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8 11:53:3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中班科学教案集合六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袋子的多样性,了解各种袋子的不同作用。

  2、知道购物时要使用环保袋,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袋子,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袋子。

  1、出示各种各样的袋子: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袋子。

  二、感知袋子的多样性。

  1、谁能说说你看到这些袋子的感受。这么多的袋子都一样吗?一眼看上去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幼儿每人拿一个袋子进行观察,说说自己拿的袋子的'特征:如果你观察袋子,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启发幼儿说出从袋子的形状、颜色、质地、外形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3、现在请你按照刚才我们说的几方面来观察袋子吧。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自己观察到的袋子特征,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袋子的共同作用和每种袋子的特殊作用。

  1、虽然袋子各种各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想想是什么呢?它们都可以装东西,可是装的物品都不一样,你知道你的袋子可以装哪些东西吗?用这个袋子装上东西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请幼儿看书,说说书中每种袋子的特征及用途。

  四、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到的其他袋子,增强环保意识。

  1、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袋子呢?你们和爸爸妈妈购物时,用什么袋子装东西呢?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会使用环保袋,这样就可以重复利用袋子,不会浪费一次性袋子,为我们国家节省了资源,更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有利于环保。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买菜"活动,了解常见菜的特点,体验买菜的快乐。

  2、在操作与游戏中,使幼儿获得分类、数数及数物对应的经验,并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进行买菜的实践活动及开展买菜的角游活动2、若干蔬菜、肉类、水产品的实物3、幼儿用卡片、篮子、电话机等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买菜的经历(了解常见菜的特点,共同分享买菜的快乐)师:前几天,陈老师带我们一起到菜场上去买菜了,你们觉得开心吗?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 播放课件师:看了刚才的录象,谁来说一说,你那天买了什么菜?为什么买这种菜?你是怎么买的呢?

  2、 幼儿交流(教师引导幼儿从菜的名称、特征、营养、买菜的经验等方面加以交流)3、师小结:菜场上的菜可多啦,有的'买了蔬菜,有的买了鱼,有的买了肉类。因为每样菜都有它不同的营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样样菜都爱吃,我们的身体才能长得棒。

  二、给菜宝宝分家1、师:今天,送菜叔叔把送往菜场上的菜都混在一起了,这样,买菜的人就觉得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幼儿回忆菜场上的菜是怎么摆放的?引导幼儿说出把菜分类放开)师:按小朋友的办法要安好几个家,可陈老师只安了三个家,你们同意不同意?(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解蔬菜类、肉类、水产品类中的常见菜。)2、幼儿操作活动"给菜分家"师:现在请小朋友帮助叔叔把菜送到菜场去,送菜时看清楚你拿的是什么菜,应该放在哪个家?并把家里的菜放整齐。

  3、 教师带领大家巡回检查三、角游:买菜准备(创设菜场环境):(1)协商4名幼儿为卖菜的叔叔阿姨,老师和其他孩子为买菜人(2)"顾客"每人一蓝子,内有数物卡。

  1、师:刚才我们把菜送到了菜场,可菜场上还没有叔叔阿姨卖菜呢?怎么办?(协商4名幼儿做卖菜人)2、电话铃声介入:阿姨:"你是中2班的陈老师吗?我是厨房里的阿姨,今天厨房里的菜不够了,阿姨请中2班的小朋友帮帮忙、买点菜,行吗?"3、阿姨给我们开好了购菜的"菜单"(老师出示两种"菜单"):看看菜单上说的是什么?看清楚了以后,你可以自己按菜单直接去买菜,不行的话可以问菜场上的叔叔阿姨怎么买?(引导幼儿观察讨论,理解菜单的含义)4、幼儿游戏(对第一次很快完成任务的幼儿给其提供第二次机会,难度加大)5、买完菜的幼儿相互交流:你买了什么菜?买了多少?也可相互检查是否正确。(还可以鼓励幼儿向客人老师去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秋天到了,可是幼儿对于秋天的印象却不深,对季节的变化还是不明确,有时候他们自由活动时我会随口问问他们,但很多幼儿都不知道已经进入了秋天,只是在乱猜。再加上环境的因素使幼儿对季节的感受也不那么强烈了,他们只会对冬天夏天两个季节感受最深。对于在秋天中出现的各种富有生命力的小虫子认识缺乏,也只是通过书中的一些认识,但亲手去捉一捉这些昆虫根本没有机会,在家包办的多了,都与这些太陌生了。

  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辩一辩、数一数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这些昆虫的了解。同时也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隐藏在树林中的昆虫的种类又众多,所以在找找、数数的同时也帮助幼儿积累、提高数数的方式方法等技巧。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昆虫的名字,了解这些昆虫的基本特征。

  2、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计数。

  活动准备:教学PPT,操作材料、不同颜色的蜡笔、笔

  活动过程:

  一、谁的声音

  1、通过一段昆虫发出的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们,考验你们的`小耳朵咯,来听一听,这是谁的声音呀?(虫子)

  2、想一想,把你们看到过的在秋天出现的虫子的名字告诉我们大家好不好?(瓢虫、螳螂、蟋蟀、蚱蜢……)

  3、小结:原来秋天的昆虫有很多,秋天可真热闹呀。

  二、播放秋天的昆虫教学PPT

  1、在秋天里有许多的虫子都喜欢躲落下的厚厚的树叶下面一起玩耍。他们有些谁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2、找一找都有哪些你认识的虫子?他们有什么主要的特征?(瓢虫,它有圆圆的红红的壳……)

  3、帮助幼儿逐一认识图片里的这些虫子,并仔细的辨认一下这些虫子的外形特征。

  4、小结:今天来的都是这些昆虫啊,你们可真厉害呀!

  三、打量眼睛数一数

  1、数一数旁边列出来一共有几种昆虫?(一共有6种昆虫)

  2、分别找一找、数一数对应的昆虫有几只。

  (1)这么多的昆虫都藏在了树林里,今天我们要好好地找一找。先来看看红红的瓢虫共有几只?

  (2)这么多昆虫不容易数清楚瓢虫的个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分类数数的方法。

  (3)可不可以用和他身上颜色相同的蜡笔来圈数呢,有一个圈一个数一个,这样就不容易和其他的昆虫混淆起来。

  (4)其他那些昆虫分别有几只呢?你用什么办法数清楚?(做一些其他的记号)

  3、总结: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昆虫和你的小伙伴比对一下,看看找对了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班级常常听到小朋友问老师,这个东西有多大?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只需要一个抽象的数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可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才能理解抽象的数字概念。例如,那个人很高,像老师一样高;这个东西很小,是像小朋友的小手那样小,要例举具体的实物才能使他们明白物体的数量。基于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关于“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的要求生成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绘本导入,引发出蛋究竟有多大(长)的问题,通过设问一测量一比较一发现等系列的探究过程,使幼儿认识到测量的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运用不同的测量材料可以得出相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故事线索进行合理的思考猜测。

  2.尝试用不同的测量材料测量同一事物,学会调查验证的方法。

  3.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鸡蛋卡(卡纸上粘有同样大小的鸡蛋,并沿着鸡蛋两端画出延长虚线,在虚线内贴有一条双面胶),同样大小的黄豆,同样长短的小木棒,同样长短的`毛根,绘本《很大很大的蛋》ppt。

  活动过程

  一、绘本导入,引出核心问题

  (故事的前半段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开始,到了故事高潮音乐渐渐声弱并停止,让幼儿一开始就能马上沉浸到故事中去,融入故事并作为参与者推动故事发展)

  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小松鼠跑进了森林,它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蛋!它特别兴奋,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这时,好奇心最重的狐狸说:“真的?我得去看看。”狐狸跑到了那里一看,问道:“这个蛋很大吗?只是一个普通的蛋而已。”狐狸回到朋友那里,大熊着急的问:“真有那么大的蛋吗?”狐狸说:“没有,只是很普通的蛋。”“你胡说什么呢?多大的蛋啊!”松鼠不服气了。于是大熊说:“那我去看看。”大熊来到蛋旁,拿起蛋细细打量半天,没好气地说:“你们俩都错了,这个蛋很小。”“什么?”“不可能!”于是三个小动物就吵了起来。在一旁观望的猫头鹰飞来对正在争吵的小伙伴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既有说它大的也有说它小的?难道这个蛋会变魔术吗?”

  幼l:会变魔术。

  幼2:大熊看蛋小是因为大熊大,小松鼠看蛋大是因为小松鼠小。

  师:你说的太对了,不同大小的动物看同样大小的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师:那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帮助三个小动物知道这个蛋究竟有多大呢?

  (此时有两三名幼儿说了一些答案,例如大熊很大所以蛋就小等,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师:这个会变魔术的蛋现在就在我们班级,我们可以量一量,看看它究竟有多大?那我们用什么来测量呢?

  幼:可以用格尺。

  师:对,格尺是一种很好的测量工具,但是现在我们没有格尺,老师准备了3种测量材料,分别是黄豆、小木棒和毛根。

  (之所以这三种工具是为了尽可能的符合现实的测量要求和测量的准确性。)

  师:在测量前我提几个要求。首先,在测量前每名小朋友选择好一种测量材料,然后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将选择的测量材料贴到双面胶的位置上。小朋友们听明白了就开始行动吧。

  二、分组测量

  (1)把全班幼儿分成四个组,每个组都有三种不同的测量材料。

  (2)提示幼儿注意两点:一是测量材料与鸡蛋两端(用延长的虚线标识)对齐,二是黄豆要一粒紧挨着一粒。

  (幼儿失误情况有两类:(1)有的幼儿摆放黄豆比较稀疏,只用了五或六粒黄豆,正确的测量结果是八粒黄豆。(2)把小木棒摆放在中间的位置,只用了一根小木棒,正确的测量结果是两根小木棒。)

  三、展示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们将你的记录卡贴到前面的大板上。

  师:现在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用的是哪种测量材料?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幼l:我用的测量材料是毛根,测量的结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长。

  幼2:我用的测量材料是小木棒,测量结果是这个蛋有两根小木条那么长。

  师:还有没有哪个小朋友用了跟他俩不一样的测量材料?

  幼3:我用的测量材料是黄豆,测量结果是蛋有8粒黄豆那么长。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你们觉得谁说的对呢?

  幼1:我觉得嘉恩说的对。

  幼2:我觉得一根毛根的对。

  幼3:我觉得他们说的好像都对。

  师:大家意见不一致,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它们是怎么做的?

  四、回归绘本,进行二次探究

  师:小松鼠用了黄豆,它的测量结果是蛋有8粒黄豆那么长;好奇心重的狐狸是用小木棒,它的测量结果是蛋有两根小木棒那么长;憨厚的小熊用的是毛根,它测量的结果是蛋有一根毛根那么长。故事中的小动物和小朋友一样也选用了同样的三种材料去测量。小狐狸说:“就是两根木棒那么长。”小熊不服气的说:“不对不对,就是一根毛根那么长。”三只小动物又吵了起来,大家都说自己的对,那么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验证到底谁说的对呢?

  幼:可以把它们三个的结果混在一起看看。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把三种不同材料测出的结果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知道谁说的是对的?

  (幼儿点点头。)

  师:那小朋友们现在可以拿着自己的测量卡去跟其他小朋友比一比,看看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老师将幼儿的记录卡还给幼儿,幼儿可以随意去找其他幼儿比较。)

  师:通过比较,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幼:是一样长的。

  幼:大家说的都对。

  师: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小动物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

  (播放ppt,幼儿发现小动物用的方法跟自己的一样,很兴奋。)

  五、教师

  1.8粒黄豆、两根小木棒和一根毛根都是一样长的!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去测量。

  2.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事物感觉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让幼儿使用三种材料到区域中去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物体的沉浮。

  【活动准备】

  1、试验材料:(泡沫积木、空瓶子、钥匙、硬币、橡皮泥、木块、棉花、乒乓球)两份。

  2、记录卡每人一份,水槽、笔。

  幼儿已有相关知识: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投放了很多材料,幼儿与这些材料很熟悉,知道轻的物体浮在上面,重的物体沉在水底。

  【活动重点】发现物体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尝试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好玩的物品,小朋友先猜一猜都有什么?(用语言调动幼儿的兴趣)现在把它们请出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想知道是什么。)

  1、请幼儿说出这些操作材料的名称。

  幼儿一起说出了有积木,空瓶子、钥匙、硬币、橡皮

  木块、棉花、乒乓球。(幼儿都认识这些材料)

  2、师:如果我把这些物品放到水槽里面,它们会怎么样呢?

  师:手里拿着泡沫积木,请一名幼儿回答?

  幼答:会浮在水面上。

  幼答:放到水里会沉下去。

  师:我也不知道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我们先来猜想。

  3、请幼儿猜想结果,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4、师: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操作材料用什么符号表示,每个幼儿进行猜想,并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开始猜想并把猜想的结果用沉浮标记记录下来,师在一旁巡视。(在猜想棉花时,一部分幼儿说沉在水底,一部分幼儿说浮在水面上,但我没有说谁说的对或错,而是告诉他们,一会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了。那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否一致。现在我们来动手实验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

  二、幼儿实验操作

  1、师: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巡视指导,让幼儿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都亲手操作,有的幼儿发现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操作,错了不要紧,而且我还奖励他们小红花。)

  2、教师提问:(1)什么物品沉下去、什么物品浮上来?师请xx小朋友回答,泡沫积木是沉还是浮。

  幼答:是浮在水面上。

  师:猜想的和实验的结果一样吗?

  幼答:一样。

  师:奖励小红花,全体幼儿为xx小朋友鼓掌。

  师:空瓶子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答:会沉下去,这时一名幼儿抢着说会浮在水面上。

  师:不要争论,咱们一起来做实验,我把空瓶子放在水里,幼儿看结果,空瓶子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时只见这名小朋友有点不好意思,我看到后,走向前去摸了摸他的头说:回答错了没关系,你回答问题说明你很勇敢,老师奖励你一枚小五角星,作为鼓励。

  师:小朋友棉花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上面?

  幼答:xx幼儿说沉在水底,xx幼儿说浮在上面。

  师:我请想xx幼儿回答棉花沉在水底的原因?

  幼答:棉花吸了水会沉下去。

  幼答:棉花轻会浮在上面。

  师:看到这种情况(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先是干棉花放到水里,浮在上面,但过了一会棉花吸了水它悬浮在水中,看到这种情况,我说:“小朋友都说得对,说明小朋友都动手动脑了,老师为你们鼓掌,小朋友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3、教师通过幼儿实验总结:像泡沫积木、空瓶子、木块、棉花、乒乓球在水面的'现象叫浮;像钥匙、硬币、橡皮泥在水底的现象叫沉。

  三、沉与浮材料分类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有些物品浮在水面上,有些物品沉在水底。现在我们和这些操作材料做一个小游戏。把它们送回家好吗?(幼儿非常高兴的回答好)

  师:制作了两个小房子,在房子的上面有沉浮标记,幼儿看

  沉浮标记把它们送回家。(在这一环节活动中,场面秩序有点混乱,小朋友都一窝蜂的围了过去,我应该让小朋友们排好队,有秩序的把它们送回家。)

  四、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沉浮现象,我们平时多试一试,看看你们找到的物品到底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水面上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子被泡大了。 (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试一试。

  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数一数。

  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想一想。

  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7-02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10-03

中班科学教案:水07-01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12-01

中班科学教案【精】11-27

【荐】中班科学教案12-14

中班科学教案【荐】12-02

【热门】中班科学教案11-26

中班科学教案【热】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