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4 19:19:5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池塘里游涞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最爱,他们关注着小蝌蚪的变化,伴随着小蝌蚪的变化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故事中小蝌蚪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的动态变化使我想到,在体育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有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学目标,原来的活动方法是先念一段儿歌然后向指定方向跑,教学中幼儿常出现机械应付的现象,易失去活动的耐心和兴趣,我想如果我能用这个故事情节贯穿活动的始终,把故事作为一种隐蔽性的环境,掩盖教学目标,那么将会增加活动的乐趣,调动幼儿的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满足了一定的活动量。

  教学目标:

  1、教幼儿练习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跑,锻炼幼儿腿部肌肉力量。

  2、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3、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4、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5、促进幼儿手脚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和幼儿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师在场不同方位扮演(鸭、鱼、龟、鹅、青蛙)妈妈。

  3、幼儿胸饰(可正反翻转)一面为小蝌蚪,一面为小青蛙。

  4、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和幼儿在场地中间蹲下作睡觉状)

  (音乐声中)春天来了,暖和的春风轻轻地吹着,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青蛙妈妈生的卵慢慢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们在水中游来游去,十分快活。

  教师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苏醒,随音乐在水中自由自在游来游去,活动身体。

  [评:教师以角色身份带领着幼儿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做游戏前的准备活动]

  二、展开部分

  1、老师:听,什么声音?咦,小伙伴们,我们的妈妈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去问鸭妈妈吧!

  2、小蝌蚪们游到鸭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鸭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鸭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去问鱼妈妈吧!

  3、小蝌蚪们游到鱼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鱼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鱼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乌龟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鱼妈妈,再见!

  4、小蝌蚪们游到乌龟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乌龟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乌龟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们到前面去问一下鹅妈妈吧!

  小蝌蚪:谢谢您,乌龟妈妈,再见!

  5、小蝌蚪们游到鹅妈妈那儿

  小蝌蚪问:鹅妈妈,您好!您看见我们的妈妈了吗?她在哪里?

  鹅妈妈答:看见过,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你们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继续游,青蛙妈妈来了。!小蝌蚪:啊!我们找到妈妈啦!

  [评:小蝌蚪们高兴地跟着妈妈游来游去,间或停下进行有礼貌的对话,有利于活动节奏的控制]

  三、结束部分(小蝌蚪们翻出小青蛙胸饰)

  1、(音乐歌曲小青蛙)小青蛙们高兴地围着妈妈跳舞,做各种亲热的'动作,跟着妈妈一边呱呱叫,跟着妈妈一边学蛙跳。

  [评:这里表现小蝌蚪爱妈妈的情感同时又加大了幼儿腿步肌肉的活动强度]

  2、青蛙妈妈:孩子们,田里的害虫可多了,练好本领跟妈妈一起去捉害虫吧!

  3、青蛙们捉到害虫后,高兴地和妈妈一起听着音乐自由舞蹈。

  [评:这里的自由舞蹈即为一种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今天我们来学习看月亮(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要达到目标,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第9—10页的内容。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并记录月相变化的规律。

  四、看一看(先学)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师巡视,指导实验。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你们的自学效果。

  五、检测自学效果

  1、汇报、交流、

  2、小结: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六、练一练

  1、课堂作业。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七、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九、板书设计

  第4课看月亮

  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

  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反思:

  《看月亮》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是有规律性的变化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太阳照射、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等有关。

  在授课中,我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布置任务,要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首先以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和诗词让大家欣赏并跟着唱,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接下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月亮并画一画,并按一定顺序排序。排序到底有没有科学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接下来要探究的内容,月相的变化规律。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认识月相的变化,来加深对月相的认识。通过课堂把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再加上这部分知识相对有些抽象,学生在理解起来时有些困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连续观察一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在一个月后再交流。

  本节课存在不足: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课堂评价相对单调,不够丰富,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上录像课的过程中比较紧张,是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本节课虽然是知识性比较偏重的一堂课,但是还是要把课堂尽可能的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轻重两种力气敲击小鼓,感受声音的大小。

  2、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面小鼓、鼓声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教室来了这么多的阿姨,我们一起给阿姨打个招呼吧!我们来给阿姨表演个节目吧?

  (幼儿和老师一起跟随《走路》歌曲入场。)

  师:咦!这有一块花布,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花布下面藏着什么东西呢?

  这是小鼓,放在小鼓两边的小槌子叫做鼓槌。

  鼓槌可以干什么呢?

  老师的小鼓敲起来咚咚咚、咚咚咚。

  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请每个小朋友拿一面小鼓,自己动手敲一敲。

  “小鼓小鼓睡着了”,请小朋友轻轻地把鼓槌放在小鼓两边。

  二、引导幼儿用力敲鼓声音就大,轻轻敲声音就小。

  1、师:小朋友敲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小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这是什么声音?

  这段鼓声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怎样才能敲出大大的鼓声呢?

  请xx上来试一试?

  怎样才能敲得更大声一些?

  刚才他们是怎样敲的?

  师总:使劲敲小鼓声音就会大大的。就像大象走路一样咚咚咚。我们一起来说:“大象走路咚咚咚。”

  2、师:我们再来听下面一段鼓声,和刚才的鼓声比有什么不同?

  这段鼓声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怎样才能敲出小小的鼓声?

  老师再请xx上来试一试?

  刚才他们是怎样敲得?

  师总:轻轻的敲小鼓声音就会小小的。就像小猫走路一样咚咚咚。我们一起来说:“小猫走路咚咚咚”。

  三、游戏巩固:

  师:大象走路咚咚咚,小猫走路咚咚咚。老师把他们变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小朋友先欣赏一遍。

  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拿着小鼓表演一下?

  我们再给后面的阿姨表演一遍?

  四、结束:

  师:我们一起排队给托一班的小朋友表演一下吧!

  课后反思:

  针对我们托二班孩子性格活泼好动、动手能力以及模仿能力普遍较强。而小鼓又是孩子们平时喜欢的玩具,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尝试用轻重两种力气敲击小鼓,感受声音的大小。

  2、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后我认真进行反思:

  一、目标制定合理。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活动目标基本完成,幼儿学习兴趣浓厚,目标掌握较好。

  二、模仿操导入为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开始部分,我把孩子熟悉的歌曲《走路》进行创编:“大象走路咚咚咚,小猫走路咚咚咚。”伴随音乐和孩子边做模仿操边入场,让孩子对轻重两种力气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有了初步认识,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形象的实物教学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认识“小鼓”之一环节,我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自己尝试敲击小鼓,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大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4

  游戏目标:

  1、训练爬、跑等动作技能。

  2、练习遇到火险时的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3、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

  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了解防火的相关知识,知道如何自救。

  2、物质准备:地垫2组、盛满水的塑料容器2个、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小锤子2个,鼓1个。

  游戏玩法:

  把幼儿分成2组,当幼儿听到鼓声时,,每组第一名幼儿迅速跑到毛巾处,拿起一条毛巾,跑到盛满水的`容器面前,把毛巾沾湿后捂住嘴巴和鼻子,趴到地垫上匍匐前进,到达终点后用锤子敲一下小鼓,下一名幼儿再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

  1、每个组员都要在听到鼓声后才能出发。

  2、必须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在地垫上爬行。

  延伸活动:

  可在游戏后开展真正的防火演习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让幼儿主动探索、寻找日常生活中不能随便说的易引发火灾的物品,并让幼儿自主地说出不能玩的原因。体现《纲要》理念,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中,通过看火灾录相及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几个片断,使幼儿在大脑中形成表象,并让幼儿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自主做出判断,丰富幼儿安全防火知识,从小培养安全意识,为幼儿一生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采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救知识、技能。总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坚持面向全体,尊重、关注每个幼儿,给所有幼儿提供开放的环境,同他们一同探索,始终做幼儿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丰富了幼儿防火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教会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学会爱护牙齿的几个方法。

  2、发展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爱护保护牙齿的教育,增进幼儿爱清洁以及自我保健的`意识。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5、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会幼儿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学会爱护牙齿的几个方法。

  难点:将练习学习到的正确刷牙方法内化为良好习惯的过程

  教学准备:

  牙齿模型、牙保护图片、正确刷牙图片、水盆两个、水杯、牙刷

  教学过程:

  (一)相互亲切打招呼微笑,引导幼儿观察说笑间露出什么?

  1、相互观察牙齿白吗?

  2、实验观察,和孩子漱口后,比较前后水盆离得水有什么变化。

  3、启发孩子猜想有什么办法保护牙齿。

  (二)出示牙齿模型

  1、和孩子分享牙齿的简单结构,

  2、提问幼儿你是怎样刷牙的

  3、示范正确的刷牙方法

  4、共同来学刷牙方法(边示范边指导)

  (三)保护牙齿对我们有哪些好处?

  1、观察图片,启发幼儿讲一讲,怎样保护好牙齿

  2、学说儿歌《刷牙歌》

  教学反思:

  活动完后,再次对这次活动的设计进行探讨和反思,发现问题所在:这节课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没有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主体,如何让小班幼儿认识刷牙的重要性,把刷牙当作自己的需求,应该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6

  儿歌的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幼儿园教学中,儿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小班,儿歌教学的比重更大。

  比小手

  小手小手洗一洗,小手小手搓一搓,小手小手擦一擦,小手小手拍一拍,小手小手伸出来,比比谁的小手白。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学习儿歌,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教学反思

  这节上得很成功,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幼儿在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就已经逐步演化为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理解词义和语言。接着我用了练习法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特别是采用游戏“绘画”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们在轻松、愉悦氛围中结束了这堂课。这个游戏也可以让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小手很能干,本堂课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7

  设计意图:

  洞洞是幼儿日常生活常见可寻的事物,教师通过环境布置和实物摆放让幼儿寻找身体到衣物上的洞洞并拓展到日常学习生活环境中的洞洞延伸至更开阔的世界,使幼儿从感官到发现不断获得最为直接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知识,从愉悦的探寻和大胆讲述中了解洞洞对于我们生活的用处。

  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运用感官寻找身边的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共同找洞的乐趣。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表述感知内容。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准备:

  1.活动室放置幼儿易于识别的洞洞实物若干(篮球架,口杯,书袋,垃圾桶)

  2.不同类型的洞洞(如封闭的洞洞,盛放东西的洞洞,穿透的洞洞)图片若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寻找洞洞的游戏环节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出幼儿主动的寻找身体,衣物和活动区中的洞洞,从而获得最直接最丰富的有关洞洞的乐趣和作用。

  教学难点:幼儿通过感官主动探寻和获得基础经验后,教师引导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大胆表述生活中洞洞的基本用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熟悉环境和幼儿,导入活动

  (小朋友们好,黄老师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特意邀请小朋友和我一起来玩找洞洞的游戏,孩子们你们找找看,你的身体上有洞洞吗?它有什么用处?

  2.游戏:“我的洞洞在哪里”---教师说孩子们(吃饭、看东西、闻气味、听声音、)的洞洞在哪里?孩子们能迅速作出反应,激发出快乐情绪。

  分析:因为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难以直接感受和讲述某一物品的形状和特征,教师在活动导入时以简单的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而且是每个幼儿都乐意并能够参与的`找出自己身体上的洞洞,初步运用感官体验了找洞的乐趣,并为下一环节寻找自身衣物上的洞做好了良好铺垫。

  二、相互寻找衣服上的洞洞,再次感知

  1.幼儿相互寻找自己衣服上的口袋,帽子,鞋子等物品的洞洞,进一步感知洞洞的用处和有趣。

  (孩子们,我们的身体上的洞洞多有趣啊,现在请你们相互找找自己的衣服,鞋子,袜子上有洞洞吗?它们有什么用?好玩吗?)

  2.请个别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在衣物上发现的洞洞,了解这些洞洞的基本用处。

  分析:幼儿通过第一环节中游戏“我的洞洞在哪里”获得的愉悦体验和找洞乐趣后,幼儿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出来,当教师请幼儿再次寻找衣物上的洞时,幼儿能积极主动好奇的去找寻和发现自己和同伴身上的各类洞洞,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比如纽扣的洞,鞋子的洞,口袋的洞,)此时,教师应把握良好的提问契机,请个别观察力较强愿意表达的幼儿及时大胆的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和相互分享经验的喜悦。这也是本教学活动环节中的教学重点之一。

  三、探寻发现大胆讲述,体验找洞乐趣

  1.激发幼儿自主找寻和发现,体验师生找洞的乐趣

  (孩子们,我们的身体,衣服上有这么多有趣的洞洞,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看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些有趣的洞洞呢?)

  将孩子四散开来,教师与孩子共同去寻找活动室区域中有洞的实物,寻找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提示和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探寻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感知的内容,分享交流

  找寻结束后,请幼儿在同伴面前大胆讲述自己在找寻中发现的内容,回顾和体验找洞的乐趣

  3.感受与总结“有趣的洞洞

  (教师根据幼儿讲述内容,逐一出示2-3种洞洞图片(封闭的洞洞,盛放东西的洞洞,穿透的洞洞)小结洞洞的有趣和在生活中的用处,加深幼儿对洞洞的理解。

  分析:本环节是活动中的一个重难点,重点在于提高了幼儿找寻洞洞的要求,虽然同样的运用感官寻找洞洞,从自己的五官到身体衣物再拓宽到生活学习的环境,感官的视野不断在扩大,于是幼儿找寻的范围和难度也相应提升,所以在本环节的找寻中教师应起到良好的支持,引导与合作,给予幼儿提示和指导与幼儿一起探寻和发现。本活动的难点:当幼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洞洞的感官体验后,教师应借助幼儿对洞洞的感官体验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将这种感受和发现及时大胆的表述出来,帮助幼儿对认识的洞洞用简单的话归纳和总结,结合不同种类的洞洞图片加深幼儿对洞洞的认识,了解洞洞在我们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用处,获得简单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四、延伸:“外面的洞洞更有趣”

  (孩子们,我们在教室里身体上发现这么多好玩的洞洞。在我们的操场上还有更多有趣好玩的洞洞,现在,我们赶紧出发吧!)

  随着音乐,在老师搭建的门洞中孩子们排队钻洞离开活动室

  活动结束

  分析:打破界限,开阔视野,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在幼儿的眼里也是,从自我到同伴到生活环境一层层推开我们视野能及的地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总会教给我们太多的东西,蚂蚁的洞,滑滑梯上的洞,水龙头上的洞都藏着很多的乐趣和奥妙,让孩子们更近距离的去感受生活中可看到可触摸的洞,自我发现和感受,远远胜过教师站在那里告诉过他们的一切。

  教学反思:

  生活中小小的一事一物都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从选取题材设计到组织实施并非那么顺利。比如在初次组织活动中第一环节是以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再推进其他教学环节,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的缺乏幼儿的感官寻找也比较有限,感受和讲述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和修改反思如下几点:

  1、小班幼儿的生活认知才刚刚启蒙,在设计综合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发展特点,不以概念程式灌输,而是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以他们自身所熟悉的身体,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的推进和加深对生活事物的认识。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打破常规的先认知再感受后总结的教学形式,小班幼儿具象思维发展良好,教师在游戏环节设置可以让幼儿先感受先参与,在获得体验后师生共同学习归纳和小结。

  3、游戏是幼儿的学习,让幼儿在丰富的游戏中去感受,发现和学习,潜移默化中身心去感受,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运用游戏环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4、教师始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以这样积极热情的态度投身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支持幼儿参与,鼓励与引导幼儿发现,与幼儿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与快乐。

  5、教育不是灌输和局限,而是让幼儿自主自由的去发现和感受。在本教学活动中,教师不约束和限制幼儿发现的每一处洞洞,只要是孩子自己发现的,都应给与肯定和鼓励。而我们鼓励幼儿所发现的视野也不仅仅是自己或者身边,还有更广阔的万物之间,所以在延伸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推开了更大的一扇窗,鼓励孩子们走出去大胆的找寻,只要是孩子自己找寻到的,就一定是他心里最美好和最快乐的。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8

  活动目标

  1。体验轻、响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有时需要轻,有时需要响。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园生活已有一段时间。

  2。录有幼儿嘈杂声的磁带、相关图标等。

  活动过程

  1。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出轻、响不同的声音,帮助幼儿体验什么时候该用响的声音说话。

  (1)教师创设讲故事的情境,声音越说越轻,体验轻的声音有时会让大家听不清楚。

  (2)幼儿用响亮的声音说出自己的名字,体验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应该响亮。

  2。听录有幼儿嘈杂声的磁带,帮助幼儿体验什么时候该用轻的声音说话。

  (1)播放一段幼儿游戏时发出的嘈杂声。

  (2)体验大家都在说话的时候应该用轻轻的声音。

  3。回忆幼儿园的生活,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轻,什么时候需要响。

  (1)提问:我们在幼儿园里,每天要做哪些事情呢?

  (2)提问:什么时候需要轻?;什么时候需要响呢?(幼儿回答,教师摆放图标。)

  4。情景练习,深入体验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声音。

  (1)发出响响的声音:向客人老师问好;学习解放军有精神地走路,用响响的声音喊口令。

  (2)发出轻轻的声音:轻轻地搬椅子;大家一起轻轻地唱摇篮曲,哄宝宝睡觉;宝宝睡觉了,大家轻轻地走到活动室门口。

  课后反思:

  我班孩子刚入园不久、年龄偏小,对各项活动中的规则理解模模糊糊,有时还混淆不清。常常会出现该轻时不轻,该响时不响的情况。所以,仅从科学的领域体验声音的轻和响,对我班孩子来说没有意义。我尝试从社会领域切入,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幼儿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帮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声音,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班内的各项活动规则。对于小班初期的孩子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其体验声音的轻和响呢?我的策略是:

  1、巧用故事,体验什么什么时候响。轻的`情境是很难为人营造的,我想到了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创设了讲故事的情境,巧妙地抓住了孩子想听清故事内容的心理,声音越说越轻,帮助孩子体验轻的声音有时会让大家听不清楚,从而理解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应该响亮。

  2、听真实的噪音,体验什么时候该轻。倾听一段真实情境中的杂吵声,引导幼儿谈感受:“你们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听不清楚?”从而体验在什么时候应该用轻轻的声音。

  3、在真实的的情境中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教师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实践中体验轻响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9

  游戏目标:

  1、愉快地跟学歌曲,并初步学习音乐游戏、《妈妈和乖乖》。

  2、初步知道袋鼠的主要外形特征。

  游戏准备:

  1、扮演袋鼠妈妈的服装,袋鼠玩具一个(大布袋也可替代)。

  2、歌曲录音磁带《妈妈和乖乖》。

  游戏过程:

  1、教师扮演袋鼠妈妈: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看我的.肚子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用?""我们袋鼠是怎么走路的?"幼儿学袋鼠条,体验袋鼠走路的特点。

  2、学唱歌曲《妈妈和乖乖》: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师:"乖乖是谁呀?""来;自.屈;老师;教.案;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理解"相亲相爱"。

  "这首儿歌还可以编成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歌曲名字叫《妈妈和乖乖》"。

  3、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幼儿学唱歌曲。

  建议与提示:

  在学会音乐游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改变游戏规则:袋鼠乖乖比袋鼠妈妈多一个,当音乐停止时,没有找到妈妈的乖乖停止游戏一次。

  活动反思:

  活动《妈妈和乖乖》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袋鼠妈妈和乖乖相亲相爱这一线索进行教学的,活动的导入是以猜谜“小客人”是谁导入的,这一环节立刻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基本部分以游戏、儿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了解袋鼠生活习性,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发展双脚跳的动作,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活动幼儿自始自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1、幼儿乐于探索和发现,愿意尝试操作活动。

  2、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根据生活经验,讲述弹珠旅行的故事。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范画一张,画纸、弹珠、勺子、颜料、操作盒、抹布、衬衫盒各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玻璃弹珠,让幼儿去探索如何去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玩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噢,是弹珠。

  (2)弹珠可好玩了,你知道它可以怎么玩吗?(小朋友说)弹珠这么好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弹珠,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谁玩的方法多。

  (3)总结: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我一起学一学。

  2、教师示范滚画过程,并引导幼儿讲述教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弹珠宝宝旅行的画。

  看看画上有什么?(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谁知道这条线像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后发散性思考。)

  你们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来给弹珠宝宝编个旅行的故事吧。想想弹珠宝宝会来到哪里旅行?还会来到哪里旅行?它会看到什么?还会看到什么?(教师通过引导后讲述弹珠宝宝旅行的故事。)

  例:一天,弹珠宝宝来到河边,来到了田野里。它看见了小草,看见了蝴蝶,看见了毛毛虫。慢慢的它走累了,就回家休息了。你们喜欢弹珠宝宝的旅行吗?我们带着弹珠宝宝去旅行吧。

  师:弹珠宝宝穿的是红颜色的衣服,先用勺子轻轻的将弹珠宝宝放到盒子里,再两手放两边轻轻拿起盒子,弹珠宝宝开始旅行了。

  想想弹珠宝宝会来到哪里?还会来到哪里?你们刚才还说到哪里了啊?它会看到什么?还会看到什么?(教师通过引导讲述弹珠宝宝旅行的故事。)

  我们再带弹珠宝宝去旅行一次吧。这一次,弹珠宝宝穿的'是蓝颜色的衣服。先用勺子轻轻的将弹珠宝宝放到盒子里,再两手放两边轻轻拿起盒子,弹珠宝宝开始旅行了。

  这一次的旅行,和上一次去的地点和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想想弹珠宝宝这一次会来到哪里旅行?还会来到哪里旅行?它会看到什么?还会看到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讲述于第一次旅行不一样的地点和看到的事物三、幼儿自由滚画,教师讲解滚画要求及巡回指导幼儿滚画。

  1、师:你们想带着弹珠宝宝去旅行吗?旅行时一定要告诉弹珠宝宝它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现在我们弹珠宝宝去旅行吧。(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讲述及滚画)

  2、师:我们的弹珠宝宝旅行都结束了。谁愿意来说说你的弹珠宝宝去哪里旅行了,看到了什么?

  四、展示弹珠旅行的画。

  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本学期,我鼓起勇气承担了美术组的优质课展示,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学习了更多关于美术领域方面的知识了。我把这次活动和自己教研组的行为跟进课结合在一起,在第一次上课后,集组内老师的智慧,大家从活动目标的指定、活动环节、过程、结尾处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供我作参考,于是修改后我进行了第二次的跟进,由于觉得自己对幼儿作品评价这一块的经验不足,因此在这一次,我请我们美术组的大组长金娟老师提供支持与帮助。金老师不愧为是美术组的高手,她真挚的给我提了几点建议,对我的帮助又更进了一步,她针对我的课堂表现,指点我课堂上对幼儿的指导语应突出趣味性和有效性;让我明确了幼儿作品的评价应围绕本次活动中的目标展开及范例出现的适宜时机等。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1

  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尝试双手同时在铃鼓上随乐一下一下地演奏。

  2、通过找害虫的游戏情境及教师的语言提示,能随乐用乐器表现青蛙跳,用动作表演躲猫猫和吃虫。

  准备:

  1、拴好绳子的铃鼓16个。

  2、16名幼儿围成半圆坐。

  3、音乐《快乐的一只小青蛙》

  4、小池塘图片、稻田图片。

  5、彩虹伞。

  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出示池塘背景图):今天天气真好呀!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宝宝们出门去玩。我们跳呀跳呀,跳到池塘里,与妈妈玩捉迷藏吧!咦,看见一条小虫子,啊呜一口吃掉它。

  二、动作创编。

  师:小青蛙的小脚可喜欢在荷叶上跳啦!我们的身体是一片小荷叶,你们想在身体的什么地方跳啊?

  三、教师带领幼儿随乐律动。

  师:小青蛙在哪里啊?哪个小朋友找到了?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个虫子吃吃吧!(教师再次带领幼儿随乐律动。)

  师:咦?这次我们吃到了一条什么虫子呢?

  师:又发现一条虫子,我们快去吃掉它!(教师第三次带领幼儿随乐律动。)

  小结:虫子和青蛙都隐藏在小池塘图片中,露出身体一部分方便幼儿寻找。

  四、乐器加入。

  1、教师出示乐器,并引导幼儿使用乐器。

  师:你知道吗?我们每只小青蛙都有一片小荷叶呢!现在妈妈这里有一片小荷叶,妈妈先把小荷叶慢慢地挂起来,你看妈妈哦,我会在荷叶上跳啦!

  2、幼儿尝试使用乐器。

  师:小青蛙,你们会在荷叶上跳吗?拿出你们的小荷叶挂在脖子上。(教师检查铃鼓佩戴情况。)

  五、增加新的游戏情境:稻田里捉虫子。

  师:接下来我们要去帮农民伯伯到田里去捉虫虫了,农民伯伯的田里啊,有虫虫了,要请青蛙宝宝们去帮忙啦!虫虫到底长在绿色的田里还是黄色的田里,我也不知道,我们等下来找找看吧。

  (游戏4遍,每次结束请一位幼儿上去找一块颜色的田反过来看有没有虫虫。)

  师:原来虫虫都生活在什么颜色的稻田里呀?(绿色)

  六、放松。

  师:农民伯伯说要奖励你们一朵五彩田田,我们到五彩田田上来捉虫虫。请宝宝们起立,站到五彩田田的边边上。

  师:现在请青蛙宝宝们轻轻跪在五彩田田上。(游戏1遍)师:捉到虫虫高兴吗?

  师:虫虫捉完啦,请宝宝们把捉虫虫的神器拿下来,轻轻地放到妈妈这里。

  实录:

  一、引入

  T:呱呱,我是谁啊?

  S:小青蛙。

  T:对了,我是青蛙妈妈,你们是?

  S:青蛙宝宝

  T:今天啊,妈妈要带你们到池塘里去玩,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最后我们还要捉虫虫。最后我们要干什么啊?

  S:捉虫虫。

  T:对了,最后我们要捉虫虫。

  T:青蛙最喜欢的一个本领就是跳,对不对?那现在我们的小身体就是一片小荷叶,你们想在哪里跳?

  S摸摸肚子

  T:哦,那我们就在肚肚上跳一跳。

  二、律动(师带幼儿共同游戏一遍。

  语言提示:捉住了一只小虫虫,啊呜一口吃掉它。)

  T:刚我们在哪里跳啊?

  S:肚肚。

  T:那你们还想不想在肚肚上再条一遍啊?刚刚妈妈跟你们玩了一个什么游戏啊?

  S:捉虫虫。

  T:哦,捉虫虫的游戏,在这个之前还玩了一个什么游戏?(提示:教师做躲猫猫的动作,"躲"、"呱")

  T:捉迷藏,躲猫猫的游戏。

  总结:

  T:妈妈带你们出门,先跳,然后玩了一个躲猫猫的游戏,然后又捉虫虫了。那我们再去捉虫虫好不好?再去吃好多好多虫虫。(师带幼儿第2次游戏。)师带领幼儿强化第三段音乐的动作,语言提示:捉住了一只小虫虫,啊呜一口吃掉它。

  T:妈妈说,这个池塘里藏着我家青蛙宝贝呢,你们找找它藏在哪里啊?你们怎么发现的?

  S:大眼睛。

  T:青蛙宝宝,来玩躲猫猫,捉虫虫了。

  T:除了肚肚上,还可以在哪里跳?

  S:胸口

  T:胸口,可以吗?

  (师带幼儿第3次游戏)

  T:吃吃看,香不香。我要请一个宝贝来帮我捉虫虫了。

  师请1名幼儿上来找虫虫(隐藏在图中)

  T:你怎么发现这个虫虫的?虫虫露出了什么?

  T:虫虫露出了触角。

  取出毛毛虫,

  T:那你吃吃看香不香,你在请其他小朋友都来吃一吃。

  T:刚才我们是在胸前跳的,你们还想在哪里跳一跳?

  S:腿上,肩膀上。

  T:那我们先在腿上来跳一跳吧。(师带幼儿第4次游戏T:谁来帮我找虫虫?(请1名幼儿上来找)

  T:你怎么发现它的.?

  S:头露出来了。

  T:这是什么啊?这是蚯蚓,弟弟你吃吃香不香?

  S:香。

  教学反思:

  《新纲要》要求将幼儿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学到本领,本着这个教学思想,

  我能用游戏贯穿活动始终,首先创设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成长过程,然后引入主题——小青蛙学本领(练习双脚并拢往前跳),接着幼儿分组练习各种双脚跳,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最后利用游戏《小青蛙捉害虫》巩固双脚跳。整节课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本节课总体来看,教学效果明显比较成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目标指向不明确(区分颜色、巩固数数可以忽略不要)。为了提高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开始活动、练习活动、结束活动中增加音乐,使整个活动更加完美。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一节课中,教师深刻研究教案才能正确把握好重难点,其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体现在教案的设计上,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把握教学机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汲取这节课的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2

  活动目标:

  1、大胆、积极地用泥土进行多种活动。

  2、解泥土的多种用途,丰富幼儿有关泥土的各种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

  小水桶、毛巾、可塑泥、可用来印纹的小物品、教学图片、媒体素材、不同干湿的泥材。

  活动过程:

  1、教师拿出个布袋,内有三种湿度不同的泥巴。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揭开谜底:是泥土。你们想玩吗?

  2、教师出示图片欣赏,初步认识泥塑艺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

  ◆提出问题:怎么才能让泥变得不粘呢?你还有其它办法让泥变得不粘吗?大家试一试!

  ◆根据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用了多少种技巧来玩泥巴?来联想一下还可以用哪几种其他的方法?

  ◆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泥巴的用途是什么?"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有哪些东西与泥巴有关?

  3、幼儿活动:看谁做的圆球最圆?看谁做的泥条最长?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指导和提示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嗅觉、摔打、重量来更为细致的感知泥性。

  4、欣赏音乐《泥娃娃》

  小结及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欣赏泥工作品,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泥工艺术,并练习泥工的基本技能:团和捏,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在活动开始时,先让幼儿掌握了怎样去和泥,由于小班孩子初次接触泥工活动,我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在团团捏捏的过程中体验到玩泥的快乐。虽然孩子们的作品还较粗糙,但很可爱,有的还较有创意,虽然他们玩的手指黑黑的,但都很开心,而我陪着孩子们玩泥巴,也像回到了儿时快乐的感觉。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3

  活动目标:

  1、随音乐合拍地做出“跳舞、吐泡泡、挠痒痒”动作。

  2、知道音乐变化的时候,教师就以体态提示他们做出与音乐相匹配的动作。

  活动准备:

  1、剪辑音乐,加入捉螃蟹的音乐。

  2、自制一只螃蟹网。

  活动过程:

  1、学习A段动作。

  (1)指导语:你们见过螃蟹吗?屈。老师。教。案网出处”看,我是一只大螃蟹。螃解有很多脚,你们有吗?伸出一只脚,动一动。

  (2)指导语:“螃解的小脚可多了,这儿还有一只,(教师示范伸出一只脚)它可以怎么动?”

  2、创编、学习B段动作。

  (1)指导语:螃蟹最喜欢在河里干什么?提议:我们一起来吹个大泡泡吧。

  (2)指导语:螃蟹是怎样走路的?幼儿示范后,大家站成散点学习螃蟹横行的动作。

  3、创编、学习C段音乐。

  (1)指导语:哎唷,哎唷,(老师做挠痒痒动作)我怎么了?

  (2)幼儿从不同方位创编多种“挠痒痒”的动作。

  (3)指导语:我们想一个办法,把动作做得整齐一些,好看一些。(引导幼儿拍两下手,再挠痒痒。)

  4、听音乐完整练习动作。

  (1)指导语:大家听好音乐,看着老师我们一起来跳个螃蟹舞。

  (2)指导语:螃蟹还可以对着谁吐泡泡呢?引导幼儿练习吐泡泡动作,注意提醒幼儿看着对面的小伙伴做吐泡泡动作。

  (3)在教师带领下再次练习动作。

  5、倾听并感受尾声音乐。

  (1)指导语:小螃蟹在河里玩得正高兴,忽然,谁来了,他来做什么呢。幼儿倾听捉蟹音乐。

  (2)指导语:螃蟹和捉螃蟹的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教师手执网,跑到椅子后问幼儿:“我跑到这里,你们应该往哪儿躲呢?”

  6、散点站位,听音乐完整做动作。

  (1)教师向幼儿交待:在转换动作时,教师会用体态提示,并做两个体态提示动作。

  (2)做完后教师小结,提醒在躲闪时不碰撞别人。

  (3)再次听音乐完整做动作。

  教学反思:

  整节活动的流程比较清晰,幼儿也很感兴趣,选材适合中班年龄特点。活动的目标基本都能达到。活动中孩子尝试创编螃蟹横着走,吐泡泡、洗澡等动作时,有点乱,没有考虑到幼儿动起来的参与度强,如果分组进行创编效果可能会好些,最后游戏环节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适当的调整玩法。活动的内容太多,参杂的太多,如果以律动的形式贯穿整节活动会更好也更简单,孩子更容易学。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4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水果,能分辨虹。黄。绿等颜色。

  2.喜欢听故事【河马肚子大】,学说句子:“河马,我请你吃什么颜色的水果?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设计背景

  1.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各做一间小房子,把它立起来 。

  2.一棵长满苹果。草莓。香蕉。雪梨。西瓜等水果树.

  3.三只河马。【用盒子制成】

  教学重点、难点

  学说句子:河马,我请你吃什么颜色的水果。【水果名称】

  活动准备

  1.红。黄。绿的小房子各做一间,红。黄。绿水果图片一份,小图片各一份【按幼儿人数制作】,河马操作玩偶3个,猴子头饰一个。

  2.幼儿家长带孩子去水果店或超市购买水果,让孩子认一认。尝一尝积累有关水果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分辨各种颜色的水果。

  1.表达已有经验

  师:出示各种水果图片,说: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有红色的苹果。黄色的梨。香蕉。绿色的西瓜,还有......[引导幼儿说出各种颜色的水果]

  2.游戏【水果找家】

  先介绍水果的新家—红黄绿的`小房子,然后请幼儿将各种水果按颜色分别送到相应的小房子里。

  二.引出故事

  1.师[水果大丰收,你们想不想吃呀?有一位动物朋友很想吃。他有一张大大的嘴巴,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猜一猜他是谁呢?

  幼:河马

  师:对,它就是河马【出示玩偶】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河马肚子大】的故事

  2.边演示边讲述故事。

  3.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

  师:小猴请河马吃了什么水果?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三.分组游戏:喂河马吃水果

  1.出示河马玩偶,启发幼儿喂河马水果

  2.学句子:河马,我请你吃什么颜色的水果?【水果名称】

  3请一名幼儿演示,教师操作:河马在听到幼儿说:【河马,我请你吃红色的苹果。】时才张开嘴巴吃。

  4.分散游戏【三位老师操作河马玩偶,幼儿喂河马吃水果】

  5.师:可是河马还没吃饱呢?你知道还有什么水果喂河马吃吗?我们现在就去找找看,好吗?【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幼儿能在活动中,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兴趣浓,气氛好。

  2.活动过程中比较有顺序,纪律好。

  3.整节课不足之处是:学说句子时,幼儿不能流利地说句子,有个别说得比较好。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15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孩子们感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人多力量大”的意思,体验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快乐,同时丰富孩子们的语言。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2、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简单的角色对话,丰富词汇“拉”、“拔”

  3、“初步感受“人多力量大”的意思,体验同伴间相互合作的快乐。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背景图及各角色图片各一张(可粘贴);

  2、各角色的挂饰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听故事的愿望

  出示萝卜的教具,“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萝卜是长在什么地方的?”等待孩子的回答。老师给予肯定回答。

  二、教师利用道具完整讲述故事

  1、生动地讲述故事;

  2、提问“故事里的萝卜是怎么样的呀?”“老公公在拔萝卜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啊?”

  三、利用教具,一边复述故事一边提问

  1、老公公是怎么拔萝卜的?他一个人拔起来了吗?老公公找了谁来帮忙呀?

  2、老公公和老婆婆两个人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

  3、老公公、老婆婆和小姑娘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姑娘是怎么叫小黄狗来帮忙的呀?小黄狗是怎么回答的?

  4、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黄狗是怎么叫小花猫来帮忙的呀?小花猫是怎么回答的?

  5、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黄狗、小花猫有没有把萝卜拔出来?他们请了谁来帮忙?小花猫是怎么叫小老鼠来帮忙的呀?小老鼠是怎么回答的?

  6、大萝卜有没有拔出来?是被谁拔出来的呀?他们高不高兴呀?

  7、为什么老公公一个人拔不动萝卜,很多人一起就把萝卜拔出来了呢?

  四、表演故事

  请小朋友表演故事。给小朋友们带上挂饰,设计情景。教师和小朋友一起讲述故事,再一次感受作品。

  活动反思:

  《拔萝卜》的故事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故事中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儿、小猫儿、小耗子一起拔萝卜,这一老—少—小组成的画面,带给人一个温馨、和谐的世界。故事以“拔萝卜”为线索贯穿始终;结构简单,情节反复,便于幼儿理解,内容富有儿童情趣,贴近生活;语言简明上口,并有儿童化、口语化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本次活动我首先以教师的生动有感情地讲述引导幼儿倾听并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接下来配以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图片,把幼儿带入童话的优美意境之中;我还利用了动画课件,引导幼儿视听相结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最后加入幼儿分角色表演,幼儿戴上头饰,置身于情境之中,呈现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表演中,我注重把孩子的兴趣点与活动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宽松的氛围,给孩子创设自由交流、自主活动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愿意说,让不同的孩子在自己原有而基础上都有发展。幼儿在表演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交往的语言,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班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04-26

《玩具》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小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3-31

《小兔乖乖》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在哪里》小班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

小班教学反思12-30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6-29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21篇)04-12

小班安全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