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3 10:08:04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必备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必备9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尝试自定分类标准,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对部分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一定的了解。

  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自定分类标准

  2、指导要点:指导幼儿进行多角度的分类,老师做简单的记录。

  活动过程:

  1、游戏:我喜欢的小动物园。(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每人一张)

  反思:幼儿拿到动物图片时都非常兴奋,同时也有个别幼儿因为没有拿到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有些沮丧,不过在老师的协调下,幼儿情绪稳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将做好调整,增加同类动物图片的数量。

  2、请幼儿随意把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说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的外形特征。

  (1)教师可以先为幼儿做一次示范,例如:“我喜欢海豚,海豚生活在大海里,它会唱歌,是人类的朋友。”

  (2)幼儿轮流进行讲述,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反思:在图片的选择上我都是选择幼儿比较常见的动物,例如:海豚、小猫、小鸟等。并且在课前巩固过这些动物的生活形态,幼儿讲述时对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以及喜好都描述到了,不过在语言的组织与流畅性上还稍微欠佳。

  3、引导幼儿自订分类标准,把上述的动物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只要幼儿言之有理便可。例如:可以按动物的生活环境、有没有毛、会不会飞等特征来分类。)

  (1)教师小结,将话题导向分类环节。例如:这么多动物能生活在一起吗?为什么?该怎样分类呢?

  反思:老师对幼儿在黑板上无规律贴出的动物进行提问,幼儿马上回应所以的动物不能生活在一起,可是有个幼儿却说“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我首先肯定这名幼儿的回答,同时也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到动物的生活环境中来讨论,例如:“海豚和小鸟能在一起生活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幼儿的注意力一下被问题拉了回来。“我们来替它们分类吧,可以怎么分呢?”幼儿首先提出按生活环境分起。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分法,分好后,我重新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还能怎么分呢?”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2)幼儿讨论分类标准。例如:可以按动物的生活环境、有没有毛、会不会飞等特征来分类。

  反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又从其它方面进行分类。刚开始还需要老师启发,后来孩子们的想法越来越多,有的幼儿提出可以按它们吃什么东西来分类,还有的幼儿提出按身上有没有毛来分类等等。

  (3)请幼儿按讨论后的标准进行分类,老师帮助幼儿划分分类区域,并为幼儿示范记录。

  反思:

  整个活动在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活动开始时幼儿的兴趣很高,并且幼儿有了基础经验,对小动物都有所了解,在对动物进行描述时显得非常有自信。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幼儿自主拟定分类标准,对中班幼儿的.能力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这要求幼儿必须对分类动物群有较深较全面的了解,并经过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拟定分类的类型。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幼儿对“所有动物能生活在一起吗?”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同意见,有个别幼儿说出“他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面对这群孩子我有点低估了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多让幼儿“说”,使幼儿在讨论讨论中拟定出新的分类标准,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课前的准备材料中,我应该多为幼儿准备同类型的材料供幼儿选择,避免再次发生活动前的情况。还有就是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在今后准备过程中,也要将孩子现有水平列入重点了解范围内。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名称:蔬菜的形形色色

  领域:科学

  活动背景:

  本活动选自《幼儿园整合课程》中班下学期“蔬菜派”的主题。

  在活动进行之前家长们带孩子参观市场,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孩子们在我们的植物园里学习种菜、收菜等,还初步了解了蔬菜是吃它的什么地方等知识。然后再利用今天的这个活动,把对蔬菜的已有经验进行一些归纳和整理。整个活动的目标是:

  尝试根据蔬菜的不同特征分类。2.用不同方式记录并阅读统计表。

  第一个环节的游戏“买菜”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熟悉每种蔬菜的名称。

  第二个环节的游戏“猜猜乐”是巩固对各种蔬菜的形状和颜色的认识。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分组讨论、把蔬菜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和记录分类结果,这些都是让幼儿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一下其它的分类方法,也是活动的一个延伸。

  活动准备:

  1.各种外形特征的蔬菜:枸杞菜、红辣椒、豆角、番茄、苦瓜、玉米、莲藕、洋葱每种两个。

  2.蔬菜分类统计表(颜色分类表、形状分类表各四张)。

  3.吃法分类的标记(叶、茎、果实、种子的标记各一个,贴于大篮子上)。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游戏:买菜。

  (1)介绍玩法及要求。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到蔬菜超市来玩“买菜”的游戏,但是玩之前我有两个要求:

  第一:每个小朋友只能买一种蔬菜,付钱的时候要告诉售货员你买的是什么。

  第二:菜买回去后你可以小声地和同伴讨论一下你买的菜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摸摸看有什么感觉。听明白了吗?

  给幼儿分派“钱”。

  (2)好,我们一起去买菜啰。售货员阿姨上前打招呼:“小朋友们好!欢迎光临!”“售货员阿姨好!”幼儿自由买菜。

  2.游戏:猜猜乐

  师:今天小朋友们都买了很多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蔬菜。现在我们又来玩游戏——“猜猜乐”。我请一个小朋友出来说说你买那种蔬菜的形状和颜色,看其他小朋友能不能猜出你买的是什么?但记住千万不能把蔬菜的名字说出来。

  (小朋友猜出其中一种蔬菜时问问其他的孩子今天还有谁也是买该

  种蔬菜的。)

  3.分组活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1)师:如果老师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蔬菜分一分类,你们想想可以按什么来分呢?(按形状、颜色等)

  4.操作活动:分一分,记一记。

  (1)观察结束后,幼儿将这些蔬菜进行分类,把分类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阅读统计表。

  师:每一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分,商量好就可以开始分啦。

  ——分完后老师逐组提问:“你们组是按什么来分的呢?”

  ——教师出示统计表并作记录说明。

  师:刚才小朋友都是按形状或者颜色来给蔬菜分类的,现在请大家把分类的结果记下来。这是一张颜色分类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老师示范画红色标记)。同样方法出示形状记录表(请一位幼儿示范画形状标记。)

  ——请组长出来领统计表,幼儿分组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请幼儿自己把统计表展示在黑板上,分享统计结果。

  师:“请大家坐下来,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这张记录表是哪一组的?你们组是按什么方法来分的?”请组长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鼓励幼儿说说除了记录表里的蔬菜还有哪些蔬菜是长长的、红色的、绿色的…….)

  5.教师与幼儿共同完成按照蔬菜吃法分类的统计。

  师:老师再来考考你们:谁知道胡萝卜我们是吃它的什么地方呢?西兰花呢?哦,原来我们还可以按照吃蔬菜的不同地方来分呢。

  ——请幼儿按照蔬菜的吃法把蔬菜放到贴有相应标记的大篮子里,放好后逐个篮子检查一下,说说看分对没有,遇到不会分的请幼儿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也可以上网找找答案。

  6.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及功用,然后老师小结:蔬菜都很有营养,多吃蔬菜身体才会长得棒棒的。现在我们就把蔬菜拿到厨房里让阿姨们给我们做美味的午餐吧。(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由于本活动涉及的'领域包括科学和语言,所以在每一个活动环节里,我们都要求孩子们尽量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设想。之所以选择让他们以小组形式来进行分类记录,是因为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应该逐步提高他们与人合作、共同协商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为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今天的整个活动我认为孩子们都非常投入,所设计的游戏更好地增强了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去想、去说、去做,因此他们都能比较大胆积极地参与每一个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但蔬菜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这个活动提供给孩子的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在以后能创设更多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使孩子们学习更多关于蔬菜的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使幼儿认识了解沙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感受玩沙的乐趣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难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经由实验发现光的特性。

  发现光线方向对影子的影响。

  活动准备

  大自然小科学、猫咪图卡、红、蓝、绿色玻璃纸(本期学具)。

  白光手电筒、胶水、实验物品、水盆、镜子、白纸。

  活动过程

  1、老师询问幼儿,除了太阳光之外,还有什麼也可以製造影子?

  2、翻开大自然小科学P.32,请幼儿说说有没有看过这种霓虹灯?在哪裡看过?觉得这些彩色光线好看吗?

  3、向幼儿介绍其实光有很多好玩的游戏,现在就一起来玩一玩:

  (1)请幼儿拿出自备的白光手电筒,将教室灯关掉,由老师协助将手电筒大小尺寸较接近的三人分在一组。

  (2)将红、蓝、绿色玻璃纸分别贴在猫咪图卡上,利用白光手电筒照射,看看墙壁上会出现什麼顏色,记录在P.33上,引导幼儿发现透过玻璃纸,白光就变成有顏色的光了。

  (3)请同组三人分别将手电筒包上红、蓝、绿色玻璃纸,然后轮流将两支手电筒打光到墙上,并让顏色光线重叠,看看会变出什麼顏色?将观察到的记录在P.34上,引导幼儿发现不同顏色的'光重叠后会出现其他顏色。

  4、请幼儿将玻璃纸拆下,老师问幼儿:光线可以穿过玻璃纸,还可以穿过哪些东西?又有哪些会把光线挡住而出现影子?请幼儿参考大自然小科学P.35进行实验完成记录。

  5、老师调整手电筒照射物品的位置,让幼儿发现影子会随著变化,引导幼儿回顾日晷的实验,了解当光源移动,影子也就会跟著移动,之后请幼儿参考自然小科学P.36画面,调整手电筒照射位置,说说影子变成什麼样子,再将结果记录在书上。

  6、询问幼儿:光是有顏色的吗?之后带幼儿到户外,将事先準备的镜子斜放进装水的盆子裡,再让镜子反射出来的光线照射在白纸上,请幼儿仔细观察,说说纸上出现了什麼(彩虹)。

  7、老师向幼儿说明:其实太阳光是有很多种顏色,当它们合在一起时会变成透明(或称作白色)的光,当镜子倾斜时,不同顏色的光经过不同角度的反射,原来一层一层的顏色就跑出来了。

  评量

  1、能说出光的相关特性。

  2、会利用手电筒製造出不同的影子。

  活动结束:

  运用纸箱做成一个暗房,让幼儿在暗房中将物品的影子描绘下来,製作「影子收集册」。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及操作,感知不同纸张制作的睡莲的吸水性能。

  2、培养仔细观察和探索的习惯。

  3、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纸张的睡莲(粉画纸、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笔、记录表、6张集体记录表格、盆子、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我的小花园》

  二、引发兴趣师:我的小花园里开满了鲜花,老师这里也有一朵花,但是是用纸做的花。

  (1)出示一纸制含苞待放的睡莲。小朋友们想一想,这朵纸做的睡莲会在沙里、土里还是水里开放?

  (2)教师把纸睡莲分别放入装有沙、土、水的盆里。看、水中的睡莲怎样了?

  (3)念儿歌:(师)睡莲睡莲哪里开?(众)沙里它不开。(师)睡莲睡莲哪里开?(众)土里它不开。(师)睡莲睡莲哪里开?(众)水中它才开。

  (4)为什么睡莲能在水中开放呢?(请个别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

  三、幼儿实验

  (1)这里有不同纸张制作的睡莲,请你们把它们放在水中试一试能不能开放。哪种睡莲先开?哪种睡莲后开?

  (2)引导幼儿把不同质地的纸制成的睡莲放入水盆中仔细观察。

  (3)幼儿操作。发现睡莲开放的顺序不同。

  (4)请它们仔细看看什么纸做的睡莲最先开放,什么纸做的睡莲最后开放?

  四、交流实验结果

  (1)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粉画纸做的睡莲最先开放?牛皮纸做的睡莲最后开放?

  (4)请幼儿回答,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纸的质地。

  (5)小结:有的纸吸水性强,吸水的速度就快;有的纸吸水性弱,吸水的速度就慢。

  五、填写实验表

  (1)教师讲解记录方法。

  (2)幼儿填写实验的结果,并说说表格中的记录结果说明了什么。

  六、游戏《花仙子》

  活动反思:

  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问、喜欢探索操作活动,能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于是我设计此节科学活动。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把各种纸质的`睡莲展现出来,让幼儿猜想,它们能在土、沙,水里开放吗?因为有些幼儿先前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缺乏,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猜想,教师对孩子的猜想暂且不做评价,让孩子进一步试着实验观察,结果结论一致,教师继续抓住幼儿探究心理,为什么纸做的睡莲为什么能在水中开放呢?初步让幼儿了解纸有吸水性。教师循序渐进,纸有多种,它们吸水性一样吗?幼儿通过猜想-----验证------再验证,最后通过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整节活动结束,老师和领导对活动的组织评价较高,组织比较严谨,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探究欲望较高,最后通过区域活动使幼儿求知欲望得到了延伸。但从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材料的投放方面,有纸质吸水性相差不太大,如果幼儿不注意观察,有可能结果不同,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尽量选择吸水性差别较大的观察,对于吸水性差别小的,放在区域中个别指导,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观看录像及收集材料,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禽中之最。

  2、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鸟类的愿望和好奇心。

  3、丰富词:猛禽、水禽、鸣禽等。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环境创设:

  收集“鸟类之最”的资料,以及有关鸟的分类资料。

  重点与难点:

  了解各种鸟类之最。

  活动过程:

  一、认识禽类

  1. 鸟又可以叫什么?(“禽”,初识汉字)

  2. 禽类可以分成哪几类?

  归类:

  (1)被人饲养的禽叫什么禽?(家禽)

  (2)食肉的、凶猛的禽,叫什么禽?(猛禽)

  (3)栖息在水边的禽,叫什么禽?(水禽)

  (4)叫声婉转动听、悦耳的禽,叫什么禽?(鸣禽)

  每种举例:家禽——鸡、鸭、鹅……

  猛禽——鹰、鹫……

  水禽——鹈鹕、丹顶鹤、鱼鹰……

  鸣禽——画眉、夜莺、黄莺……

  (5)其他一些不属于以上几类的鸟,叫普通飞禽,如:麻雀。

  (6)不会飞的鸵鸟式比较特殊的一类禽。

  3.哪一类禽是最凶猛的?

  二、了解禽中之最

  1.鸟类中最大的鸟是什么鸟?(鸵鸟)飞禽中最大的是什么鸟?(安第斯秃鹰)

  2.最小的鸟是什么鸟?(蜂鸟)

  3.最重的'鸟是什么鸟?(鸵鸟)会飞的鸟类中最终的是什么鸟?(鸨)

  4.飞得最快的鸟是什么鸟?(针尾雨燕)

  5.最长寿的是什么鸟?(鹦鹉)

  6.最短命的是什么鸟?(燕子)

  三、看完整的录像:这些都是鸟类之最。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是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学习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是否能吸铁的标准)

  3、激发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纽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在教室中增加一些铁制用具供幼儿探索。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粘在一个黑块上)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磁铁。”幼儿说出名称。“现在你们试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为什么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因为铁片、回形针等是铁的,木块、塑料不是铁的)“磁铁能吸起铁做的东西,而不能吸起木头、塑料等其他东西。”

  (2)“请你试试,把磁铁和它吸起来的东西分开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学习分类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尝试分类,教师个别指导

  4、小结并扩展幼儿经验。

  今天我们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因为他们都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硬币、木块、纽扣,因为他们都不是铁做的,你想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东西嘛?请你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东西。“请幼儿讲述,那些东西能吸起,哪些不能吸起,为什么?

  磁铁并不仅仅吸铁。还有能被磁化的物质,像铁、镍、钴及其合金都可以被磁铁吸引

  【活动延伸】

  1、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开展用磁铁做游戏,用磁铁在铁板的下面控制纸板上的小人走迷宫或跳舞、轮船航行等(小人、纸船里面都藏有回形针)。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

  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

  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5

中班科学教案07-0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0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1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16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8-18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8-2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19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06