

  第二,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都是有序的组合,因而具有卡目只寸的稳定性。

  课堂探究:

  (1)根据木桶和短板的争论,请你说说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榭成事物的内部要素的不可或缺性。

  探究提示:

  (1)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一个班级是由许多个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各个学科组成的等。

  课堂练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这里的"一定意义上"的含义应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包括着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C.这里强凋了整体、部分和系统、要素的关系是一致的

  D.这里强调了整体、部分与系统、要素的关系有共同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组关系的认识,D项说明了联系的共性。因此选D。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课堂探究: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是怎样学习的,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

  探究提示:

  (1)上述两种学习方法中包含了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略。

  (1)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第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第三,优化原则。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政治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教学重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与学法建议]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生活与消费,那么,我们消费的商品是从何而来的?(学生答:生产出来的。)因此,第二单元我们要来《学习生产、劳动与经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展示一系列的图片如衣服、汽车、光碟、书籍等产品,问学生这些物品是从哪里来的?人们所消费的一切商品,都是通过生产来提供的。让学生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的,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生产决定消费。然后通过课件用图片的方式展示这十几年来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并设计探究题。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者的关系。

  (1)从你记事起到现在你家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你最想要的交通工具是哪类?

  (3)你为什么还没有得到你最想要的交通工具呢?

  (4)如果让你贷款买车或者支付首期的话,你会不会这样做?

  让学生充分探究、讨论(时间10分钟),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讨论结果:

  (1)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坐不能坐地铁呢?(地铁还没建造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从过去买一辆单车到现在买一辆汽车,从钱货两清消费到贷款消费,为什么过去不贷款买汽车呢?为什么过去是钱货两清消费而不进行贷款消费呢?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稳定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更乐观了。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首先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产力发展了,收入提高了,消费方式就会随之多样化。这说明了什么?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广州的交通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交车不断的增加,出租车也在增加,人力车不见了,摩托车也禁止了,地铁开通了,这中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大大提高了。

  (4)随着各种名牌轿车不断推出,许多人把购买高档汽车定为自己消费的目标,“有房有车”成为一种追求。在80年代之前人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目标呢?不会,因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

  总结:因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所以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靠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继续归纳讨论结果:

  (1)目前汽车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这么多汽车生产出来之后,汽车公司会发愁吗?他们愁的是如果车子卖不出去会该怎么办呢?汽车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为什么近年来人们追去的是各种名牌的汽车而不是以前的“老爷车”?为什么自行车的使用数量越来越少呢?因为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要求提高了,包括它的速度、安全性、舒适性等,由于广州的经济发展比较快,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提高了。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汽车美容等等,这说明了什么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要解决当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问题,措施之一就是要大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开辟更多的消费领域,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4)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因此,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读探究五,也就是课文34页的探究题,并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材料设计问题:

  (1)结合图和亲身感受,说说我国生产发展的成就;

  (2)谈谈近些年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

  (3)为什么我国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由负责人进行小结,说明原因,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以及意义。

  ①理论原因: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现实原因: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推理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结合探究活动6,总结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

  (3)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政治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2、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x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政治优秀教案6

  探究目标(意图):

  1、培养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2、培养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

  3、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4、展示并分享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手段:

  1、搜集相关报刊、杂志。

  2、搜索网络资源。

  3、问卷调查。

  4、其他。

  探究过程(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便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的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政治优秀教案7

  古往今来,对“金钱”的认识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过于清高,视钱为“阿堵物”;二是认为钱很重要,又不重要,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三是认为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探究意图:

  1、本单元的知识点是介绍货币、价格、消费。货币就是金钱,商品价格是用钱来表现的,消费不外乎是怎样花钱,所以金钱观与这三课的内容密不可分。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的知识。

  2、正确对待金钱,在高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金钱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代高中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避免他们陷入拜金主义误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对金钱的看法,众说纷纭,因此探究这一问题容易形成争辩的气氛。通过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关于金钱观的观点,并对它们进行争鸣、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剖析各种观点的'思维辨析能力,并在分析、比较、感悟的基础上,认同正确的金钱观。

  活动策划: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的负责收集外国名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古人有关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我国当代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有的负责收集各种典型事例。各小组各负其责,每个小组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备课堂交流之用。

  2、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在老师指导下,事先编制有关金钱观的调查问卷,将问卷发给周围人填写,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

政治优秀教案8

  创设情境:

  我们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有的已经将近两年了,彼此之间的熟悉和了解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这是学生会回答:还可以,不错之类的话)到底同学之间认识和了解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下面我就测测大家。我们这次测试不是以往的一张问卷,而是一项活动!(把全体学生分成六组)

  题目叫做:请你猜猜他是谁?

  活动形式:请同学们以任何方式(形象语言的描绘、习惯动作的模仿、记忆犹新的事件的描绘等等方式),来描绘班级里的一名同学,(课件展示的内容)这名同学可以是小组内的,也可以是小组外的。小组讨论、准备然后派代表到前面表演,然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你描绘的这个人是谁。前提要求,描绘中不能说出你所描绘的同学的姓名,今天穿的衣服,坐的位置,语言、动作,描绘得越神秘越好。 (在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后马上请被描绘的同学站起来循序的问下面的问题),你觉得她描绘的是你吗?平时你有没有听到或者想到同学描述你的这些地方?我可不可以把她对你的描绘看作是对你的一种评价呢?你是怎样评价她对你的描绘或者说评价的,换句话说,你是怎样评价你自己的?好谢谢请坐。接着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利用这节课来认识一下你自己。 哪组的同学能够很勇敢的自己先站起来,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一下你自己?(给以简单的概括)(我们为真的勇士鼓掌)还有同学要说吗? 看到这个题目不知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认识你自己”,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如果真的把它坐到了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我们每个同学或者说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个认识或者看法,但是我们眼中的自己往往会有一些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于是变得自负(语速放慢,让学生说出来“自负”这个词)目空一切。有时候是“低估”了自己,变得(语速放慢,让学生说出来“自卑”这个词)自卑,瞧不起自己。而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充满信心,同学们当中都流行这样一句话:“我自信,我成功嘛”。怎样正确的认识自己呢?(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并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自己)

  第一步:与他人交流、沟通获得关于自我的信息。(课件展示的内容)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个短剧:(在原始森林中行走的你,遇到了两个精灵,其中一个专爱挑人家的毛病,另一个专爱讲人家的优点,他们两个都要做你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对话:(播放flash动画) 之后问同学们如果你是短剧中的主人公你选那个精灵做你的朋友。(学生讨论回答) 要是我,如果选一个我哪个也不选,我觉得这两个精灵都太偏激了,“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首先我们必须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有时候我们要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只有愿意指出你不足的朋友,并且在适当时候给你支持和鼓励的朋友才能相处的长久。广交朋友、积极做人,不论是知心朋友,还是普通朋友,无论是比你强的,还是比你弱的你都会从他们身上找到你没有的优点,同时强者身上你能找到他们也有弱点和不足,这样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完美。 聆听完别人的`意见就算完了吗?应该怎么办?(有此话一般学生自然会说出第二步)

  第二步:(自我分析与反省)

  我们还要学会拿别人的意见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相对比,找出其中相同和不同的之处,最重要的是弄清楚相同和不同的原因,差异出现在哪,我们说肯定有差异存在对不对,可能是别人只看到你的长处或短处,或者自己没有在某些方面的确没有做好。

  第三步:从生活经历中寻找自己的优点(课件展示)[讲述这点时先让学生作这道填空题,有这道题点(引出)出第三步]

  下面有道填空题:请你说出在以下每一方面你的三处优点: 1.我外貌上的优点:1.我头发发质好 2.我虽然个子矮但不算胖. 3.我的气质不错 2.我品行上的优点:1.对人真诚、守信 2.喜欢关心、帮助他人 3.做事不拖拉 3.我学习上的优点:1.会计划学习时间 2.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堂踊跃发言. 4.我曾有过的成功:1.中考夺魁 2.考大学金榜提名 3.在大学入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在这四个方面我对自己也有个评价同学们想不想听听?(以上的几点是我自己对我自己的评价)当我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不自信的时候,我总会想想自己的优点、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功,于是我觉得我并不比别人差,我也有很多优点,心理学上这叫“优点轰炸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很灵的,大家不妨都试试。

  第四步:要有“我是我自己的意识”(讲解这点的时候先做下面的活动)

  我手里有一根绳子(在手里绕来绕去不拉直),我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根绳子到底有多长,(同学们说的答案长短一定不一样,但是关键点是一定有同学起初看到绳子有一个答案听到同学们的答案后不相信自己的答案了,就改了自己的答案)。这根绳子到底有多长呢?(给出答案:2米半)。(引出认识自己的第四步要有我是我自己的意识) 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新事物,容易受时髦热点的影响。最大的弱点是:习惯于向外看,羡慕别人,总觉得别人拥有很多而忽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过于追求千变万化的事物,就往往会忽略了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都有与其它人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有要有“我是我自己”的意识,不要人云亦云,怀疑自己的能力。

  最后一步:请同学们比上眼睛认真的想一想:你们认为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呢?(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进行反思)(同时有音乐背景相伴,并且用下面的话做引导)

  我今后到底应该怎样做呢?是碌碌无为的荒废一生,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目标和航向,踏踏实实的往前走?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同时音乐停止)

  结束语: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寻找自己的个性,充分有效的实现自我,正是年轻人首先要解决得问题。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怎样做,怎样使自己学业成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无是处,重要的是我们相信:我们总可以做得更好,今天比昨天好一点,明天会比今天好一点。一点一点的改进我们的不足,发挥我们的长处,充满信心,不要放弃。

政治优秀教案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

  3、 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 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 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 规律的含义(板书)

  设疑:运动变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它们之间有共同特性吗?怎样从哲学上来理解规律的内涵呢?怎样去判断规律呢?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判断:根据刚才看书的内容来判断一下,下列几组说法,哪些属于规律的联系,哪些不是?为什么?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 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 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 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 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转载自免费教案,请保留此标记。)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 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联系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政治优秀教案10

  教学目标

  1、 体会生命的独特性,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并根据自身的独特性,选择合适的人生道路。

  1、 发展感受、体验生命的可贵和价值的能力;

  2、 观察、认识各种生命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1、 知道自己生命的独特性;

  2、 知道人的生命独特性的两方面表现;

  3、 知道根据自身独特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人的生命独特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

  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具有多样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践法、归纳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

  印泥、树叶、相关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知道了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地球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而在所有的生命中,以人的生命最具有独特性。

  〈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及点拨

  学生活动

  每个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

  〈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世界上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独特性。

  “比一比”

  1、 比较自己手中的树叶,找一找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2、 动手做一做、写一写,比较一下自己的指纹、签名、性格、兴趣爱好等与其他同学是否完全相同。

  人类的生命具有独特性

  〈启发〉

  我们所续写的诗句以及我们所看到的图片都说明了什么呢?

  人类真了不起,创造出了许多的奇迹,这是为什么呢?其它的`动植物有没有人类这样的成就呢?

  〈小结〉

  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1、“观察图片”

  图片包括:四大发明、飞上太空、遨游海洋、探索火星的奥秘等。

  2、“续写诗歌”

  根据课本28页所给诗句续写能说明人类具有智慧的诗句,并分组展示。

  〈小结〉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1、“猜猜看”

  课前学生分组,每位组员自我评价后,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总结出几位组员的个性特征,提交给老师。

  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个性描述,判断他是哪位同学。

  2、“我的人生小规划”

  结合课本28页中间部分的提示,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并参考其他同学的建议,谈一谈自己适合走什么样的道路。

  自我评价

  你认为自己在本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一下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我们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致电这一点,然后在逐步了解自己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政治优秀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效益;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学会应用经济学基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典型例题解析

  三、研究目的: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型:复习课

  五、教具:投影仪、投影胶片

  六、教学过程:

  1。 旧知回顾:

  由学生回顾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等知识。

  (让学生储备必要的知识,为解决问题作准备。也让学生在回顾中,体会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重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整体。)

  2。 典型例题分析:

  例:某地农民柑橘生产获得大丰收,但当场农民收并未因此而提高,农民为此很苦恼,因而影响了生产积极性。请为农民想办法。(投影)

  让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重点是该从何处思考,即答题的思路。

  学生答 (略)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提示作为铺垫,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方法。

  [提示] (投影,逐步展示)

  (1)为什么增产不增收?

  ① 在柑橘有销路的前提下,造成不增收的原因。

  (分析) A。 投入多,成本高,效益差。 B。 产品价格低,产品供过于求或质量较差。

  ② 在柑橘销路有困难的前提下,造成不增收的原因。

  (分析)A。 质量差、品种单一

  B。 价格高,难以刺激消费

  C 供过于求,产品难以销售,

  D 市场信息闭塞,销售不畅。

  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第二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建议。——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①更新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经营,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之路。

  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品种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③ 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以便于销售和提高经济效益。

  ④多渠道了解市场信息和销售服务信息,理顺流通渠道,进行多种经营以及高调整产业结构。

  到此为止,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均可以回答。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下列答案,有的超出了我的意料,也超出了听课老师的意料,的确是思维的发散。——课后评估。

  学生补充: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扶持农业、提供信息、集团经营、绿色农业、网上销售等。

  3。 时政热点分析

  20xx年国企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国企改革继续引向深入的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其次,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继续推动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第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如“PT”水仙退市、ST郑百文事件、银广厦事件。)

  “PT水仙”的`退市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已经开始建立,这将用于中国证券市场整体质量的提高,用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PT水仙”这一“去”,实当有功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有了死亡的危机才懂得去珍惜生存的机会,股市才有实现自身的筹资、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

  由学生结合这一段材料,分析此材料所体现的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结合银广厦事件和郑百文事件综合分析,进一步认识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四、归纳总结——方法指导上升为理论。

  热点问题 切入点 回归

  理论材料 区域典型案例 教材

  情境创设 题干 设问

政治优秀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从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 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老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个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更为重要?为什么?

  学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但全国人大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老师: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与地方各级人大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二者的具体内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务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老师:教材第54页的图片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选举出体现了它的任免权;审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它的监督权;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它的立法权。

  老师:全国人大拥有最高权力,它可以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那么你们知道全国人大的会期一般是多长吗?

  学生:大约半个月。

  老师:对。那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涉及全国的重大事务由谁来处理呢?

  学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4)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规律总结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三者说法有差别。

  (2)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职权、地位上的差别,把握全国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级人大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说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

  问题情景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那么,国家权力机关是由谁组成的?他们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职权?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大代表时,也能自觉树立忠实履职的意识。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还与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一起来学习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二、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合作学习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

  学生:人民代表,这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就是说,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老师: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2.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师:在这里应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具体产生方式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如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代表构成的。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即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老师:在视频材料中,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学生:人民代表的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利。

  活动: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门口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会“呼啦”出现许多流动小吃摊,看起来种类丰富,卖相诱人,学生趋之若鹜。对此小贩喜笑颜开,过路行人纷纷侧目,而附近居民则无奈摇头。

  现在我们高一(6)班就是山东省代表团,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山东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3个讨论小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该怎么做”为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例如:“山东市民代表”应注重从流动小摊与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开,“教育界代表”可从流动小摊与学校环境卫生,学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相信未来中国政治的春天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生: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老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规律总结

  1.人大代表产生于人民,权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应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权力不能混淆。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政治优秀教案13

  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及环境问题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环境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1.充分利用教材设置的小栏目。为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可自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思考或议论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及影响经济建设的案例。分析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学生自拟题目收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各种材料,可在教师或同学协作下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说服力,提高学生对环境严峻形势的认识。

  3.“研究性学习能力”作为重构课程的主线,是超越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探究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法建议

  环境问题的危害是本框的重点。教材分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威胁生态平衡;(2)危害人类健康;(3)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问题是此框的重中之重,理解这个问题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又是依法保护环境的认知前提。教材强调三层意思,首先要弄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材指出传统发展模式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普遍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还要认清我国的国情,认识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严重形势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以教学内容为线索,相关内容组分别进行成果交流,由于每个组收集的材料不一定全面涉及全部教学内容,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成果的过程。在交流中,获得对全部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教师则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有计划的推进教学内容。

  第一步:对环境及其要素进行分析。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有关环境及要素,由于这一问题地理课中曾经涉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大体归纳出以下结构图:

  第二步:对环境问题及其表现进行分析。

  同学展示有关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材料(经筛选后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材料和案例)

  材料1:

  据统计,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4万亿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大气质量普遍较差,全国五百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一级准的不到1%。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都在世界十大污染程度最严的城市之列。

  材料2:

  20xx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西北部一个金矿污水沉淀池发生泄露事件,氰化物废水流入了多瑙河支流之一匈牙利的蒂萨河。据悉蒂萨河中氰化物含量最高超标800倍,受污染水流经之处,所有水生生物几乎全部迅速死亡。

  材料3:观看录像《造纸厂、化工厂排污造成大量渔业损失》。

  归纳:污染环境——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

  材料4:

  我国森林资源约为18.69亿亩,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1.6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3%,居世界第121位。据测算,森林提供木材和林产品的价值仅为其全部价值1/4,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价值则为3/4。

  归纳:破坏环境——不适当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步: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进行分析。

  材料1: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寂静的春天》成为一部畅销书,书中描写农药喷洒,影响到鸟类的`生存,同时它们的食物链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材料2:

  每天有100种或每15分钟有一种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在今后20年里,如果我们还不行动起来,阻止人为地对自然的侵害,可能有100万种物种处于死亡的威胁中。

  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果:环境问题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一—威胁生态平衡。

  材料3:

  1984年12月3日凌晨2时30分,位于印度中部博泊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地储气罐阀门破裂,45吨左右的毒气泄漏。正在熟睡的人们被毒气熏得难以忍受,摇晃挣扎想跑出毒雾笼罩的地方,引起了一片惊慌。当场就使该城的350人窒息死亡,有12000人被送往医院。最终造成20xx人死亡。

  材料4:

  观看录像:内容大概—不同工矿企业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不同,影响江水,也影响市容卫生,并威胁着人类健康。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二—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5:

  我国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9位,但人均2.9吨,居世界第49位。有人预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只需五六十年即可耗去全部石油储量。照此下去,我们当代人吃子孙饭,后人将失去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连生存都成问题,何以谈发展!

  归纳:环境问题危害三—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

  讨论情形:

  学生甲讲了“杀鸡取卵”的故事,认为无节制的开采将会制约经济的长远发展,试图说明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

  学生乙举例:德国森林面积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在境内设立了大面积的天然林保留地,严禁砍伐;日本不愿意砍伐自己的一棵树木,每年却从周边邻国进口大量的一次性筷子,这种只要自己柳暗花明,不管他人山穷水尽的做法,并非经济和环保的同步发展,由此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同步发展。

  学生丙发言:现在我们常听到把开发西部旅游作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而且确实有很多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说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步的。

  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探究活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否同步并行

  1、明确小组分工,布置具体任务

  a、制定小组计划和实施方案

  b、小组协作,提交本组计划并进行交流

  2、研究内容与方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同步并行吗?为什么?

  3、提供收集资料的途径

  a、自己发现:观察你所在的小区、学校等,是否有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人和事,都造成什么影响?然后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或拍摄照片。

  b、查阅资料:可上网、读报、观看电视和报纸。

政治优秀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半独立半依赖,在深入扩展的生活中吸取做人的营养。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促进学生社会化。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自尊、自强。

  本册的核心概念是:自尊、自强。

  总的教育目标是:增强调适能力;发展健康人格;逐步社会化。

  教育主题是:做生活的主人。有四个教育分主题: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本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和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分八课教学内容:珍惜无价的自尊、扬起自信的风帆、走向自立人生、人生当自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为坚强喝彩、感受法律的`尊严、法律护我成长。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自尊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要有自尊,必须要自立自强;要实现自强,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尊自信并运用意志实现自立自强,则必须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三、教学重点:

  1、尊重他人与自尊的关系。

  2、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3、自立的表现和必要。

  4、依赖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5、自强的表现和作用。

  6、怎样做到自立自强。

  7、为什么会有挫折,怎么应对挫折。

  8、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9、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10、怎样预防违法。

  11、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12、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与侵权行为做斗争。

  四、教学难点

  1、如何树立自尊和自信。

  2、怎样预防违法。

  3、怎么应对挫折。

  4、坚强意志的表现和作用。

  5、依赖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6、怎样做到自立自强。

政治优秀教案15

  重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即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的抽象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生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重点解决办法】

  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难点解决办法】

  1、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因为前面已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意义,要想不简单重复,恰当处理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综合讲解这一问题是全书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引导学生认识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总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难度较大。

  要解决这一难点必须结合本框题的重点问题,即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分歧来讲解,运用"讲读"和"谈话"相结合方法进行。

  【疑点解决办法】

  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更多的是二者相结合的问题;在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割裂地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许多教师甚至回避这一问题,学生也认识不清,因此将其列为一个疑点。

  2、解决这一疑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 "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引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两者统一起来,有机地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怎样的?

  (3)新事物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通过回顾第四课前三节的内容,为本课总结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做好铺垫和知识上的准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学过的观点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它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称之为形而上学。这堂课我们主要研究怎样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问题。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36页第3自然段至第137页第1自然段。

  1.两种发展观对主的表现和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列举的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各种观点分为相对应的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组,并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这些错误的观点(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教师出示下面的表格。请同学总结后,填唯物辩证法

  形而上学

  哲学家

  观点

  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表并简述。)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对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例如:荀况认为人和人是密切联系的观点,韩非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的观点。郭象认为人与人是彼此孤立的、毫不相干的观点,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封建制度的一切原则永恒不变)的观点,杜林认为事物中没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对人们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看问题办事情习惯于孤立地就事论事,看人看事一成不变,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利益,把自己成才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师长和机遇等外部条件上。

  (介绍形而上学一词的来源和含文,以排除学生的疑念。)

  形而上学士词源于古希腊文。它本是亚里士多德的一本文集的名称,叫《物理学后编》。当时在出版亚里士多德的文集时,编撰者们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放在前面,叫《物理学》,而把他研究有关神、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哲学学说放到《物理学》的后面,取名为《物理学后编》当这部著作介绍到我国时,学者严复借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说,超乎物体具体形态之上的那些事物叫做"道",具有具体形态的事物叫做"器"),把阐述抽象道理的《物理学后编》就取其意翻译成了"形而上学"(关于形而上的学问)。所以,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问: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发展观还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那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到底有哪些分歧呢?请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137页第2自然段至第138页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三个分歧,并着重思考和理解二者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可出示下列表格,在同学阅读的基础上,边提问,边归纳,边填写。)

  (可以引导同学自己设计表格归纳填写。表格也可如下设计填写。)

  分歧的三个方面

  基本观点

  根本观点

  根本分歧

  1.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 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板书)

  1.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板书)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最根本的分歧。(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这是一个难点,教师要激发学生从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内在联系上去考虑,并重点讲解清楚。)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提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政治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政治教案优秀02-23

初中政治教案02-28

政治周教学计划优秀02-01

小学政治教案07-13

高中政治教案02-28

同样是学习政治教案02-02

高中政治教案14篇03-02

《出塞》优秀教案优秀03-14

优秀的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