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6 11:24: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我们的鸟类朋友

  活动目标:

  1.了解多种多样的鸟,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爱鸟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鸟的标本、图片、碟片、图书

  2.师幼共同布置活动室环境

  教学重点:教育幼儿要爱护鸟、关心鸟。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 这几天,我们和小鸟交了朋友,老师和小朋友还收集了许多小鸟的.图书、图片、标本、碟片,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讲一讲,你认识的小鸟叫什么?长得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2.请小朋友坐下来,把你看见的小鸟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3.谁来告诉大家,你看见的是什么鸟?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鸟的异同点

  1.小朋友认识的小鸟真多,这些小鸟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我们再仔细去看看、找找,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幼儿自由结伴观察讲述)

  提问:你发现小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请个别幼儿回答)

  2.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了小鸟有这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鸟在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相互交流后,再个别回答)

  三、了解小鸟的本领

  1.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发现小鸟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小鸟真可爱。那么小鸟有些什么本领呢?请小朋友先想一想,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请个别幼儿回答)

  2.一起学学做做动作

  3.小鸟除了这些本领以外,还有很多的本领,现在就让小鸟表演给我们看(幼儿看碟片)

  四、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鸟类

  小鸟有这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五、结束

  今天我们和很多的小鸟做了朋友,还有很多的小鸟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呢,等会儿我们再一起来看XX小朋友带来的碟片,看看还有哪些我们不认识的小鸟。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具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课

  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

  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美丽的建筑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瓶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合适的盖子。

  2.能积极尝试拧紧瓶盖,获取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动作。

  3.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PPT,、法袋、小蜗牛图片2.收集各式带盖子的瓶子。

  3、伴奏音乐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

  1.教师:( 1 )魔术小蜗牛逛超市。

  (2)出示魔法袋,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谈话引出主题,并引导幼儿讨论盖子的作用。出示PPT.

  小结:没有了盖子,瓶子里面的'东西会掉出来,会被弄脏,用时不方便,吃的东西就会变的不卫生。

  (3)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谁能帮老师的瓶子找找盖子呢?”(个别幼儿探索)

  二.幼儿动手操作。

  1.讲明要求:四人一组,每人站在放有瓶子的桌子前面,把盖好的瓶子轻轻 放进篮子里,瓶子都盖完了请小朋友坐回自己的位子上。

  2.观察并引导幼儿用拧、按的方法盖瓶盖。

  3.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样盖瓶盖的。(盖好与没有盖好的各举一个例子)小结:给瓶子找盖子,要找到跟瓶口一样大盖子的才能盖上,太大或者太小都盖不了,盖瓶盖可以用按的,拧的。(请小朋友一起试试,按和拧的动作)

  三、游戏《找朋友》

  幼儿听音乐找朋友:音乐开始拿瓶子和瓶盖的幼儿就互相找朋友(盖子要盖得上瓶子)。音乐停老师检查,并提问为什么找对方做朋友。反复玩两次。(第二次瓶子和盖子要互换)五.结束:“小朋友真棒,我们一起回班上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在多次探究验证中探索感知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与凸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发现拱形面能承受更大的力。

  2、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会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发现。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鸡出壳》挂图;

  2、鸡蛋壳、削好的铅笔、针筒、装水的盆、托盘、积木、纸板若干;

  3、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小鸡出壳"引发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二)第一次探索:戳鸡蛋壳的凸面与凹面,哪个更容易破?

  1、与幼儿共同设计实验方法:

  提问:我们来做个实验吧,那要怎么做能比较出谁先啄破蛋壳的呢?需要什么材料?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做自由落体,分别戳蛋壳的凸面、凹面,并记录探究的结果。教师关注幼儿探究的过程与困难,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验证。

  3、结合幼儿记录表,交流分享。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

  (三)第二次探索:为什么蛋壳的凸面不容易戳破?

  1、设置疑问:鸡姐姐不服气,我也用了同样的力气,为什么啄不破蛋壳呢?我用的力气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2、教师出示针管,介绍操作的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流下的情况。

  4、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师:针管里的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了,就像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被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会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第三次探索:拱桥承载的重量更大吗?

  1、教师介绍材料及操作方法:

  幼儿两两合作,分别用纸板搭两座"桥"(一座平面桥、一座拱桥),然后轻轻地往上面摆放积木,比一比哪座桥承载的积木更多,并以小组记录的方式记录结果。

  2、幼儿操作探究,教师引导幼儿更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

  3、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

  "哪座桥承受的积木多?""有不同意见的吗?"

  (五)引发问题,拓展活动。

  师:"拱形的力气更大吗?在我们的生活里,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拱形,请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明天带到班上和大家分享吧。"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和基本组成。

  2、能够完整、连贯地讲诉自己对树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认识大树的不同部位,并能讲诉自己对树的认识。

  活动准备:

  PPT、树叶(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猜谜语:身体长得壮壮壮的,春天来发芽,脸上皱纹多,冬天不见啦!(大树)

  二、出示PPT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树伯伯的图片,请小朋友们的小眼睛仔细观察,等一下老师会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问题哦!(出示大树的图片)

  2、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呢?

  3、那树伯伯的身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树根,树干,树枝,树叶)

  三、分解树

  1、那现在老师还有几张图片,小朋友们也要仔细看哦!(出示图片树根)

  师:树根的样子?(长长的,弯弯的.)

  树根的作用?(吸收水分,让树能够长高、长的更壮)

  2、出示图片—树干

  师:这张树干的图片和其他树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粗细、长短)

  3、出示图片—树枝、树叶

  师:大树慢慢的长大了,慢慢的长出了树枝,再慢慢的长出了树叶

  4、秋天到了,大多数的树叶都掉落了下来,那现在我们在来看一下秋天的树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呢?(没有树叶)

  四、游戏活动

  1、小朋友刚才看了大树的图片,那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身体来变成(模仿)大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示范)

  2、老师示范并解说脚是树根,直直的身体是树干,手臂是树枝,那我们少了什么呀?(树叶)那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树叶,待会儿给你们贴上。

  3、分别请4组,每组幼儿5人模仿大树,一人当树根和树干,四人当树枝和树叶!(老师为幼儿贴上树叶)我们的大树做好了!请小朋友们慢慢的把树枝长出来,再有树叶,风来了,我们的树叶应该?(幼儿摇摆树枝和树叶)

  4、那现在小朋友想不想去看一下真正的大树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请幼儿依次排队出门观察大树!

  活动反思:

  树木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的贡献巨大,但是幼儿在此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多,对树木的了解不够。如果只是说教性的教育幼儿爱护树木,收效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幼儿清楚了树木对人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要保护树木,爱护树木,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比单纯地说教要有效果。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背景:

  在班上自然角里摆放着各种植物,每天早上孩子们都会给这些植物浇水。上周一,乐乐又带来了许多小蝌蚪,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每天观察,并热烈地交流着:“看,小蝌蚪长腿了。”“好像有两条呢。”“它再过几天就要离开我们了。”“是回到小河里去吧?”“对,以后还会变成大青蛙呢。”“不是大青蛙,有的会变成癞蛤蟆。”“啊,癞蛤蟆,太难看了。”……孩子们在一起饶有兴趣地谈论着有关青蛙的话题。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我便和孩子一起开展了此活动——《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初步萌发爱护青蛙的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演示图,幼儿操作用图,音乐磁带等。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察小河里小蝌蚪,并饲养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

  1、小蝌蚪从哪里来?

  2、小蝌蚪的腿是怎么长出来的?

  3、小蝌蚪的尾巴到哪去了?

  二、根据已有经验,推测青蛙的生长过程。

  1、提供操作小图片,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图片排序。让幼儿看看、排排、说说小青蛙是怎样长大的。

  2、提出要求(小朋友在排图的过程中不要看别人怎么排,也不要讨论,自己动脑筋,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

  3、幼儿排图,完成猜想过程。

  4、讲评卡片,组织讨论。

  三、观看动画课件,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给予幼儿感性和完整的经验(引导语:我们来看一下动画,看看从青蛙妈妈产下卵开始,是怎么一步步变成青蛙的。)

  2、幼儿和老师一起排图,完成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轻轻地讲,“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卵,接着变成了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又长出了前腿,尾巴慢慢变短,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3、提升经验,并激发他们爱护青蛙的意识。(引导语:小青蛙有哪些本领?它喜欢吃什么?为什么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如果没有青蛙,庄稼会怎样?我们应怎样保护青蛙?)

  四、表演游戏:《小青蛙你唱吧》

  1、商讨游戏的玩法。一部分幼儿戴头饰扮演可爱的小青蛙,一部分幼儿扮演有爱心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游戏。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的理念。思路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达到了预期效果。这次活动的亮点是:

  1、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结合季节特征来选择和设计活动,把科学领域的活动用故事情节贯穿下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排图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先长前腿,有的说先长后腿,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注意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活动中创设了一种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教师能够深入、有效的参与和引导,并始终给予幼儿积极的关注,使他们的活动动静结合,由观察讨论——排图猜想——欣赏故事——语言描述其成长变化——到体验游戏,顺应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3、较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在设计活动时我注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法:演示法、游戏法及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维。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幼儿不知不觉对小蝌蚪的成长变化产生了兴趣。而游戏体验法,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小蝌蚪慢慢长大,小朋友爱护小青蛙的快乐心情,进一步产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拉、拽、套串珠的操作活动,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2、帮助幼儿了解松紧带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松紧带和包装绳穿的珠子各一串(大小、颜色一样),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兴趣,介绍桌面材料,比较两串珠子。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串珠子,好看吗?这两串珠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一样啊?你们想戴吗?

  2、幼儿戴珠子,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幼儿自由戴手珠。

  提问:你们戴一戴、试一试!戴起来了吗?

  ◎让幼儿比较两串手珠,引导幼儿发现穿珠子的'绳子不同。

  教师:这串怎么会戴不起来?这两串是一样大的啊,你们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绳子怎么啦?

  3、比较包装绳和松紧带,进一步感知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当场拆开两串珠子)

  提问:你们想一想哪根是拉不动的?哪根是能拉动的呢?(让幼儿指认)

  ◎教师双手拿住两根绳子的一端,请一名幼儿拉另一端,感受松紧带的弹性。

  教师:这根能拉动的绳子叫什么啊?

  4、经验拓展。

  ◎让幼儿找一找身上的松紧带,帮助了解松紧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提问:为什么身上这么多地方要用到松紧带啊?

  5、游戏活动——“松紧带”

  玩法:手拉成圆圈,松——圆变大,紧——圆变小。

  活动反思: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过程通过幼儿分组交流探索的结果,分组合作制作手珠串,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刷子04-16

《种子》科学教案09-30

关于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优秀11-04

科学教案模板03-26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优秀】07-22

科学教案[优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