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测量教案

时间:2023-08-18 07:06: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测量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能力目标

  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具有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

  题的能力。

  2。通过进行简单的测量,具有使用简单测量工具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估计十秒钟以后举手睁开眼睛,我来计时,看谁估计的最准确。开始!

  [生]按照指令操作

  [师]谁能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生]学生回答。

  [师]指出正确得数,要想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们要学会使用仪器来测量长度和时间,这节课我们在小学和日常生活中对时钟、表、刻度尺使用和对一些时间、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二、新课教学

  1。长度的测量

  [师]大家都知道长度可以用尺子来测量。同学们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吗?

  [生]直尺、三角板、卷尺。

  [生]裁缝用的皮尺、木匠用的折尺……

  [师]还有在精确测量或特殊测量时常用的游标卡尺、千分尺(也叫螺旋测微器)。

  (教师可以在列举尺子的过程中。将这些尺子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师]同学们谁还知道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人体哪些部位的长度具有特殊的关系?

  [生]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尖的距离叫“一大柞”,大拇指到食指尖的距离叫“一小柞”。如能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身高,就能利用双臂及手掌估测物体的长度。

  [生]人的头长和脚长相同;身高等于9。5倍头长;人握住拳头的大小和心脏一样大。

  [生]人身体上许多部位是按“黄金分割”分配的,比如眼睛是头部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等。

  [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关于人体尺寸的知识,真让老师吃惊。大家也一定还记得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同学们列举单位的过程中,教师投影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巩固记忆)

  [投影]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 km=103m 1 dm=10-1 m

  1 cm=10-2m 1 mm=10-3 m

  1μm=10-6m 1 nm=10-9m

  [师]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eter),符号是m。

  [师]大家会用生活中常见的直尺、卷尺测长度吗?请同学们利用你文具盒中的尺子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和同学们交流测量方法及发现的问题。

  (同学们操作,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讨论解决)

  [生]测书的长度的时候,要选择较长的刻度尺;刻度尺平行地放在被测的长度上,尺子上的零刻度线与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视线和被测长度另一端的刻度尺对齐(学生示范说明);读出刻度尺上的数值,记下来。这样就测完了。

  [生]我的尺子用的时间长了,前面零刻线的地方看不清楚,我将能看清楚的一条刻线和被测长度的一端对齐,读出另一端刻度尺上的数值,将前面的值减去,也能测出物体的长度。

  [生]我发现将刻度尺上的刻线紧贴在被测物体上(学生示范),读数时容易看清楚、读准确。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2

  教学课题

  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②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③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②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仪器材料

  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板书设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观察零点.进行调整或几下零点误差.

  要沿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施力.

  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用生活中的拉力器,分别让两个同学拉,比较拉力器的弹簧伸长量的不同.

  答:两位同学力的大小可能不同.

  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有关.

  再次让学生用不同得力拉压物理实验室中的弹簧,得到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情况.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发给学生不同式样的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②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③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

  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

  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

  利用教材94页图7-9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

  先不教给学生使用方法,让他们随意测量(1)竖直拉砝码的力(2)水平拉木块的力(3)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

  1.用弹簧秤竖直吊着木块在空中静止,测量拉力(即弹簧秤上指针所指的刻度).

  2.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测量拉力的大小.

  3.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

  问题扩展

  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

  学生实验并对问题进行解释

  选学内容

  可利用钩码探究弹簧的形变量与受力的关系,来解释测力计刻度均匀的原因.

  学生小探究

  课后作业

  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练习册习题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练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并认真分析、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片的健康心理。

  (2)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过程,享受物理实验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强化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

  冰块、自来水、温水、烧杯两只、温度计一支

  【课型】实验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同学们,温度是什么样的物理量?温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导语二 师:(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构造是什么?

  (3)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实验(一)测量冰块的温度

  【实验步骤】

  (1)估测被测物体—冰块的温度,记入表格;

  (2)观察温度计的是量程(即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3)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冰块充分接触;

  (4)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冰块接触;

  (5)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将实验结果记入表格。

  [做一做]学生按要求实验操作,教师巡视。

  实验(二)测量自来水的温度

  实验(三)测量温水的温度

  【实验步骤】同上

  记录表格

  冰 块 自来水 温水

  估计温度/℃

  实测温度/℃

  [交流]你的估计准确吗?

  [议一议]我们在实验中,使用温度计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归纳](板书)

  (1)实验前先要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温度计;

  (2)要爱护温度计,不能用温度计搅拌液体,更不能与容器碰撞。

  (3)要规范读数。

  [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 “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图片,并请学生同时阅读书本中有关内容,请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后活动] 每个学生可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做实际温度的测量记录,通过描绘不同时刻所对应的温度边连线,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情况。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例1]按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将下列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用字母代号)

  _D. B. E. A. F. C_

  A.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B.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C.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

  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

  [例2]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B )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拓 展](05庐江县) 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小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1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2℃ 。

  [总 结]

  温度及温度计的使用

  五、作业

  《目标检测》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到体的电阻。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电阻,学习一种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

  2.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进一步体会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认真完成实验,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难点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实验数据表格的设计。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了解灯丝(钨丝)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定值电阻(5 Ω、 10 Ω各1个)、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欧姆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其数学表达式。

  2.教师提出问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你能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吗?说明测量原理,并画出测量电路图。

  二、新课学习

  1.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如何改进测量电路图?

  2.学生思考、设计实验电路: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定值电阻的`阻值将如何人改变?

  3.学生猜想、假设实验结果: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出定值电阻的阻值。

  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果: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你想不想知道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有多大呢?

  4.学生设计实验电路:

  5.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学生发现问题: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小灯泡的灯丝的电阻不同。

  6.学生知识类比迁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灯泡的电阻会改变?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说明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使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最简单的测量,也要严肃认真,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7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思想目标:

  初步了解观察演示实验的规律,通过简单的测量知识,对学生进行严谨性教育,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能根据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教具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一、教学过程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单位换算:1m=1000 km 1m=10 dm 1dm=10 cm 1cm=10 mm

  1mm=1000um 1um=-1000 nm

  学生观察课本上的 单位换算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例如:如图1-——5所测长度27mm,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更精确些,这就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例如1—5甲中所测的长度要取做27.3mm.这里末一位的3虽然是估读的,并不准确。但是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告诉我们木块的长度在27mm___28mm之间更接近。因此,最后一位是有意义的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如你看到一份测量记录上写者某本书的厚度是5。你能知道书的厚度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6.想想议议

  通过学生的议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可按实际测量的过程总结。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7、练习巩固:P10、(1——2)题

  8、作业:P14(3——4)题

  二、板书设计: 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

  1、长度的测量 误差

  (一)、测量的意义:人的视觉和感觉不可靠。

  (二)、长度的测量

  1、基本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米(m)

  1km =1000m 1m=10dm 1dm =10cm

  1cm =10mm 1dm=1000um 1um =1000nm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做小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要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课后反思: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掌握了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也很容易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使用规则作为重点。

  在教法上采取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度尺学生比较熟悉,也经常使用。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使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让暴露使用刻度尺的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做好实验测量。

  刻度尺使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教学中应回避,宜采用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规则。

  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

  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然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诉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该告诉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8

  【学习主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间】

  1课时

  【课程标准】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

  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

  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

  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活动

  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

  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

  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活动

  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

  8.通过活动

  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

  9.通过活动

  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

  10.通过活动

  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

  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

  [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活动2.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了结钨的电阻特性。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

  教学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教学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教学准备:

  (学生可2人或4人一组)干电池组(带盒)或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带座)、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并已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看这样的题目。

  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x

  同学们练习,两个同学板演。

  解:根据欧姆定律得

  (此题目是上节课欧姆定律公式的巩固应用,并且有同类型的例题.教师对学生的演算可以不做过多的讲评,直接关注其变形公式。)

  欧姆定律可变形为x,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 R 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 R 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学生通过对“电阻”一节的学习及课后探究已有所理解。

  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强调:对于变形公式,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不存在 R U 成正比, R I 成反比的关系,但是可以作为电阻的计算式,由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来计算这段导体的电阻。

  二、新课学习

  同学们面前的小灯泡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怎么办?可以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算出来。

  播放视频:伏安法测电阻,结合进度,随时暂停!

  想想议议

  要利用变形公式求电阻,需要知道 U I 值,怎么能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呢?我们知道电压表可以用来测量电压值,电流表用来测量电流值。请大家画出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然后互相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请一位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巡视,这时可能会发现,不论同学们灯泡、电表摆放的位置如何,大致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只画出电流表、电压表、灯泡,另一种较完整,接进了滑动变阻器。

  寻找学生中典型的电路图进行展示,学生观察比较。

  只要能测出电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灯中的电流就可以由算出电阻的值。用电流表、电压表就行,不用变阻器也可以。另一部分同学,你们为什么要将电路接入变阻器呢?变阻器有什么作用?

  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像大家说的,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小灯泡中的电流和灯两端的电压就可以计算灯泡电阻。为什么还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用呢?

  前一个电路只能测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而后一个电路中,利用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于灯泡的电阻一般不变,这样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电流改变时,灯泡两端的电压也会改变。因此,就可以测出几组不同的电流值和对应的电压值。

  小灯泡的电阻值是不变的,测出一次计算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测几组不同的值,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几个要好的同学共同去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是不是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如果一个同学偏左,另一个同学偏右,最后大家折中一下取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论。在实验中测量几组数值的意义也在于此。多测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相应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的测量值,从而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法,去掉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然误差,提高物理量的测量精确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是我们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的方法。因此电路中连入变阻器是十分必要的。

  大家说,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以进行多次测量。

  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实验器材,看老师给你准备的器材够不够,然后自己连接电路,设计好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边做边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将仪器接入电路前选择仪器时,应了解仪器的什么情况?要了解器材的规格,如电源的电压、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等。很好,希望大家将这些内容也体现在你的实验报告中。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内容吗?还要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 0 ”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还要看一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是多少。还要注意看清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连接时不能接反了。

  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导线和开关,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组内的同学可以分工协作,有人连接电路,有人设计实验步骤,有人起草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完成各自独立的任务后,组内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检查,集中大家的智慧,改进实验电路连接,完善实验步骤。

  合上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该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者是有什么必要吗?

  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变阻器滑片先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当闭合开关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

  变阻器的电阻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滑片先处在最大的位置,那么它改变电阻时只能从大往小变。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先从最小慢慢随着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而逐渐变大。这样就能避免因电路中电流过大而损坏电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呢?可以限制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同学们能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非常好,那么现在请大家来关注小灯泡。小灯泡上标明的额定电压值是多少?从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你能想到什么问题?额定电压是指小灯泡正常工作的电压,如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不超过灯泡的额定电压,这样才不会损坏小灯泡。电压表测量的是小灯泡两端电压。小灯泡两端电压的最大值已能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在量程选择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考虑?根据灯泡的额定电压值,同学们对电源电压的选择有没有什么考虑呢?电压表能测量的最大值稍微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就可以了。电源的电压值应该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不然的话,灯泡上的电压就可能达不到额定电压。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才的讨论,调整你的电源电压及电压表的量程,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注意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不是唯一确定的,要根据你连接的接线柱的情况来定,大家再仔细检查,调整,确保位置正确。

  请大家合上开关,并迅速打开,在合上开关的瞬间,一人观察电流表,一人观察电压表,看有什么情况?

  (1)电压表指针偏反了,指到了“ 0 ”的外侧(左端)。

  (2)电流表指针偏得过了,出了刻度线以外。

  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指针反偏是因为电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电流表偏转过激是因为电流表的量程太小了,要改接大量程。

  如果改接大量程还偏转过激怎么办?先检查一下他们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滑片在不在最大位置,如果滑片在最大位置上,那就换一块量程更大的电流表。如果没有量程更大的电流表,只能想其他的.办法,怎么做?是不是可以适当减小电源的电压。因为电阻一定的情况下,电压变小,电流也会变小,这样就可以不用换更大量程的电流表了。

  也可以用增大电阻的方法,因为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阻增大,电流也会减小。

  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小组介绍他们设计的操作步骤:

  第一组: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触头,使滑动变阻器阻值逐渐减小,电路中电流逐渐增大,小灯泡两端电压逐渐增大。测量两组数,最后将滑片移到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时的位置,读出电流表示数。

  第二组: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到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值的位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然后再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逐渐降低,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同学们分析一下,两种步骤哪种更合适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灯泡两端的额定电压是保证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压值。当高于额定电压值时,根据欧姆定律,流过小灯泡的电流就会比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值大,这时对小灯泡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烧坏小灯泡.因此从设备安全的角度考虑,测量时要使电压逐次降低,而不是升高。

  要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到小灯泡额定电压值的位置,滑动变阻的电阻是增大还是减小?电灯两端电压是额定值时,是电灯电压的最大值。这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从大变小,这样才能使电路中电流增大,从而使电灯两端电压增大到其额定值。

  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从额定值减小时,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变大还是变小呢?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小,根据欧姆定律应使电路中电流变小,所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该变大。所以,同学们在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时,滑片向哪个方向移动,变阻器阻值变小时,滑片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才不至于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另外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时,要看清接的是哪两个接线柱、多大的量程、该量程下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大。同学们按步骤操作,如实填写实验数据,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并相互交流。

  通过大家的测量、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值不同时,电路中的电流也不同,但由计算出的电阻值基本不变,最后一次测出的数据,计算结果稍微大一点。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和导体中电流及导体两端的电压无关。补充一点,测量时间过长,灯亮得太久,灯泡的电阻会略有增大。

  同学们整理仪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内容并板书。

  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 I =,推出 R =,计算灯泡电阻 R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小灯泡:额定电压______ V.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______,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______;电源:______ V;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大致估计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的最大电流值和最大电压值,选择合适的量程接入,如不能估计,则要选择量程较大的接线柱接入。

  2.检查电路无误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至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

  3.合上开关,并迅速打开开关(——试触),在开关合上的瞬间观察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变化,判断电表连接是否正确(有无接反),电流表、电压表量程连接是否合适(量程大,还是小)。

  4.根据试触的情况,调整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确保电压表、电流表连接正确。

  5.合上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被测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记下三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将测量的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填入数据表格对应的空格内。

  注意: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测量时,应先将滑片移在小灯泡额定电压值的位置上,先测出额定电压对应的电流值,再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次降低,测出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弄清楚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可以使其电阻值增大或减小)。在读取电流表、电压表数值时,要先弄清楚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量程以及该量程下每一大格、每一小格代表的数值。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

  6.根据欧姆定律 I =的变形公式 R =算出小灯泡的电阻并求出其平均值。作为所测小灯泡的阻值。

  数据表格及记录:

  小灯泡电阻的平均值:=

  分析与论证:

  评估与交流:

  四、板书设计

  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实验原理:根据欧姆定律 I =,推出 R =,计算灯泡电阻 R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数据记录:

  分析与论证:

  评估与交流: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10

<strong><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span style="background:#B2EC0A;">教案</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示例</strong>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法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源 (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一章的第五节已经测量过小灯泡的电阻.还记得是怎么测的吗?

  [生]利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再利用电压表测出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然后利用欧姆定律 的变形公式 算出了小灯泡的电阻.

  [生]为了测量更准确,还利用变阻器进行了多次测量,然后求平均值.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在上节课刚学过了电功率,谁来说说?

  [生]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用电器在 1 s内消耗的电能叫用电器的电功率.

  [师]电功率能测吗?怎么测?

  [生]可以利用电能表和钟表测.

  [生]也可以利用公式 P IU 测出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功率.

  [师]如果我们要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哪种方法呢?

  [生]小灯泡不能接在家庭电路上,应该用第二种办法测.

  二、进行新课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吗?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并且急着参与,会非常肯定地回答:能)

  [师]大家一定还记得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 (同学们一起说)额定功率.如果不是在额定电压下叫什么功率,你想要测量的是什么功率,明白了吗?

  [投影]测量要求

  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

  (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

  (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并观察小灯泡亮度.

  (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并观察小灯泡亮度.

  [师]同学们现在可以设计实验,并做好记录.

  (学生经过以前的探究活动,已能了解实验活动的基本程序,所以,不必过多讨论,用投影提醒学生即可)

  [投影]

  [设计实验]

  设计思想 (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 (注明使用器材规格)

  实验数据 (记录)表格:

  (教师巡视,及时指导.设计完成后,可以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观察: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中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做第(2)个实验时,需小心调节滑动变阻器,以免实际电压超过额定电压,因电压过大而烧坏灯泡.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

  [分析和论证]

  [评估]

  [交流] (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选择 2~3组同学利用投影和大家交流.(要求同学配合投影上台讲解)

  [投影]

  第一组 实验报告

  [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 P UI ,测出灯两端电压和通过灯泡电流,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电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如下电路.

  [说明]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其两端电压,因为要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所以电路中要接入滑动变阻器,用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实验器材]:

  1.小灯泡:额定电压________,

  4.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___________W,允许通过最大电流___________A.

  5.电源___________V;6.开关;7.导线

  [说明]电源的选择应考虑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大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 1.2倍,但不能过大.

  实验数据 (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

  5.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

  [说明]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时注意:

  (1)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2)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估计电路中电流、电压的最大值,选择合适的量程,并注意正负接线柱的连接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法.

  (3)连接好以后,每个同样检查一遍,保证电路连接正确.

  2.合上开关前,应检查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在最大值的位置上,若不是,要弄清楚什么位置是最大位置并调整.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白向什么方向可以使变阻器阻值变大或变小,怎么调能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

  由公式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

  [结论]

  (1)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

  (2)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

  [评估]

  能想到问题,我们都考虑,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误.

  [师]我们这组同学非常自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交流,谈谈你在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感想,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实验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一错,滑动变阻器阻值就从你想的最大成为实际的最小.合上开关就容易使电表偏转过激.

  [生]电流表、电压表的接线也很重要,如果接反了,表针“反打”也会损坏电表的.

  [生]实际接线前可以先将实物按电路图中的位置摆放好,然后再连接,这样接起来不容易连接错,检查也容易.

  [生]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开始在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的时候阻值从大到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会从小变到大.测量时为什么不先测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依次测量等于额定电压和高于额定电压的功率,以免变阻器阻值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还容易错?

  [生]在不是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用电器的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该叫什么呢?

  [师]同学们非常认真,非常棒.谁能来解释刚才那几个同学的两个问题呢?

  [生] (同学讨论)不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时就叫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就可以.

  [生]我们认为先从低于额定电压开始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先测额定电压更好.这样在观察小灯泡亮度时有明显的区分,容易观察.

  ……

  [师]不知道那组同学对他们的解释满不满意,下去以后可以参照以前实验继续探讨.

  [生]老师,我们发现今天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装置与上一章测“小灯泡电阻”时的装置一模一样.

  [师] (教师表现很在意)是吗?还有什么?

  [生]测量的内容也一样,都是灯泡两端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生]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基本一样…

  [师]有不一样吗?

  [生]两次测量的目的不同,上次是要测电阻,这次是要测功率.

  [生]从今天的测量数据也可以算出小灯泡电阻.

  [师]可以的话,大家算一下电阻.

  [生]三次测量算出的电阻值基本相同,但有小的差别.将三次测量的值加起来算平均值就知道小灯泡的电阻了.

  [师]大家都求出电阻了吗?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电阻可以求平均值,今天测的功率不能求平均值.

  [生]上次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这次是为了比较在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和发光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比较计算电阻的公式 和计算电功率的公式: ,式中的电流和电压相同吗?

  [生]如果是同一次测量,就是同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

  [师]大家将式中的电流替换电压或用电压替换电流,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板演:

  [师]同学们看变形出来的公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电灯铭牌上一般标的都有,就可以利用它们直接求小灯泡的电阻.

  [生]如果知道小灯泡不是在额定电压下,而是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

  ……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你手中的小灯泡上的额定值,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再求出实际电压下电流值和功率值,和你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有误差,分析原因. (也可留在课后完成)

  哪组同学认为你们的实验非常有特色,可以展示给大家,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巩固了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锻炼了设计实验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更充分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错误

  1:滑动变阻器的接法错误,将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连入了电路,失去改变电阻的作用,应该用“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错误2: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合上开关时,电压表指针可能“反打”.

  电路图

  2.左→右依次是:2.4 V;0.6 A;0.45 W.

  五、板书设计

  [测量原理]

  [结论]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来决定,在额定电压下,小灯泡才能正常发光.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11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点 】

  力的测量原理。

  【 教学难点 】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 …… 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 教学反馈 】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测量教案】相关文章:

测量物理教案12-12

初中物理运动的教案12-30

初中物理优秀教案01-30

初中物理教案11-09

八年级物理测量教案12-29

初中物理内能的利用教案12-28

初中物理电功教案12-28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案01-31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大全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