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案

时间:2023-03-06 08:05:3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双手》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双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1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引导自学 以读促悟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

  1、字词预习检测。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2)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三、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 )

  手。(谁的一双怎样的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生汇报,师总结。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3、课堂总结。

  张迎善是具有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六、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一双手》教案2

  学习目标: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3、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红活圆实的,是少年的手;纤细修长的,是少女的手 ;枯瘦如柴的,是老人的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

  二、 出示目标

  1、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 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下列信息:

  1、 你掌握了如下生词 :

  扛镐( )上山 造林33垧( )

  睡眼惺忪( )( ) 火寥寥( )( )地痛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⑴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有什么价值?(词语概括)

  ⑵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双手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以上问题。

  四、解疑合探:

  1、针对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讨论要求:

  ⑴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思想。

  ⑵组长控制好节奏,全力帮扶展示或点评同学。

  ⑶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⑷非展示组继续讨论,做好点评或质疑准备。

  2、展示要求

  ⑴书面展示同学要行动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

  ⑵口头展示同学要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⑶非展示同学要继续讨论,修正答案,准备评价。

  评价要求:

  ⑴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条理清晰。

  ⑵点评解题方法及思路,用红色粉笔恰当指出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⑶补充或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并打分。

  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文章开头写“各种各样的手”有什么作用?

  运用烘托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了“一双手”。

  六、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部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外貌,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字数不少于100字。

  2、请你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辞。

  七、小结

  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寒风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粗大有力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

《一双手》教案3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策略: 引导自学 以读促悟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

  1、字词预习检测。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2)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三、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 )

  手.(谁的一双怎样的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生汇报,师总结。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3、课堂总结:

  张迎善是具有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六、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一双手》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 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一下这双手吧!(板书课题 一双手)

  二、检查字词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齐读课文,看看本文写的张迎善有一双恰当的词语)

  2、既然本文重点写的是张迎善的一双手,那开头为什么要列举各种各样的手呢? 烘托这双手

  3、文章既然是重点写张迎善的这双手,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具体写这双手的句子,看看文章是如何来写这双手的?这双手到底有哪些特点?

  我们为“手”建立一个档案

  主人:张迎善 身份:林业工人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木色

  手指:粗大肥圆 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纹路:又深又粗 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的大小:长24cm 宽10 cm 厚2.5cm 手指细节:左大拇指 没有指甲 黑深人字 手的别号: 天下第一号大手 第一奇手

  1、文章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好处?

  〔点拨〕写出这双手的特征“粗糙”。

  2、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①说明手很大;②写出了手的力量;③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3、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4、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甘蔗。板书:硬、粗。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鼓皮 ,把手指比作 老甘蔗 。 描写出了手指的形状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什么是老茧?大家见过谁长老茧吗?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

  5、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抓住细节写手,突出这双手裂纹的深、黑、损伤严重。

  6、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我们来拿出身边的尺,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然后与张迎善的手比一比。 运用具体数字突出了手的大。

  7、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

  我们把自己的手互相搓个几个来回看看,什么感觉? 突出了他的手坚硬耐挫。

  四、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 我们到文章中找出张迎善的手变成这样的原因。

  课文中的具体数字再来看看这双手吧。

  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咱们学校占地200亩,这33垧有5、6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个学校这么大。

  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怪不得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宝库,而这宝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张迎善真是个 不畏艰辛、无私奉献 的人。

  五、这篇文章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是由于作者独具慧眼,这种抓住最具特征的人物部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的写法在写作中叫以小见大,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要学会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这种高尚的品质。

  六、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有很多作家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段材料,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看看下面的材料分别是出自哪篇 出示几段材料一起读一读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材料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

  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材料三: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七、张迎善用他的普通的双手创造了绿色宝库,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等等。

  八、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张迎善一样的感人画面比比皆是,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就也能写出如此感人的文章。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身边的类似的感人画面,抓住一个点,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也像本文的作者那样用一组特写镜头写出令你感动终身的人和事。

  九、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

  十、布置作业

  回去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看看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细致的描写出来,将它写成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一双手

  姜孟之

  奇 粗糙

  坚硬 绿 不 无

  受伤 ---------- 色 畏 私

  很大 宝 艰 奉

  手 耐搓 库 辛 献

《一双手》教案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

  2、教给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研读文章7至9节,了解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二〕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③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进行比较。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去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阅读课文4~18节,投影要求解决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的是怎样一双“奇”手?朗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

  ②作者根据自己采访的顺序,从什么角度写“奇”手的?

  ③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主要动词。

  ④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读者的最初印象的?

  3、讨论

  文章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没有写出这双手的特征“大”。

  4、重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①说明手很大;②写出了手的力量;③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5、细节分析

  文中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关注

  举身边的例子阐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案6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60000次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一双手》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畅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学习课文。

  3、能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抓住对一双手的种种描写,领会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

  2、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3、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位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如有条件,播放《手牵手》歌曲,画面配合,结束进入“一双手”的画面。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激趣导入

  由我们自己的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导入对文中主人公的手的认识(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成果

  1、解题。

  2、交流所圈点的生字、新词。

  三、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

  本文写谁的手?这双手有什么特点?从哪几个感官角度写手的?

  请同学带着问题认真读书,划出描写手的语句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交流、明确:

  视觉:

  半截老松木——总体印象

  纹络又黑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心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指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我用米尺丈量出来的——外形 触觉:

  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大而有力

  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 ——粗糙

  四、评一评:这双手的外形美吗?

  介绍:古代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

  请学生从“美”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手的外形。五、找一找,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后加以朗读。 明确:(三问三答)。安排女生读,男生答。

  师:这是记者对张迎善的直接采访;从他对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间接采访中我们也能找到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19段,感受这双手的贡献。

  五、品一品,归纳人物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张迎善精神面貌的句子,进行圈点赏析。(体会人物情感) 示例:

  栽树是手活,??要保证苗苗不窝根??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2、归纳:朴实勤劳、无私奉献。抒发了作者的敬仰、赞叹之情。

  六、拓展延伸:结合以下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链接:

  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第119位;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2%,是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13.9%,明显低於世界森林覆盖率26%的水平。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林业工人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的热爱、敬仰之情。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身边一位亲人的手,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位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写一篇小作文。

  2、假如张迎善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写一段话颁奖辞。链接:

  颁奖词: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颁奖词: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

  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附板书设计:

《一双手》教案8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师:上一节课我们跟着作者走进林区,走进了张迎善,走进了这双手。通过“握手”和“看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呢?让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双手》。

  2.板书课题:一双手

  二、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师:古人云:“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只有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才能发现文字的美。上节课我们共同找出了文中描写张迎善手的句子,谁来分享交流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句子1:活像半截老松木!

  句子2: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深、粗,染着黑土色。

  句子3: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句子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句子5: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师:你从刚才那些句子中,体会到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呢?

  (1)感知手粗糙

  出示句子: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①体验老松木:你摸过老松木吗?老松木什么感觉?(粗糙)

  ②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作者这样比喻就是说明什么?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感到很惊讶。)

  ③女生们,看看自己的细皮嫩肉的手,再看看这双手,难怪会惊讶道——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2)感知手有力

  出示句子:我本能地想抽回手回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师:刚刚你说了一个字,这个字很形象地把手的有力传神地表达出来,是哪个字(裹)师:对,这就是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

  (3)感知手的黑、粗

  过渡: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A出示句子: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①师:请注意这句话里面也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又传神地把纹络的深和粗读出来了,是哪个词(染)

  ②师:这样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读的时候为什么轻易地把它放过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名读)(点评:老师看到的仿佛是一双只是沾着灰土的手;你加重了“染”的读音,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双染着黑土色的手......)

  ③师:老师不禁有疑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呈木色,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呢?(因为张迎善每天栽很多棵树。)

  (4)感知手坚硬

  师:是啊,由于每天辛勤的劳动使得他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①师:你体会到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②(这是一双坚硬的手。)师引读:你被这双坚硬的手震撼到了吗?它长什么样?——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③师:谁来说说干蘑是什么样的?(像泥土的颜色,有许多皱纹而且纹路很深。)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师引读:

  a.女生们,你仿佛摸到了张迎善这粗糙的手,这双手——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b.真叫人心疼啊,真叫人不敢置信啊,同学们,这双又粗又硬的手——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④师:对,这几个句子写出了张迎善的手的粗糙,那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是从颜色、掌面、纹络、手指这几方面来写的。)

  ⑤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感官知道这些特点的呢?(通过摸,通过看知道的。)

  ⑥师:对,我们今后描写事物的时候,就要像作者学习,利用自己的多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点,才能把事物介绍具体。

  ⑦师:作者就是利用看和摸,发现了张迎善手上布满(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生答)

  师:是啊,干的都是重活、粗活,而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真双手果不其然地——(又粗糙又硬)

  师:很好,我们通过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又知道了张迎善的手不仅很粗糙

  而且还很坚硬。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5)感知受伤的手

  出示句子: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得裂纹。

  ①师:没有指甲的手是什么样的手?(受伤的手)严重吗?哪个字传神地表现出了?(刻)②同学们,俗话说:“十指连心”啊,作者不禁感慨道——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这手真的是比铁还硬吗?那是什么比铁还硬?(坚强的意志)

  (6)感知手的大

  ①师:张迎善的手还是一双怎样的手?(生答)

  (出示句子)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师出示一只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大手。)

  ②谁来和张迎善比一比?(学生进行比较)

  ③张迎善的手大吗?多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难怪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是啊,同学们,真是一双宽大的手啊,它的长——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7)对比感知

  师: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握手”,“看手”,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双粗糙的手,布满老茧的手,一双受伤的手。老师为张迎善的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出示档案)

  ①师:看看这双手,再对比自己的手,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呢你有什么疑惑呢?(生思考)预设:

  生:我的手也像张迎善这样插进土里种树的话,会不会生满茧?

  师:其实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拿出自己的手和他的手进行对比。内心肯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找到有关的段落。(第11自然段)

  ②师:也就是说在张迎善和作者的交谈中,他已经说出来了。让我们再来听听张迎善的声音,

  看看作者的感想,再回过头看看手的档案。(师播放录音)

  (8)想象感知

  师:我看到你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

  预设1: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山。

  师:这一座座的山正是因为他的(手),同学们,半截老松木啊,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一天手会变成老松木吗?(不会。)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这老松木般的手是怎样一天天变化而来的,想到树林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双手它是怎么变化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预设2:

  生:我仿佛看到了张迎善很辛苦地在种树。

  师:关注这双手,手是怎样的?第一个星期(红了)第二个星期呢(出现裂痕),第三个星期呢(出老茧),第四个星期呢?(慢慢地变成了这样)

  师:就应该这样学语文。同学们一开始只关注了这满山遍野青葱的树,没有想到是这一双手,树在长高,树在变多,环境在变化而我们的这一双手却在一天天地也在变。山在变,手在变,对比读,你会对这双手理解得更深。

  引读:同学们,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是因为——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是的,这双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即使不能用白皙来形容它,它毕竟是肉色的,但这双手是木色的,刚才这一对比读,看到手的哪些变化呢?像刚才那种方法,第一个星期手是什么颜色(有点变红了)红颜色的,红彤彤的,注意颜色。第二个星期这手是什么颜色呢(流出血的颜色、黑土色。)

  师:难怪作者会这样想——即使是认真洗过的,但仍是黑土色。

  小结:很多时候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要学会对比读,要学会想象读,只有这样的读,你的读才是会让我们有所思考,这次我来请一个同学读,谁愿意把你的想象与思考融入声音。(师生合作读)

  师:你看到什么(看到了张迎善的手非常硬。)

  师:再读一遍,谁来?(生再读)

  师:你看到张迎善的手在干什么?(我看到张迎善的手在植树)

  生:张迎善的手要去拣土里的草根根,石块块。

  师:你似乎看到了他的手在检草根根,石块块。在拣的过程中,会

  怎么样呢(在拣的过程中,手不停地摩擦;还可能流血,草中有刺;石头可能有点尖,可能碰到了手;冬天的时候,他在检草根根,石块块的时候,冻伤了;春天可能会下雨,他会冒着雨,被雨淋湿会很脏......)师:带着想象读,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只要你有思考,你有想象就读。请你和同桌分角色朗读。(生读)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不如让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出示句子: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 300立方米,枝丫3 500层积立方米。

  ①咱们学校占地37亩,这33垧差不多有14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18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十八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难怪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图片,在教师配音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过渡:多么温馨幸福和谐的画面啊,同学们,这究竟是一双怎样的手呢?单单是粗糙,布满老茧,受伤的手吗?

  (能干的手;辛勤劳动的手;无私奉献的手;创造绿色金库的手;一双伟大的手;一双值得骄傲的手;一双舍己为人的手;这双手是我们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双手?)

  三、情感升华,拓展练习

  1.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育林功臣,如果此时此刻,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什么?(生分享)

  2.总结:同学们,正是因为张迎善,正是这双勤劳、无私奉献的手才使得我们拥有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才使得环境如此OK 。由此老师想到上星期我们观看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四、布置作业

《一双手》教案9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用”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一双手》教案10

  教材分析:

  《能干的双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艺术课中的第五课,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本单元通过游戏、画画、舞蹈以及手语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猜谜、欣赏、合作、启发、游戏等形式,层层推进,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愉快表演,展示自我,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的所见、所想。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出符合自我个性的作品。本课正为学生创设了展示个性、奇思妙想的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正确的想象创作画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认识了解手的结构,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能够大胆对手形进行联想,让手会表演会说话。

  二、能力目标:用多种形式和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

  三、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用综合材料表现会表演的手。

  教学难点:怎样使普通的手变得有趣、新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勾线笔、纸、彩笔。

  勾线笔、纸、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猜谜语”“不长叶子不开花,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画图画,光会干活不说话。猜猜是什么呀?揭示课题关键词“手”

  1【设计意图: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学中各种富于趣味的活动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巧妙设计导入方式,可以在刚上课的几分钟里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导入课题。】

  2师生观察手,说说手上有什么呀?通过观察对比,找找手的不同。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不同年龄、职业手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手部特写到完整图片揭示,前后对比,增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手势模仿”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的手很灵活,能做出各种手势。

  1.教师出示手势图片,师生一起来模仿

  2.小组合作,组合手形模仿

  【设计意图:有的手势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有的手形学生要小组配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真正动了起来,课堂上处处闪现着他们思维的火花。】

  三、“画画小手”—— 初步尝试,掌握手部的结构特点:

  教师第一次示范,总结手部结构特点,学生初次尝试用单线条在短时间内画出手势的轮廓线,并掌握一定的透视结构关系。

  第一次作业要求:伸出你的左手,做出一种手势,用单线条把它画下来,注意抓住手的结构特征和细节。

  【设计意图: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生通过初次绘画尝试,掌握手的基本结构,为下一步联想打好基础。】

  四、“手影游戏”——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欣赏手影片段,了解并模仿手影艺术。(手影是传统的表演艺术,表演者做出不同的手势在光线的辅助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令人惊叹不已。)

  【设计意图:手影表演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了起来,溶入了教师制造的情境之中,为之后的手形联想做好铺垫。注重发掘课堂的不同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

  五、“手形联想” ——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创造过程:

  手的造型,千变万化,通过手形进行大胆联想,变成许多生动的新形象。

  欣赏创意手形画。(课件展示)

  1.教师示范,摆出有趣的手形让学生进行联想,“像孔雀、像大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添画,并概括联想方法:

  【设计意图:真实世界的亲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获得,使孩子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教师的导控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2.欣赏学生手形联想作品

  3.作业要求:

  (1)摆出有趣的手形

  (2)用勾线笔描下手形

  (3)根据手形特点进行想象添画,画出有创意的手型联想画。

  学生第二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是艺术与情感的交融、艺术与生活的链接,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双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教师的导控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

  六、“手画展示” ——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多元评价:

  完成作业后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请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作介绍。

  1.谁来夸夸自己的画?(自评)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为什么。(互评)

  3.教师小结性评价:展示评议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师评)

  【设计意图: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颗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七、“表演手语”—— 拓展延伸,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模仿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总结: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相信大家今后只要动手动脑,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下面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说再见吧?(师生挥手再见)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关注生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关爱残疾人,传递爱心。】

《一双手》教案1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人物局部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人物局部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介绍作者

  姜孟之,当代作家,山东乳山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小学中学教员、中学校长。《一双手》是作者所写的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中的节选。

  2、引导学生讨论

  作者握过很多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读到这儿,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偏偏列举出“各种各样的手”,而且又是一双“未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手呢?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请一位同学把二、三两段读一下。

  (板书:天下第一奇手)

  三、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那么,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怎么写“奇”的?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4段到第18段。请同学运用读书“四到”阅读这一部分课文。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哪位同学自愿读的?

  2、刚才我看了一下,许多人在课本上作了圈点勾画,标出了重点词语和重要语句,有的还在有疑问的词句旁边加了问号。说明大家不仅眼口都到了,而且手也到了。我提几个问题,着重检查一下同学们读书时心有没有到。

  ①课文是人物专访。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人物的“一双手”的?(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②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

  板书:粗→老→硬→干→色深→厚

  ③我再问第三个问题。有人说,世界上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

  ④下面讨论第四个问题: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段?

  3、下面请同学默念课本上描写手的细部的语句,两分钟后,请一位同学不看书,指着手图,分析张迎善的手的各细部的特征。

  总结:课文先总写“一双手”,又从细部写“一双手”,都是写的作者采访中的所见。接下来作者着重写关于手的所闻。通过所闻,交代形成天下第一奇手的原因。

  四、探究升华。

  1、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天下第一奇手”的呢?从课文中找出四句话来具体分析一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硬、老、干、厚、色深的。

  2、同学们,作者先写了“所见”的手的外形的特征,然后又通过“所闻”写出“一双手”创造的奇迹。把所见所闻结合起来,用一句话概括,该怎么说?奇手创造奇迹。

  3、作者从所见写到所闻,最后一段,又自然地写出了所感,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总结: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质上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一种创造美的精神,从艰苦的劳动和奋斗中,发现美,赢得美,享受美。

  五、本课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我们每个同学,也有一双手,更有一颗献身四化的爱国之心。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去学习、工作、建设,我们要像张迎善那样,献出美的青春,去建设美的祖国,创造美的生活,开拓美的未来。

  六、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高效课时通p89,第2、3、4大题。

  板书设计

  一双手姜孟之

  一双奇手(粗、硬、老、干、厚、大、色深)

  (创建绿色宝库)

  一个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

《一双手》教案12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运动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情景,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使学生互动,自主地学习和练习,培养他们学习养成,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本课以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为主线,以对传接球基本技术的讲解,示范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使他们掌握传接球的基本技术要领,享受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乐趣。

  本课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有所尝试,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关的法制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高中篮球教材内容是在初中教学基础上依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运动能力设定的,在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掌握情况下,本课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本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平时较喜欢篮球运动,身体素质还比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比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探索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要领。

  内容

  2.热身操

  2.徒手要做到位。

  3.学生在球场中围成一圈,手拉手,当听到音乐时,学生有节奏地完成。

  4.学练法与步骤:

  1)观察教师示范、理解动作要领。

  2)听从指挥,按节拍练习。

  3)认真做诱导练习。

  8分

  学习体验

  培养能力

  2.学生练习体会动作,模仿相应的动作要领,两人一个球面对面的传接球,体会伸、翻、拔的传球动作,做到抖腕、拔球、缓冲。

  3.将学生分组面对面的练习边练边思考,提高难度。

  4.反思归纳,完善动作,改进技术动作再练习。

  要求:在练习中动作到位,传、接球有力。

  1.认真听教师讲解。

  2.精神饱满。

  要求:上步接球手法正确;接球后要平稳,①传球的力量要柔和。

  教学任务:提高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

  教学评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在娱乐、健身、增知、促技四位一体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收到立意清晰自然,收放自如的效果。

《一双手》教案13

  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 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一、 细读文本,体会感悟:

  师:是呀,这真是一双特别的手,难怪给作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同学们这双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

  从外形上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用这个句式说一说。

  这是一双 的手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30默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描写这双手的语句用“—”画出来,用

  标出重点词语,把感受写在旁边。

  (自学批画)

  汇报交流:

  提问: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张迎善的手坚硬、粗糙、宽大、满是伤痕的特点:依据学生发言,调整教学顺序。)

  (1)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的想抽回手来,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A、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追问:老松木是什么样的?(老松木是指生长年代长的古木,木质硬、粗) 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板书:粗糙、坚硬

  谈的人读

  B、比较句子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通过叹号表示作者的惊讶,指名带着惊讶的语气读。]评读,你听出了什么?

  C、提问:你还从这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出张迎善手的粗糙、坚硬?

  抓住“一瞬间”“惊讶”“本能 想抽”说明张迎善的手太粗糙坚硬,让人握起来太没有手的感觉了。读出你的感受。

  D、在这句中还能感受到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大手)

  理解“裹”:查字典理解“裹”:包住, 为什么不用包住?

  师:看来作者用词非常准确,一个裹字既写出了张迎善手的巨大粗糙,还写出了他的热情。

  师:作者初次见到张迎善,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了这双手?(摸)

  师:你还从文中哪句话感受这双手的特点?

  (2)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A、这里再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追问“鼓皮”和“干蘑”什么样?

  摸摸自己的手,什么感觉?再读一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指名读 师: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张迎善的手粗糙而坚硬,就把你的体会送到文中读一读,自读。 板书:比喻恰当

  B、这句中你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说明这双手的辛劳。)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一次作者又是怎样了解到张迎善的手?(看)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3)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引导学生抓住尽管张迎善事先认真地将手洗过,但因为长年累月的种树与泥土打交道,手早已成为木色,纹络也已染着黑土色了。自己读读

  问:还有哪些不同的体会?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抓住“没有指甲”、“裂纹”、“缠线”体会这双手伤痕累累,奇特的感觉。板书:伤痕累累

  同学们平时我们剪指甲时不小心剪到一点肉,就会疼的不行,何况张迎善整个大拇指,都没有指甲,整只手布满伤痕,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过渡:接下来作者又如何更进一步了解张迎善的手呢?(量)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5)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A、比较句子: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他的手很长,很宽,还很厚,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体会数字的作用:具体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双手的确是一双大手。(板书:数字描写)

  量一量自己的手,比较一下,指名读。

  引读:张迎善的手真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出示句子,观察:

  1、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2、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1、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2、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5、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就是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自读,观察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的?

  作者从肤色、大小、外形抓住特点,描写出了张迎善那双粗糙、坚硬,与众不同的大手

  看图片,面对着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

  二、 深钻文本,感受主旨

  1、就请带着你们的.问题再次走入课文,默读8——14自然段,从对话中找一找能揭示答案的关键词句,并进行简单的批注。

  提问: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A、圈出描写张迎善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得用手拣,得用手送,手得插三四次,体会张迎善手工作的繁重细致。

  谈的人读

  B、“送”还能换成其他的词吗?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他对于树苗的爱护,他工作的细致

  指名读

  C、师:孩子们,种一棵树苗,张迎善的手就得拣、得送、得插,让我们来做张迎善,做几次这样的动作,指名说感受。

  是的,这样枯燥,劳累的工作他要重复多少次?种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一年呢?十年呢?你有什么感受?工作的繁重

  在我们看来辛苦的工作,他一干就将近十年啊!谁再来读一读?

  他的语言应该怎么读?(朴实)齐读

  师:是的,张迎善早就习以为常,真是一位朴实的林业工人呀!

  (2)难怪作者心中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读〈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

  带着你的感慨读读。

  难怪张迎善的手会如此粗糙坚硬,如此伤痕累累,也如此巨大无比。 现在,你认为这是怎样一双手?(无私奉献 创造财富 吃苦耐劳)

  三、扩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激情。师:就是这样的一双手,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就是这样的一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也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

  清,使荒山变成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真是一双----

  生齐读〈这是一双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2)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双手,面对张迎善你想说什么?写在结尾省略号后面。

  四、总结全文: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敬佩,同学们,透过张迎善这双手我们看到这位朴实的林业工人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质。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看似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课后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这双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积累一下素材、摘录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比喻恰当 粗糙坚硬 (摸)数字描写

  伤痕累累 (看)无私奉献

  巨大无比 (量)创造财富

《一双手》教案14

  第十四课 我们都有一双手

  教学内容:

  我们都有一双手(音乐游戏 )

  教学目的:

  1、 音乐游戏中让幼儿分清左右手,并对幼儿进行文明举止教育。

  2、让幼儿进一步掌握领唱、齐唱的歌曲几游戏。

  教学准备:

  场地的布置,录音机和磁带等。

  教学过程:

  1、组织幼儿练声:小动物怎么叫?(c——f)

  2、学习歌曲《我们都有一双手》

  3、讲解音乐游戏的.玩法:

  全班幼儿围成圆圈,请一人在中心坐好,领唱并做动作,齐唱部分由全班幼儿齐唱并做动作。唱到“左手、右手”时,把相应的手高举:齐唱“握手”时,与邻座幼儿握手:唱到“洗手”时,做搓手动作;每段最后一句则双手高举有节奏地自由摆动。

  4、组织幼儿进行领唱、齐唱练习。

  5、幼儿讨论手还有什么本领?并请幼儿把它画出来。

  6、组织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体验游戏的乐趣。

  7、结束:对幼儿进行文明举止的教育。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一双手》教案15

  创意说明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给课文做圈点批注,并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2、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学习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活动突破

  1、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从对一双手的多角度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学习课文平中见奇的特点。引导学生谈体会和感想。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二、了解预习信息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三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二、初读·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句子进行评注。

  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①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②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三、品读·感悟

【《一双手》教案】相关文章:

男士如何保养双手呢02-11

篮球怎么双手背后运球02-19

《双手掷实心球》教学反思06-01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要领03-25

网球双手反拍击球基础动作要领03-11

网球双手反拍击球技术要领03-23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反思范文07-20

原地双手正向掷实心球力量训练方法03-25

神奇一教案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