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2 10:09:1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精品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大胆地说出吃过的早餐名称及味道。

  2、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知识。

  2、体验做点心师的愉快情感。

  活动环境及准备:

  ppt图片、面团若干、馅料若干、每桌一个盘子、油泥板人手一块、帽子围裙一副。

  活动过程:

  一、 看ppt图片引出主题

  1、 看图片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吃了什么?

  师:吃完早饭宝宝来到草地上,宝宝们边锻炼边告诉小伙伴们早饭的时候自己吃了什么……

  2、 通过看图片幼儿了解天线宝宝们的早餐。

  二、 幼儿讨论自己的早餐和味道

  1、 回忆早上吃的早餐

  提问为什么每天要吃早餐?

  师:我们宝宝们为什么要每天吃早饭。

  幼:……

  师:早饭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是我们身体必需的营养。吃了吃饭,我们就有了营养,就会长个子,变得强壮。玩玩具有力气。

  2、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早餐?味道怎样

  师:那我们小朋友们早上吃的是什么早饭啊?味道怎么样?

  幼儿自由回答

  三、资源介入

  1、这些丰富的早餐是谁做的?

  师:这些营养的早餐是谁做的呢?(激发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

  幼:……

  师:哦,点心师阿姨做的。宝宝们,我们来学点心师阿姨做早餐吧。

  2、点心师阿姨做早餐点心。(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头戴带厨师帽。)

  四、行为操练

  1、提供好面团、盘子、面板(油泥版替代)馅料若干

  2、师充当点心师阿姨做早餐。

  3、幼儿学习做点心。

  4、幼儿自由操练,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赏析幼儿的作品

  1、通过视频展示仪器展示幼儿有创意作品,师幼共同赏析作品。

  2、通过象形词描述结束活动

  圆圆的饼干 弯弯的饺子 大大的馒头 小小的鸡蛋

  六、活动反思

  幼儿的游戏充满了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游戏,并努力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因素生成教育活动。教师要支持和推进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幼儿对品种丰富的早餐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针对吃早餐这个生活环节的内容预设了一次集体学习的活动。

  在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早餐材料,给了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从活动的效果可以看出,幼儿基本能说出早餐的名称和味道。初步了解营养知识。

  在快乐的点心制作活动中,利用了家长资源介入活动,满足了幼儿做点心师的愿望,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了解了营养常识。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准备:

  月球探秘网页。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

  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

  (二)、分组自学,自主探究。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

  网址:百度网站中的月球探秘。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课文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还有许多环形山。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6、如果哪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

  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3、假如我们去月球旅行,应该做哪些准备?

  4、作业:课后进一步搜集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教学后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较好。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

  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收水和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还有什么作用?(还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利用课外时间注意观察。

  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二、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板书设计: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乐观、积极地对待

  现状 原因 对策

  大气污染

  白色污染

  物种灭绝

  速度加快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尝试用小容器浇水,激发宝宝对小花小草的关爱,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数学“3”卡片。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浇水尝试——结束部分。

  一、激发兴趣

  老师念儿歌,引起宝宝的兴趣;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乎乎,我们宝宝做好操,喝口开水解解渴。

  1、师:天气热了,除了我们还有谁会口渴啊?

  幼:小狗、小猫、小兔、老师...

  师:我们宝宝真聪明,知道小狗小猫小兔会口渴。还想到了老师也会口渴的。真是有爱心的好宝宝。

  2、师:我们幼儿园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晒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对朱老师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个宝宝会帮忙?”今天我们欢欢班的宝宝和朱老师一起去给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浇水尝试

  1、讨论:我们要去给小草小花浇水,要有什么东西呀?

  幼:水、水桶。

  师:现在朱老师来变变变、变出了什么呀?(水桶)这水桶是什么颜色的呀?(幼:红色的)。

  师:什么形状的呀?(圆圆的)

  师: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蓝色的'

  师:朱老师再来变,又变出了一只什么颜色的水桶呀?幼:黄色的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

  师:对了,是3只水桶(出示数字3)这是3、3、3

  师:哎呀,这3只水桶还不够呢,朱老师再来变,变变变,变出了许多的水桶了。宝宝,我们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师:宝宝,我们看看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对了,朱老师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给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要呛的。”“小草你也一口一口喝,别着急,急了也要呛的。”

  3、师:宝宝也要给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励每位宝宝参与活动)

  三、结束

  1、宝宝我们休息一会儿,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谢谢我们宝宝了。我们怎么说(幼“不用谢”)我们宝宝给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许多汗,看看额头上是汗,小脸上淌着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用儿歌引导宝宝喝水:太阳公公真调皮,晒在身上热呼呼,我们宝宝浇好花,喝口开水解解渴。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课后反思

  过去,教师习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习惯以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事物。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没等学生开口,教师就口若悬河,说个是是非非。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的自我识别过程,要么出现了师生抵触情绪,要么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学生的评价能力正体现了教育最本质的一面,能帮助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在漫长的终生学习中受益、成才。

  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同学对他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从心理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需要,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这种需要更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评价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讲究评价的方式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学生很在乎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他人,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肯定对方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互评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尊重对方,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尤其是引导学生来评价教师,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心灵,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来跟教师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二、自我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验证明:学生是很有点“好为人师”的味道的,有机会叫他们自我评价,会使他们感到兴奋,注意力集中。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再学习过程,凡在自我评价中接触过的学习内容,学生记得比较牢。三、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在自我评价活动中能逐渐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学习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用。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

  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能对家人和自己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出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4.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5.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与奇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的所有的相似的地方。

  2.知道人、动物、植物的许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三、教学准备:

  图片、照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导入×××你长得像谁?你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生物的遗传现象。

  2.观察并比较图片中三个孩子与父母的相似点。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让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找出各他们自的父母。

  你怎么找出的,依据是什么?

  升学仔细观察他们相象的地方并交流。

  开始找同学家人的活动。通过把同学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与其家人的照片进行比较,找出身体特征的相似处。

  揭示:子女和父母之间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观察植物动物、植物的照片,找出生物体亲代和后代的相似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或交流的资料,从而探究动物植物的'遗传特征。

  小结遗传先行是生物体共有的特征。

  4.交流有关遗传的谚语和俗语。

  学生交流收集的遗传的谚语和俗语,加深学生对遗传现象的认识。

  5.依据遗传规律推测小猫爸爸的样子。

  学生推测并说明理由。

  6.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内容是,遗传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基本特征。

科学教案 篇9

  教案目的:

  1、感知各种甜食的分类,初步学习分类。

  2、激发乐于助人的情感,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教案准备:

  1、各种甜食

  2、创设“甜甜美食屋”

  3、教师自制分类标志

  4、轻松活泼的音乐

  教案流程:

  1、到“甜甜美食屋”做客,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到维尼的“甜甜美食屋”去做客。走,我们出发吧!

  2、通过情景表演,激发幼儿帮助别人的.情感。

  场景:甜食凌乱的堆在地上。

  3、整理“甜甜美食屋”,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心情。

  4、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总结分类标准,幼儿再次分类。

  6、共同品尝甜食,交流品尝的感觉。

  在共同品尝甜食时教师引导幼儿知道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甜食不能多吃。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延伸:

  带领幼儿回教室后漱口,养成良好习惯。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3.教学形式再开放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昆虫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模板03-26

科学教案(优)07-29

科学教案(合集)07-29

科学教案(必备)07-25

(荐)科学教案07-28

(优)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