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18 08:21:4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科学教案汇总9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受小汽车在不同斜坡上的下滑速度的不同。

  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了,天天和乐乐、佳佳和宁宁各自组队,开始了斜坡开车的探索,天天拿着小汽车,放在斜坡的最高处,用力往下一滑,小汽车“嗖”的一下就滑到了桌面上,佳佳也拿着小汽车,放在在他们的斜坡上,松手,小汽车也顺利的滑到了桌子上,这时候,乐乐说:“我们的小汽车滑的快,我们的快,你们的好慢哦!”宁宁不甘示弱:“不对,天天是用力让小汽车滑下去的,而我们是把小汽车放在斜坡上,让他自己滑的,你们用力的不算,要不我们再来比比,同时松手。”乐乐听了爽快的答应了,这次,乐乐和宁宁各自把小汽车放在了斜坡的最顶端,数“1、2、3”后两人同时松手,之间两辆小汽车同时顺利的向下滑,并到达了终点,宁宁说:“你看吧,我就说,我们要同时松手这样才能比出快慢,我们的`斜坡是一样斜的,所以我们两辆汽车同时到达。”乐乐说:“那我们现在来比比不用力看谁的小汽车下滑速度快。”宁宁爽快的答应了,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之间两组人不停变换斜坡的斜度进行比赛……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可看出,幼儿对科学探索还是相当感兴趣的,由于经验的缺乏,每个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都不同,就像第一个画面,天天是用力将小汽车向下滑,所以才让小汽车快速到达桌面,可是这一问题被宁宁发现了,宁宁说要在同一高度同时松手这样比才公平,因此在第二次操作的时候天天与宁宁同时松手,发现结果两辆小汽车的下滑速度差不多,在之后的时间里他们就不停变换斜坡的斜度进行比,这里也能看出两队小朋友对探索有趣的斜坡这一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下次可提供些布、沙子等材料,让幼儿选择的空间更多,探索相同的汽车在不同材质的相同高度斜坡上下滑的速度是否一样。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学会专注地倾听同伴谈话,学习别人的谈话经验。

  2.使幼儿积极参与交谈培养幼儿的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在天空中飞翔

  2.课件-动画片:你能飞吗

  3.课件-音乐:在天空中飞翔

  动画片

  动画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引出谈话话题。

  1.老师先请小朋友看一个非常好看的`动画片,你们喜欢看吗?

  2.动画片中有谁?小鸟有什么本领?

  二、展开

  1.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让幼儿自由交谈,要求围绕鸟儿的本领来谈,启发幼儿回忆见过或听过的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倾听幼儿谈话,提醒幼儿专心听同伴谈话,了解别人说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说,自己可以说得与别人不一样。

  3.引导幼儿发挥想象

  谈论:小鸟为什么能在天空中飞翔?

  (1)小鸟为什么会飞?

  (小鸟有一对翅膀)

  (2)还有谁有翅膀?有了翅膀它们能干些什么?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围绕:如果你会飞,进行谈论

  (1)如果你有了翅膀,你会做些什么?

  (2)你会做些特别的事吗?

  (3)你想为别人做些什么事?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

  (4)你还希望谁也会飞,为什么?

  (5)教师引起话题帮助幼儿发挥想像,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5..播放动画片:你能飞吗

  围绕动画片,激发幼儿思考兴趣

  公鸡也有翅膀,为什么飞不到天空中?

  三、结束

  音乐:在天空中飞

科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水在不同容器中的形状变化, 进一步了解水的特性。. 乐于参加实验探索活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搜集各种不同形状的盛水器皿。. 大水箱、盛着水的透明塑料杯。. 隔水围裙或简易小雨衣。

  活动过程

  1. 给每位幼儿一杯水,请幼儿观察并触摸杯子里的水,向幼儿提问:

  水有颜色吗?

  水在杯子里是什么形状的?

  触摸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 请幼儿介绍自己搜集回来的盛水器皿,说说它的形状。

  3. 幼儿操作,尝试把杯子中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盛水器皿中。建议幼儿搜集瓶口较大的器皿,以便进行倒水活动。

  4. 与幼儿观察和讨论,当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器皿时,水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水的形状会随着器皿的形状而改变。)

  5. 老师: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把不同形状的器皿放在展览角,请幼儿欣赏。

  活动

  能参与讨论水的特性。

  能投入实验、观察活动。

  活动建议:

  活动的重点在于鼓励幼儿探索水的特性,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不要追求让幼儿说出水无固定形状这一特性。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

  2、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三、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四、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教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

  (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

  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六、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教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

  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教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

  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教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

  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春天常见的花,培养细致观察、比较的能力。

  2.学习用相应的词、句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

  3.了解春天常见花和人们的关系。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准备带幼儿实地去观察过程一、交代活动内容1.回忆春天看见过的花。

  2.今天我们要到外面去找一找春天的花。

  二、带幼儿实地去观察1.我们看到了哪些花?重点观察:桃树、紫藤、玉兰树等。

  2.从花的.外形、颜色等方面仔细观察、比较。

  学习用好听的词、句来描述。

  三、回班里集中分享1.描述观察到的花A.重点剖析一种花。

  B.了解花的结构,疏理归类。

  2.老师板书整理。

  四、讨论花与人们的关系1.春天开这些常见花和人们有什么关系。

  2.了解各种花的作用观赏:给大自然添美,带来清香。

  提供人们需要的物质及药用价值等。

  教学反思:

  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师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能初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逐步地亲近和喜爱大自然,并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情绪、情感、感知和体验。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2.尝试运用借助辅助材料的方法,变化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体会发现沉浮现象与探索沉浮逆向变化的乐趣。

  材料准备

  1.水盆、操作盘、分类盒、记录表、笔。

  2.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纸、木块、小木条、石子、海绵、树叶、羽毛、回形针,小铁夹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指导要点

  1.运用玩一玩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物体的沉与浮。

  2.通过分一分,让幼儿对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之间轻重的不同。

  3.鼓励试一试,尝试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并能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探索的结果

  实施步骤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让幼儿把让他们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如箭头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用边连贯的语言交流记录的结果。

  3.按沉、浮现象的不同把材料归类分成两大类,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轻的东西会浮着,重的东西会沉下去。

  4.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瓶子可装水)或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让其“站”在水中。这时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可帮助物体增加重量,也可让沉浮物体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现象发生变化。在幼儿操作成功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时,引导幼儿加重浮的物体一边的重量,尝试让物体“站”在水中。

  5.提供记录表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并进行交流与验证。

  6.在幼儿成功让一件物体变化沉浮现象后,引导幼儿挑战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个物体继续变化沉浮现象,或挑战不同的材料变化沉浮现象,比比谁的方法多,谁让更多的物体变化了沉浮现象。

  反思分析

  此“沉与浮”的区域活动从让幼儿把物体放在水中玩一玩的游戏进入,能很自然地使幼儿发现了不同的物体有的浮,有的沉,从而对沉浮现象产生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轻的东西浮、重的东西沉的经验,在有了轻的东西浮、重的东西沉的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或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进行探索,这种沉浮逆向变化本身有着趣味性,对幼儿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是对活动的难度递增,使操作活动既有递进性又有挑战性,还可维持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持续兴趣,操作成功后的图画方式记录探索过程,及挑战物体沉浮变化的不同方法及让更多的物体变一变沉浮,不仅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也让小朋友同时分享了别人的成功经验,还能不断激发幼儿去继续探索的兴趣。本活动还有待于实践,可能记录物体沉浮变化时孩子会有困难,如记录表里的记录孩子自己画难度高,调整为用标记、小图示贴。

  此活动操作性、探究性强,可以帮助幼儿自己建松物体沉浮现象及变化的经验。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生性好奇,经常对周围的环境及事物问这问那。螺丝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新《纲要》指出:对于科学探索活动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操作试验,从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们在园本课程中设计了此活动,目的使幼儿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了解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能力。

  设计思路如下:

  1、首先以“百宝箱“引出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探索操作的兴趣。

  2、分组操作,以比赛的形式得出结论:螺丝作为固定连接物体的材料最方便、结实。

  3、通过自由玩螺丝,引导幼儿发现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固定连接物体。

  4、通过自由摆弄一些带有螺纹的物品,引导幼儿了解螺丝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旋转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4、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每幼儿两块螺丝玩具。

  2、不同直径的螺丝。

  3、带有螺纹的物品,如:不同口径的饮料瓶和瓶盖、灯泡和灯座、能拧的笔和笔帽等。

  4、细铁丝、双面胶、透明胶、小细绳等,课前放到“百宝箱”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操作兴趣

  “孩子们,你们经常做梦吗?昨晚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有一个白胡子老爷爷送给我一个百宝箱,里面有好多好多的`宝贝,你们想看吗?谁表现好,我让谁从百宝箱里摸一件宝贝。”

  幼儿摸“宝贝”,说出它的用处。师:“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在百宝箱里住过一晚以后,已经变的非常神奇,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游戏。

  (二)、操作试验,总结螺丝作为固定连接材料的优点

  1、 出示游戏材料:螺丝、细铁丝、小细绳、双面胶和透明胶,分别放在四个容器里。幼儿分成四组,每人两块中间有孔的积木玩具。师:“白胡子老爷爷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两块中间有孔的积木玩具,同时也给你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用你们分到的材料,把这两块积木牢牢的连在一起。小朋友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好,开始工作。看那一组最先完成任务。”

  2、 幼儿操作,纪录结果。

  3、交换材料,再次试验操作,直至各种材料各组都用过。结合速度和牢固程度,评出第1、2、3、4四个名次

  4、教师总结:用螺丝作为固定连接材料是最方便、最结实的。螺丝本领最大。

  (三)、认识螺丝的结构

  幼儿每人一颗螺丝,通过观察螺丝的结构,认识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螺杆上有一圈一圈的纹路,从螺杆底部向上一圈圈旋转上升,直到螺杆的顶部,螺帽里面也有这样的纹路,所以螺杆和螺帽能够紧紧的咬合在一起连接固定物体。

  (四)、寻找螺丝,进一步认识螺丝的作用

  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教室里或者别的地方,那些地方是用螺丝连接固定的?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小朋友说的真好,可以看出你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五)、玩螺丝,知道螺丝有匹配的特性

  老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

  老师这儿有许多不同大小的螺丝,想送给工人叔叔去连接固定物体,可是螺杆和螺帽都混在了一起,请小朋友帮帮忙,给它们配对,用你们的巧手把螺杆和螺帽拧在一起,看哪组快。

  结论:螺帽大了往下掉,螺帽小了拧不上去,螺丝螺帽不大不小正好拧紧,叫匹配。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的固定、连接物体。

  (六)、认识螺丝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供活动准备3中的材料,幼儿操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另一些更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也给它们配对,边玩边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拿起一样,仔细观察它,放下,再拿一样,观察、放下,谁看出了它们的相同之处?请说。

  教师总结:对,这些物品都能分开再合起来,因为这上面都有一圈一圈的纹路,人们利用螺丝的原理在许多东西上都设计上螺纹,用来互相连接又快又结实。比如刚才咱们玩过的笔和笔帽、瓶子和瓶盖、灯泡和灯座等,都是通过螺纹连接的。

  (七)、延伸:

  老师给小朋友布置个作业,回家观察,也可以向家长询问:还有哪些东西上有螺丝?明天咱们互相交流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操作兴趣浓厚,比赛气氛积极热烈。每个教学目标都是在孩子们亲手操作、摆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完成的。以比赛的形式,让幼儿自己总结出“螺丝本领最大”这一结论,是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

  不足之处出是第六环节:找出相同之处。难度较大,多亏一个很聪明的小男孩说出了“它们都能拧来拧去”启发了其他孩子。本活动内容较多,作为一个活动时间紧,完成的比较仓促,后两个环节幼儿操作不够充分,设计成两个活动会好一些。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一些与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

  (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

  4.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1)空调吹凉风;(2)刮大风时很冷;(3)打开冰箱有凉风;(4)台风;(5)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6)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负责天气预报的科学家是怎么预测风的等级和风向的吗?(风向标,测风仪)

  3.动手制作风向标。

  (1)将红蜡光纸条两头对折剪出头,粘在细木棍儿上。

  (2)将吸管插入装有沙子的饮料瓶中,再将细木棍儿插入吸管。

  四、作品展示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风向标,最后把孩子们的作品摆放起来集中展示。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刷子09-20

科学教案优秀11-04

关于科学教案11-03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昆虫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模板03-26

科学教案范文07-21

大班生活科学教案幼儿园生活科学教案03-06

橘子宝宝科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