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2 10:33:33 教案 我要投稿

【优】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小学数学教案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有什么联系

  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教学新课

  1、例3求12、16和18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自学完成。

  3、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

  4、注意: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先要用三个数的.公约数去除,然后再用任意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最后的结果要两两互质。

  5、试一试

  求15、30和60,3.4和7的最小公倍数。

  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1)其中一个数是其他两个数的倍数,那么最大的数就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三个数是互质数时,三个数的乘积是这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7-58页

  五、反馈

  六、布置作业

  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在求出三个数的公约数后还要求出两个数的公约数。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学会看余数不商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复习准备:

  8.746保留一位小数约(),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B、讲授新课:

  出示例1:我国的原煤产量1981年是6.2亿吨,1991年达到10.9亿吨。1991年的原煤产量是1981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理解题意,求什么?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10.9÷6.2≈1.8

  3、题目要求我们商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我们商应该除到哪一位?(学生独立完成)

  4、横式1.8前面用什么符号?为什么?答语要注意什么?

  例2:一台织布机12小时织布62.5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审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

  2、讨论:竖式商除到哪一位?为什么?

  C、巩固练习:

  计算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45÷179.9÷101

  D、师生归纳:

  1、学生讨论:计算小数除法,需要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学生归纳后,集读P-55最后一段。

  E、强化练习:

  1、P-40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是否掌握方法。

  2、P-40第一题。

  F、课堂小结:

  1、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要截取商的近似值还要注意什么?

  G、布置作业:P-40第二题、第三题和第四题。

  课后小结:

  本课是建立学生已经掌握如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基础上教学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计算时商要除到那一位,我出示例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列竖式计算,有地同学算到了很多位,有的同学只算到了第三位,在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理解除到哪一位,为什么要除到比保留的小数为数多一位,从而归纳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其实,在教学中,我还忽略了知识的应用价值最好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我取商的近似值,在实际生产、生活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2.初步学会较容易的除法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列式计算: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教师板书:500×3=1500(克)

  (二)变式:

  1.3筒奶粉1500克,一筒奶粉多少克?

  2.一筒奶粉500克,几筒奶粉1500克?

  教师板书:1500÷3=500(克)

  1500÷500=3(筒)

  (三)小结:整数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

  1.课件演示:

  2.小结: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练习:根据,写出下面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1。8×0。5=0。9

  0。9÷0。5= 0。9÷1。8=

  (二)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1.理解题意,并列式:21。45÷15

  2.小组讨论,理解算理,尝试计算.

  3.课件演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1)

  4.练习:68。8÷4 85。44÷16

  5.总结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42。84÷7 67。5÷15 289。8÷18

  (二)只列式不计算.

  1.两数的积是201。6,一个因数是72,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101。7÷9 79。2÷6 716。8÷7

  (二)一台拖拉机5小时耕5。55公顷地,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六、板书设计

  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07-14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7-21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7-21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