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8-04 11:09:05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6篇【热】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6篇【热】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第三只眼睛

  活动目标:

  1、能够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及作用,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体会运用工具观察事物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面,彩色透明纸。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若干。

  活动过程:

  1、发现我们的“第三只眼睛”。

  ——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说说有什么发现。

  ——幼儿尝试探索。

  ——三块镜片样子一样吗?透过三块奇妙的镜片看到的东西一样吗?(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

  ——用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用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大)

  用哪种镜片看东西不变?(边上和中间厚薄都一样的镜片看东西会不变)

  ——什么时候需要用这三种不同的镜片?如:老人看书看报时会用放大的镜片。

  ——这些有趣的`镜片就象我们的第三只眼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看东西。

  2、玩各种透镜。

  ——刚才我们发现了三种镜片的秘密。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更奇妙的镜片,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大家都可以去试试看,等会儿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自由玩各种镜片。

  ——创设问题情景:到草地上去观察蚂蚁;看远处的风景;检查手指甲里的“细菌”。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镜片分组进行观察。

  ——交流各自观察和使用镜片的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 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 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 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 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 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 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习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 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 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 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 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 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

  2、运用工具探索冰的融化,知道冰与水的区别。

  3、激发幼儿对冰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块冰,每人一块有小鸟的冰。

  2.几盆热水、抹布、小积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人手一块小冰,感知冰的特性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鸟想找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天气太冷了它们被冻在了这个小房子里?

  1.请你来看一看,猜猜这个特别的小房子是用什么做的.?它是什么样的?

  2.你还可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说出冷冷的、冷冰冰的、光滑的、硬硬的、没有颜色、透明的等等。)

  二、幼儿自选工具,分组探究,感知冰的变化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拯救小鸟吧!音乐结束不管你有没有成功,请你都回到前面来。

  组一:两盆热水和小杯子

  组二:5根毛巾

  组三:小锤子,积木若干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关注冰与水的关系。

  三、交流冰中取物的经验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拯救小鸟的?(敲碎、让它化掉、热水里、阳光下、毛巾捂一捂)

  师幼小结:冰是可以融化在水里的,融化之后就是水,它和水一样无色透明,但冰是固体,水是可以流动的液体。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月亮变化的规律。

  2.知道月亮变化的顺序。

  3.初步对天文知识产生兴趣。

  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初步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

  2.活动难点:正确掌握月亮变化的顺序。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

  月亮变化的图片,视频《月相变化》,一则关于月亮的谜语。

  幼儿准备:几张实拍月亮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通过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想听听吗?

  幼:想听。

  师:那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哦。有时圆圆像个盘子,有时弯弯像只船。

  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

  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晚上会在天空中出现的,是什么? 幼:是月亮。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平时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

  教师小结:通过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教师让幼儿回忆平时看到的月亮,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探讨,寓教育与生活。

  (二)基本过程

  1.展示照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见的月亮形状。

  师:那有小朋友能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晚上看见的月亮吗?

  (教师请幼儿展示照片)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小伙伴展示的月亮是什么形状的。

  幼:好。

  (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为什么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呢?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不知道。

  2.通过观察,让幼儿发现月亮的变化过程。

  师:那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个视频,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好吗?

  幼:好。

  (教师播放视频《月相变化》)

  师:小朋友们,看完了视频,你们知道月亮是怎样变化的吗?

  幼:先从弯弯的变成圆圆的,在变成弯弯的。

  师:对,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但是你们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变化吗?

  幼:不知道。

  3.教师给幼儿简单的讲解月亮变化的原理。

  师: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因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

  是太阳将光照射在月亮身上,但有的时候地球会挡住太阳照在

  月亮上的光。因此我们每次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

  教师小结:刚开始时,幼儿对月亮的变化过程很陌生。但是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初步了解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并开始对变化的过程产生兴趣。

  (三)结束部分

  1.通过排序,加强对月亮变化过程的认知。

  师:现在老师手上有几张关于月亮变化的图片,想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排一下顺序,好吗?

  幼:好。

  师:在排序的过程中,如果有小朋友不会,一定要举手,向老师提问哦。

  师:老师看见小朋友们都能正确的`排好序,小朋友们真棒。给自己比个心,好不好?

  幼:好。

  教师小结:教师请幼儿排序,加深幼儿对于月亮变化过程的了解。在排序过程中,还是有孩子不能正确的进行排序,教师应多对此类孩子加以指导。

  (四)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很多小朋友都能正确的排序。老

  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收集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句,下次活动时与

  老师和小伙伴们分享。好不好?

  幼:好。

  活动反思

  《会变的月亮》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的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引导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幼儿。在活动结束后,我认为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新的活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名称:我是中国小娃娃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肤色、外貌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知道中国很大,中国人很聪明,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各种肤色的小朋友图片或录像。

  2、《他们爱吃什么》的图片一张。

  3、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

  1、出示各种肤色小朋友的图片,引导幼儿找出图片上的中国小朋友。

  2、中国的小朋友长得什么样?除了中国小朋友,图片上还有谁?

  3、启发幼儿将中国小朋友与其他国家小朋友进行比较,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二、观察与操作

  1、讨论:我们最爱吃什么?外国小朋友爱吃什么?

  2、请幼儿帮助不同国家的小娃娃选择餐具和食物。

  3、鼓励幼儿学各国小朋友相互问好的语言。

  三、寻找发现中国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世界地图,以“中国娃娃住在哪里”为题,请幼儿在世界地图上找找中国的位置,并用笔做上记号。

  2、共同认识首都北京的位置以及地图上的特殊标记。

  3、引导幼儿尝试在世界地图上找到某些外国小朋友居住的`大致位置,并将他们送回家(粘贴在地图上)。

  四、感受祖国真大

  1、在世界地图上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大小,知道中国很大。

  2、看中国地图,启发幼儿说说中国地图的外形像什么,通过比较知道中国很大。

  3、欣赏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

  十月就飘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

  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西南北中的孩子们,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外形特征,知道每个手指的名称及用途。

  2.通过游戏的方法,记忆手指的名称。

  3.产生认识自己手指的兴趣,知道手有很大的用处,要保护手。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ppt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手掌画,引起幼儿兴趣。

  师:宝贝们,你们看 !这是什么呀?睁大我们的小眼睛仔细看看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二、 观察认识手。

  师:哦,原来这是用我们的小手画出来的呀!原来我们的小手也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呢!那宝贝们你们的小手在那里呀?伸出来让老师看看,我们有几只手呀?{我们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手上有手指、手心、手背,指甲,指关节}

  观察一下我们每个宝贝的手是不是一样的呢?(手的粗细和长短)

  三、 认识手指的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今天呀,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我们的小手宝宝,宝贝竖起小耳朵仔细听!(我们是生活在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兄弟,但是我们的名字是不一样的。我最矮最粗,但我最能干,所以他们叫我大拇指。我旁边的这个高一点的叫做食指。中间这个最高的叫中指。最瘦最小的这个是我们的小弟弟,叫小拇指。宝贝们,我们还漏掉了哪个手指呀?哦,剩下这个不最粗,不最细,不最高的手指不好取名字,所以呀,后来我们就叫他无名指。宝贝们记住我们这五个小兄弟的名字了吗?)宝贝们,记住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和老师一起叫出他们的名字好吗?(教师伸出手指,让幼儿说出名称)现在啊,老师要跟我们宝宝玩一个手指点点名的游戏,老师点到哪个手指的名字我们宝宝就把那只手指举起来给我看,好吗?(看谁举得又快又对)

  四、小手的用处

  师:刚刚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小手,小手宝宝悄悄的告诉我说,它可是你们的好帮手呢?那小手宝宝能帮你们做什么呀?我要请我们宝贝来说说(小朋友的小手这么能干吗,能拿东西吃,能收拾玩具,会画画,会写字,会穿衣服……)我们的小手有这么多的好处呀。

  师:我们的小手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么多,有这么多好处呢,可是呀,我们有的宝贝就是不让自己的小手动起来,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你们说这样好不好呀?小手也很不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因为这样小手也越来越不灵活了,好多事情都不会做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小手会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它才会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小手对于我们来说真是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不注意让小手受伤了又会怎样呢?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小手呢?

  师总结: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不能玩小刀、剪刀等危险的东西, 要勤剪指甲保持卫生,不咬手指头,现在我们早上的天气很冷,宝贝们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要戴手套防止冻伤我们的小手。宝贝们,你们记住了吗?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活动教案02-22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2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8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怎么写04-14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05-08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热】科学活动教案01-20

科学活动教案【荐】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