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12 10:38:2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合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数的整除复习(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标:

  1.掌握自然数的分类和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

  2.理解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概念。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整除和除尽、互质和质数、分解质因数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

  边总结边练习(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确定研究对象自然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数的整除知识(板书:数的'整除)

  你知道的数有哪些?我们研究数的整除时,这里的数是指什么数?(板书:自然数)

  二、研究自然数的分类

  1.提问: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

  生: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1、质数和合数。(板书:奇数 偶数 1 质数 合数)

  2.提问:你能说说什么叫奇数、偶数?什么叫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分解质因数 质因数)

  3.练习:判断对错

  (1)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 ( )

  (2)质数都是奇数,合数都是偶数。( )

  (3)两个质数的乘积一定是奇数。 ( )

  (4)把15分解质因数是35=15,3和5叫质因数。 ( )

  三、研究自然数的关系

  (一)整除关系

  1.提问:两个自然数之间会存在哪些关系?(板书:整除 互质)

  2.什么叫整除?(引出约数、倍数)(板书:约数 倍数)

  它和除尽有什么区别?(板书:除尽)

  约数、倍数表示的是数吗?(板书:关系)

  公约数、公倍数表示什么?(板书: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微机演示)

  2.微机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的面积)出示课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思考。

  [评:通过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从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决定思想方向,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

  用边长等于半径的小正方形透明塑料片,直接度量圆面积,

  (如图)观察后得出圆面积比4个小正方形小,好象又比3

  个小正方形大一些。初步猜想:圆的面积相当于r2的3倍多

  由此看出,要求圆的精确面积通过度量是无法得出的。我们在学习推导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时,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分割、拼合等办法,将它们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评:这一探索性地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入深思。它与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后的验证,前后呼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圆面积与r2的倍数关系,获得十分鲜明的表象,而且有助于避免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c=2r)产生混淆。]

  2.学生操作。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微机显示)老师提问:

  ①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

  ②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

  ③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微机显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④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

  ⑤你能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评: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并通过微机演示,把一个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也可以渗透以直代曲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把圆16等份分割后拼插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四分之一(c/4=r/2),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2r),所以s=r/22r=r2 (见图一)

  (3)把圆16等份分割后可拼插成近似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底

  相当于圆周长的1/4,高相当于圆半径的4倍,所以s=1/22r/4r=r2

  (4)把圆分割后,可拼成近似的等腰梯形。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高等于圆半径的2倍,所以s=1/2r2r=r2 (见图三)。

  3.小结:无论我们把圆拼成什么样的近似图形,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r2,验证了原来猜想的正确。说明在求圆的面积时,都要知道半径。

  4.比较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联系和区别,加强记忆。两个公式都与有关,但圆周长等于直径长度的倍,而圆面积等于以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即r2等的倍。

  5.自学例1。注意书写格书和运算顺序。

  [评:引导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的实验,采用转化的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6厘米 d =0.8厘米 r=1.5分米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要求一张圆形纸片的面积,需测量哪些有关数据?比比看谁先做完,谁想的办法多?

  (1)可测圆的.半径,根据s=r2求出面积。

  (2)可测圆的直径,根据s=(d/2)2求出面积。

  (3)可测圆的周长,根据s=(c/2)2求出面积。

  [总评:这节课有两大特色:

  一、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内部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其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推理。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假设、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其他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 ,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40-16x-10x+4x2=18

  移项,得:4x2-26x+22=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4,一次项系数为-26,常数项为22.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去括号,得:x2+2x+1+x2-4=1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 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括号的作用,并认识中括号。

  3.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知道四则混合运算中商是循环小数或小数位数较多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5.初步掌握判断能简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并正确简算。

  6.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数据特点,选择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2.新课展开。

  一,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二,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三,教学例3。

  (1)板书:3.6÷1.2+0.5×5,然后设问:

  ①这道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用“和、差、积、商”回答)

  ②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回答第③问时,启发并告诉学生:要用中括号。

  ④如果要先算1.2+0.5×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边设问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2)让学生计算以上4题。由4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练习本上。做好后反馈矫正。

  提醒学生注意: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小数位数较多或多个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用约等于),再进行计算。

  (3)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练习。

  这样设计,主要是精心设计了一级设问,培养学生根据运算顺序的需要使用括号的能力。精心设计的板书,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3.巩固练习

  (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完成练习十第4题。

  (3)书面作业。练习第十第1、2题。

  4.全课小结。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有关平面图形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3.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面积公式及各种图形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概念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和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高相当于,所以S平=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三=___________;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所以S梯=____________;圆可以割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所以S圆=___________,最后推出S圆=___________。

  4.填表。

  (二)动手操作

  请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面积是已知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比长方形小。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边也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三角形高的2倍。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但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大于长方形的面积。

  2.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

  (1)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4cm,它增加的面积________cm2。

  A.等于16

  B.小于16

  C.大于16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2m2,上底与下底的和是8m,那么高是_______m。

  A.2

  B.4

  C.8

  (3)小学阶段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______的面积公式来表示。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三角形

  D.梯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进一步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含个级和万级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整万数表示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整万数的大小,感受整万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

  由时间单位和面积单位的选择引入,说明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师:计数时要用到计数单位。你知道什么是计数吗?(不知道)

  师:简单的说,计数就是数数。(出示石子计数的图片)人类祖先曾经用过石子计数,例如抓到1只羊,用1个小石子表示;(出示很多石子)这位祖先抓到的羊很多(学生笑),怎么办呢?(出示大石子)

  师:猜一猜,这个大的石子表示什么?(1个十)像个、十就是计数单位。如果十不够怎么办?(用百表示)百不够呢?(用千)

  师:个、十、百、千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出示:4个小石子和2个大石子。小石子在前,大石子在后。

  师:这些石子表示的数是多少?(24)为什么不是42呢,4个小石子在2个大石子前面啊?

  生:1个大石子表示1个十,2个就是2个十,4个小石子就是4个一,合起来就是24。

  师:对!计数时,计数单位的位置是有规定的。像计数单位十的位置就必须在计数单位个的前面。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像计数单位一所在的数位就是个位,十所在的数位呢?百、千呢?(对应计数单位板书: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二、 认识万级的计数单位

  师:我们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所在的数位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出示:20xx年我国甘蔗产量是90 240 000吨;20xx年我国油菜籽产量是11 420 000吨。谁能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举手的同学很少,第一个学生读不出,第二个学生准确读出,第三个学生大声地准确读出)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大数怎么读吗?想和这两个同学读的一样好吗?(学生频频点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数。(揭示课题:认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几个千是一万?(十个千是一万)

  师:感觉一万怎么样?(很大)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十万)

  出示:100 000个小正方体排成的10010100的长方体。(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声)

  师:比十万大的是什么?(百万)比百万大的呢?(千万)咱们这个屏幕已经放不下了,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想象,并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比千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它们所在的数位是什么?

  生: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相机板书)

  师: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吗?(有。个别学生还说出了亿)是的,还有很多。(在千万、千万位前面板书省略号)

  三、 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 了解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表示计数单位,太麻烦了,好在我们有计数器。(出示一个四位的计数器)一个计数器够吗?(不够)那我们可以用两个(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成一个计数器)。

  师:千位左边是什么?(学生逐一读出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 写五位的整万数。

  师:(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颗珠)这表示多少?(一万)

  继续在计数器的.万位上依次拨出2颗、3颗、4颗珠,学生依次读出两万、三万、四万。

  师:会写吗?把四万这个数写出来。

  师:你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一个4,再写四个0。(板书:40 000)

  分别在万位接着拨出5颗、6颗、7颗、8颗、9颗珠,学生依次读数,并写出七万、九万,交流写法。

  3. 初步感受万级数的意义。

  师:我们在写四万时,先写4,再写四个0。(指40 000中的4)4表示什么?(4个一万)

  师:(指70 000中的7、90 000中的9)7表示什么?9呢?(7个一万、9个一万)

  师:这几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末四位都是0)为什么?

  生:都是在万位上拨珠,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没有珠,所以用0表示。

  师:是呀,当某个数位上一颗珠也没有时,就写0占位!写几万的时候,先写什么?

  生:写几万都先写那个几。

  师:哦,几万就先写几。再写(四个0)

  4. 写六位的整万数。

  师:(在9万上再拨1颗珠)再拨1颗珠是

  生:满十进一,10个一万是十万。

  将万位上的10颗珠退去,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再在万位上拨1颗珠,学生答十一万。

  师:会写这个数吗?(学生写数)怎么写?

  生:先写11,再写四个0。(板书: 110 000)

  帮助写错的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订正。

  在万位上继续拨珠,学生依次读出十二万、十三万、十四万、十五万,写出十五万。

  师:(边说边拨珠)在万位上拨9颗珠,十万位上拨9颗珠,会写吗?

  生:先写99,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中的111599表示什么?(11个万,15个万,99个万)怎样写出这些数?

  生:是多少万就先写多少,再写四个0。

  师:这些数都表示多少万,这样的数都是整万数。整万数都有什么特点?

  生:末尾都有四个0。

  5. 写七、八位的整万数。

  师:在99万的基础上再拨一颗珠,是多少万?(一百万)

  师生合作拨出一百万、一百零一万,并写数。

  师:看来,要想既对又快地写出整万数,还要有一个检查的方法,怎么检查?

  生:末尾都是四个0。

  师:我们可以把这四个0和前面的数分开,(在1 010 000上画分级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检查是不是把数写对了。

  先在计数器上拨出199万,学生读数、写数,接着从一百九十六万拨到一百九十九万,要求学生读数。

  师:现在计数器上是199万,再拨一个珠是多少?(二百万)对,满十进一。

  师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学生依次读出二百零一万二百零六万,并写出二百零六万,指导学生用画线的方法检查。

  出示:十万十万地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师生共同拨珠、读数、写数、校对。

  四、 介绍数级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整万数分成了两个部分,后面是四个0,前面这些数表示什么?

  生:多少个万。

  师:这些数(指万级上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按照中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刚才将个级数与万级数分开实际上就是将整万数分级,所画的虚线叫做分级线。

  师: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1 010 000中的101表示(101个万)

  五、 教学整万数的读法

  师:大数容易读错,用分级的方法把万级和个级分开,就不容易读错了。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把整万数先分级,再读一读、比一比。(学生正确读数)

  师:既然让我们读一读,比一比,你在读的过程中比了什么?

  生:先读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万。

  师:(指85万)读万级中的数和我们以前读数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一样)为什么还要加上万?

  生:不加上万就变成85了。

  师:对,那就变成哪一级的数了?(个级)万级的数都表示多少个万,所以读的时候要加上一个万字。

  六、 感受整万数的大小

  师:生活中的大数有很多。(出示图片: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有座位60 000个)

  学生读数。

  师:60 000有多大呢?我们一个班有多少人?(46人)就算50人吧,你知道要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能坐满体育馆?(学生算出结果,都很惊讶)

  出示:100 000张纸摞在一起有多高?

  师:猜猜这一摞纸大约有多高?(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出示:(1)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 000平方米。

  (2) 北京著名的园林颐和园面积约是2 900 000平方米。

  学生读数,并通过交流感受数的实际大小。

  出示课始两个数据,师:现在你会读了吗?(让开始不会读的学生读数)

  七、 综合练习

  师生合作,按要求拨珠、写数。(教师说要求,指名按要求拨珠,其他同学写数)

  师:学习整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出示:(1) 大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就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2) 全世界可确认的昆虫大约有七十万种。(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0 000个物种灭绝。(4) 大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300 000~700 000人因烟尘污染而提前死亡,25000000儿童患上慢性咽炎。

  学生读数、写数,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八、 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整万数)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兴趣的可以回去了解一下。

  1.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要分级计数,西方国家是按什么习惯计数的呢?请课后通过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和同学交流。

  2. 如果数目很大,计数单位不够了,怎么办?

  反思

  1. 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理解计数单位与数位两个概念是不大容易的。计数就是数数,学生并不清楚。而要理解计数单位,就必须从计数谈起;要理解数位,计数单位又是基础。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考古人员在挖掘古墓时,发现一个密封的陶罐,打开后却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圆石子。经研究发现,这些石子是用来计数的,石子表示的数代表了墓主生前拥有的财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石子计数这一数学史料是帮助学生了解计数单位的极好材料,教学时,可以按计数、计数单位、数位的顺序组织学生的认数活动。一个困惑了我很久的问题,竟这样意外地由一则考古新闻解决了。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2.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认数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万,并能正确地读、写10 000。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教学时,通过对五位的整万数的读、写,使学生自然地产生要写几万,就先写几,再添四个0的感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这种感受明晰起来,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正确地读、写六位的整万数,逐渐将这种明晰的感受抽象为写整万数的方法。同时,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读、写七位、八位的整万数。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六位的整万数的写法,它是学生探索和理解整万数写数规则的基本材料。越在基础处,越要花时间。只有基础处想通了,想透了,后面的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教学时,我设计了在计数器上拨数、写数、说理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理解并掌握整万数的写法。这样,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信度高,可迁移性强。

  3. 在写数中感受,在读数中应用。对学生而言,读数的难度要比写数要大,因为读数首先要会将整万数进行分级,而分级是建立在对万级数意义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操作行为。所以学生写数时,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万级数的意义,这种感受是学生理解分级的基础。在了解分级知识之后,通过对整万数读法的学习,在读数的过程中不断地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万级数的理解。教学时,我力求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达到自觉迁移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靠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1.这里有三个钟面,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组成了一个角,你能看出哪个是直角吗?哪一个比直角大,那一个比直角小?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答案:13×19×12=76(cm3)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第4题:(1)25、12(2)423、9

  第5题:(1)×(2)√(3)×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7

小学数学教案【精】12-05

小学数学教案【热】01-01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01

【热】小学数学教案01-0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02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